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涉及水加热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对于用电也更为便携化,大多移动电源都是采用直流接口,且直接输出一般都是12v低压以蓄电池储能。市面上普遍的水加热设备大多均为单一的交流电加热方式,该方式也是目前家用较为普遍的方式,同时部分为方便携带,都会存在一个小功率的直流水加热器,进行使用,作为目前的该类水加热设备,大多使用场景单一,对于一些受众人员需求而言,无法做到交流与直流供电的集成,使其亟需一种能够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均能保障安全切换配合使用的水加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涉及水加热的控制装置,解决了目前水加热器的能源接入方式单一,使其使用场景受限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涉及水加热的控制装置,包括交流输入端通过火线l1和零线n1与晶闸管组成的串联电路,所述交流输入端与晶闸管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并联有电阻r1、电阻r2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一侧通过电阻r3与晶闸管电连接。
5.所述控制器的一侧电连接有继电器线圈,所述继电器线圈通断控制有双联常闭继电器,且串联电路通过双联常闭继电器的火线l2和零线n2电连接有dc转ac逆变器,所述dc转ac逆变器的一侧电连接有直流输入端。
6.所述串联电路串联有发热装置和保险管,所述控制器的表面电连接有温度触感器。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火线l1与晶闸管的t1端口电连接,所述晶闸管的t2端口与交流输入端的零线接口电连接,所述电阻r3与晶闸管的触发极g端口电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交流输入端通过地线作接地处理,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其表面接触的受热载体,所述发热装置为发热管或发热装置中的一种。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度触感器为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且温度触感器固定于发热装置表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均为限流电阻,且最大限流电压为250v。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交流输入端包括ac110v-230v交流电压输入范围,所述直流输入端包括dc12-36v直流电压输入范围,所述直流输入端包括12-36v的直流电的电源适配器和usb接口。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器通过电阻r1和电阻r2可以检测
到输入电压伏数,并以此调整晶闸管输出功率。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涉及水加热的控制装置,可以使用110v-250v交流电供电,也可以使用12-36v直流电供电,当接入的电源为110-250v交流电时从交流输入端输入电流,同步控制器通过电阻r1和电阻r2检测到输入电压的伏数,依据电压伏数控制板调整晶闸管的输出功率,从而与温度触感器即ntc配合控制发热装置达到对液体不同的加热效果,当接入的电源为12-36v直流电时从直流输入端输入电流,通过dc12-36v/220v的dc转ac逆变器将电压变为220v交流电再并入电路从而使电路同上述正常工作即可,这种方式能够保持对交流与直流的配合使用,能够极大的拓展本装置的使用场景与应用范围。
15.2、该涉及水加热的控制装置,电路通过双联常闭继电器将两种电源接口的电路隔离开,当ac110v-230v的交流电通过交流电输入端输入时,火线l1向控制器供电,继电器线圈j1得到电压,继电器线圈j1触发双联常闭继电器跳开,断开dc12-36v/220vdc转ac逆变器供电,不能向dc12-36v/220vdc转ac逆变器供电,防止交流电反流到dc12-36v/220v的dc转ac逆变器,也不准dc12-36v的直流输入端电源过来,保险管即fuse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在,整体配合下保持使用的高集成配合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联常闭继电器闭合使用直流电状态下的电路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联常闭继电器断开使用交流电状态下的电路图。
