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
背景技术:2.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成为了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目前,电动汽车主要通过有线充电以及无线充电的方式实现。
3.其中,有线充电需要配置充电桩,通过充电桩上的充电枪与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相连接,实现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而无线充电则实在汽车端和地面端分别设置无线充电装置,通过电磁互感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4.上述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均需要相应的控制盒进行充电控制,然而现有的有线充电控制盒和无线充电控制盒是分别设置的,每种控制盒仅能够实现单一模式的充电控制,功能较为单一,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其包括:有线充电控制模组、无线充电控制模组以及盒体;
8.所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和无线充电控制模组集成于所述盒体中;
9.所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位于所在盒体的上部空间,其包括:有线控制板及第一外部电源,所述第一外部电源布置于所述有线控制板的一侧;
10.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模组包括:第一无线控制板、第二外部电源以及第二无线控制板,所述第一无线控制板布置于所在盒体的上部空间,并位于所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二无线控制板布置于所在盒体的下部,其具有的各器件被设置于所在盒体的对应子腔体中。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盒体中还设置有一辅助所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无线充电控制模组安装固定的基板;
12.所述有线控制板、第一外部电源集成于所述基板的一面上,且所述第一外部电源布置于所述有线控制板的一侧;
13.所述第一无线控制板和第二外部电源集成于所述基板的一面上,且与所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并排设置。
1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有线控制板包括:主控芯片、无线通讯芯片、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以及内部电源;各器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布局:
15.所述输入端子、输出端子被布置于所在有线控制板的一侧边缘,所述无线通讯芯
片被布置于所在有线控制板的另一侧边缘;所述主控芯片和内部电源被布置于所在有线控制板的中间区域。
1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第一外部电源和第二外部电源均包括:电解电容、散热片、第一变压器、电阻以及若干第一电容;
17.其中,所述电解电容和第一变压器并排地设置于所在电源固定板的一侧,所述散热片和电阻与所述电解电容和第一变压器相对设置,且并排地设置于所在电源固定板的另一侧,若干第一电容并排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变压器和电阻的一侧。
1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第一无线控制板位于所述有线控制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外部电源位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的一侧,所述第一外部电源和第二外部电源反向设置。
1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第二无线控制板包括:电容盒、第一电感、第二电容、第二电感、第三电容、第四电容、mos管、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容、第一继电器、第二变压器以及第二继电器;
20.所述第二电容设置于所在基板的左上角;
21.所述第一电感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容的下方,且靠近所在基板的左侧边缘设置;
22.所述电容盒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感的下方,且靠近所在基板的左侧边缘设置;
23.所述第二电感和第三电容设置于所在基板的上端,二者自左而右并排设置;
24.所述第四电容位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下方,且靠近所在基板的右侧边缘设置;
25.所述mos管设置于第四电容器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二电容的右侧;
26.所述第三电感设置于mos管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感的右侧;
27.所述第四电感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感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感的右侧;
28.所述第五电容设置于所在基板的右下角;
29.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变压器以及第二继电器自右而左并排地设置于所述第四电感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五电容的左侧。
