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23534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及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快速休眠触发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快速休眠(fastdormancy)机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用移动网络中的数据服务来节省手持式电子装置电能消耗的技术。快速休眠机制的目的就是在手持式电子装置不需传输数据时,让网络得已将手持式电子装置转入较省电的模式。目前,快速休眠机制的触发均是留给各个厂商自行开发,一般都是基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主处理器的活动及主处理器睡眠的循环而触发。即:当所述主处理器完成所有的活跃任务,且准备进入睡眠模式时,主处理器的内核层通知无线接口层(RadioInterfaceLayer,RIL)来触发快速休眠,再由RIL发送快速休眠指令至调制解调器(modem),该快速休眠指令通知调制解调器执行快速休眠。这种触发机制是不稳定的,且容易因主处理器架构上的变动而受影响。基于主处理器的建构原理,所述主处理器可能在尚未处理已排序的快速休眠指令时就已进入睡眠状态,因此在RIL将快速休眠指令发送至调制解调器前,该快速休眠指令已随主处理器进入睡眠状态。因此,需寻求一种稳定、不易受主处理器架构影响的、并可提升手持式电子装置的电能节省效率的触发机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以触发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快速休眠机制。鉴于以上内容,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以触发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快速休眠机制。所述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应用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监测步骤:监测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流量;设置步骤:设置一个计数值,并给该计数值设置一个初始值,该计数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或次数初始值;其中,当该计数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时,该计数初始值为预置时间的值,该预置时间为将一预设时间N等分后得到读取流量值的间隔时间;当该计数初始值为次数初始值时,该计数值的初始值为1,并按设定的次数初始值对计数值进行叠加操作;判断步骤:判断流量是否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当流量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时,执行触发步骤,否则,继续监测;触发步骤:触发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快速休眠机制。所述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运行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中,该系统包括: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流量;设置模块,用于设置一个计数值,并给该计数值设置一个初始值,该计数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或次数初始值;其中,当该计数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时,该计数初始值为预置时间的值,该预置时间为将一预设时间N等分后得到读取流量值的间隔时间;当该计数初始值为次数初始值时,该计数值的初始值为1,并按设定的次数初始值对计数值进行叠加操作;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流量是否在一个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触发模块,用于当流量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时,触发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快速休眠机制。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的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及系统,通过对手持式电子装置中流量的监测,来实现是否触发快速休眠机制的判断,从而达到稳定触发快速休眠机制的目的;这种基于流量的判断方法,不会因主处理器架构变化而受影响,更贴近快速休眠机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可有效提升手持式电子装置的电能节省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较佳实施例的架构图。图2是本发明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较佳实施例的判断子流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手持式电子装置1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10监测模块100判断模块101触发模块102设置模块103主处理器11调制解调器1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较佳实施例的架构图。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10运行于手持式电子装置1中,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1中还包括主处理器11、调制解调器12。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1可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平板电脑等行动通讯装置。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1中的大量数据传输,会严重消耗手持式电子装置1的电池容量。