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24688发布日期:2024-05-11 00:03阅读:9来源:国知局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机电,具体提出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在相关技术中,伺服驱动器的壳体与座体常通过卡扣结构进行组装,为了保证壳体与座体间组装的贴合效果,往往设置有限制壳体向外移动的限位结构,在组装时由于壳体的限位销与壳体的卡勾的受力方向相反,导致组装时不顺,甚至组装过程中(卡勾尚未卡入卡勾孔之前)由于底座的卡勾对壳体内壁往外顶开的作用,导致壳体的限位销被向外顶出而使限位销被带出底座的限位槽之外,从而组装失效,需要拆开重新组装,导致组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

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伺服系统。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和壳体,其中座体包括第一本体、支撑部和第一安装部,支撑部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支撑部上;壳体与支撑部连接,扣设于第一安装部的外侧;其中,壳体和第一安装部中的一个设置有卡扣,另一个设置有卡孔,卡扣位于卡孔内;壳体和支撑部中的一个设置有定位部,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定位部嵌于定位槽内,定位槽的侧壁和定位部中至少一个设置有导向面,导向面由壳体的外侧至壳体的内侧向靠近定位槽的底壁的方向延伸。

5、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和壳体,座体包括第一本体、支撑部和第一安装部,第一本体为座体的主体结构件,第一本体可放置于地面或其他部件上。

6、支撑部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支撑部上,第一安装部通过支撑部间接与第一本体连接到一起,进而得到支撑。第一安装部主要用于实现提供安装功能。

7、伺服驱动器的壳体与支撑部连接,扣设于第一安装部的外侧,具体地,壳体和第一安装部中的一个设置有卡扣,另一个设置有卡孔,卡扣位于卡孔中,通过卡扣与卡孔的卡接,实现壳体与第一安装部的扣合,进而实现壳体与整个座体的连接。

8、通过卡扣合卡孔使壳体与第一安装部相连接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便于使壳体与第一安装部连接或分离,提升部件拆装的便捷性,使得伺服驱动器的生产与维修均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9、壳体和支撑部中的一个设置有定位部,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定位部嵌于定位槽内,定位槽的侧壁和定位部中至少一个设置有导向面,而导向面由壳体的外侧至壳体的内侧向靠近定位槽的底壁的方向延伸,定位槽和定位部主要是实现为壳体与支撑部连接进行定位的部件。通过定位部嵌于定位槽,实现壳体和支撑部的安装定位。

10、在卡扣与卡孔卡接时,定位部应对应的嵌入至定位槽中,而在卡扣尚未卡接入卡孔之前,卡扣会对壳体施加作用力使得定位部与定位槽错位,此时导向面可起到引导定位部嵌入到定位槽内以顺利进行安装的作用,具体地,当定位部移动到定位槽的槽口处时,导向面会使定位部滑入到定位槽中而不会顺着错位的姿态向定位槽旁侧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向面调整了定位部与定位槽的错位,避免了定位部与定位槽错位而不能卡接,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提高了组装效率,避免组装失效,可实现盲视安装。

11、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定位部与壳体连接,定位槽设置于支撑部上,导向面包括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设置于定位部上,由定位部靠近壳体外部的一侧的第一壁面向定位部远离壳体的一侧的第二壁面延伸;第二导向面设置于定位槽的槽口,且与第一导向面相对。

13、在该技术方案中,定位部与壳体连接,即定位部设置于壳体上,定位槽设置于支撑部上。导向面具体包括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可进行配合,具体地,第一导向面设置于定位部上,且由定位部靠近壳体外部的一侧向定位部远离壳体的一侧的第二壁面延伸,方便定位部在嵌入到定位槽时对定位部进行引导。

14、第二导向面设置于定位槽的槽口,且与第一导向面相对,在将定位部嵌于定位槽内时,第二导向面和第一导向面相互配合,引导定位部进入到定位槽中,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错位的概率。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定位部朝向壳体内部的一侧的第三壁面向壳体的内部凸出于壳体的内壁面。

16、在该技术方案中,定位部朝向壳体内部的一侧的第三壁面向壳体的内部突出于壳体的内壁面,即位于壳体上的定位部与壳体的内壁面不同面,定位部靠向壳体的内侧额外多出一定的厚度。

17、通过上述使定位部的第三壁面内凸的设置,使得在装配时,即使定位部出现向外侧变形的情况,但定位部上的第三壁面依然可以与导向槽的第二导向面顺利完成配合,以使定位部和定位槽顺利进行装配。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支撑部包括:第二本体,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连接;定位槽的底壁的第一侧与第二本体连接,定位槽的底壁的第二侧向远离第二本体的方向延伸;定位槽的侧壁与第二本体并列布置,定位槽的侧壁的第一侧与定位槽的底壁的第二侧连接,定位槽的侧壁的第二侧与第二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槽的槽口。

19、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包括第二本体,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二本体可得到第一本体的支撑。

20、定位槽的底壁的第一侧与第二本体连接,定位槽的底壁的第二侧向远离第二本体的方向延伸,定位槽的侧壁与第二本体并列布置,定位槽的侧壁的第一侧与定位槽的底壁的第二侧连接,定位槽的侧壁的第二侧与第二本体之间形成定位槽的槽口,通过第二本体与底壁和侧壁的配合形成完整的定位槽,进而可与定位部进行配合,为伺服驱动器的壳体与底座的组装进行限位,避免安装错位。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卡孔设置于壳体上;卡扣设置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上,且凸出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卡扣卡接于卡孔内。

