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载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载装置、显示设备、音频设备和终端。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对可移动终端(如车辆、轮船、飞机等运载工具)的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等车载功能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智能化、数码化、网络化的装置被集成在了可移动终端中。以车辆为例,后排液晶屏、后排投影设备、车内音响等正逐步普遍应用于大中小型乘用车、商务车和工程车等车辆中,全面赋能座舱的性能提升和乘车体验提升。
2、但是,这些智能化的设备同样为乘车安全造成了隐患。由于车辆等可移动终端需要在外界环境中行进,因此经常遭遇加速、急刹、碰撞、颠簸等场景,车祸导致的伤亡事故中,许多伤亡事故的原因都是被脱落、变形、破裂的设备及其零部件割伤、划伤等。尤其对于在车辆前排座椅内设置了车载装置的情况下,若车辆发生碰撞、急刹等行为,则后排乘员会高速冲击前排座椅。此时,若设置在前排座椅内车载装置被碰撞脱落、破裂,将导致后排乘客受到严重伤害。
3、因此,如何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装置、显示设备、音频设备和终端,能够显著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升对用户人身安全的保障。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装置,该车载装置包含壳体和面板。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壳体包围形成腔体。面板用于封闭腔体,面板开设有连接孔。该面板通过吸能组件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吸能组件包含粘接层和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粘接层设置于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之间且用于粘接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该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所述连接孔装配以实现所述面板和所述壳体的固定连接。
3、可选的,该车载装置可以安装在可移动终端中,例如可移动终端的座椅内,或者可移动终端的座舱顶部。
4、一些可行驶终端中,设置在腔体之上的面板在受到撞击时,可能会向腔体内凹陷,产生脱落、变形、破裂等风险,威胁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而本技术在车载装置中设置吸能组件,吸能组件用于固定面板,并在面板受到撞击时传导和分散面板受到的冲击力。
5、一方面,吸能组件包含粘接层,粘接层在面板和壳体之间分别形成的粘接界面可以在面板受到外力作用时提供反作用力,降低面板变形、脱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吸能组件还包含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和面板的连接孔之间的装配可实现面板和结构件之间相对固定,保证面板与结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进一步降低面板因较大形变导致脱落、破裂的风险。
6、当物体撞击面板或者面板之外的部件时,冲击力在到达面板时通过粘接层和/或第一连接结构等被传导至到壳体上,使得面板不易产生变形、脱落、破裂等风险,显著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升对用户人身安全的保障。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结构可以包含销钉、卡扣、以及其他能够实现固定连接作用的结构,以下以第一连接结构是销钉为例进行介绍。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结构可以设置在壳体上。一些方案中,壳体包含一体式的中壳,销钉可以与该中壳一体式连接,也即,壳体(即中壳)上具有销钉。一些方案中,壳体分离设置的多个组件(下文中进行介绍),销钉可以与壳体中的部分(例如其中一个)组件一体式连接,也即,壳体所包含的部分组件上具有销钉。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主体用于合围形成所述腔体,壳体还具有第一连接结构,壳体具有的第一连接结构与面板的连接孔装配,实现壳体与面板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即,前述的壳体可以看作是一体式结构。这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壳体既形成了腔体,也用于实现面板的固定和防碰撞,不引入其他的结构件,可以以降低的成本完成防碰撞需求。
10、可选的,粘接层可以设置在壳体(或壳体的主体)与面板之间。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结构为销钉的情况下,销钉与面板之间的间隙也可以填充具有粘性材料,从而进一步提升销钉和连接孔装配的稳定性,该粘性材料也可以看作粘接层。
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含中壳和结构件。面板通过所述吸能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结构件上。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结构件朝向所述面板的一侧,粘接层设置于所述面板与所述结构件之间。
12、换句话说,一些方案中,中壳和结构件分立设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包含壳体和结构件,壳体用于包围形成腔体,而结构件用于实现面板的固定和防碰撞,实现了不同的功能组件的解耦。例如,结构件由于受力可以采用刚性更大的结构,从而提升整体机构的稳定性。
13、可选的,结构件位于中壳和面板之间。当面板被撞击并产生向腔体方向的冲击力时,粘接层和结构件上的第一连接结构均能够固定面板,而且,结构件还能够向面板提供支撑力,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
14、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件与所述中壳固定连接。通过固定连接结构件和中壳,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5、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面板远离所述腔体的一侧。如此,至少部分面板可以被结构件包围,在部分情况下可以将撞击点转移到结构件,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
16、示例性的,当物体撞击面板时,冲击力在到达面板后通过粘接层和第一连接结构等被传导至到结构件等部件上,相当于结构件为面板提供“拉力”,使得面板不易产生变形、脱落、破裂等意外情况。
17、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构件包含底板和侧壁,侧壁围绕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底板呈环状且覆盖于所述面板的边沿,所述底板面向所述面板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侧壁环设于中壳的外围。
18、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撞击物体撞击结构件的侧壁和面板等位置时,撞击产生的冲击力都可以及时被结构件、外壳等传导出去,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能力。
19、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载装置还包含固定连接结构,所述固定连接结构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与所述座椅。
20、这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安装在座椅上且通过固定连接结构与座椅固定连接,如此可以将车载装置受到的冲击力快速传导到座椅上,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能力。
