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8221发布日期:2023-02-28 22:07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2.电动车控制器作为电动车的核心控制部件,其内部元器件的稳定性对于控制器的使用是及其重要的,现有的固定功率件的方法通常是将功率件直接固定在壳体上,或者通过外部结构将卡簧抵紧在壳体上,这样容易将功率件损坏,且伴随拆卸不便的问题,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抵紧结构,便于将功率部件固定在壳体上,且不会损坏到功率部件,同时兼具便于拆卸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及控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固定方式容易将功率件损坏,且伴随拆卸不便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包括,
6.辅助固定结构,所述辅助固定结构安装在外壳体内;
7.抵紧结构,所述抵紧结构包括定位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定位板两端的抵紧板和限位板;
8.所述固定结构具有所述抵紧结构与功率部件抵接的初始状态,且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抵紧结构一端与所述辅助固定结构抵接,所述抵紧结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部件抵接。
9.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固定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挡板和抵接板,所述挡板和所述抵接板顶端均固定在所述外壳体内顶部。
10.进一步的,所述挡板自由端设有定位腔,所述定位板置于所述定位腔内。
11.进一步的,所述抵接板自由端由上至下依次有设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
12.所述第一容纳腔截面呈
“フ”
形,或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短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
1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定位板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抵紧板呈“梳齿”结构,其末端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将所述抵紧板末端分割成多个独立结构。
14.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独立结构的尾端均设有弹片,在固定结构下,所述所述弹片与所述功率部件相抵接。
15.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的自由端设有至少一个卡接板;
16.所述固定结构还具有所述卡接板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安装状态;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卡接板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抵接;所述卡接板沿安装方向由所述安装状态向初始状态切换。
1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截面为“v”字形结构,或所述限位板截面为“u”字形结构。
18.一种控制器,包括上述的一种控制器内部固定结构,所述外壳体内侧底部设有卡槽,电路板通过卡槽固定在所述外壳体内,功率部件焊接在所述电路板上。
1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内部靠近所述辅助固定结构的一侧设有凸台,所述功率部件置于在所述凸台上。
2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内部靠近所述辅助固定结构的一侧设有凸台,所述功率部件置于在所述凸台上。
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结构,采用抵紧结构在限位状态下,对功率部件进行抵接,从而将功率部件固定,不需要直接在功率部件上打孔固定,优化了功率部件的固定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结构,辅助固定结构配合抵紧结构的安装,简化的抵紧结构的安装流程,也更便于拆卸,且抵紧结构一端在辅助固定结构内位置的变化,可直接完成抵紧结构的安装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切换,完成功率部件的抵紧步骤更加简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器,功率部件被抵紧结构牢牢抵紧在外壳体内侧壁上,可将功率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提高了控制器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内剖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辅助固定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抵紧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装配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抵紧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装配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抵紧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抵紧结构立体图;
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装配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外壳体;2-挡板;21-定位腔;3-抵接板;31-第一容纳腔;32-第二容纳腔;4-电路板;5-凸台;6-功率部件;7-卡槽;10-抵紧结构;101-定位板;102-抵紧板;103-限位板;104-弹片;105-连接板;106-卡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