18.其中:1、控制器;2、双联常闭继电器;3、dc转ac逆变器;4、晶闸管;5、发热装置;6、受热载体;7、交流输入端;8、直流输入端;9、地线;10、保险管;11、温度触感器;12、继电器线圈;13、电阻r1;14、电阻r2;15、电阻r3。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0.实施例
2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涉及水加热的控制装置,包括交流输入端7通过火线l1和零线n1与晶闸管4组成的串联电路,交流输入端7与晶闸管4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并联有电阻r113、电阻r214和控制器1,控制器1的一侧通过电阻r315与晶闸管4电连接。
22.控制器1的一侧电连接有继电器线圈12,继电器线圈12通断控制有双联常闭继电器2,且串联电路通过双联常闭继电器2的火线l2和零线n2电连接有dc转ac逆变器3,dc转ac逆变器3的一侧电连接有直流输入端8。
23.dc转ac逆变器3通过火线l2和零线n2并连接双联常闭继电器2,双联常闭继电器2的输出端连接到交流电的火线l1和零线n1,实现连接即可。
24.串联电路串联有发热装置5和保险管10,控制器1的表面电连接有温度触感器11(温度触感器11也可以嵌入式安装于发热装置5体内)。
25.本装置可以使用110v-250v交流电供电,也可以使用12-36v直流电供电,当接入的电源为110-250v交流电时从交流输入端71输入电路,电阻r113和电阻r214可以检测到输入电压的伏数,通过控制板调整晶闸管4输出功率从而与温度触感器11配合控制发热装置达到对液体不同的加热效果。
26.当接入的电源为12-36v直流电时从交流输入端7输入电路,通过dc12-36v/220v的dc转ac逆变器3将电压变为220v交流电再并入电路从而使电路同上述正常工作,另外电路通过双联常闭继电器2将两种电源接口的电路隔离开。
27.所述交流输入端7的火线l1与保险管10连接,保险管10的另一端连接发热装置5,发热装置5的另一端连接晶闸管4的t1端口电连接;晶闸管4的t2端口与交流输入端7的零线接口电连接,电阻r315与晶闸管4的触发极g端口电连接。
28.交流输入端7通过地线9作接地处理,发热装置5包括其表面接触的受热载体6,发热装置5为发热管或发热盘的任意一种。
29.交流输入端7通过接地处理,使其能够在使用时更为安全,通过设置受热载体6,受热载体6能够保持一个受热升温的效果。
30.温度触感器11为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且温度触感器11固定于发热装置5表面。
31.双联常闭继电器2使用时,dc12-36v的直流输入端8与ac110v-230v交流输入端7只能选择其中一端连接电源,要么由dc12-36v的直流输入端8连接直流电,要么由ac110v-230v的交流输入端7连接交流电,不能两端同时接电,通过双联常闭继电器2与继电器线圈12配合控制通断即可。
32.在交流输入端7没有电压输入的情况下,双联常闭继电器2是常闭的,处于等待直流电可以使用状态,dc12-36v的直流输入端8接电即可使用。
33.电阻r113、电阻r214和电阻r315均为限流电阻,且最大限流电压为250v。
34.电阻r113、电阻r214是限流电阻,最大仅允许250v以内的电压通过,用于保护控制器1在设定的正常电压下工作,防止电压过高烧坏控制器1及其他电子元件。
35.电阻r113和电阻r214可以通过控制器1检测到输入电压的伏数,控制板根据电压的伏数调整晶闸管4输出功率,即:控制器1检测到输入电压越大,控制器1向晶闸管4输出功率越大,电流越大,发热装置5得到的电流越大,加热越快,耗时变短,与之相反,控制器1检测到输入电压越小,控制器1向晶闸管4输出功率越小,电流越小,发热装置5得到的电流越小,加热变缓,用时变长。
36.电阻r315是限流电阻,用于保护晶闸管4scr的触发极g,防止电压过高烧坏晶闸管4。
37.控制器1控制晶闸管4scr的触发极g触发导通晶闸管4scr的t1和t2端,电流流通,即可进行控制加热。
38.交流输入端7包括ac110v-230v交流电压输入范围,直流输入端8包括dc12-36v直流电压输入范围,直流输入端8包括12-36v的直流电的电源适配器和usb接口。
39.控制器1通过电阻r113和电阻r214可以检测到输入电压伏数,并以此调整晶闸管4
输出功率。
40.当温度触感器11ntc热敏电阻的阻值降低到o时,温度触感器11无电流通过,自动断电,控制器1无电流供给控制晶闸管4的触发极g,晶闸管4的t1、t2端自动跳闸,断开电源,电流无流通,停止加热。
41.温度触感器11ntc热敏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温度触感器11固定于发热装置5上,检测发热装置5的温度变化,发热装置5加热,其的本体温度会逐渐升高,ntc热敏电阻温度也会随之升高,而电阻的阻值在逐渐降低,当温度触感器11的阻值降低到o时,温度触感器11ntc热敏电阻无电流通过,自动断电,此时水温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沸腾温度,达到加热液体自动控制的作用。
4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