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63644发布日期:2024-02-02 20:45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具体涉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上班、出差、旅游或者在特殊环境下常常要使用到便携式加热装置来简单快速的加热食物。相关技术中的便携式加热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大,携带和收纳不方便;另外,在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下作业时,用户对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及加热均匀性有较高的要求,而市面上大部分便携式加热装置只设置单一的加热器,当需要对多份食物加热时,需要依次进行加热,加热时间长,加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加热装置收纳不方便、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上方的中间加热组件、设于所述中间加热组件上方的上加热组件,所述上加热组件和所述中间加热组件均可相对于所述箱体进行升降运动,所述上加热组件与所述中间加热组件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食物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中间加热组件与所述箱体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食物的第二容纳空间。

3、有益效果:加热装置具体在使用时,使中间加热组件和上加热组件向上移动,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增大并可以放置食物,实现正常的加热功能。在不需要加热时,使中间加热组件和上加热组件向下移动并堆叠设置在箱体上,可以节省收纳体积,便于携带。由于该加热装置设有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可以同时加热两份食物,加热容量大,实用性强,加热效率高。

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发热膜,所述第一发热膜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顶部面积;

5、和/或,所述中间加热组件包括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表面的第二发热膜、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表面的第三发热膜,所述第二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底部面积,所述第三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顶部面积;

6、和/或,所述箱体包括壳体、第三支架以及第四发热膜,所述第三支架设于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第四发热膜设于所述第三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面积。

7、有益效果:由于第一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第一容纳空间的顶部面积,可以在第一容纳空间的顶部与食物充分接触,对食物均匀加热,提升加热效率。由于第二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第一容纳空间的底部面积,可以在第一容纳空间的底部与食物充分接触,第二发热膜与第一发热膜配合可以对食物均匀加热,提升加热效率。由于第三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第二容纳空间的顶部面积,可以在第二容纳空间的顶部与食物充分接触,对食物均匀加热,提升加热效率。由于第四发热膜的面积等于或接近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面积,可以在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与食物充分接触,第四发热膜与第三发热膜配合可以对食物均匀加热,提升加热效率。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还包括上盖,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上盖的下侧。

9、有益效果:盖的设置可以提升上加热组件的整体强度,避免发生变形。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第一发热膜的温度;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第二发热膜与所述第三发热膜的温度;所述第三支架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第四发热膜的温度;

11、和/或,所述上盖及所述壳体由铝合金制成。

12、有益效果: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第一发热膜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第二发热膜与第三发热膜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第四发热膜的温度,便于对食物加热进行温度控制。上盖及壳体由铝合金制成,强度高且重量轻,可以减轻加热装置的整体重量。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转动连接有上压板,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有下压板,所述上压板适于转动至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侧部以顶压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食物,所述下压板适于转动至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侧部以顶压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食物。

14、有益效果:对于袋装的流体食物,当食品袋有部分外凸于第一容纳空间或第二容纳空间时,上压板和下压板可以往内顶压食品袋,使得外露的部分食品往第一容纳空间或第二容纳空间内部聚拢,改善食物在第一容纳空间或第二容纳空间中的分布均匀性,从而提高加热效果。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与所述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至少一组第一伸缩机构相连,所述上压板设于所述上加热组件的第二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6、和/或,所述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至少一组第二伸缩机构相连,所述下压板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二方向的两端。

17、有益效果:第一伸缩机构位于第一容纳空间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因此第一容纳空间的第二方向的两端没有阻挡,食品袋容易从第一容纳空间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外露,因此将上压板设于上加热组件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可以将上压板往下翻转并顶压食品,使得外露的食品重新往第一容纳空间聚拢,确保食品能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二伸缩机构位于第二容纳空间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因此第二容纳空间的第二方向的两端没有阻挡,食品袋容易从第二容纳空间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外露,因此将下压板设于箱体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可以将下压板往上翻转并顶压食品,使得外露的食品重新往第二容纳空间聚拢,确保食品能均匀的分布在第二容纳空间内。

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对称且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上加热组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且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条形孔中,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且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条形孔中,所述第二连杆的而下端与所述中间加热组件铰接。

19、有益效果:加热装置具体在使用时,向上拉动上加热组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转动,第一连杆的下端在第二条形孔中滑动,第二连杆的上端在第一条形孔中滑动,第一连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杆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一连杆的下端和第二连杆的下端之间的距离缩小,上加热组件与中间加热组件的距离变大,第一容纳空间增大,可以放置食物,对食物加热。将食物放到第一容纳空间后,可以适当向下按压上加热组件,使第一发热膜、第二发热膜与食物充分接触。在不需要加热时,向下压上加热组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转动,第一连杆的下端在第二条形孔中滑动,第二连杆的上端在第一条形孔中滑动,第一连杆的上端和第二连杆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连杆的下端和第二连杆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容纳空间缩小,便于收纳。

2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还设有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位于所述第二条形孔的下方,所述箱体的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第四条形孔,所述第四条形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对称且交叉铰接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中间加热组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铰接且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四条形孔中,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铰接且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三条形孔中,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箱体铰接。

21、有益效果:加热装置具体在使用时,向上拉动上加热组件,上加热组件带动中间加热组件向上移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相对转动,第三连杆的下端在第四条形孔中滑动,第四连杆的上端在第三条形孔中滑动,第三连杆的上端和第四连杆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连杆的下端和第四连杆的下端之间的距离缩小,上加热组件与中间加热组件的距离变大,第二容纳空间增大,可以放置食物,对食物加热。将食物放到第二容纳空间后,可以适当向下按压上加热组件,带动中间加热组件一起下压,使第一发热膜、第二发热膜、第三发热膜、第四发热膜与食物充分接触。在不需要加热时,向下压上加热组件,上加热组件带动中间加热组件向下移动,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相对转动,第三连杆的下端在第四条形孔中滑动,第四连杆的上端在第三条形孔中滑动,第三连杆的上端和第四连杆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三连杆的下端和第四连杆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二容纳空间缩小,便于收纳。

2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与所述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第一伸缩机构相连;

23、和/或,所述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第二伸缩机构相连。

24、有益效果:上加热组件与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第一伸缩机构相连,可以使得上加热组件的升降更加平稳。中间加热组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第二伸缩机构相连,可以使得中间加热组件的升降更加平稳。

2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加热组件与所述箱体之间通过搭扣相连。

26、有益效果:搭扣可以将上加热组件与箱体固定在一起,使得上加热组件、中间加热组件能够夹紧食物,提高对食物的加热效果;另外,搭扣还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减少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的热量损失。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