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驾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座固定结构及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2.随着当前市场对于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诸如车辆和行人智能识别、主动刹车等辅助驾驶技术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行车控制端,而用于车辆辅助驾驶的安全控制模块通常要求在切断车辆端供电后,通过模块自带的蓄电池维持其继续运行一定的时间,以此完成数据输出以及对于紧急数据的数据采集传输。
3.目前,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大多采用内置可充电但不可更换的电池的方式,通过电池上引出的引线与控制模块的主板进行连接,因此当前模块内部的线束繁多复杂,从而导致了对模块进行检修时效率低下,且采用线束连接的方式可靠性较低,造成安全控制模块故障率高,另外,内置式电池的安装方式由于电池无法拆卸,因此不仅会限制产品的运输途径,无法进行空运,而且在电池故障时也无法在车辆现场更换电池,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座固定结构及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旨在提高产品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电池检修更换难度、提高电池连接可靠性和产品运输方式的选择灵活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座固定结构,包括两个侧脚接电端子、电池板、两个紧固件,以及电池座;其中,两个侧脚接电端子用于间隔插装焊接于主板的边缘位置,且分别与主板的正负极电路导通,两个侧脚接电端子具有相互平齐的平面侧壁;电池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焊盘,两个通孔焊盘分别对应贴合于两个平面侧壁上,电池板的内部或朝向主板的板面上制备有两条分别与两个通孔焊盘导通的电路图形;两个紧固件分别穿过两个通孔焊盘并旋接于两个平面侧壁上;电池座固定于电池板背离主板的板面上,用于安装蓄电池,电池座上设有两个分别抵压于蓄电池的正负电极上的弹性导电件,两个弹性导电件上均设有穿过电池座并插装焊接于电池板上的插针,两条插针分别与两条电路图形对应并焊接导通。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孔焊盘与平面侧壁贴合的盘面设有上锡层。
7.示例性的,上锡层为沿通孔焊盘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扇形上锡区域。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池座上设有适于容纳蓄电池的安装腔,安装腔的两端腔壁上分别设有弹性导电件,且安装腔的两侧腔壁上分别设有弧形卡板,两个弧形卡板用于配合抱紧蓄电池的周壁。
9.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弹性导电件为弹性折叠板,弹性折叠板与蓄电池的正电极抵接,另一个弹性导电件为锥形弹簧,锥形弹簧与蓄电池的负电极抵接。
10.示例性的,安装腔的腔底壁上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沉孔,每个沉孔内均穿设有与电池板旋接固定的沉头螺钉。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池板上间隔或相邻分布有至少两个电池座。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座固定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池座固定结构,具有两个插装焊接于主板边缘的侧脚接电端子,电池板能够通过两个紧固件穿过两个通孔焊盘后分别固定贴合在两个侧脚接电端子的平面侧壁上,在实现固定电池板的同时,还能够利用通孔焊盘与两个侧脚接电端子平面侧壁的抵触而实现主板正负极电路与电池板上的两条电路图形分别导通,在此基础上,电池座上分别抵压在蓄电池正负电极上的两个弹性导电件通过插针焊接与两条电路图形对应导通,从而实现了蓄电池的正负电极与主板正负极电路的导通,无需采用线束和连接器,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电池检修更换难度,同时由于各个导通位置均为固定连接,可靠性高,能够提高对于主板的供电稳定性,降低故障率,另外,还能够将蓄电池与产品主体结构分体包装、运输,能够适应空海陆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灵活性高。
13.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包括上述电池座固定结构。
