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铜排油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
背景技术:2.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成为当前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由多个动力源构成,例如油电混合动力,即燃料(汽油,柴油)和电能的混合,是近些年来新提出的一种低成本的节油技术。
3.在混合动力系统的电桥中,控制器和电机通过铜排相互连接,实现电流的传导,铜排连接位置由于接触电阻的存在,因此当大电流经过时温度会升高。当电桥持续大扭矩工作时,铜排持续发热,从而引发腔体内零部件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用于克服现有铜排持续发热增加其他零部件失效风险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
6.包括绝缘件和油冷件,所述绝缘件和油冷件通过设置在所述绝缘件上的连接部连接;
7.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底板和若干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一隔板,相邻两个第一隔板之间形成用于固定一铜排的放置区;
8.所述油冷件包括第二底板、若干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第二隔板以及贯穿各个所述第二隔板并与所述第二底板平行的油管;
9.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对应配合,所述连接部延伸至所述油冷件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紧密贴合,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底板接触一侧面上分别设有凹槽并对应形成储油通道;
10.所述油管两端封闭且中空形成第一油道,并设有朝向各个所述放置区内铜排的喷孔;
11.所述第一油道通过第二油道与所述储油通道连通;
12.所述连接部上还设有与所述储油通道连通的第三油道,以使得冷却油进入储油通道;
13.在油冷件与连接有铜排的绝缘件固定后,冷却油通过所述第三油道进入储油通道,经过第二油道进入第一油道,以从喷孔内喷射至放置区的铜排上,形成作用于铜排的冷却油路。
14.优选地,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储油通道相对远离的两端。
15.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相配合的截面形成弧线型配合或l型配合。
16.优选地,所述第一油道在中心位置处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
17.优选地,所述凹槽设置为三角状,对应形成三角状的储油通道。
18.优选地,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连接部紧密贴合处设有密封件;
19.所述密封件沿所述储油通道周向设置。
20.优选地,所述喷孔设置在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隔板之间的油管的中心处,且所述喷孔垂直于所述油管的轴线。
21.优选地,通过螺栓穿过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二底板底部连接,使所述油冷件与所述绝缘件固定。
22.优选地,所述喷孔孔径根据所述油管体积以一定比例设置。
23.优选地,所述绝缘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电机壳体上,且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电机壳体上的油道连通。
2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在油冷件与连接有铜排的绝缘件固定后,冷却油通过所述第三油道进入储油通道,经过第二油道进入第一油道,以从喷孔内喷射至放置区的铜排上,集合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储油通道以及第三油道形成一冷却油流动路径,对铜排进行冷却,通过油液换热实现铜排接触位置的直接冷却,保护绝缘块与铜排,避免温度过高造成铜排及绝缘块受损引发总成故障。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的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的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储油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的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第三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的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0-铜排;1-绝缘件11-第一底板;12-第一隔板;2-油冷件;21-第二底板;22-第二隔板;23-油管;24-第一油道;25-第二油道;26-喷孔;3-连接部;31-储油通道;32-第三油道;4-密封件;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34.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5.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6.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9.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40.实施例: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铜排油冷结构,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包括绝缘件1和油冷件2,所述绝缘件1和油冷件2通过设置在所述绝缘件1上的连接部3连接;具体的,该连接部3设置为片状或板状,一端固定在绝缘件1上,并在与油冷件2连接时延伸至油冷件2底部与油冷件2紧密贴合。