3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盒体中形成有由隔板分隔形成的第一至第五子腔体;
31.所述第一子腔体收容安装第二电容、第二电感、第四电容以及mos管;
32.所述第二子腔体为一横向设置的腰形腔体,其位于所述第一子腔体下方的左侧,并用于收容安装所述第三电感;
33.所述第三子腔体位于所述第二子腔体的下方,其用于收容安装所述第四电感、第五电容、第一继电器、第二变压器以及第二继电器;
34.所述第四子腔体为一竖向设置的矩形腔体,其位于所述第二子腔体和第三子腔体的右侧,并用于收容安装所述第一电感;
35.所述第五子腔体由第三子腔体和第四子腔体的外侧壁围成,其用于收容安装所述电容盒。
3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盒体包括:本体、外顶盖板以及外底盖板;
37.所述外顶盖板安装于所述本体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外底盖板安装于所述本体的底部开口处。
3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的改进,所述盒体的背面还设置有安装组件;
39.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内固定框和外固定框;
40.所述内固定框固定于所述盒体的背面,所述外固定框组合装配于所述内固定框的一侧;所述内固定框、外固定框均为回字形结构,且所述内固定框的内侧边缘还设置有一体延伸而出的耳片。
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模组化设计思路,将有线充电控制模组、无线充电控制模组按照特定的方式布置于同一盒体中,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具备了有线控制和无线控制的双重功能,充分满足了电动汽车充电的实际控制需求,并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4.图2为图1中安装组件位于外底盖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图2中安装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6.图4为有线充电控制模组集成于基板上的立体示意图;
47.图5为图4中第一外部电源的立体示意图;
48.图6为第二无线控制板的立体示意图;
49.图7为散热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该控制盒可作为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的控制端使用,对有线充电模式下的充电桩进行控制,以及对无线充电模式下的地面充电装置及车载充电装置进行控制。
5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盒包括: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以及盒体40。
53.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集成安装于盒体40中,以便于实现二者的集成封装和保护。
54.盒体40包括:本体41、外顶盖板42以及外底盖板43。其中,本体41上下贯通设置,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上下布置于该本体41围成的空间中。
55.为了便于内部热量的散发,减少热量的累积,本体41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通
风口410。一个实施方式中,通风口410开设于本体41相对的侧壁上。如此,便于本体41内部空气的流通,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56.此外,本体4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便于接线的窗口411,该窗口411使得内部集成设置的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的接口暴露而出。如此,外部接线可通过窗口411与相应的接口相连接。此外,上述窗口411处还安装有一护罩44,该护罩44具有与外部相连通的开口。
57.外顶盖板42安装于本体41的顶部开口处,以实现本体41顶部的封装;外底盖板43安装于本体41的底部开口处,以实现本体41底部的封装。
58.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本实施例一体式有线无线充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固定,外底盖板43上还设置有安装组件50。从而,借助该安装组件50可便于将本实施例的充电控制系统挂载于相应的墙体上。
59.如图3所示,安装组件50包括:内固定框51和外固定框52。其中,内固定框51固定于外底盖板43上,外固定框52组合装配于内固定框51的一侧。内固定框51、外固定框52均为回字形结构,且内固定框51的内侧边缘还设置有一体延伸而出的耳片511。如此,可首先通过外固定框52将上述安装组件50固定于相应的墙体上,再将本实施例的充电控制系统与内固定框51的耳片511相连接。
60.为了实现集成式设计,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主要对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中的各器件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有线、无线模组能够紧凑排列。
61.具体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集成于一基板36上。
62.如图4所示,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布置于所在盒体40内的上部空间中,其用于在有线充电模式下对充电桩进行控制。该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包括:有线控制板11及第一外部电源12,二者集成于上述基板36的一面上,且第一外部电源12间隔地布置于有线控制板11的一端。
