
1.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2.由于各种用电设备以及用电场所都有额定的电压和频率要求,在很多工作地点因为缺乏配电变电设备,从而导致电压不匹配而无法使用的现象,需要借助电力转换设备将输电端输出电经过转换后让用电设备使用,电力转换设备是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或者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的设备,通常的电力转换设备包括整流器和逆变器,整流器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装置,可用于供电装置及侦测无线电信号等。
3.现有的电力转换设备虽然也能够自动散热,但是配备的散热装置一般都是通过散热扇直接散热的,散热效果比较差,而且现有的散热装置无法根据不同的天气环境进行调节,为了配合散热,电力转换设备的外壳部分一般都会设置散热口或散热孔,当遇到风沙天气或阴雨天气时,风沙和雨水很容易通过散热口或散热孔进入电力转换设备内。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旨在解决当使用现有的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存在散热效果差、无法防沙尘和防雨水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壳体总成、电力转换设备和散热扇组件,所述壳体总成包括上骨架、下骨架和支撑柱,所述上骨架通过若干个支撑柱连接下骨架,所述电力转换设备安装在下骨架上表面,所述上骨架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散热扇组件安装在开口内,还包括转动组件、介质循环组件和驱动部;所述转动组件安装在上骨架和下骨架之间,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壳体和降温部,所述降温部安装在转动壳体内,所述转动壳体和降温部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转动壳体和降温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柱之间,所述转动壳体表面开设有透气孔和导水槽,转动壳体两侧的透气孔互不对齐;所述介质循环组件的介质冷端与降温部的上端连接,介质热端与降温部的下端连接;所述驱动部与降温部的上端啮合连接,用于带动转动组件围绕自身轴线旋转。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转动壳体内设置有中心孔和腔体,所述腔体关于中心孔对称分布,所述中心孔和腔体之间开设有卡槽,所述转动壳体上端与上骨架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转动壳体下端与下骨架上表面接触连接。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降温部包括中心管、环形管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固定套设在中心管上方,所述环形管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环形管均匀连接在中心管表面,所述环形管与中心管之间连接有直管,所述中心管插合连接在中心孔内,所述环形管和直管分别嵌入在腔体和卡槽内,所述中心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介质循环组件的介质冷
端和介质热端连接,所述驱动部与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下骨架上表面以内侧朝向外侧倾斜,所述转动壳体下端设置有开口,所述下骨架上表面连接有挡水环,所述散热扇组件位于挡水环内侧,所述转动组件位于挡水环外侧。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件和传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齿轮,所述传动件为环形齿轮,所述驱动马达通过驱动轴连接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均与传动件啮合连接,所述上骨架上方安装有固定导轨,所述传动件转动连接在固定导轨内。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散热扇组件包括通风板和散热扇本体,所述散热扇本体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散热扇本体安装在通风板表面,所述通风板安装在开口内。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介质循环组件包括介质冷却及输送部、介质冷端输送总管、介质冷端输送支管、介质热端回流支管、介质热端回流总管和循环管,所述介质冷端输送支管和介质热端回流支管的一端分别与中心管的两端插合连接,所述介质冷端输送支管和介质热端回流支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介质冷端输送总管和介质热端回流总管上,所述介质冷端输送总管与介质冷却及输送部的冷端出口连接,所述介质热端回流总管通过循环管连接介质冷却及输送部的热端进口。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柱之间的转动组件与介质循环组件连接,能够使从外界进入电力转换设备表面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从而提高了电力转换设备的散热效率,驱动部通过带动转动组件旋转至将支撑柱与支撑柱之间的间隙密封时,使得本发明具备防沙尘和防雨水的特点,驱动部通过带动转动组件旋转至与支撑柱之间的缝隙最大时,能够使空气流通达到最大化,使得本发明具备能耗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的第一立体图。
1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总成的立体图。
1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总成、电力转换设备和散热扇组件的装配图。
1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扇组件的立体图。
