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床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机床用变频器。
背景技术:2.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它主要由整流、滤波、逆变、制动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微处理单元等组成,自有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等。
3.当变频器在工作的过程中,当工作载荷不断提高时,内部芯片板组会产生大量的热,高温条件不仅会使处理器降频,而且还会影响其工作性能,现有的散热设备通常不具备温度调节功能,不能保证变频器始终处于合适温度下进行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床用变频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机床用变频器,包括壳体构件,所述壳体构件包括主壳体、通风口和通风扇叶,所述主壳体上布设有若干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靠近主壳体的底部和顶部两侧设置,所述主壳体底部还布设有通风扇叶,所述通风扇叶用于向主壳体中输入散热用冷风;
7.调位板组,所述调位板组包括滑动板,所述滑动板滑动布设于主壳体上;
8.调风组件,所述调风组件包括扇形风轮和通风槽,所述扇形风轮转动布设于通风口中,所述扇形风轮一侧设置有若干的通风槽,所述通风槽用于控制通风口一侧的通风量;
9.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布设于主壳体内部,且与所述滑动板联动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板的运动;以及
10.测温继电器,所述测温继电器分布于主壳体内部,用于监测主壳体内部的温度变化,且与所述通风扇叶电性相连。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构件还包括集气腔,所述集气腔布设于主壳体底部,且与所述主壳体底部的通风口相连通,所述通风扇叶装配于集气腔顶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位板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滑动板固定相接,且与所述驱动机构联动相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风组件还包括滑动部,所述滑动部一端与扇形风轮转动相接,另一端滑动装配于滑动板上,用于驱动所述扇形风轮的转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15.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一侧装配有第二螺杆,且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均转动布设于主壳体内部,并分别与两侧的驱动件装配相接;
16.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固定布设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转动;以及
17.驱动机,布设于主壳体中,与所述驱动轮装配相接,且与所述测温继电器电性相连。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动布设于主壳体上的若干扇形风轮,以及用于驱动扇形风轮转动的滑动板,能够通过测温继电器测定变频器内部的温度变化,并实时调节扇形风轮一侧的通风量,配和通风扇叶的降温作用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床用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床用变频器中图示标记a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床用变频器中调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壳体构件、101-主壳体、102-集气腔、103-通风口、104-通风扇叶、2-调位板组、201-滑动板、202-驱动件、3-调风组件、301-扇形风轮、302-滑动部、303-通风槽、4-驱动机构、401-第一螺杆、402-第二螺杆、403-驱动轮、404-驱动机、5-电控芯板、6-测温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7.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的机床用变频器,包括壳体构件1,所述壳体构件1包括主壳体101、通风口103和通风扇叶104,所述主壳体101上布设有若干的通风口103,所述通风口103靠近主壳体101的底部和顶部两侧设置,所述主壳体101底部还布设有通风扇叶104,所述通风扇叶104用于向主壳体101中输入散热用冷风;调位板组2,所述调位板组2包括滑动板201,所述滑动板201滑动布设于主壳体101上;调风组件3,所述调风组件3包括扇形风轮301和通风槽303,所述扇形风轮301转动布设于通风口103中,所述扇形风轮301一侧设置有若干的通风槽303,所述通风槽303用于控制通风口103一侧的通风量;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布设于主壳体101内部,且与所述滑动板201联动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板201的运动;以及测温继电器,所述测温继电器分布于主壳体101内部,用于监测主壳体101内部的温度变化,且与所述通风扇叶104电性相连。
28.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当该机床用变频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位于电控芯板5上的若干测温继电器6能够监测主壳体101内部的发热情况,并且当电控芯板5的发热量超过设定阈值时,布设于主壳体101内部的驱动机构4驱动所述滑动板201在主壳体101的侧壁上滑动,并且使得所述滑动板201朝向远离主壳体101壁面一侧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带动所
述通风口103中的扇形风轮301旋转,使得所述扇形风轮301一侧的通风槽303在通风口103内绕轴线旋转,并且在旋转过程中改变所述通风槽303在通风口103一侧扫过的面积,从而调节所述通风槽303一侧的可通风面积,并且配合所述通风扇叶104在主壳体101底部的气流搅动,使得主壳体101内部的集热气体在密度作用下,持续向上运动并穿过主壳体101顶部一侧的通风口103和扇形风轮301并排出至变频器外部,并且位于变频器外部的冷空区经由主壳体101底部一侧的通风口103和扇形风轮301吸入至主壳体101内部,并通过通风扇叶104持续吹动至电控芯板5表面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变频器的持续散热。
29.如图1所示,在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构件1还包括集气腔102,所述集气腔102布设于主壳体101底部,且与所述主壳体101底部的通风口103相连通,所述通风扇叶104装配于集气腔102顶部。
30.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所述集气腔102布设于主壳体101底部一侧且所述集气腔102与通风口103和通风扇叶104构成回流腔体,当所述通风扇叶104在转动过程中向所述主壳体101内部持续送风的过程中,集气腔102内部腔体在负压作用下持续从通风口103一侧吸取外部的冷空气进入集气腔102中,从而实现吸入冷空气进行连续的降温散热。
31.如图1所示,在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位板组2还包括驱动件202,所述驱动件202与滑动板201固定相接,且与所述驱动机构4联动相接。
32.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所述驱动件202布设于滑动板201一侧,且与驱动机构4装配相接,能够驱动两侧的滑动板201在主壳体101上异向运动,从而实现两侧通风口103中的扇形风轮301同步启闭。
33.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风组件3还包括滑动部302,所述滑动部302一端与扇形风轮301转动相接,另一端滑动装配于滑动板201上,用于驱动所述扇形风轮301的转动。
34.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滑动部302一端与所述扇形风轮301转动相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板201滑动相接,当所述滑动板201在主壳体101的壁面侧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扇形风轮301在通风口103一侧定轴转动,所述滑动部302可补偿所述扇形风轮301在转动过程中的偏转误差,防止机械损坏。
35.如图1所示,在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螺杆401,所述第一螺杆401一侧装配有第二螺杆402,且第一螺杆401和第二螺杆402均转动布设于主壳体101内部,并分别与两侧的驱动件202装配相接;驱动轮403,所述驱动轮403固定布设于第一螺杆401和第二螺杆402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螺杆401和第二螺杆402的转动;以及驱动机404,布设于主壳体101中,与所述驱动轮403装配相接,且与所述测温继电器电性相连。
36.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当与测温继电器6电性相接的驱动机404在主壳体101内部启动后,所述驱动机404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通过驱动轮403带动驱动轮403两侧的第一螺杆401和第二螺杆402同步转动,且由于所述第一螺杆401和第二螺杆402的螺纹方向不同,因此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螺杆401和第二螺杆402上的两组驱动件202异向运动,从而实现驱动两组滑动板201异向运动。
37.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情况中,所述驱动轮403和驱动机404之间可通过皮带、链带或齿轮进行驱动,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38.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机床用变频器,并通过活动布设于主壳体101上的若干扇形风轮301,以及用于驱动扇形风轮301转动的滑动板201,能够通过测温继电器6测定变频器内部的温度变化,并实时调节扇形风轮301一侧的通风量,配和通风扇叶104的降温作用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一侧”、“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床用变频器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