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传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2.智慧消防实现了城市消防的智能化,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保障消防设施的完好率、改善执法及管理效果、增强救援能力、降低火灾发生及损失,而物联传输设备是把各种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在光纤上进行传输的设备,室外传输设备作为重要的基础设备,对于智慧消防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
3.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在日常运行中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而物料传输设备的运行需要使用大量传输线缆,在无人梳理的情况下杂乱无章的传输线容易相互缠绕,从而对检修工作造成阻碍,影响检修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解决了在无人梳理的情况下杂乱无章的传输线缆容易相互缠绕,从而对检修工作造成阻碍,影响检修效率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包括传输箱和防护壳,传输箱位于防护壳内部,传输箱的输出端电连接有多组线缆,防护壳的后侧开设有供线缆通过的矩形槽,防护壳的前侧开设有检修槽,检修槽的内壁转动转动安装有两组检修门,所述防护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雨罩,所述防护壳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一组换气槽,换气槽的内壁等距固定安装有多组栅格板,所述传输箱的下方设置有承载板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与防护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板的顶部与传输箱的顶部相接触,所述承载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托板,所述托板的内壁与传输箱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托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组阻尼弹簧,所述阻尼弹簧的底端与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和承载板的顶部均开设有两组供线缆穿过的穿线槽,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防护壳的左右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键连接有螺纹柱,两组所述螺纹柱的相对端分别与支撑板的左右两侧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柱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用于隔开线缆的分隔板,所述传输箱的上方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左右两侧均与防护壳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传输箱的后侧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键连接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后侧与防护壳的后侧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调节块前侧的顶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端与压板的后侧转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托板的底部内壁与承载板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托板内壁的长度都等于传输箱的宽度。
9.优选的,两组所述托板的背对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限位块,限位块远离托板的一侧与传输箱的内壁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前侧与传输箱的后侧之间留有空隙,调节块为l型块,调节块的前侧与连接板的前侧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11.优选的,所述分隔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固定板的底部和防护壳的底部内壁滑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顶部至防护壳顶部内壁的距离大于托板内壁的高度,承载板的底部与传输箱的顶部相接触。
13.(三)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通过设置分隔板受螺纹柱带动而沿水平方向运动,从而使分隔板和支撑板对承载板与防护壳底部内壁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并在固定板顶部开设穿线槽以供线缆穿过,从而便于对传输箱的线缆进行分隔,降低杂乱的线缆相互缠绕而对检修工作造成影响,提高了检修工作的效率。