1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1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壳体的立体图。
1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降温部的立体图。
20.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质循环组件的立体图。
2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部的立体图。
2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部、转动组件和介质循环组件的装配图。
23.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组件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的第二立体图。
25.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组件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壳体总成、11-上骨架、12-下骨架、13-支撑柱、14-安装座、15-顶盖、16-开口、17-挡水环、18-固定导轨、2-电力转换设备、3-散热扇组件、31-通风板、32-散热扇本体、4-转动组件、41-转动壳体、411-中心孔、412-腔体、413-透气孔、414-导水槽、42-降温
部、421-中心管、422-环形管、423-传动齿轮、5-介质循环组件、51-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2-介质冷端输送总管、53-介质冷端输送支管、54-介质热端回流支管、55-介质热端回流总管、56-循环管、6-驱动部、61-驱动件、62-传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9.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力转换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壳体总成1、电力转换设备2和散热扇组件3,所述壳体总成1包括上骨架11、下骨架12和支撑柱13,所述上骨架11通过若干个支撑柱13连接下骨架12,所述电力转换设备2安装在下骨架12上表面,所述上骨架11、下骨架12和支撑柱1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上骨架11表面开设有开口16,所述下骨架12表面设置有多个出线孔,便于电力转换设备2与外部电力设备连接,所述散热扇组件3安装在开口16内,还包括转动组件4、介质循环组件5和驱动部6;所述转动组件4安装在上骨架11和下骨架12之间,所述转动组件4包括转动壳体41和降温部42,所述降温部42安装在转动壳体41内,所述转动壳体41和降温部42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转动壳体41和降温部42位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柱13之间,所述转动壳体41表面开设有透气孔413和导水槽414,转动壳体41两侧的透气孔413互不对齐;所述介质循环组件5的介质冷端与降温部42的上端连接,介质热端与降温部42的下端连接;所述驱动部6与降温部42的上端啮合连接,用于带动转动组件4围绕自身轴线旋转。
3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力转换设备2周围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柱13之间的转动组件4与介质循环组件5连接,能够使从外界进入电力转换设备2表面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从而提高了电力转换设备2的散热效率,驱动部6通过带动转动组件4旋转至将支撑柱13与支撑柱13之间的间隙密封时,使得本发明具备防沙尘和防雨水的特点,驱动部6通过带动转动组件4旋转至与支撑柱13之间的缝隙最大时,能够使空气流通达到最大化,使得本发明具备能耗低的特点。
31.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壳体41内设置有中心孔411和腔体412,所述腔体412关于中心孔411对称分布,所述中心孔411和腔体412之间开设有卡槽,所述转动壳体41上端与上骨架11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转动壳体41下端与下骨架12上表面接触连接。
32.进一步的,所述降温部42包括中心管421、环形管422和传动齿轮423,所述传动齿轮423固定套设在中心管421上方,所述环形管422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环形管422均匀连接在中心管421表面,所述环形管422与中心管421之间连接有直管,所述中心管421插合连接在中心孔411内,所述环形管422和直管分别嵌入在腔体412和卡槽内,所述中心管42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介质循环组件5的介质冷端和介质热端连接,所述驱动部6与传动齿轮423啮合连接。
3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界空气通过一侧的透气孔413进入腔体412内,由于转动壳体41两侧的透气孔413互不对齐的设计,使得进入腔体412内的空气并不是沿着一条直线直接进入另一侧的透气孔413的,从而延长了空气停留在腔体412内的时间,进而使空气能够与环形管422表面充分接触,这样一来,环形管422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充分的对空气进行降温,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和降温效果。
34.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骨架12上表面以内侧朝向外侧倾斜,所述转动壳体41下端设置有开口,所述下骨架12上表面连接有挡水环17,所述散热扇组件3位于挡水环17内侧,所述转动组件4位于挡水环17外侧。
3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雨水或灰尘落在下骨架12上表面时,会沿着倾斜的下骨架12上表面向外侧流出,再加上挡水环17的设计,使得本发明具备防沙尘和防雨水的特点。
