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雷达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门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车辆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其中,车辆雷达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车辆的雷达可用于车辆测距、倒车以及障碍物的检测等。
2、但是现有车辆用激光雷达基本没有主动的散热装置,仅有被动的自然散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激光雷达的功率逐渐提高,原有的被动自然散热已不能满足激光雷达的冷却需求。且激光雷达布置在车顶,若采用从车引风冷却方式,需要对车身车顶上装载雷达的地方进行开孔,比如图1所示的位置1处进行开孔。车外的噪音容易传递至车内,且直接的风冷存在冷却效率低,车内噪音较大,容易引起顾客抱怨的问题。若在车外激光雷达底部开孔,行车中引自然风进行风冷,则需要在如图1所示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2处开格栅或开槽,容易引起高速气流啸叫,且激光雷达暴露在环境中,存在密封防尘性不足,容易引起激光雷达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的雷达没有主动的散热装置,现有的被动散热方式存在的冷却效率低、车内噪音较大、容易引起顾客抱怨以及激光雷达暴露在环境中,存在密封防尘性不足,容易引起激光雷达损坏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雷达总成,包括雷达、散热装置以及罩设于雷达和散热装置外的饰盖;其中,
3、散热装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支撑部与饰盖相对间隔设置,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
4、并且,至少一个导热部中各导热部相接于雷达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的至少部分散热部之间,以将雷达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可通过散热部的散热面与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的雷达总成中设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的散热装置以及饰盖,将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并且,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使得雷达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可通过散热部的散热面与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由此,雷达在散热过程中,不需要在饰盖上雷达对应的位置开设开孔,或者在雷达底部对应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处开格栅或开槽。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散热面就能够直接传递到空气中,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散热部与镂空部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也保证了雷达设置位置的密封性,增加了用户体验感。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的一侧与饰盖连接,固定部与饰盖形成一容纳空间,散热装置和雷达设置于容纳空间,且支撑部远离饰盖的一侧与固定部连接;固定部的另一侧与车辆的车顶连接。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散热装置和雷达设置于固定部与饰盖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增加了雷达与散热装置安装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安装结构更加牢固。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至少一个散热部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分别相接于支撑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
9、至少一个导热部包括固定于支撑部朝向雷达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一散热部之间,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二散热部之间。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分别相接于支撑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减少了散热装置的宽度,使其更加适合布置于车辆顶部。并且,使得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一散热部之间,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二散热部之间,使得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都能接收到导热部传递的热量,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与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间隔设置;
12、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包括沿支撑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包括沿支撑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中设置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在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设置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增大了雷达与导热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中各第一导热部为第一热管,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中各第二导热部为第二热管,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均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并且
15、在各第一热管中,蒸发段设置于雷达底部与支撑部之间,冷凝段与第一散热部连接;
16、在各第二热管中,蒸发段设置于雷达底部与支撑部之间,冷凝段与第二散热部连接。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设置为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热管,在热管的一端(即蒸发段)受热时毛纫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即冷凝段)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该热管结构简单,吸热效率高,能够将大量的热量从蒸发段传到冷凝段,进一步地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或导热垫。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或导热垫,既能增加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又具有缓冲作用,减少了由于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碰撞造成的雷达损坏。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第一散热部为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部为第二散热板;并且
21、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之间形成阶梯面,且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相对于支撑板靠近饰盖设置,雷达设置于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形成的凹槽中。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雷达设置于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形成的凹槽中,使得雷达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大大减小了雷达总成需要的安装空间。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第一散热板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一散热面,第二散热板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二散热面,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与支撑板的延伸面平行。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散热装置与车顶结构的形状更加匹配,便于安装设置。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固定部为车辆的车顶钣金。
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车顶原有的车顶钣金作为雷达总成的固定部,不需要在车顶额外设置别的结构,采用车顶原有的结构即可,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并且尽可能的减少了对车顶结构的改造,增加了安全性以及车辆的美观性。
2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雷达总成。
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9、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总成,在车辆的雷达总成中设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的散热装置以及饰盖,将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并且,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使得雷达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可通过散热部的散热面与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由此,雷达在散热过程中,不需要在饰盖上雷达对应的位置开设开孔,或者在雷达底部对应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处开格栅或开槽。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散热面就能够直接传递到空气中,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散热部与镂空部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也保证了雷达设置位置的密封性,增加了用户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