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一种散热装置的技术,尤指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电子产品内的处理器等元件之运算速度不断的提升,其所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高,导致一般的空冷式散热装置已无法达到现阶段的散热需求,势必需要利用具有水等工作液体进行循环冷却功效的水冷式散热装置,才能有效地对前述的电子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3.现有的水冷式散热装置,虽然解决了前述空冷式散热装置的问题,但却存在着下述的问题点,由于水冷式散热装置的体积庞大且结构复杂,因而限制其使用范围和场域,业界虽有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却仍然存在着使用寿命不长等相关问题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其不仅结构简单组装容易,还能够延长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5.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入出水模组、一泵浦模组及复数排管,该入出水模组包括一第一箱体、一入水接头及一出水接头,该第一箱体内部设有一分隔板以分隔出一入水腔室和一出水腔室,该入水接头连通该入水腔室,该出水接头连通该出水腔室,在该入水腔室和该出水腔室侧边分别设有复数第一槽孔;该泵浦模组与该入出水模组间隔设置,该泵浦模组包括一第二箱体及设于该第二箱体内的至少一泵浦,该第二箱体侧边设有复数第二槽孔;每一该排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其中之一该第一槽孔和其中之一该第二槽孔。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一入出水模组,包括一第一箱体、一入水接头及一出水接头,该第一箱体内部设有一分隔板以分隔出一入水腔室和一出水腔室,该入水接头连通该入水腔室,该出水接头连通该出水腔室,在该入水腔室和该出水腔室侧边分别设有复数第一槽孔;一泵浦模组,与该入出水模组间隔设置,该泵浦模组包括一第二箱体及设于该第二箱体内的至少一泵浦,该第二箱体侧边设有复数第二槽孔;以及复数排管,每一该排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其中之一该第一槽孔和其中之一该第二槽孔。
7.进一步优选地,其中该泵浦形成在各该第二槽孔的上方。
8.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泵浦包括一第一泵浦及一第二泵浦,该第一泵浦和该第二泵浦并列配置且分别形成在各该第二槽孔的上方。
9.进一步优选地,其中该第二箱体内部具有一进水腔、一输水腔及一排水腔,该第一泵浦配置在该进水腔和该输水腔之间,该第二泵浦则配置在该输水腔和该排水腔之间。
10.进一步优选地,其中该进水腔设有连通该第一泵浦的一进水孔,该输水腔设有连通该第一泵浦的一第一输水孔及连通该第二泵浦的一第二输水孔,该排水腔则设有连通该
第二泵浦的一排水孔。
11.进一步优选地,其中该进水腔与一部分的各该第二槽孔连通,该排水腔与另一部分的各该第二槽孔连通。
12.进一步优选地,其中该入出水模组还包括一注水接头,该注水接头设于该第一箱体且连通该入水腔室。
13.进一步优选地,其中于该入水腔室和该出水腔室内分别设有一挡板,各该排管的一端在插接各该第一槽孔后是通过各该挡板予以止挡。
14.进一步优选地,其还包括复数散热片,每一该散热片设于任两相邻的该排管之间且与各该排管热接触。
15.进一步优选地,其还包括一风扇组件,该风扇组件设置在各该排管和各该散热片上,且介于该入出水模组和该泵浦模组之间。
16.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功效,通过泵浦的串联和形成于各排管的上方,不仅能够应用在流量扬程高的产品,并且可延长整体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够增加散热面积以提升散热效能。通过入出水模组和泵浦模组的立式摆设,进而增加内部的储水容量。通过风扇组件配置在出水模组和泵浦模组之间,使得整体造型更显美观和一体化。
附图说明
17.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立体外观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组合透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入出水模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泵浦模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使用状态剖视图(一)。