21、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含转轴固定件和转轴悬臂,其中:转轴固定件与所述中壳固定连接,转轴固定件具有突出设置的转轴,转轴悬臂开设有转轴连接孔,所述转轴连接孔用于与所述转轴装配以实现所述转轴悬臂围绕所述转轴转动,转轴悬臂包含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实现所述转轴悬臂与所述座椅之间的固定连接。
22、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转轴悬臂加转轴的方式,可以提升车载装置受到外力时(例如震动、撞击等情况下)的稳定性,此外,转轴悬臂结合固定的转轴的结构,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稳定性及防碰撞能力。
23、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固定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结构件。如此,传导到结构件上的作用力可以直接通过固定件和转轴悬臂传导到座椅上,而座椅则可以为车载装置提供固定作用和缓冲作用,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能力。
24、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件与所述座椅固定连接。如此,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传导到结构件上的作用力可以通过固定连接直接传导到座椅上,而座椅则可以为车载装置提供固定作用和缓冲作用,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能力。
25、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件为金属件。其中,金属可以为合金、纯金属等。由于金属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更利于固定面板以及传递冲击力,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载装置的防碰撞能力。
26、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座椅包含头枕,所述车载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的头枕。
27、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座椅包含靠背,所述车载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的靠背。
28、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包含头枕、靠背和连接所述靠背和头枕的连接部,所述车载装置设置于所述连接部。
29、可选的,座椅的头枕和靠背可以分立设置,也可以一体式设置。
30、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面板设置在座椅朝向所述可移动终端的后方的一侧。如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降低车载装置因撞击导致的面板变形、脱落、甚至破碎的风险,保障后排乘员的人生安全。
31、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沿所述壳体至所述面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抵接所述面板,所述粘接层设置于所述突出部远离所述面板的中心的一侧。
3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突出部可以为粘接层提供远离撞击点方向的支撑力,使得粘接层103不易产生形变和位移,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升装置的防碰撞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因为撞击产生脱胶现象提升车载装置的美观性。
33、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接层包含具有粘性的柔性件。一方面,柔性件的粘性可以使得粘接层可以在壳体和面板之间形成粘接界面,提升稳定性,而另一方面,柔性件可以在面板受到撞击时提供缓冲作用,提升装置的防碰撞性能。
34、可选的,粘接层可以通过胶水灌装实现,此时胶水的表层具有粘性,而胶水的中间部分则可以作为缓冲层起到缓冲作用。
35、可选的,粘接层可以为双背胶泡棉,该双背胶泡沫包含层叠设置的两层背胶以及位于两侧背胶之间的泡棉层。其中两层背胶可以在壳体和面板之间形成粘接界面,泡棉层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提升车载装置的稳定性和防碰撞性能。
36、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面板的材质为易碎材质。示例性的,面板为玻璃面板。
37、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面板为复合玻璃面板,复合玻璃面板包含层叠设置的无机材料层和有机材料层。可选的,复核玻璃面板还包含薄膜,薄膜以覆盖于无机材料层和/或有机材料层。
38、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机材料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毫米,有机材料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毫米。
39、在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载装置还包含信号源,所述信号源位于所述腔体内,
40、所述信号源用于产生信号,所述信号经过所述腔体和所述面板传播至物空间。其中,信号包含但不限于是光线、声波、电磁波等信号。
41、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车载装置的腔体可以形成信号的传导路径的作用,以完成其特定的功能。示例性的,当信号为光线时,腔体内可以设置多种光学元件,光线可以在腔体内的光学元件中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而腔体既能够为光线的路径设计提供空间,也能够实现放水、防尘的效果,提升车载装置的使用寿命。再示例性的,当信号为声波时,通过腔体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可以提升放音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4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含图像产生单元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装置。其中,车载装置中的至少部分壳体包围形成腔体。图像产生单元位于腔体,用于生成光束,该光束经过腔体、车载装置中的面板传播至显示设备之外的物空间以生成人眼可见的虚像。
43、可选的,显示设备安装在可移动终端的座椅内。
44、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设备的还包含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光学元件用于处理所述光束。
4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设备,所述音频设备包含扬声器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装置。音频设备安装在可移动终端的座椅内,所述壳体包含腔体,所述扬声器用于产生声波,所述声波可以传播至所述音频设备之外的物空间。
46、可选的,声波可以经过所述腔体和所述车载装置中的面板。
47、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终端包含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装置,或者,终端包含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或者,终端包含第三方面所述的音频设备。
48、可选的,终端可以为车辆、舰船、飞行器、或物流机器人等可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