所述绝缘件1包括第一底板11和若干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11上的第一隔板12,相邻两个第一隔板12之间形成用于固定一铜排0的放置区;所述油冷件2包括第二底板、若干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21上的第二隔板22以及贯穿各个所述第二隔板22并与所述第二底板21平行的油管23;该绝缘件1与油冷件2通过连接部3连接的时候,所述第一隔板12与所述第二隔板22对应配合,所述连接部3延伸至所述油冷件2底部并紧密贴合。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可以用于放置铜排0的支架状结构,同时在该支架状结构内部设有油道,使得冷却油通过并对铜排进行冷却。
41.基于上述,具体的,所述连接部3上设有凹槽(图中未标出),该凹槽槽口朝向第二底板22,当所述第一隔板12与所述第二隔板22对应配合,所述连接部3延伸至所述油冷件2底部,所述第一隔板12与所述第二隔板22对应配合,所述连接部3延伸至所述油冷件2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21紧密贴合,所述连接部3与所述第二底板21接触一侧面上分别设有凹槽并对应形成储油通道31;即绝缘件1与油冷件2配合形成该储油通31道,从而使得分别位于绝缘件1与油冷件2中的油道合并形成一条完整的油道,实现对铜排0的冷却;所述油管23两端封闭且中空形成第一油道24,并设有朝向各个所述放置区内铜排0的喷孔26,用于对铜排0采用冷却油喷洒进行降温;所述第一油道24通过第二油道25与所述储油通道31连通;所述
连接部3上还设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第三油道32,用于使得冷却油进入所述凹槽;由此,集合第一油道24、第二油道25、储油通道31以及第三油道32形成一冷却油流动路径(油道),对铜排进行冷却。
42.基于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油冷件2与连接有铜排0的绝缘件1固定后,冷却油通过所述第三油道32进入储油通道31,经过第二油道25进入第一油道24,以从喷孔26内喷射至放置区的铜排0上,形成作用于铜排0的冷却油路,解决现有铜排持续发热增加其他零部件失效风险的问题。在油冷电机的油路路径上设置由绝缘件1(设有连接部3)和油冷件2组成的塑胶油冷件,将油液从绝缘件1导入到油冷件的腔体再流入塑胶油管23内,通过在塑胶油管23内设置喷孔26,将油液喷淋至铜排0的连接位置,从而实现对铜排0连结部位的主动冷却。
4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油道25与所述第三油道32位于所述储油通道31相对远离的两端,用于增加冷却油进入储油通道31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便于后续给与冷却油一定压力从喷孔内喷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设置为三角状,所述凹槽设置为三角状,对应形成三角状的储油通道31;由此使得冷却油通过连接部3时经过三角状斜边由一端流动至一端,即从小区域进入大区域再进入小区域(第二油道),以形成一定压力,挤压冷却油由第一油道的喷26孔内喷出。
4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油道24在中心位置处与所述第二油道25连通,由此,冷却油由储油通道31进入到第二油道25内时,可达到第一油道24的中心位置处,并向两侧同时流动,进而由中心位置向两端同步从喷孔26中喷洒至各个放置区内对各个铜排0进行冷却,减少冷却油由某一端进入导致两端压力不均而造成喷孔26喷出的冷却油不均匀的情况,同时也减少由于压力不均对油管23造成的损害。进一步的,所述喷孔26设置在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隔板22之间的油管23的中心处,且所述喷孔26垂直于所述油管23的轴线,由此使得喷孔26正对着铜排(或铜排连接位置),进一步提高喷孔26喷洒冷却油的均匀性,提高对铜排0的冷却效率。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喷孔26孔径根据所述油管23体积以一定比例设置,可以用于作为举例的,油管23体积范围设置为:3.5~4.5ml,喷孔26孔径设置为φ1.2~φ1.8mm,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下铜排0的数量、位置和面积设置不同的有关油管23、整个油道的体积或喷孔26孔径。
4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参阅图3,为了进一步减少冷却油溢出影响对铜排0的冷却,在所述第二底板21与所述连接部3紧密贴合处设有密封件4;所述密封件4沿所述储油通道31周向设置,作为举例的,可在凹槽上设置与凹槽槽口形状贴合的密封圈,以使得绝缘件1与油冷件2连接形成一密封结构,避免冷却油溢出,确保冷却油具有一定压力喷洒,以保证对铜排0的冷却。
46.在本实施方式中,参阅图5,上述第一隔板12与第二隔板22的配合可以是相互抵触,也可以是卡接,设置是插接等,所述第一隔板12与第二隔板22相配合的截面形成弧线型配合或l型配合,用于使得第一隔板12与第二隔板22的接触部分形成电磁屏蔽挡墙,避免在绝缘件1和油冷件2紧固一体时有间隙产生,进而影响铜排电气安全距离。
47.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3,通过螺栓5穿过所述连接部3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二底板底部21连接,使所述油冷件1与所述绝缘件2固定,通过螺栓5紧固使得连接部3与第二底板21相互抵触,使得第二底板21封闭凹槽,减少通过储油通道31中冷却油的移出,该
油冷件2和绝缘件1分别注塑一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件1通过螺栓5固定连接在电机壳体上,该电机壳体铸造成型,且所述第三油道32与所述电机壳体上的油道连通,由此冷却油可直接由壳体进入,实现对铜排0(连接位置)的冷却。
48.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