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电动汽车逆变器的冷却结构多为平面式结构,包括冷却腔室和散热板,冷却介质位于冷却腔室内,散热板覆盖冷却腔室并与冷却腔室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散热板背向冷却腔室的一端贴设多个电子器件,散热板面向冷却腔室的一端设置多个短小且密集的翅片,冷却介质流过翅片并带走电子器件的热量,例如常用的pin-fin式(针翅状)结构。
2、其中,冷却液与电子器件的隔离完全依赖于密封圈,也就是说,有了密封圈,冷却液不会溢出以使冷却液与电子器件相接触,那么如果密封圈出现故障,冷却液就会溢出,使得散热板一端的电子器件与冷却液接触,从而造成电子器件短路或其它故障,同时,这种pin-fin式(针翅状)结构没有充分利用液体散热的优势,翅片虽然密集,但是翅片较为短小,流入的冷却液少,导致散热效率低,而对于单面散热的冷却结构,可以将翅片设置为细长结构,从而可以流入更多的冷却液,但此时翅片尾部与电子器件相隔甚远,电子器件的热量无法传递到翅片的尾部,无法带走较多的热量,导致散热效果一般。
3、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冷却结构,能够避免冷却液泄漏到电子器件放置区导致电子器件出现短路或其他故障的问题,同时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冷却液泄漏到电子器件放置区导致电子器件出现短路或其他故障以及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及电子设备,可以防止冷却液泄漏到电子器件放置区导致电子器件出现短路或其他故障,并且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包括:
3、壳体,包括内腔;
4、冷却介质通道,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腔,并限定出电子器件放置区;其中,
5、所述冷却介质通道与所述壳体的壳壁一体成型,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包括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壳壁。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介质通道与壳体的壳壁一体成型,能够使得当冷却介质通道内通入冷却介质(例如冷却液,为方便描述,以下均以冷却介质是冷却液为例来展开说明)时,冷却液可以在冷却介质通道内流动而不会发生泄漏,以此来保证在使用该冷却结构时,冷却液不会发生泄漏,同时通过冷却介质通道在壳体的内腔内限定出电子器件放置区,也就是说冷却介质通道将冷却液与电子器件放置区隔离开,也即冷却液与电子器件完全不接触,即使冷却液发生泄漏,也不会对电子器件放置区内的电子器件造成短路或其它故障,有效的防止冷却液泄漏到电子器件放置区导致电子器件出现短路或其他故障。
7、同时,冷却介质通道限定出电子器件放置区,也就是说,电子器件放置区环绕冷却介质通道,当冷却液通过冷却介质通道时,能够与电子器件放置区内的电子器件充分接触,带走其热量,提高冷却效率。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内壁设有多个翅片。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冷却介质通道的内壁设置多个翅片,可以扩大换热面积,提高热传递的效率,也就是说当冷却介质通道内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能够带走放置在电子器件放置区内的电子器件的更多的热量,提高冷却效果。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多个翅片中的每一个翅片的两端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所述内壁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壳壁包括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所述第一壳壁与所述第二壳壁相对设置,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壳壁,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壳壁。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外壁的横截面为方形。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壳壁与第二壳壁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也是相对设置,同时冷却介质通道的外壁的横截面为方形,也就是说冷却介质通道为直线型结构,而不是弯折结构,那么当冷却介质通道内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不会产生水流损失,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同时可以具备多个冷却面,增大可冷却范围,同时对多个电子器件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率。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设有第一密封侧板,所述第一密封侧板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密封侧板连接第一管接头,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设有第二密封侧板,所述第二密封侧板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密封侧板连接第二管接头。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密封侧板与冷却介质入口密封连接,保证冷却液在由第一密封侧板进入冷却介质入口时,不会发生泄漏;通过第二密封侧板与冷却介质出口密封连接,保证冷却液在由冷却介质出口流入第二密封侧板时,不会发生泄漏,导致冷却液的浪费以及影响冷却结构四周的其它设备。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第一密封侧板与所述翅片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二密封侧板与所述翅片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缓冲区。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密封侧板与翅片之间设置第一缓冲区,使得当冷却液由第一密封侧板进入翅片进行散热之前,先经过第一缓冲区,在第一缓冲区方便对冷却液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可控,从而保证散热的均匀性;通过在第二密封侧板与翅片之间设置第二缓冲区,使得当冷却液由翅片进入第二密封侧板流出之前,先经过第二缓冲区,在第二缓冲区冷却液可以统一流出冷却介质通道。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还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沿第一方向,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覆盖于所述壳体的两端,且与所述内腔密封连接,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均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间隔设置。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盖板与下盖板和内腔密封连接,将冷却结构与外界隔离开,防止外界空气或其它杂质进入,防止发生冷凝同时保证冷却结构的整洁度。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壳体一体成型,更加方便加工,节省加工成本和流程,同时提高冷却液的密封性,加强了冷却结构的密封防护。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壳体的所述壳壁上开设有通孔,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2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包括冷却介质通道,具有一体成型的筒状的外壁以及形成在所述外壁两端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和壳体,设于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外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设于所述第一壳壁并且所述冷却介质入口比所述第一壳壁的内表面更靠外,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壳壁并且所述冷却介质出口比所述第二壳壁的内表面更靠外。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介质通道的筒状外壁一体成型,并且位于筒状外壁两端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分别设置于壳体的壳壁上并且比壳壁的内表面更靠外,这使得冷却介质只可能经由冷却介质入口或冷却介质出口泄露到冷却介质通道的外部(除非冷却介质通道的外壁损坏);同时泄露到冷却介质通道的外部也是壳体的外部,不会进入到壳体内部影响电子器件,从而加强了对电子器件的密封防护。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外壁与所述第一壳壁一体成型以便于所述第一壳壁上的开口形成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或所述外壁与所述第二壳壁一体成型以便于所述第二壳壁上的开口形成所述冷却介质出口。
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介质通道的外壁于壳体的壳壁一体成型,并且由壳壁上的开口形成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更确保了冷却介质不会进入到壳体内部。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外壁具有用于在其上设置电子器件的至少一个平坦表面。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冷却结构,所述外壁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平坦表面和第二平坦表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壳壁和第四壳壁,其中,所述第一壳壁、所述第三壳壁、所述第二壳壁和所述第四壳壁依次首尾相连并限定出四边形内腔,所述第三壳壁与所述第一平坦表面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四壳壁与所述第二平坦表面间隔设置以便在间隔处设置电子器件。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器件可以设置在冷却介质通道的外壁上,有利于对电子器件进行散热。
3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器件和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冷却结构,所述电子器件包括发热器件,所述电子器件贴设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