36.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6包括驱动件61和传动件62,所述驱动件61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齿轮,所述传动件62为环形齿轮,所述驱动马达通过驱动轴连接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423均与传动件62啮合连接,所述上骨架11上方安装有固定导轨18,所述传动件62转动连接在固定导轨18内。
3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件61通过传动件62和传动齿轮423带动中心管421旋转,旋转的中心管421通过直管和卡槽带动转动壳体41一起旋转。
38.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扇组件3包括通风板31和散热扇本体32,所述散热扇本体32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散热扇本体32安装在通风板31表面,所述通风板31安装在开口16内,散热扇本体32能够将下方电力转换设备2周围的热量带向上方,与此同时,外界空气又会流向电力转换设备2周围。
39.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循环组件5包括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介质冷端输送总管52、介质冷端输送支管53、介质热端回流支管54、介质热端回流总管55和循环管56,所述介质冷端输送支管53和介质热端回流支管54的一端分别与中心管421的两端插合连接,所述介质冷端输送支管53和介质热端回流支管5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介质冷端输送总管52和介质热端回流总管55上,所述介质冷端输送总管52与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的冷端出口连接,所述介质热端回流总管55通过循环管56连接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的热端进口。
4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总成1还包括安装座14和顶盖15,所述顶盖15安装在上骨架上方,所述安装座14安装在下骨架12下方,所述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和驱动件61安装在顶盖15上,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包括制冷器和泵体,泵体产生的压力能够将制冷器内的冷却液通过介质冷端输送总管52和介质冷端输送支管53输送至各个中心管421和环形管422内,各个中心管421和环形管422内的冷却液又会沿着介质热端回流支管54、介质热端回流总管55和循环管56进入制冷器,如此循环往复。
41.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当遇到风沙较大或阴雨天气时,本发明散热原理:首先启动驱动件61,驱动件61通过传动件62和传动齿轮423带动中心管421旋转,旋转的中心管421通过直管和卡槽带动转动壳体41一起旋转,直至转动壳体41将支撑柱13与支撑柱13之间的间隙密封时停止,此时当通风板31上的散热扇本体32工作时,外界空气可通过透气孔413穿过转动壳体41吹向电力转换设备2表面,进而实现通过空气流通进行散热的功能,透气孔413的孔径较小,风沙无法穿过透气孔413进入转动壳体41内,即使有小部分风沙进
入转动壳体41内,由于转动壳体41底部开口的设置,风沙也会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底部开口落在下骨架12上表面,由于下骨架12上表面为倾斜面,风沙又会沿着倾斜面向四周滚落,防止风沙堆积在下骨架12上表面,当电力转换设备2表面温度较高时,此时电力转换设备2周围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就会自动监测到温度变化,并通过内部控制器启动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介质冷却及输送部51通过介质冷端输送总管52和介质冷端输送支管53将冷却液输送至各个中心管421和环形管422内,这样一来,转动壳体41内的温度就会降低,当经过透气孔413进来的空气经过环形管422附近时,空气是经过降温后才吹向电力转换设备2表面的,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如果空气中含有水分时,水分便会在环形管422表面以及转动壳体41表面冷凝,转动壳体41表面冷凝的水珠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自动沿着导水槽414流向倾斜的下骨架12上表面,环形管422表面冷凝后的水珠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开口滴落在向倾斜的下骨架12上表面,冷凝后的水珠在下落的过程中还能够起到带走粘附在环形管422表面以及转动壳体41表面沙尘颗粒的作用;遇到阴雨天时,当雨水会穿过透气孔413进入转动壳体41内部时,由于转动壳体41两侧的透气孔413并不是对齐的,因此雨水便只能沿着转动壳体41内壁通过底部的开口流向倾斜的下骨架12上表面,再加上下骨架12上表面挡水环17的设计,雨水并不会进入电力转换设备2表面,因此本发明在保持较好的散热效果的同时,还具备防沙尘和防雨水的特点。
42.当遇到干燥晴朗的天气时,本发明的工作原理:通过驱动部6带动转动组件4旋转90度,直至转动壳体41与支撑柱13之间的缝隙最大时停止,由于外界空气与电力转换设备2表面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化,此刻仅仅需要散热扇本体32工作即可有效的对电力转换设备2进行散热,具备散热效果好和能耗低的特点。
4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但这些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效的范围内。
4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