在手持式电子装置1与移动通信网络连接时,并不是时时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例如对下载的网页内容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时),此时,在不断开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的前提下,减少电池容量的消耗,从而延长手持式电子装置1电池的使用寿命,成为一个必需的技术。此时,一般都使用快速休眠机制。快速休眠机制可在手持式电子装置1没有数据传输在使用时,将手持式电子装置1的连接转入休眠状态,从而使手持式电子装置1进入省电状态。所述没有数据传输在使用,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数据传输产生的流量值始终为同一个值。例如在对下载的网页内容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时,每秒钟读取一次数据传输所产生的流量值,如果每次读取的流量值均相等(如为2KB),则说明手持式电子装置1没有数据传输在使用。所述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系统10包括监测模块100、判断模块101、触发模块102及设置模块103。各模块的功能将结合图2的流程图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步骤S10,所述监测模块100监测手持式电子装置1的流量。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1在与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时,会有流量产生。所述与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包括:发送数据至移动通信网络及从移动通信网络接收数据。发送数据时,所述主处理器11通过RIL发送数据至调制解调器12,该调制解调器12将数据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接收数据时,所述调制解调器12接收移动通信网络发送的数据,该调制解调器12将数据发送至主处理器11中的RIL。监测模块100监测手持式电子装置1的流量,即监测主处理器11中的RIL的流量状况,在RIL中存储有当前数据传输所产生的流量值。步骤S12,所述判断模块101判断流量是否在一个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当流量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时,执行步骤S14,否则,返回继续监测。所述预设时间根据手持式电子装置1的性能、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连接状况等参数进行设置,例如为2秒至10秒中的任一时间。判断模块101判断流量是否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的过程将在图3中进行详细介绍。步骤S14,所述触发模块102触发手持式电子装置1的快速休眠机制。在该步骤中,触发模块102触发快速休眠机制的过程为:控制主处理器11中的RIL发送快速休眠指令至调制解调器12,该调制解调器12发送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adioresourcecontrol,RRC)联机释放(connectionrelease)信息给移动通信网络,该移动通信网络接收到RRC联机释放信息后,该移动通信网络释放所述手持式电子装置1正在使用的网络资源,则该手持式电子装置1进入省电状态。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快速休眠机制触发方法较佳实施例的判断子流程图。步骤S120,所述判断模块101从主处理器11中的RIL中读取监测模块100当前监测所得流量值。步骤S122,所述判断模块101判断读取的流量值是否符合预设要求。当读取的流量值不符合预设要求时,执行步骤S124,否则,执行步骤S126。所述判断模块101默认第一次读取的流量值是符合预设要求的。判断读取的流量值是否符合预设要求的步骤如下:当读取得到一个流量值时,按照读取的先后顺序,取该当前流量值及与该当前流量值相邻的前一个流量值以得到两个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流量值。当两个流量值相等时,判定流量值符合预设要求,当两个流量值不相等时,则判定流量值不符合预设要求。步骤S124,所述判断模块101判定流量在所述预设时间内发生变化,并返回执行步骤S10。步骤S126,所述判断模块101对计数值进行叠加操作。在该步骤S126前,设置模块103为计数值设置一个初始值。该初始值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时间初始值,一种为次数初始值。当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时,设置模块103设置的初始值为预置时间的值;该预置时间为读取流量值的间隔时间,将所述预设时间进行N(N为大于1的整数)等分,N等分后得到的时间值即为预置时间。当初始值为次数初始值时,设置模块103设置的初始值为1。当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时,对计数值进行叠加操作为将计数值加上所述预置时间的值;当初始值为次数初始值时,对计数值进行叠加操作为对计数值做加1操作。每个初始值均对应有一个预置值,根据初始值的种类不同该预置值不同。当初始值为时间初始值时,该预置值为所述预设时间的值。当初始值为次数初始值时,该预置值为将所述预设时间进行N等分的N值。例如,所述预设时间为6秒,将该预设时间进行3等分,则在初始值为次数初始值时,该初始值对应的预置值为3。步骤S128,所述判断模块101判断计数值是否小于所述预置值,当计数值小于所述预置值时,执行步骤S130,否则,执行步骤S132。步骤S130,所述判断模块101等待所述预置时间,并返回执行步骤S120。在上述步骤S120至步骤S130的循环过程中,每次读取均可得到一个流量值。所述流量值按照读取的顺序序号进行命名,第几次读取得到的流量值,则命名为第几个流量值。如第一次读取得到的流量值,则命名为第一个流量值。在步骤S122中,在判断读取的流量值是否符合预设要求时,根据当前读取的流量值及与该当前流量值相邻的前一个流量值来判断。步骤S132,所述判断模块101判定流量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发生变化,并执行步骤S14。传统的触发方法,在有多个应用程序打开的情况下,不使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程序依然作为快速休眠机制触发的因素被考虑。而本发明监测数据传输时的流量,并根据流量判断是否触发快速休眠机制,即不会考虑不使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程序,比传统的触发方法,更贴合快速休眠机制的使用目的。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