63.有线控制板11包括:主控芯片110、无线通讯芯片111、输入端子112、输出端子113以及内部电源114。其中,主控芯片110与无线通讯芯片111、输入端子112、输出端子113信号传输,内部电源114作为备用电源,其与主控芯片110、无线通讯芯片111电连接。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线通讯芯片111为支持4g通讯的无线芯片。
64.进一步地,各器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布局:输入端子112、输出端子113被布置于所在有线控制板11的一侧边缘,无线通讯芯片111被布置于所在有线控制板11的另一侧边缘。主控芯片110和内部电源114被布置于所在有线控制板11的中间区域。
65.第一外部电源12为有线控制板11进行供电,其可采用现有的电源模块形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对其中的器件的布置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使得有线、无线模组能够紧凑排列的目的。
66.如图5所示,第一外部电源12包括:电解电容121、散热片122、第一变压器123、电阻124以及若干第一电容125。
67.其中,电解电容121和第一变压器123并排地设置于所在电源固定板的一侧,散热片122和电阻124与电解电容121和第一变压器123相对设置,且并排地设置于所在电源固定板的另一侧。若干第一电容125大致并排地设置于第一变压器123和电阻124的一侧。
68.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用于在无线充电模式下对地面充电装置及车载充电装置进行控制。该无线充电控制模组20包括:第一无线控制板21、第二外部电源22以及第二无线控制板23。
69.第一无线控制板21和第二外部电源22布置于所在盒体40内的下部空间中,并与上述有线充电控制模组10并排设置。其中,第一无线控制板21位于有线控制板11的一侧,第二外部电源22位于第一外部电源12的一侧。第一无线控制板21具体可以采用现有的通讯控制板;第二外部电源22与第一外部电源12结构相同,且布置方向与第一外部电源12的布置方向相反。
70.第二无线控制板23具有的各器件被设置于下部空间中由隔板分隔形成的子腔体中。
71.如图6所示,第二无线控制板23包括:电容盒231、第一电感232、第二电容233、第二电感234、第三电容235、第四电容236、mos管237、第三电感238、第四电感239、第五电容240、第一继电器241、第二变压器242以及第二继电器243。
72.以图6中第二无线控制板23所处的方位为参考,第二无线控制板23所具有的各器件按照如下方式布置:
73.第二电容233设置于所在基板36的左上角。
74.第一电感232设置于第二电容233的下方,且靠近所在基板36的左侧边缘设置。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感232为两组,两组第一电感232自上而下并排设置。
75.电容盒231用于对各电容器件进行控制,其设置于两组第一电感232的下方,且靠近所在基板36的左侧边缘设置。
76.第二电感234和第三电容235设置于所在基板36的上端,二者自左而右并排设置。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电容235为多个,多个第三电容235分上下两排设置于所在的基板36上,且任一排中的各第三电容235横向并排设置。
77.第四电容236位于下排多个第三电容235器的下方,且靠近所在基板36的右侧边缘设置。
78.mos管237设置于第四电容236器的下方,且位于第二电容233的右侧。一个实施方式中,mos管237为多个,多个mos管237分上下两排设置于所在的基板36上,且任一排中的各mos管237横向并排设置。
79.第三电感238设置于mos管237的下方,且位于上方的第一电感232的右侧。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感238为三组,三组第三电感238横向并排设置。
80.第四电感239设置于中间一组第三电感238的下方,且大致位于下方的第一电感232的右侧。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电感239为两组,两组第四电感239自上而下并排设置。
81.第五电容240设置于所在基板36的右下角。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电容240为多个,多个第五电容240分上下两排设置于所在的基板36上,且任一排中的各第五电容240竖向并排设置。
82.第一继电器241、第二变压器242以及第二继电器243自右而左并排地设置于所述第四电感239的下方,且位于下方一排第五电容240的左侧。
83.相应的,下部空间中形成有由隔板分隔形成的第一至第五子腔体323~327。
84.如图7所示,第一子腔体323用于收容安装第二电容233、第二电感234、第四电容
236以及mos管237。且该第一子腔体323中还设置于便于各器件布置的台阶结构。
85.第二子腔体324为一横向设置的腰形腔体,其位于第一子腔体323下方的左侧,并用于收容安装三组第三电感238。
86.第三子腔体325位于第二子腔体324的下方,其用于收容安装第四电感239、第五电容240、第一继电器241、第二变压器242以及第二继电器243。
87.第四子腔体326为一竖向设置的矩形腔体,其位于第二子腔体324和第三子腔体325的右侧,并用于收容安装第一电感232。
88.第五子腔体327由第三子腔体325和第四子腔体326的外侧壁围成,其用于收容安装电容盒231。
8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模组化设计思路,将有线充电控制模组、无线充电控制模组按照特定的方式布置于同一盒体中,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具备了有线控制和无线控制的双重功能,充分满足了电动汽车充电的实际控制需求,并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的优点。
9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9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