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02659发布日期:2022-11-16 02:24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静液压装载机用变速箱散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静液压装载机中变速箱分为手动变速箱和自动变速箱,手动变速箱主要由齿轮和轴组成,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矩;而自动变速箱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其中液力变扭器是自动变速箱最具特点的部件,它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等构件组成,直接输入发动机动力传递扭矩和离合作用。
3.静液压装载机中变速箱由于在工作过程中齿轮之间啮合产生热量,长时间运行时,变速箱里边齿轮、轴、变速箱油温度都会过高;
4.现有的静液压装载机用变速箱没有外置散热系统,且装载机车速较低,无法提供很好的散热能力,降低了变速箱的使用寿命,现有静液压装载机无法满足在环境温度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工作时,油温都不超过120℃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解决了现有的静液压装载机用变速箱无外置散热系统,且装载机车速较低,无法提供很好的散热能力,降低了变速箱的使用寿命,现有静液压装载机无法满足在环境温度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工作时,油温都不超过120℃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包括:
7.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8.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
9.散热角,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侧壁上。
10.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包括:
11.支柱,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其一端露出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
12.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支柱连接。
13.优选地,所述支柱至少设置四个。
14.优选地,所述支柱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四个角的位置。
15.优选地,所述散热器设置有散热孔。
16.优选地,所述散热孔的高度和所述散热器的高度相同,且所述散热孔设置在所述支柱露出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一端的表面上。
17.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
18.优选地,所述散热角呈梯形结构。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设置散热单元,增大了变速箱的散热面积,有效的提高了变速箱的散热性,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散热角,增加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散热效率,在静液压装载机安装了机用变速箱外置散热系统,给变速箱提供了良好的散热能力,提高变速箱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在环境温度 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工作时,油温都不会超过120℃的要求。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静液压装载机用变速箱第一壳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静液压装载机用变速箱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静液压装载机用变速箱第二壳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支柱,4、散热器,5、散热孔, 6、散热角。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如图1-图3所示,一种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散热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表面;散热角6,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外侧壁上。
31.第一壳体1表面空闲面积多,将散热单元设置第一壳体1的表面。
32.散热角6,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外侧壁上,这样第一壳体1和第二
壳体2的热量都能传递给散热角6,增加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散热效率。
33.通过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设置散热单元,增大了变速箱的散热面积,有效的提高了变速箱的散热性,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散热角,增加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散热效率,在静液压装载机安装了机用变速箱外置散热系统,给变速箱提供了良好的散热能力,提高变速箱的使用寿命。
34.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包括:支柱3和散热器4,支柱3,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上,其一端露出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部;在变速箱进行工作时,变速箱内部产生的热量一部分通过变速箱外壳散热,另一部分能通过支柱3进行散热,支柱 3能将变速箱壳体内部的热量及时传递到变速箱壳变速箱的散热性。
35.散热器4,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支柱3连接,散热器4和支柱3焊接在一起,变速箱工作时,变速箱内部的热量传递到支柱3上,支柱3将热量传递到散热器4上,增大了变速箱的散热面积,有效的提高了变速箱的散热性。
36.进一步地,所述支柱3至少设置四个,能更快的将变速箱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变速箱的外部,对散热器4有更好的支撑效果,本实施例中支撑柱3设置了四个,在具体使用和安装时,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增加支柱3的安装数量。
37.进一步地,四个支柱3分别设置在散热器4的四个角的位置,能够对散热器4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
38.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4设置有散热孔5。在所述散热器4上设置散热孔5能增加所述散热器4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器4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散热孔5增加散热器4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器4的散热效率。
39.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5的高度和所述散热器4的高度相同,且所述散热孔5设置在所述支柱3露出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一端的表面上。
40.所述散热孔5的高度和所述散热器4的高度相同;增加所述散热器4 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器4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
41.所述散热孔5设置在所述支柱3露出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一端的表面上,增加所述支柱3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支柱3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提高了支柱3的散热性。
42.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4为翅片散热器,翅片散热器中的翅片,其在具体作用上,其是为增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这样,可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对翅片散热器而言,则是可以有效提高它的换热效率。
43.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表面。
44.根据变速箱具体面积将散热单元保持一定间隔设置在第一壳体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散热单元设置了两个,在具体使用和安装时,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设置散热单元的安装数量,增加散热单元的表面积,能高散热单元的散热效率。
45.进一步地,散热角6呈梯形结构,变速箱若安装在静液压装载机,变速箱相对于静液压装载机而言,变速箱外的空间有限,为了节省变速箱外的空间,散热角设置梯形结构,在散热角设置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散热角呈梯形形状,能增加散热角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角6 的散热性,散热角6也可以设置其他形状的结构。
46.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包括:水冷散热器。
47.水冷利用循环液将变速箱的热量从水冷块中搬运到换热器上再散发出去,能够提高变速箱的散热性。
48.在本实施例中,在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没有增加散热机构时,检测在环境温度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下的变速箱油温;在变速箱的出油口安装温度传感器,所选的温度传感器为高温传感器;温度显示器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
49.经过变速箱在各个工况下的检测,温度显示器显示的温度多次超过120℃;
50.在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增加散热机构的情况下,检测在环境温度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下的变速箱油温;
51.同样,在变速箱的出油口安装温度传感器,所选的温度传感器为高温传感器;温度显示器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经过变速箱在各个工况下的检测,温度显示器显示的温度全都没有超过120℃;检测试验说明在静液压装载机的变速箱壳体增加散热机构后,在环境温度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工作时,油温都不会超过120℃。
52.在静液压装载机安装了机用变速箱外置散热系统,给变速箱提供了良好的散热能力,提高变速箱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在环境温度45℃的情况下,变速箱在各个工况工作时,油温都不会超过120℃的要求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