23.图6是图5的局部区域放大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使用状态剖视图(二)。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使用状态剖视图(三)。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使用状态剖视图(四)。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使用状态剖视图(五)。
28.附图标号说明:
29.10:入出水模组,11:第一箱体,111:分隔板,112:入水腔室,113:出水腔室,114:第一槽孔,115:挡板,12:入水接头,13:出水接头,14:注水接头,20:泵浦模组,21:第二箱体,211:第二槽孔,212:进水腔,213:输水腔,214:排水腔,215:进水孔,216:第一输水孔,217:第二输水孔,218:排水孔,22:泵浦,221:第一泵浦,222:第二泵浦,30:排管,40:散热片,50:风扇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
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技术的描述。
31.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述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32.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33.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34.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35.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其主要包括一入出水模组10、一泵浦模组20及复数排管30。
36.入出水模组10主要包括一第一箱体11、一入水接头12及一出水接头13,第一箱体11大致呈一矩形状,在第一箱体11内部设有一分隔板111,以将第一箱体11内部分隔出一入水腔室112和一出水腔室113,出水腔室113和入水腔室112互不相通。入水接头12连通入水腔室112,出水接头13连通出水腔室113,在入水腔室112和出水腔室113侧边分别设有复数第一槽孔114。
37.在一实施例中,于第一箱体11设有一注水接头14,此注水接头14是邻近于入水接头12配置且连通前述入水腔室112,以作为补水之需求。
38.泵浦模组20与前述入出水模组10间隔设置且彼此相互对应,且泵浦模组20主要包括一第二箱体21及设置在第二箱体21内部的至少一泵浦22,第二箱体21的形状大致与第一箱体11的形状相同或相近,于第二箱体21朝向第一箱体11的侧边设有复数第二槽孔211,每一第二槽孔211是对应于前述每一第一槽孔114配设。
39.在一实施例中,泵浦22包括一第一泵浦221及一第二泵浦222,第一泵浦221和第二泵浦222是并列配置且分别形成在各第二槽孔211的上方,在第二箱体21内部具有一进水腔212、一输水腔213及一排水腔214,其中进水腔212与一部分的第二槽孔211连通,排水腔214与另一部分的第二槽孔211连通。第一泵浦221配置在进水腔212和输水腔213之间,第二泵浦222则配置在输水腔213和排水腔214之间,在进水腔212设有连通第一泵浦221的一进水孔215,于输水腔213设有连通第一泵浦221的一第一输水孔216及连通第二泵浦222的一第二输水孔217,于排水腔214则设有连通第二泵浦222的一排水孔218。
40.各排管30大致呈一扁平状,每一排管30的两端分别连接其中之一第一槽孔114和其中之一第二槽孔211。
41.在一实施例中,于入水腔室112和出水腔室113内分别设有一挡板115,各排管30的一端在插接第一槽孔114后是通过各挡板115予以止挡。
42.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还包括复数散热片40,各散热片40是呈一波浪状,每一散热片40介于任两相邻的排管30之间且与各排管30热接触。
43.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水冷式散热装置还包括一风扇组件50,其是由两个风扇单元所组成,此风扇组件50是设置在各排管30和各散热片40上方,且介于入出水模组10和泵浦模组20之间,借以对各排管30和各散热片40提供强制气流来散逸热量。
44.请续阅图5至图10所示,使用时,利用水等工作流体从入水接头12进入,依序流经入水腔室112、一部分的排管30内部及进水腔212,通过第一泵浦221的叶轮将水从进水孔215汲入第一泵浦221内,并通过第一泵浦221的叶轮将水从第一输水孔216汲出进入输水腔213中;其次,通过第二泵浦222的叶轮将前述水从第二输水孔217汲入第二泵浦222内,再通过第二泵浦222的叶轮将水从排水孔218汲出进入排水腔214中;继之,水再经由另一部分的排管30内部而到达出水腔室113,最后,则从出水接头13排出。其中前述水在流经各排管30内部时,通过各散热片40与各排管30的热传导以及风扇组件50所产生的强制气流来对各散热片40与各排管30做散热,进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效能。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