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2.在现有技术中,散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液冷散热、风冷散热、自然散热等。在同一装置中,各个发热器件的功率往往不同,所需求的散热量也不同。单一的散热方式,如散热效率较高的液冷散热方案,尽管能满足大功率散热器件的散热需求,但对于发热量小的小功率器件来说,会造成过多的散热,使得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能够在同一装置中满足不同器件的散热需求,且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液冷板、散热底板、热管、导热块和多个散热翅片;
6.所述液冷板和所述散热底板拼接成散热板,所述热管设置在所述液冷板的一侧,所述导热块设置在所述热管远离所述液冷板的一侧;
7.所述散热翅片设置在所述散热底板的一侧,且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热管分别设置在所述散热板的相对两侧;
8.所述散热底板用于对第一发热器件进行散热,所述液冷板用于对第二发热器件进行散热,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发热功率。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孔和安装螺丝,所述安装螺丝与所述安装孔螺纹连接;
10.或,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粘接层。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二发热器件。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和所述散热底板上均设置有导热垫。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和所述散热底板上均设置有避让槽或避让孔。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包括液冷基板和液冷盖板,所述液冷基板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液冷盖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15.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散热流道。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内设置有分隔板。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三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三发热器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发热功率;
18.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对应的所述散热流道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三发热器件所对应
的散热流道的密度。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隔相等。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21.将散热需求较大的第二发热器件通过液冷板进行散热,将散热需求较小的第一发热器件通过散热底板和散热翅片配合进行散热,对具有不同功率的散热器件进行分区冷却,在保证冷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减少了液冷板内流道的长度,从而减小水泵驱动力,使得在同一个装置中,满足了不同发热器件的散热需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主视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仰视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28.图标:1-液冷板;2-散热底板;3-散热翅片;4-第一发热器件;5-第二发热器件;6-第三发热器件;7-避让槽;8-避让孔;9-热管;10-导热垫。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下面结合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液冷板1、散热底板2、热管9、导热块和多个散热翅片3;液冷板1和散热底板2拼接成散热板,热管9设置在液冷板1的一侧,导热块设置在热管9远离液冷板1的一侧;散热翅片3设置在散热底板2的一侧,且散热翅片3与热管9分别设置在散热板的相对两侧;散热底板2用于对第一发热器件4进行散热,液冷板1用于对第二发热器件5进行散热,第一发热器件4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器件5的发热功率。
37.同一装置中具有较多的发热器件时,有的发热器件的发热量较小,有的发热器件的发热量较大,不同的发热器件有不同的散热需求。
38.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其安装位置进行分配。将发热量较小的第一发热器件4安装在散热底板2上,第一发热器件4将热量传导给散热底板2,再通过散热底板2传导给散热翅片3,通过散热翅片3进行自然散热;将发热量较大的第二发热器件5安装在液冷板1上,通过液冷散热,达到对发热量较大的第二发热器件5的快速散热。
39.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散热方式来达到不同的散热效果,既满足了装置内发热器件的散热需求,有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4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发热器件5的散热需求较高,因此,在第二发热器件5与液冷板之间设置了热管9和导热块,能够加快第二发热器件5的散热效率。
41.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块为铜块。
42.在本实施例中,液冷板1和散热底板2之间为固定连接。
43.具体的,液冷板1和散热底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体连接、焊接、卡接或螺栓连接。
4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底板2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一发热器件4。
45.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底板2的一侧设置散热翅片3,另一侧设置用于安装第一发热器件的第一安装结构,其中,第一安装结构的数量根据第一发热器件的数量进行设置。第一安装结构的数量可以是与第一发热器件的数量一一对应,多个第一发热器件也可以通过同一个第一安装结构安装在散热底板2上。
4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孔和安装螺丝,所述安装螺丝与所述安装孔螺纹连接。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结构为安装孔和安装螺丝时,第一发热器件通过安装螺丝与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设置在散热底板2上。
48.具体的,在散热底板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其中,至少两个安装孔为一组,每组安装孔与一个第一发热器件相对应,安装螺栓穿过第一发热器件上的通孔与安装孔进行螺纹连接后,实现将第一发热器件设置在散热底板2上的目的。
49.第一发热器件还可以是通过粘接的方式设置在散热底板2上,即第一安装结构包括粘接层。
50.具体的,在散热底板2的侧面上涂抹粘胶后,将第一发热器件通过粘胶粘接在散热底板2上。
5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件在散热底板2上的安装方式还可以是通过压合与螺丝配合的方式设置在散热底板2上。
52.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发热器件在散热底板2上的设置方式可以是上述几种,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其还可以是其他的安装结构,如卡接等,其只要能够实现将第一发热器件固定设置在散热底板2上即可。
5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二发热器件。
54.在本实施例中,液冷板1通过第二安装结构与第二发热器件进行连接,实现将发热器件固定设置在液冷板1表面的目的。
