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8849发布日期:2023-03-29 10:2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机房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机房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房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机房是指运营商行业、通信行业、数据服务提供行业、大型机构和政府等用来存放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的房间,机房包括小型机房和大型机房,小型机房是指面积为几十平米的房间,能够存放二三十个机柜;大型机房是指面积为上万平米的房间,能够存放几千个机柜,甚至更多。
3.相关技术中,机房内布设有多台精密空调,精密空调(恒温恒湿空调)是指能够充分满足机房环境条件要求的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机,多台精密空调能够为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4.然而,对于小型机房,全面布设精密空调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机房控制系统,以解决小型机房全面布设精密空调导致成本较高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机房控制系统,其包括温湿度检测装置、温湿度控制装置、可移动壳体、控制单元以及操作显示平台;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均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壳体内,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输出端与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湿度数据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工作;所述操作显示平台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壳体上,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操作显示平台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操作显示平台的指令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工作。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制冷空调和抽湿风扇,所述制冷空调和所述抽湿风扇均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所述制冷空调和所述抽湿风扇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制冷空调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度,所述抽湿风扇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湿度。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无线传输装置,所述无线传输装置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壳体内,所述无线传输装置包括无线接收端和无线发送端,所述无线接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无线发送端用于将所述温湿度数据传输至远程终端。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用户识别装置,所述用户识别装置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壳体内,所述用户识别装置包括接收端口和身份信息发送端,所
述接收端口用于与用户身份卡相匹配;所述可移动壳体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插接口,所述接收端口通过所述插接口暴露在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入端与所述身份信息发送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识别装置提供的用户身份信息控制所述操作显示平台。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壳体具有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底部和顶部,所述底部可移动的置于地面,所述顶部具有倾斜端面和竖直端面,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竖直端面位于所述倾斜端面之上;所述操作显示平台包括设备状态显示屏和触控显示屏,所述设备状态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竖直端面,所述触控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倾斜端面。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壳体还具有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交;所述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与所述报警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湿度数据或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控制所述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所述监控装置用于获取机房内预设区域的图像;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监控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图像,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图像控制所述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分别用于检测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每个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监控装置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监控装置分别用于获取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图像,每个所述监控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制冷空调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制冷空调分别用于控制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温度,每个所述制冷空调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抽湿风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抽湿风扇分别用于控制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湿度,每个所述抽湿风扇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电连接。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温湿度检测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万向滑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万向滑轮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壳体的底部,所述万向滑轮用于带动所述可移动壳体移动。
17.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机房控制系统,其温湿度检测装置和温湿度控制装置均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温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温湿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控制单元设置在可移动壳体内,控制单元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与温湿度检测装置电连接,输出端与温湿度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温湿度数据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工作;操作显示平台设置在可移动壳体上,控制单元与操作显示平台电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操作显示平台的指令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工作。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能够与小型机房适配。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机房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机房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0:温湿度检测装置;
23.200:温湿度控制装置;
24.201:制冷空调;202:抽湿风扇;
25.300:可移动壳体;
26.301:操作显示平台;302:第一侧壁;303:倾斜端面;304:竖直端面;305:第二侧壁;306:万向滑轮;
27.3011:设备状态显示屏;3012:触控显示屏;3021:插接口;
28.400:控制单元;
29.500:无线传输装置;
30.501:无线接收端;502:无线发送端;503:远程终端;
31.600:用户识别装置;
32.601:接收端口;602:身份信息发送端;
33.700:报警装置;
34.800:监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5.正如背景技术中所阐述的,在机房内全面布设精密空调能够为机房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对于小型机房来说,全面布设精密空调有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36.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机房控制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检测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并通过控制单元根据温湿度数据控制制冷空调和抽湿风扇工作,为机房预设区域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还通过设备状态显示屏可视化地显示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各个区域的温湿度情况;同时,该机房控制系统还通过可移动壳体移动至不同位置;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能够与小型机房适配。
37.为了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机房控制系统,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机房控制系统的外型结构示意图,图2机房控制系统的各虚拟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机房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和温湿度控制装置200,温湿度检测装置100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温湿度检测装置100能够检测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温湿度控制装置200能够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
39.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可移动壳体300和控制单元400,可移动壳体300用于设置在机房内,可移动壳体300能够移动至机房内的不同区域;控制单元400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
内,控制单元400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控制单元400的输入端与温湿度检测装置100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的输入端能够接收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反馈的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端与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温湿度数据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的工作状态。
40.其中,控制单元400还用于判断温湿度数据是否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如果温湿度数据在预设阈值范围内,控制单元400将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不工作;如果温湿度数据不在预设阈值范围内,控制单元400将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工作。
41.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操作显示平台301,操作显示平台301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上,控制单元400与操作显示平台301电连接,技术人员在操作显示平台301上输入指令,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操作显示平台301的指令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的工作状态。