22、在该技术方案中,卡孔设置于壳体上,卡孔设置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上,且凸出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在将壳体扣设于第一安装部外侧时,因卡扣设置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上,进而便于将卡扣卡接于卡孔内,且卡扣凸出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使得在卡扣与卡孔进行卡接时,可降低第一安装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的侧壁对卡接过程的影响,使得卡扣与卡孔的卡接更为顺畅。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壳体包括第三本体和第二安装部,第三本体罩设于支撑部上;第二安装部的第一侧与第三本体连接,第二安装部除第一侧的边缘外,其余边缘为自由侧;卡孔设置于第二安装部。

24、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第三本体和第二安装部,第三本体罩设于支撑部上,第三本体主要是起到遮挡保护作用的结构,第二安装部主要是起到安装作用的结构。

25、第二安装部的第一侧与第三本体连接,第二安装部除第一侧的边缘外,其余边缘为自由侧,卡孔设置于第二安装部上,通过第二安装部进行安装,安装过程只第二安装部会出现变形的情况,能够降低在安装过程中第三本体的变形程度。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支撑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的两侧,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散热片和风扇,散热片设置于至少两个支撑部之间,散热片的两侧分别与至少两个支撑部连接;风扇与支撑部连接,且与散热片相对,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与风扇的轴向相同。

27、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而至少两个支撑部部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的两侧,从而起到更稳定的支撑作用。

28、伺服驱动器还包括散热片和风扇,散热片设置于至少两个支撑部之间,散热片的两侧分别与至少两个支撑部连接,进而被支撑部稳定的进行支撑。

29、风扇与支撑部连接,且与散热片相对,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与风扇的轴向相同。散热片与风扇共同构成了伺服驱动器的散热结构。

30、在伺服驱动器的工作过程中,散热片可将伺服驱动器中工作产生热量的元件导入到其上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进而实现为伺服驱动器中工作中产生热量的元件进行降温,使元件进行散热,进而避免伺服驱动器过热而无法工作,提高伺服驱动器的工作稳定性,延长伺服驱动器的工作时间。

31、风扇可与散热片进行配合,在工作过程中,风扇转动,进而产生气流,因风扇与散热片相对,且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与风扇的轴向相同,进而可使气流吹到散热片上,带走散热片表面的热量,为散热片降温,最终实现为伺服驱动器工作中产生热量的元件进行降温。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壳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壳体分别扣合于支撑部的两侧,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第一盖体、第一电路板、显示组件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壳体连接,位于壳体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两个壳体围设出容纳腔,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显示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按键、柔性件和显示部件;第二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连接,位于容纳腔内,且与第一开口相对;按键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柔性件包括按压部,按压部与按键相对;显示部件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与按键并列布置,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显示部件能够显示伺服驱动器的工作参数;第二盖体盖设于第一开口处,罩设于显示部件外侧,与第一盖体连接,第二盖体为可透光的盖体。

33、在该技术方案中,伺服驱动器的壳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壳体分别扣合于支撑部上,两个壳体通过支撑部实现连接。

34、第一盖体与壳体相连接,位于壳体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两个壳体围设出容纳腔,容纳腔内可容置部件,通过第一盖体与两个壳体对容纳腔内的部件进行保护。

35、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一开口,通过第一开口可便于对部件进行安装。

36、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支撑部使得第一电路板得到了支撑固定,且使第一电路板位于容纳腔内,也使得第一电路板得到了保护。

37、伺服驱动器的显示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按键、柔性件与显示部件,第二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连接,通过第二电路板和第一电路板实现电流和控制信号的传递。

38、第二电路板位于容纳腔内,使得第二电路板得到了容置,使得第二电路板得到了保护。

39、第二电路板在位于容纳腔内时,与第一开口相对,使得第二电路板的装卸更为便利。

40、按键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通过对按键的按压使第二电路板对应的产生控制信号进行传输,使得伺服驱动器可进行驱动控制。

41、柔性件包括按压部,按压部与按键相对,通过按压部去触碰按键,使得使用者在对按键按压时更为舒适,也对按键进行保护。

42、显示部件设置于第二电路板上,与按键并列布置,位于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显示部件能够显示伺服驱动器的工作参数,使得使用者可对伺服驱动器的工作过程知悉,便于使用者使用伺服驱动器。

43、第二盖体盖设于第一开口处,罩设于显示部件外侧,与第一盖体连接,第二盖体为可透光的盖体,通过第二盖体使得显示部件在得到了保护的同时,也使得使用者可清楚的通过第二盖体看见显示部件所显示的伺服驱动器的工作参数。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盖体设置有第二开口,按压部设置于第二开口内,按压部远离按键的一侧凸出于第二盖体远离显示组件的一侧的表面。

45、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二盖体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按压部对应设置于第二开口内,按压部远离按键的一侧凸出于第二盖体远离显示组件的一侧的表面,使得按压部更易传递按压效果,便于用户进行按压,提高按压控制的准确性。

4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

47、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提出的伺服系统,因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因此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