14.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板为双层板,其上层板插装焊接有两个侧脚接电端子,下层板插装焊接有两个侧脚固定端子,两个侧脚固定端子和两个侧脚接电端子均位于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且均与电池板贴合,电池板上还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侧脚固定端子对应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均穿设有旋接于相应的侧脚固定端子上的紧固件。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由于采用了上述电池座固定结构,因此具有与上述电池座固定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电池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侧脚接电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电池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主板;11、上层板;12、下层板;20、侧脚接电端子;21、平面侧壁;211、螺纹孔;22、插脚;30、电池板;31、通孔焊盘;311、上锡层;32、电路图形;33、连接孔;40、紧固件;50、电池座;51、插针;52、弹性导电件;53、弧形卡板;54、沉孔;60、蓄电池;70、侧脚固定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座固定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电
池座固定结构,包括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电池板30、两个紧固件40,以及电池座50;其中,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用于间隔插装焊接于主板10的边缘位置,且分别与主板10的正负极电路导通,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具有相互平齐的平面侧壁21;电池板30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焊盘31,两个通孔焊盘31分别对应贴合于两个平面侧壁21上,电池板30的内部或朝向主板10的板面上制备有两条分别与两个通孔焊盘31导通的电路图形32;两个紧固件40分别穿过两个通孔焊盘31并旋接于两个平面侧壁21上;电池座50固定于电池板30背离主板10的板面上,用于安装蓄电池60,电池座50上设有两个分别抵压于蓄电池60的正负电极上的弹性导电件52,两个弹性导电件52上均设有穿过电池座50并插装焊接于电池板30上的插针51,两条插针51分别与两条电路图形32对应焊接导通。
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上均预设有螺纹孔211,在固定电池板30时,两个紧固件40分别穿过两个通孔焊盘31并与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上的螺纹孔211进行焊接固定,侧脚接电端子20为业内常见的一种金属导电端子,其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主体为u型导电板,两个u型壁上延伸出插脚22,使用时插脚22插装在电路板上相应的焊盘孔内并进行焊接,焊接后u型的中间侧壁(即本实施例中的平面侧壁21)则会垂直于电路板的板面;另外应当理解的是,紧固件40穿过通孔焊盘31旋接在侧脚接电端子20上后,既能够将电池板30与主板10固定在一起,同时利用两个通孔焊盘31与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21的贴合抵触,即可实现将电池板30上的两条电路图形32分别与主板10的正负极电路导通,当然,为了提高导通性能,紧固件40可以采用铜质的螺钉;此外,插针51与电池板30上相应的电路图形32的焊接导通连接也是业内常见的连接工艺,在此不再详述。
25.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座固定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两个插装焊接于主板10边缘的侧脚接电端子20,电池板30能够通过两个紧固件40穿过两个通孔焊盘31后分别固定贴合在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21上,在实现固定电池板30的同时,还能够利用通孔焊盘31与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21的抵触而实现主板10正负极电路与电池板30上的两条电路图形32分别导通,在此基础上,电池座50上分别抵压在蓄电池60正负电极上的两个弹性导电件52通过插针51焊接与两条电路图形32对应导通,从而实现了蓄电池60的正负电极与主板10正负极电路的导通,无需采用线束和连接器,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电池检修更换难度,同时由于各个导通位置均为固定连接,可靠性高,能够提高对于主板10的供电稳定性,降低故障率,另外,还能够将蓄电池60与产品主体结构分体包装、运输,能够适应空海陆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灵活性高。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通孔焊盘31与平面侧壁21贴合的盘面设有上锡层311;上锡层311为沿通孔焊盘31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扇形上锡区域。通过设置上锡层311能够避免通孔焊盘31与侧脚接电端子20贴合的盘面发生氧化,提高导电稳定性,同时,为了避免上锡层311面积大而不平导致无法与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21可靠贴合的情况,在此采用多个圆周间隔分布的扇形上锡区域组成为上锡层311,能够消除上锡层311不平的影响,确保多个扇形上锡区域均能够与平面侧壁21抵触,从而提高导通稳定性。
