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及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3589发布日期:2022-12-31 12:41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及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循环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及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核废料处理的fm频段固态功率源模块全反射应用场景中,随着耗散热量的换热作用,越靠近输出端口的部件温度越高,随着热效应的积累,对功率源模块的关键器件的可靠性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急需对功率源模块进行整体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功率源模块进行整体降温,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及散热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
6.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呈板状;
7.两个进排水部,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一侧,所述进排水部用于输送或排出液冷循环;
8.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相连通;
9.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二冷却管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第二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冷却管与所述第一冷却管的内部液体流向相同;
10.其中,所述第一冷却管在所述安装平面上呈连续不规则弯折状,所述第二冷却管在所述安装平面上也呈连续不规则弯折状,且所述第二冷却管包围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一侧。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管和所述第二冷却管的材质均为紫铜材质。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管和所述第二冷却管分别内嵌式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
13.可选的,所述安装平台上还设置有:
14.第一容纳凹槽,所述第一容纳凹槽与所述第一冷却管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冷却管通过所述第一容纳凹槽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呈内嵌式安装;
15.第二容纳凹槽,所述第二容纳凹槽与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冷却管通过所述第二容纳凹槽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呈内嵌式安装。
16.可选的,所述进排水部包括:
17.分水体,所述分水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分水体的底部为半内嵌式安装于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分水体与所述第一冷却管和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内部相连通;
18.进排接口,所述进排接口与所述分水体的内部连通,所述进排水用于接入或输出冷却液。
19.可选的,所述分水体为三连通管。
20.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系统,采用了上述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2.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平台上安装有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让安装平台上形成双道冷却,利用双道冷却结构对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部件进行液冷却降温。即所述散热结构利用双道冷却结构,有效的保证能够让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部件进行快速散热降温。也即很好的实现了对功率源模块进行整体降温的目的。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俯视方向);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的安装平台结构示意图(俯视方向);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正视方向);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侧视方向)。
27.图中标记如下所示:
28.1、安装平台;
29.11、第一容纳凹槽;12、第二容纳凹槽;
30.2、进排接口;21、分水体;
31.3、第一冷却管;4、第二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实施例一
37.参照图1-4,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通过在安装平台1上安装有双道冷却(即设置有双向冷却道),利用双道冷却结构对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部件进行液冷却降温。即所述散热结构利用双道冷却结构,有效的保证能够让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部件进行快速散热降温。也即很好的实现了对功率源模块进行整体降温的目的。
38.具体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安装平台1、第一冷却管3、第二冷却管4和两个进排水部。所述安装平台1呈板状,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一侧,所述进排水部用于输送或排出液冷循环。所述第一冷却管3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上,所述第一冷却管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4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上,所述第二冷却管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管4与所述第一冷却管3的内部液体流向相同。即所述第二冷却管4和第一冷却管3的进水口共同连接于一个进排水部;所述第二冷却管4和第一冷却管3的排水口共同连接于另一个进排水部。其中,为了让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尽最大面积对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进行降温。所述第一冷却管3在安装平面上呈连续不规则弯折状,所述第二冷却管4在安装平面上也呈连续不规则弯折状,且所述第二冷却管4包围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管3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通过在安装平台1上安装有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让安装平台1上形成双道冷却,利用双道冷却结构对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部件进行液冷却降温。即所述散热结构利用双道冷却结构,有效的保证能够让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各单元部件进行快速散热降温。也即很好的实现了对功率源模块进行整体降温的目的。
39.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整体可为弓字状,所述第二冷却管4的弓字状包围设置于第一冷却管3的一侧。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内的冷却液体对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产生干扰,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材质均为紫铜材质。
4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影响功率源模块各单元在安装平台1的安装影响,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分别内嵌式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上。即所述安装平台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容纳凹槽11和第二容纳凹槽12。所述第一容纳凹槽11与所述第一冷却管3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一一对应,以此保证所述第一冷却管3能够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凹槽11内,让第一冷却管3在安装平台1上呈内嵌式安装。所述第二容纳凹槽12与所述第二冷却管4的形状和设置位置一一对应,以此保证所述第二冷却管4能够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凹槽12内,让第二冷却管4在安装平台1上呈内嵌式安装。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进排水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的同一侧,两个所述进排水部用于输送或输出冷却液。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通过两个进排水部进行输送或输出冷却液。即在安装平台1上通过一个所述进排水部向着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一端内输送冷却液;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另一端内通过另一个所述进排水部将冷却液进行排出。以实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内部能够进行冷却循环,保证了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冷却效果。具体的,以一个所述进排水部进行描述。所述进排水部包括:进排接口2和分水体21。所述分水体21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上,所述分水体21的底部为半内嵌式安装于所述安装平台1上,所述分水体21与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排接口2与所述分水体21的内部连通,所述进排水用于接入或输出冷却液。
4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分水体21为三连通管。即所述分水体21的一个连通接口与进排接口2相连通。另外两个连通接口分别与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一端相连。
43.实施例二
44.本实用新型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采用了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用于固态功率源模块的散热结构。
45.在一种实施例方式中,将固态功率源模块中的环形器、负载单元、功放模块、推动模块分别放置于安装平台1上,将环形器、负载单元、功放模块、推动模块分别设置位于在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重叠处。以便于利用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光对环形器、负载单元、功放模块、推动模块进行液冷,保证环形器、负载单元、功放模块、推动模块能够正常工作。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