42.其中,该指令可以包括:将原始预设阈值范围修改为新的预设阈值范围、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停止工作、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开始工作、为预设区域设定确切的温湿度数据值。
43.控制单元400还用于将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及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和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的工作状态均显示在操作显示平台301上。
4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机房控制系统,其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和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均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温湿度检测装置100用于检测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控制单元400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内,控制单元400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与温湿度检测装置100电连接,输出端与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温湿度数据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工作;操作显示平台301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上,控制单元400与操作显示平台301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操作显示平台301的指令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工作。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能够与小型机房适配。
45.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精度高、具有长期稳定性。
46.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可以包括制冷空调201和抽湿风扇202,制冷空调201和抽湿风扇202均用于设置在机房内,制冷空调201和抽湿风扇202均与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端电连接;制冷空调201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度,抽湿风扇202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湿度。其中,如果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数据在预设阈值范围内,控制单元400将控制制冷空调201和抽湿风扇202不工作;如果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数据不在预设阈值范围内,控制单元400将控制制冷空调201和抽湿风扇202工作。
47.制冷空调201和抽湿风扇202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不同时工作,以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数据为准。
48.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机房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无线传输装置500,无线传输装置500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内,无线传输装置500包括无线接收端501和无线发送端502,无线接收端501与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端电连接,无线接收端501用于获取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无线发送端502用于将该温湿度数据传输至远程终端503,使得远程终端503能够对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49.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机房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用户识别装置600,用户识别装置
600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内,用户识别装置600包括接收端口601和身份信息发送端602,接收端口601用于与用户身份卡相匹配,接收端口601能够识别用户身份卡反馈的用户身份信息;可移动壳体300具有第一侧壁302,第一侧壁302上设置有插接口3021,接收端口601通过插接口3021暴露在第一侧壁302的表面,用户身份卡通过插接口3021与接收端口601连接,使得接收端口601能够获取用户身份信息;控制单元400的输入端与身份信息发送端602电连接,身份信息发送端602用于将用户身份信息反馈至控制单元400,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用户识别装置600提供的用户身份信息控制操作显示平台301。
50.其中,控制单元400还用于判断用户身份信息是否与预设用户身份信息相匹配,如果用户身份信息与预设用户身份信息匹配,则说明该用户为技术人员,控制单元400将允许该用户操控操作显示平台301并发布指令;如果用户身份信息与预设用户身份信息不匹配,则控制单元400将控制操作显示平台301锁定,防止非技术人员操控。
51.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可移动壳体300具有沿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z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底部和顶部,底部可移动的置于地面,顶部具有倾斜端面303和竖直端面304,在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z方向)上,竖直端面304位于倾斜端面303之上;操作显示平台301包括设备状态显示屏3011和触控显示屏3012,设备状态显示屏3011设置在竖直端面304,设备状态显示屏3011用于显示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和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的工作状态;触控显示屏3012设置在倾斜端面303,触控显示屏3012用于显示用户身份信息、用户主页,技术人员还能够在触控显示屏3012上输入指令。其中,设备状态显示屏3011位于触控显示屏3012上方,便于技术人员查看具体数据,并根据该数据输入指令。
52.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倾斜端面303和竖直端面304的相交处连通,且倾斜端面303和竖直端面304的相交处平滑过渡,形成弧面,进一步方便技术人员操作。
53.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可移动壳体300还具有第二侧壁305,第二侧壁305与第一侧壁302相交;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报警装置700,报警装置700设置在第二侧壁305上;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端与报警装置700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温湿度数据或用户身份信息控制报警装置700发出报警信号。其中,如果温湿度数据不在预设阈值范围内、且温湿度数据达到危险值,控制单元400将控制报警装置700发出报警信号,避免技术人员因未察觉而引起机房内设备损坏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如果用户身份信息与预设用户身份信息不匹配,控制单元400将控制报警装置700发出报警信号,防止非技术人员操控,提高机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4.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中,报警装置700可以包括扬声器。
55.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机房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监控装置800,监控装置800用于设置在机房内,监控装置800用于获取机房内预设区域的图像;控制单元400的输入端与监控装置800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接收图像,控制单元400还用于根据图像控制报警装置700发出报警信号。其中,控制单元400还用于识别该图像中的信息,如果该图像中显示预设区域的设备倾倒、预设区域的设备起火、非技术人员进入预设区域等,控制单元400将控制报警装置700发出报警信号。
56.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监控装置800可以包括摄像头。
57.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可以包括多个,多个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分别用于检测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每个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均与控制单元
400的输入端电连接;制冷空调201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制冷空调201分别用于控制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温度,每个制冷空调201均与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端电连接;抽湿风扇202包括多个,多个抽湿风扇202分别用于控制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湿度,每个抽湿风扇202均与控制单元400的输出端电连接。使得本技术的机房控制系统能够同时控制机房内多个预设区域,保证机房内所有设备均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58.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监控装置800可以包括多个,多个监控装置800分别用于获取机房内不同预设区域的图像,每个监控装置800均与控制单元400的输入端电连接;使得本技术的机房控制系统能够同时监控机房内多个预设区域,提高机房安全性。
59.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机房控制系统还包括万向滑轮306,在竖直方向(图1中所示的z方向)上,万向滑轮306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的底部,万向滑轮306用于带动可移动壳体300移动。
60.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中,万向滑轮306可以包括多个,多个万向滑轮306均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的底部,且多个万向滑轮306均匀间隔设置,确保可移动壳体300移动时的稳定性。
61.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机房控制系统,其温湿度检测装置100和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均用于设置在机房内,温湿度检测装置100用于检测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数据,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用于控制机房内预设区域的温湿度;控制单元400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内,控制单元400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与温湿度检测装置100电连接,输出端与温湿度控制装置200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温湿度数据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工作;操作显示平台301设置在可移动壳体300上,控制单元400与操作显示平台301电连接,控制单元400用于根据操作显示平台301的指令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200工作。具有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能够与小型机房适配。
62.本说明书中各实施方式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63.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示例性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等表示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方式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方式。此外,在结合实施方式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64.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65.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66.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6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