以相互组合。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2.实施例1:
4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器内部固定结构,用于将功率部件6抵紧固定。于本实施例中功率部件6为mos管。如图1-9所示,固定结构包括辅助固定结构和抵紧结构10,抵紧结构10用于将功率部件6抵紧在外壳体1内侧壁上,便于功率部件6的安装固定,辅助固定结构提供给抵紧结构10在抵紧功率部件6时的支撑和受力点。辅助固定结构包括挡板2和抵接板3,挡板2与抵接板3相对设置且二者一端均设置在外壳体1内顶壁上,于本实施例中挡板2与抵接板3相互平行。抵紧结构10包括定位板101以及设置在定位板101两端的抵紧板102和限位板103。
44.在本实施例中,在抵紧结构10与功率部件6的固定状态下,限位板103一端与辅助固定结构抵接,抵紧板105另一端与功率部件6抵接。如图2所示,挡板2的自由端设有定位腔21,抵接板3的自由端面向定位腔21的一侧由上至下一次设有第一容纳腔31和第二容纳腔32。
45.如图5所示,初始状态下,定位板101置于定位腔21内,限位板103置于第一容纳腔31内,抵紧板102呈自由状态,抵紧结构10由初始状态向固定状态变化(即抵紧安装)需向下拉动限位板103,限位板103一端由第一容纳腔31滑入第二容纳腔32,并抵紧第二容纳腔32的腔壁,定位板101在定位腔21内沿定位板101的轴心转动,带动抵紧板102向功率部件6方向运动,从而将功率部件6抵紧。
4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定位板101与定位腔21截面形状相同,均为弧形且其二者的圆心重合,在定位板101在定位腔21内转动的过程中能始终紧贴定位腔21的内壁,定位腔21半包围的结构即可防止定位板101滑落,也可给抵紧状态下的定位板101提供受力点。为使限位板103有第一容纳腔31滑动至第二容纳腔32内更为便利,第一容纳腔31截面呈
“フ”
形,即底壁为呈一定角度的斜坡,第二容纳腔32截面为一端开口的矩形。
47.或者,于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板101可以为
“”
形状或者一侧开放式的矩形结构;
48.或者,如图4所示,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31与第二容纳腔32可以均为一端
开口的矩形结构,第一容纳腔31的腔低长度小于第二容纳腔32的腔底长度。
49.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板103呈“v”形,初始状态下,限位板103的底角角度为θ1,固定状态下,限位板103的底角角度为θ2,为确保抵紧板105能有足够的力来抵紧功率部件6,θ1与θ2的大小应为“θ1>θ2”。
50.或者,于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板103可以为“u”形或其他弯折的形状。
5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抵紧板102自由端向远离限位板103的一端延伸(即抵紧板102的延伸方向与定位板101的弯折方向相同),其整体成“梳齿”结构,末端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将抵紧板102末端分割成多个独立结构,在固定状态下,抵紧板102末端将功率部件6抵紧在外壳体1内侧壁上,抵紧板102末端的每个独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均不受其余独立结构的影响。
52.或者,于其他实施例中,抵紧板102可以为一个整体结构。
53.实施例2:
54.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包括连接板105、弹片104以及实施例1中的固定结构。
55.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限位板10与定位板101通过连接板105连接,抵紧板102末端的每个独立结构的尾端均连接一个弹片104,弹片104截面呈圆弧形,其弯折方向与定位板101的弯折方向相同,于其他实施例中,弹片104也可为圆形或其他形状。
56.如图7所示,初始状态下,抵紧结构10与辅助固定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与实施1一致,再此不再赘述。需要提及的是,弹片104在初始状态下处于自由状态。抵紧结构10由初始状态向固定状态改变过程以及抵紧结构10与辅助固定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与实施例1一致,需要提及的是,在固定状态下由弹片104将功率部件6抵紧在外壳体1内侧壁。
57.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58.实施例3:
59.如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包括卡接板106以及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固定结构。
60.卡接板106设置的限位板103的自由端,卡接板10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沿着限位板103自由端分布。
61.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及的是,初始状态下,卡接板106置于第一容纳腔31;固定状态下,卡接板106置于第二容纳腔32并抵紧第二容纳腔32的腔壁,卡接板106沿安装方向(具体方向在实施例1中进行了叙述)由初始状态向固定状态切换。
62.实施例4
63.如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包括卡接板106以及实施例1-实施例3中任意实施例的固定结构。
64.外壳体1内侧底部设有卡槽7,外壳体内部靠近附注固定结构的一侧设有凸台5。使用时,功率部件6焊接在电路板4上,电路板4沿卡槽7滑入外壳体1内部,功率部件6置于凸台5上。
65.一种控制器内部的固定结构的使用过程:
66.工作人员将功率部件6焊接在电路板4上,并将电路板4沿外壳体1长度方向滑入外
壳体1内部,将功率部件6的一侧底端卡接至凸台5上,然后工作人员将定位板101置于凹槽内,抵接板3与折弯板103末端置于第一限位台7和外壳体1顶端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9内,此时抵紧结构10处于原始状态,沿外壳体1长度方向将其推入外壳体1内部,在抵紧结构10全部进入到外壳体1内部后,采用工装向下拉动弯折板,致使折弯板103末端和卡接板106进入第一限位台7和第二限位台8形成的第二容纳空间内,并固定在第二容纳空间内部,此时定位板101在凹槽内转动,连接板102带动抵紧板104向功率部件6方向移动,抵紧结构10发生弹性形变,在抵接板3和挡板2以及抵紧结构10的工作作用下,将功率部件6牢牢抵紧在外壳体1内侧壁上。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