55.具体的,第二安装结构也可以是上述的螺丝与安装孔的配合的结构,或粘接层结构,或压合与螺丝配合的结构等,其也可以是其他的如卡接等结构,其只要能够实现将第二发热器件设置在液冷板1上即可。
56.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安装结构与第二安装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其只要能够实现将第一发热器件4和第二发热器件分别安装在散热底板2和液冷板1上即可。
5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1和所述散热底板2上均设置有导热垫10。
5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导热垫10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发热器件与液冷板1在进行压合时在连接位置的内部产生气体,进而避免了由于气体的产生而导致产生热阻的情况发生;还能够有效防止发热器件与散热底板2进行压合时在连接位置的内壁产生气体,进而避免了由于气体的产生而导致产生热阻的情况发生。
59.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垫10的面积根据发热器件与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设置。当接触面积较大时,导热垫10的面积较大,能够减少发热器件与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的直接接触,减小热阻;当接触面积较小时,导热垫10的面积较小,能够通过减少导热垫10的使用面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60.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垫10的形状根据各个发热器件与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之间的接触形状进行设置。
61.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垫10为软质材质,能够增加导热垫10与发热器件、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之间的接触密封性,进一步减少空气产生的热阻。
6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1和所述散热底板2上均设置有避让槽7或避让孔8。
63.由于液冷板1和散热底板2组成的散热装置是设置在设备内部,会与设备内部的其他部件产生干涉,进而影响到散热装置的安装。
64.为避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在液冷板1和散热底板2上设置了避让槽7或避让孔
8,避让槽7或避让孔8根据其他部件的形状、位置等形成相应的避让空间,使得散热装置和其他部件均能够正常安装,同时还保证了散热效果。
65.在本实施例中,在液冷板1上或散热底板2上的发热器件在于其他部件产生位置干涉时,在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上设置避让槽7,通过减少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的厚度来进行避让;在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与其他部件产生位置干涉时,在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上设置避让孔8,通过孔结构来进行避让,使得该部件能够穿过液冷板1或散热底板2设置,避免干涉。
66.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避让槽7和避让孔8的设置数量和设置方式均根据其他部件的实际安装位置和实际形状进行设置即可。
6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1包括液冷基板和液冷盖板,所述液冷基板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液冷盖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散热流道。
6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盖板嵌入设置在液冷基板的安装槽内,既能够便于对液冷盖板进行定位,又能够有效的保证液冷盖板与液冷基板之间的密封性。
69.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流道设置在安装槽的底部,散热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会与液冷基板和液冷盖板进行接触,以将设置在液冷基板或液冷盖板上的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
7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的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均设置在所述液冷盖板上。
7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均设置在液冷盖板上远离液冷基板的侧面上。
72.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整个散热装置所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小,便于散热装置的安装和运输。
7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流道内设置有分隔板。
7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液冷基板上,另一端与液冷盖板抵接。
75.这样的设置方式,增加了冷却介质与散热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76.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的数量可以根据散热流道的宽度来进行设置,既要保证冷却介质的正常流通,能够增加散热装置与冷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果。
77.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为多段设置,就通过分隔板进行分隔的液冷流道之间能够相互连通,进一步增加冷却介质与散热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
7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散热翅片3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翅片3之间的间隔相等。
79.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翅片3之间的间隔相等,使得散热较为均匀,避免了热量的聚集。
80.同理,在本实施例中,将散热翅片3之间进行平行设置,也能够使得散热翅片3进行散热时,较为均匀,避免热量聚集。
81.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3的高度相同,长度根据不同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向进行设置。
82.在本实施例中,在液冷板上还设置了第三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三发热器件6,其中第一发热器件4、第二发热器件5和第三发热器件6之间的发热量的关系为:
83.第一发热器件4的发热功率<第三发热器件6的发热功率<第二发热器件5的发热功率。
8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发热器件6设置在液冷板靠近散热底板的一端,其所对应的散热流道的密度小于第二发热器件5所对应的散热流道的密度。
85.这样的设置,能够根据发热器件的不同发热功率来合理分布液冷板内的散热流道,既保证了散热效果,又保证了液冷板的强度。
8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87.将散热需求较大的第二发热器件通过液冷板1进行散热,将散热需求较小的第一发热器件通过散热底板2和散热翅片3配合进行散热,对具有不同功率的散热器件进行分区冷却,在保证冷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减少了液冷板1内流道的长度,从而减小水泵驱动力,使得在同一个装置中,满足了不同发热器件的散热需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8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