27.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结合图1及图5,电池座50上设有适于容纳蓄电池60的安装腔,安装腔的两端腔壁上分别设有弹性导电件52,且安装腔的两侧腔壁上分别设有弧形卡板53,两个弧形卡板53用于配合抱紧蓄电池60的周壁。
28.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安全控制模块上行业内普遍采用塑封的柱形电池组,从塑封内引出正负极电线通过端子与控制模块的插口进行插接导通,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独立的柱形电池,利用两个弹性导电件52分别抵压在蓄电池60的正负电极上,形成对蓄电池60两端的弹性夹持,同时利用两侧的弧形卡板53对蓄电池60的周壁进行环抱式卡接,从而将蓄电池60稳定固定在电池座50上,同时实现蓄电池60的正负电极分别与两个弹性导电件52可靠导通,结构简单可靠,蓄电池60拆装更换方便。
2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其中一个弹性导电件52为弹性折叠板,弹性折叠板与蓄电池60的正电极抵接,另一个弹性导电件52为锥形弹簧,锥形弹簧与蓄电池60的负电极抵接。具体的,弹性折叠板可以是具有一个折弯成v型的结构,还可以是具有两个或更多折弯成n型或w型的结构,由于正电极的有效接触面积较小,因此采用有效接触区域较大的弹性折叠板与正电极进行抵接导通,同时利用锥形弹簧较长的有效弹性行程和可靠的弹性力,能够确保对蓄电池60提高稳定的夹持力,同时保证蓄电池60的供电稳定性。
30.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安装腔的腔底壁上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沉孔54,每个沉孔54内均穿设有与电池板30旋接固定的沉头螺钉。电池座50采用沉孔54内穿设沉头螺钉的固定方式,节省空间,且连接可靠。
31.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电池板30上间隔或相邻分布有至少两个电池座50。电池座5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对于蓄电池60数量的需求进行设置,具体的,若单个蓄电池60能够满足供电电压需求,那么各个电池座50可以采用与电池板30上的两条电路图形32并联导通的方式,从而利用多个蓄电池60能够提高电量,延长蓄电池60的使用寿命,降低更换频率,若单个蓄电池60无法满足供电电压需求,则各电池座50之间需采用串联的方式,以通过多个蓄电池60的串联达到需求的供电电压,当然,也可以采用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如四个电池座50采用两两串联的方式后再并联至两条电路图形32上,这些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32.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包括上述电池座固定结构。
33.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辅助驾驶安全控制模块采用了上述电池座固定结构,具有两个插装焊接于主板10边缘的侧脚接电端子20,电池板30能够通过两个紧固件40穿过两个通孔焊盘31后分别固定贴合在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21上,在实现固定电池板30的同时,还能够利用通孔焊盘31与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的平面侧壁21的抵触而实现主板10正负极电路与电池板30上的两条电路图形32分别导通,在此基础上,电池座50上分别抵压在蓄电池60正负电极上的两个弹性导电件52通过插针51焊接与两条电路图形32对应导通,从而实现了蓄电池60的正负电极与主板10正负极电路的导通,无需采用线束和连接器,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组装生产效率、降低电池检修更换难度,同时由于各个导通位置均为固定连接,可靠性高,能够提高对于主板10的供电稳定性,降低故障率,另外,还能够将蓄电池60与产品主体结构分体包装、运输,能够适应空海陆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灵活性高。
3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主板10为双层板,其上层板11插装焊接有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下层板12插装焊接有两个侧脚固定端子70,两个侧脚固定端子70和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均位于上层板11和下层板12之间,且均与电池板30贴合,电池板30上还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侧脚固定端子70对应的连接孔33,每个连接孔33均穿设有旋接于相
应的侧脚固定端子70上的紧固件40。
35.采用双层板的结构一方面能够提高主板10本身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利用两个侧脚固定端子70和两个侧脚接电端子20同时对电池板30进行固定,从而提高电池板30的连接可靠性,当然,应当理解的是,两个侧脚固定端子70为与附图4所示的侧脚接电端子20相同的结构,在此只利用其固定作用,而无需将其与主板10的正负极电路导通,旨在进一步提高电池板的固定可靠性。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