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80743发布日期:2023-08-02 06:44阅读:21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显示,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1、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作为一种电流型发光器件,因其所具有自发光、快速响应、宽视角和可制作在柔性基板上等多种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如柔性显示面板中。

2、显示面板需要通过封装以对其中的元件例如有机发光器件进行保护,但是当前的显示面板限于自身结构的设计,其在弯折或者卷曲时的抗拉伸能力不能进一步提高,仍容易出现拉伸损坏而导致封装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且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包括介质层,介质层的位于边框区的部分设置多个开口,开口排布为至少一列,每列中的开口沿与显示区相邻的边缘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每个开口的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在列的方向交叉且不垂直。

2、显示面板在弯曲或弯折时会使得介质层被压缩或者拉伸,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介质层中设置开口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应力分布,以使得显示面板的中性层位置向显示侧上移,从而调节中性层位置;此外,通将开口设置为倾斜,不仅可以增加介质层的应力释放能力,且使得产生的应力可以沿着列方向(环绕显示区)释放,以避免应力产生的裂纹向显示区延伸。

3、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封装层位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覆盖显示区且延伸至边框区中。如此,通过在介质层调节中性层位置(例如后续提及的有机封装层中),以降低封装层因应力集中破坏而导致封装失效的问题。

4、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开口由至少一条线形子开口构成,且线形子开口的两端之间的任一点处的斜率对应的直线,与开口所在列的方向交叉且不垂直。

5、在上述方案中,构成开口的线形子开口与列方向、显示区的边缘都倾斜,从而使得介质层在受拉或受压时产生的应力进一步沿着列方向释放。

6、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线形子开口的平面形状为直线段。

7、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线形子开口中,线形子开口的两端之间的部分,位于线形子开口的两端的连线的同一侧。例如,进一步地,线形子开口可以为弧形。

8、在上述方案中,弧形的设计可以增加线性子开口的边缘长度,以增加线性子开口用于释放应力的面积,相应地,可以进一步提高介质层在线性子开口的边缘处的应力释放。

9、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开口包括一条线形子开口,开口排布为多行和多列。

10、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一条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开口矩阵排布,同一行中的线形子开口彼此相邻,且在同一行中相邻的任意两个线形子开口,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列中。

11、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一条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开口阵列排布,相邻列的线形子开口交错排布,其中,同一行中相邻的任意两个线形子开口所在列不相邻且由相邻行的线形子开口间隔。

12、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交错排布线性子开口(开口),可以增加线性子开口的排布密度,并有利于减小介质层的位于相邻线性子开口之间的部分的宽度,以减少在压缩和拉伸时产生的应力。

13、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一条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开口排布为至少三列,在每相邻且依次排布的第一列、第二列和第三列中,第二列中的线形子开口与第一列中的线形子开口为轴对称,且与第三列中的线形子开口为中心对称,而且对称轴与列的方向平行。

14、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计相邻三列的线形子开口的排布关系,可以使得第一列和第二列中的线性子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部分首尾相接,且可以使得第二列和第三列中的线形子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如此,可以增加介质层中由线形子开口划分而出的倾斜延伸部分的长度,以进一步降低该倾斜延伸部分在压缩和拉伸时的时产生的应力。

15、例如,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列和第三列中,彼此中心对称的线形子开口所对应的对称中心的连线,位于第二列和第三列的线形子开口之间。

16、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列和第三列中的线形子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两部分可以对准,即该划分出的两部分的延伸轨迹会重合或者接近重合,如此,该两部分在受压或者受拉时产生的应力会彼此传递以使得应力进一步释放。

17、例如,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列和第三列中,彼此中心对称的线形子开口所对应的对称中心的连线,经过第二列和第三列中的每个线形子开口。

18、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列和第三列的线形子开口在列方向上实际是彼此交错且彼此交叠排布的,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增加线性子开口的排布密度;此外,在第二列中,介质层的被相邻线性子开口界定的部分会被第三列中的线性子开口进一步划分,从而具备更小的设计宽度,以进一步减少介质层在压缩和拉伸时产生的应力。

19、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在该方案中,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可以增加介质层中由相邻的开口所界定的部分的长度,且该部分仅有两端会与介质层中的其它部分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介质层中该被界定的部分在弯曲时所产生的应力。

20、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在每个开口中,距离显示区最远的两个线形子开口构成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平行,其中,第一夹角的朝向为第一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伸方向。

21、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在每个开口中,相邻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线形子开口呈轴对称,且对称轴与列的方向平行。

22、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在同一列中,所有的开口的第一夹角的朝向相同。例如,进一步地,在同一列中,与列方向平行且经过所有开口的直线,与任意相邻的开口的交点的间距相等。

23、上述方案可以使得开口的间距不会受到开口形状的限制,从而可以增加每列开口的排布密度,并降低介质层的由相邻的开口所界定的部分的宽度,以降低该部分介质层在受拉或者受压时产生的应力。

24、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在同一列中,相邻的两个开口的第一夹角的朝向相反。例如,进一步,在同一列中,相邻的两个开口呈轴对称,且对称轴与列方向垂直。例如,进一步,在同一列中,每两个相邻的开口彼此连接,且在每个开口中,至少两个相邻的线形子开口的相连处为相邻的开口的连接处。

25、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在每个开口中,沿列方向起始的两个线形子开口构成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垂直,其中,第一夹角的朝向为第一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伸方向。

26、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在每个开口中,相邻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线形子开口呈轴对称,且对称轴与列的方向垂直。

27、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角的朝向与列的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在同一列中,相邻的开口的第一夹角的朝向相反。该设计可以增加每列开口的排布密度,以降低介质层的由相邻的开口所界定的部分的宽度,以降低该部分介质层在受拉或者受压时产生的应力。