16.2、该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通过设置调节块和连接板,使得调节块跟随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运动并使连接板相对调节块转动,从而使连接板带动压板沿防护壳的内壁滑动,以使压板的底部抵住传输箱的顶部,并设置托板从左右两侧为传输箱的底部提供支撑,从而便于维持传输箱的稳定,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7.3、该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通过设置承载板为传输箱提供支撑,同时承载板对两组托板进行连接,从而便于维持两组托板之间的相对稳定,提高了托板为传输箱提供的支撑作用,通过在托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阻尼弹簧,使得阻尼弹簧为托板提供减震,以提高托板为传输箱提供的支撑效果,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四分之一剖视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板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传输箱;2、防护壳;3、承载板;4、托板;5、限位块;6、固定板;7、阻尼弹簧;8、线缆;9、支撑板;10、电机;11、螺纹柱;12、分隔板;13、压板;14、连接板;15、调节块;16、电动伸缩杆;17、栅格板;18、防雨罩。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包括传输箱1和防护壳2,传输箱1位于防护壳2内部,传输箱1的输出端电连接有多组线缆8,防护
壳2的后侧开设有供线缆8通过的矩形槽,防护壳2的前侧开设有检修槽,检修槽的内壁转动转动安装有两组检修门,防护壳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雨罩18,从而在雷雨天气时为传输箱1提供防护,防护壳2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一组换气槽,换气槽的内壁等距固定安装有多组栅格板17,避免雨水从换气槽进入防护壳2而使传输箱1受到损坏,传输箱1的下方设置有承载板3和固定板6,固定板6的外表面与防护壳2的内壁固定连接,承载板3的顶部与传输箱1的顶部相接触,承载板3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托板4,托板4的内壁与传输箱1的外表面相接触,托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组阻尼弹簧7,阻尼弹簧7的底端与固定板6的顶部固定连接,固定板6和承载板3的顶部均开设有两组供线缆8穿过的穿线槽,固定板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9,防护壳2的左右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键连接有螺纹柱11,两组螺纹柱11的相对端分别与支撑板9的左右两侧转动连接,螺纹柱11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用于隔开线缆8的分隔板12,传输箱1的上方设置有压板13,压板13的左右两侧均与防护壳2的内壁滑动连接,传输箱1的后侧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电动伸缩杆16,电动伸缩杆16的输出端键连接有调节块15,调节块15的后侧与防护壳2的后侧内壁滑动连接,调节块15前侧的顶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板14,连接板14的顶端与压板13的后侧转动连接。
24.具体的,为了提高装置的稳定性,托板4的底部内壁与承载板3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托板4内壁的长度都等于传输箱1的宽度,使得托板4的底部内壁与承载板3的顶部同时与传输箱1的底部接触,从而便于托板4为传输箱1提供支撑,两组托板4的背对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限位块5,限位块5远离托板4的一侧与传输箱1的内壁滑动连接,限位块5远离托板4的一侧抵住防护壳2的内壁,以便托板4在受力时维持稳定。
25.具体的,为了降低装置的运行磨损,连接板14的前侧与传输箱1的后侧之间留有空隙,调节块15为l型块,调节块15的前侧与连接板14的前侧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得连接板14和调节块15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与传输箱1的后侧之间保持距离,避免连接板14和调节块15与传输箱1的后侧摩擦而受损。
26.具体的,为了提高固定板6的承重能力,分隔板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固定板6的底部和防护壳2的底部内壁滑动连接,使得分隔板12的顶部抵住固定板6的底部,从而为固定板6提供支撑,以便维持固定板6的稳定。
27.具体的,为了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承载板3的顶部至防护壳2顶部内壁的距离大于托板4内壁的高度,承载板3的底部与传输箱1的顶部相接触,使得压板13的顶部抵住防护壳2的顶部内壁时,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传输箱1取出并进行传输箱1的检修工作。
28.工作原理:在安装传输箱1时,打开检修门并将传输箱1放置在承载板3顶部,并使传输箱1的外表面抵住托板4的内壁,从而实现对传输箱1的安装,启动电机10和电动伸缩杆16,螺纹柱11跟随电机10的输出端转动并带动分隔板12水平运动,从而对传输箱1底部的线缆8进行分隔,调节块15跟随电动伸缩杆16的输出端运动并通过连接板14带动压板13下降,直至压板13的底部抵住传输箱1的顶部,在进行检修工作时,打开检修门并启动电动伸缩杆16,电动伸缩杆16通过调节块15和连接板14带动压板13上升,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传输箱1进行检修。
29.综上所述,该智慧消防物联传输设备,通过设置分隔板12受螺纹柱11带动而沿水平方向运动,从而使分隔板12和支撑板9对承载板3与防护壳2底部内壁之间的空间进行分
隔,并在固定板6顶部开设穿线槽以供线缆8穿过,从而便于对传输箱1的线缆8进行分隔,降低杂乱的线缆8相互缠绕而对检修工作造成影响,提高了检修工作的效率,通过设置调节块15和连接板14,使得调节块15跟随电动伸缩杆16的输出端运动并使连接板14相对调节块15转动,从而使连接板14带动压板13沿防护壳2的内壁滑动,以使压板13的底部抵住传输箱1的顶部,并设置托板4从左右两侧为传输箱1的底部提供支撑,从而便于维持传输箱1的稳定,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承载板3为传输箱1提供支撑,同时承载板3对两组托板4进行连接,从而便于维持两组托板4之间的相对稳定,提高了托板4为传输箱1提供的支撑作用,通过在托板4与固定板6之间设置阻尼弹簧7,使得阻尼弹簧7为托板4提供减震,以提高托板4为传输箱1提供的支撑效果,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30.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