28、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任意行中的线形子开口的同侧端部的连线,经过相邻行的所有线形子开口。

29、在上述方案中,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产生裂纹的情况下,对于显示面板的设置有开口的区域,在显示面板的边缘至显示区的任一路径(一般假设为直线)上都会经过开口,即,该设计可以更大程度增加开口对裂纹延伸的阻碍效果。

30、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开口排布为多行多列,且开口矩阵排布。

31、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且开口呈矩阵排布的情况下,同行且彼此相邻的开口的第一夹角的朝向相同。例如,进一步地,任意行中的开口的同侧端部的连线,经过相邻行的所有开口。

32、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且开口呈矩阵排布的情况下,同行且彼此相邻的开口的第一夹角的朝向相反。例如,进一步地,在任意相邻列中,距离显示区最远的列中的开口的面向显示区的端部的连线,经过另一列的所有开口,或者,在任意相邻列中,距离显示区最远的列中的开口的面向显示区的端部的连线,与另一列的所有开口间隔。

33、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的情况下,开口阵列排布,相邻列的开口交错排布,以使得位于同一行中相邻的任意两个开口由相邻行的开口间隔。

34、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包括至少两条首尾相连的线形子开口,且开口阵列排布的情况下,位于不同列中的开口呈两两中心对称。

35、在上述方案中,相邻列的开口的排布关系,可以使得相邻列的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部分首尾相接,且可以使得相邻列的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如此,可以增加介质层中由开口划分而出的倾斜延伸部分的长度,以进一步降低该倾斜延伸部分在压缩和拉伸时的时产生的应力。

36、例如,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相邻列中,彼此中心对称的开口所对应的对称中心的连线,位于相邻列的开口之间。

37、在上述方案中,基于分别位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开口中且相邻的两个线形子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两部分可以实现对准,即该划分出的两部分的延伸轨迹会重合或者接近重合,如此,该两部分在受压或者受拉时产生的应力会彼此传递以使得应力进一步释放。

38、例如,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列中,彼此中心对称的开口所对应的对称中心的连线,经过相邻两列中的每个开口。

39、在上述方案中,相邻列中的开口在列方向上实际是彼此交错且彼此交叠排布的,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增加开口的排布密度;此外,在任一列中,介质层的被相邻线性子开口界定的部分会被相邻列中的线性子开口进一步划分,从而具备更小的设计宽度,以进一步减少介质层在压缩和拉伸时产生的应力。

40、例如,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列中,相邻且分别位于中心对称的两个所述开口中的两个所述线形子开口,各自两端所确定的直线重合且经过对称中心。

41、在上述方案中,相邻列中的线形子开口在介质层中划分出的两部分可以对准,即该划分出的两部分的延伸轨迹会重合或者接近重合,如此,该两部分在受压或者受拉时产生的应力会彼此传递以使得应力进一步释放。

42、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中,相邻的线形子开口之间平滑连接。该设计有利于降低介质层在线性子开口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程度。

43、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开口中,各个侧壁之间平滑连接。该设计有利于降低介质层在线性子开口的各个边缘处的应力集中程度。

44、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边框区划分有至少一个应力缓冲区,开口排布在应力缓冲区中,在每个应力缓冲区中,由所有开口构成的图案结构具备应力释放方向,且应力释放方向与列的方向平行。

45、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边框区划分有至少两个应力缓冲区,所有应力缓冲区的应力释放方向设置为沿显示区呈逆时针,或者,所有应力缓冲区的应力释放方向设置为沿显示区呈顺时针。如此,可以使得应力缓冲区产生的应力环绕显示区进行传递以得到释放,从而进一步缓解应力集中的问题。

46、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边框区划分有四个应力缓冲区,应力缓冲区分别位于显示区的不同侧,且关于显示区两两相对,其中,彼此相对的应力缓冲区的应力释放方向相反。

47、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对的应力缓冲区呈轴对称,且对称轴经过显示区的形心;或者,彼此相对的应力缓冲区呈中心对称且为非轴对称,对称中心为显示区的形心。

48、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偏置应力缓冲区,可以使得应力缓冲区的排布规律可以引导环绕显示区的应力,以使得应力释放的方向进一步环绕显示区。

49、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第一无机封装层覆盖显示区并延伸至边框区,在边框区,第一无机封装层与介质层接触。有机封装层位于显示区,且位于第一无机封装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显示区并延伸至边框区,且位于有机封装层的背离显示基板的一侧,在边框区,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接触。

50、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包括驱动电路层和位于驱动电路层上的发光功能层,驱动电路层包括晶体管层,晶体管层包括有源层、栅绝缘层、栅极层、层间介质层、源漏电极层和平坦层,介质层包括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和平坦层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进一步地,介质层为无机层。

51、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阻挡坝,阻挡坝位于边框区且环绕显示区,且阻挡坝位于第一无机封装层和介质层之间。

52、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阻挡坝设置为至少两个,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在相邻的阻挡坝之间接触,且相邻的阻挡坝之间设置有开口。

53、例如,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阻挡坝的面向显示区的一侧以及阻挡坝的背离显示区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开口,且位于阻挡坝的面向显示区的一侧的开口的宽度大于位于阻挡坝的背离显示区的一侧的开口的宽度,和/或,位于阻挡坝的面向显示区的一侧的开口的排布密度大于位于阻挡坝的背离显示区的一侧的开口的排布密度。

54、在阻挡坝的两侧区域,封装层所包括的膜层类型和厚度不同,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调节阻挡坝两侧的开口的设计尺寸以及排布密度,可以分区域调节该两侧区域的中性层的位置,以降低封装层出现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