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具有有抗干扰能力CMOS全集成Ka波段全射频结构相控阵接收前端,可用于高速无线通信系统中。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宽带业务,尤其是宽带多媒体业务需求的高速增长,采用L波段(1~2GHz) 或者C波段(4~8GHz) 等低波段的无线通信系统已经趋于饱和,而且较低波段不能适应高速率、大宽带的通信系统,这就迫使国内外学者转向研究毫米波波段(30~300GHz)无线通信。
毫米波波段具有极宽的带宽,这在频率资源紧张的今天无疑极具吸引力。在相同天线尺寸下毫米波的波束要比微波的波束窄得多,因此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微波相比,毫米波元器件的尺寸要小得多,因此毫米波系统更容易小型化。且与激光相比,毫米波的传播受气候的影响要小得多,可以认为具有全天候特性。因此,毫米波通信成为近年无线通信的研究热点。
Ka 波段毫米波(26.5~40GHz)无线通信因其自身的优势成为未来宽带卫星通信及第五代(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其优点有:带宽充裕(理论带宽有3.5GHz)、通信容量大、实现波束窄、设备体积小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等。因此,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可为高速卫星通信、千兆比特级宽带数字传输、高清晰度电视(HDTV)、卫星新闻采集(SNG)、VSAT业务、直接到家庭(DTH)业务及个人卫星通信等新业务提供一种崭新的手段。三星和韩国SK电讯此前已完成基于28GHz毫米波的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的测试,但这离5G移动通信技术的正式商用仍存在距离。所以,研究 Ka 波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Ka 波段最大的缺点是链路降雨损耗较严重,最大可达30dB,对传输信号的幅度相位造成影响,进而造成通信系统传输质量以及系统性能的恶化。正是由于Ka波段的此种衰减特性,造成了可用信号极易受干扰信号的干扰,而造成通信系统失灵。这就对要求通讯系统中接收机具有抗干扰能力,而且对微小信号的合成也提出了要求。
而Ka波段毫米波接收前端作为Ka波段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机的重要模块,其性能的好坏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非常大。近年来于GaAs、InP等III-V族半导体工艺和BiCMOS工艺实现的Ka-band接收前端相控阵已有成功案例,但其成本较高、功耗较大。相比之下,CMOS工艺下具有集成度高、成本及功耗低等优点,可以实现毫米波前端电路和基带电路的集成,在SoC系统集成上具有显著优势。但CMOS工艺衬底损耗大,这给高品质因子无源器件的设计带来挑战;且CMOS工艺下有源器件的截止频率相对较低,基于CMOS工艺实现高性能的Ka波段毫米波接收前端相控阵始终是一大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CMOS全集成Ka波段全射频结构相控阵抗干扰接收前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CMOS全集成Ka波段全射频结构相控阵抗干扰接收前端,特点是:所述抗干扰接收前端包括:
四路结构相同具有独立移相的接收前端链路,其每一链路包括:
低噪声放大器LAN,采用两级共源共栅结构,输入端连接输入信号,输出端连接无源移相器PS的输入端;
无源移相器PS,采用四比特结构,通过控制位可对信号相位进行22.5度、45度、67.5度、90度、112.5度、135度、157.5度、180度、202.5度、225度、247.5度、270度、292.5度、315度或337.5度的移相,输出端接增益补偿放大器AMP的输入端;
增益补偿放大器AMP,采用一级共源共栅结构;输出接信号合成器的一个输入端;
一个信号合成器,采用四分之一波长共面波导传输线结构,通过三个结构相同的两路合成器组成一个四路合成器。
所述低噪声放大器LNA具体为:
第一电感LG1两端分别接RFIN端和第一NMOS管M1的栅极;第二电感的LS两端分别接第一NMOS管M1的源极和接地GND;第一NMOS管M1的漏极接第二NMOS管M2的源极;第二NMOS管M2的栅极接电源VDD;第三电感LD1的两端分别接第二NMOS管M2的漏极和电源VDD;第一MIM电容C1的两端分别接第二NMOS管M2的漏极和第三NMOS管M3的栅极;第三NMOS管M3的源极接地GND,漏极接第四NMOS管M4的源极;第四电感LD2的两端分别接第四NMOS管M4的漏极和电源VDD;第二MIM电容C2的两端分别接第四NMOS管M4的漏极和无源移相器中第六NMOS管M6的漏极;第一电阻R1的两端分别接第一NMOS管M1的栅极和偏置端VG1;第二电阻R2的两端分别接第三NMOS管M3的栅极和偏置端VG2。
所述无源移相器PS由独立控制的第一移相单元180-bit单元、第二移相单元90-bit、第三移相单元45-bit及第四移相单元22.5-bit组成,具体为:
第一移相单元180-bit中,第五电感L1的两端分别接第六NMOS管M6的源极和漏极;第六NMOS管M6的栅极接控制位VC1;第三电容C3的两端分别接第六NMOS管M6的漏极和第五NMOS管M5的漏极;第四电容C4的两端分别接第六NMOS管M6的源极和第五NMOS管M5的漏极;第六电感L2的两端分别接第五NMOS管M5的源极和漏极;第五NMOS管M5的栅极接控制位VC2,源极接地GND;第七电感L3的两端分别接第八NMOS管M8的源极和漏极;第八NMOS管M8的漏极接第六NMOS管M6的源极、栅极接控制位VC1;第五电容C5的两端分别接第八NMOS管M8的漏极和第七NMOS管M7的漏极;第六电容C6的两端分别接第八NMOS管M8的源极和第七NMOS管M7的漏极;第八电感L4的两端分别接第七NMOS管M7的源极和漏极;第七NMOS管M7的栅极接控制位VC2、源极接地GND;
第二移相单元90-bit中,第九电感L5的两端分别接第十NMOS管M10源极和漏极;第十NMOS管M10的栅极接控制位VC3、漏极接第一移相单元180-bit中第八NMOS管M8的源极;第七电容C7的两端分别接第十NMOS管M10的漏极和第九NMOS管M9的漏极;第八电容C8的两端分别接第十NMOS管M10的源极和第九NMOS管M9的漏极;第十电感L6的两端分别接第九NMOS管M9的源极和漏极;第九NMOS管M9的栅极接控制位VC4、源极接地GND;
第三移相单元45-bit中,第十一电感L7的两端分别接第十二NMOS管M12源极和漏极;第十二NMOS管M12的栅极接控制位VC5、漏极接第二移相单元90-bit中第十NMOS管M10的源极;第九电容C9的两端分别接第十二NMOS管M12的漏极和第十一NMOS管M11的漏极;第十电容C10的两端分别接第十二NMOS管M12的源极和第十一NMOS管M11的漏极;第十二电感L8的两端分别接第十一NMOS管M11的源极和漏极;第十一NMOS管M11的栅极接控制位VC6、源极接地GND;
第四移相单元22.5-bit中,第十三电感L9的两端分别接第十四NMOS管M14源极和漏极;第十四NMOS管M14的栅极接控制位VC7、漏极接第三移相单元45-bit中第十二NMOS管M12的源极;第十一电容C11的两端分别接第十四NMOS管M14的漏极和第十三NMOS管M13的漏极;第十二电容C12的两端分别接第十四NMOS管M14的源极和第十三NMOS管M13的漏极;第十四电感L10的两端分别接第十三NMOS管M13的源极和漏极;第十三NMOS管M13的栅极接控制位VC8、源极接第GND。
所述增益补偿放大器AMP具体为:
第十三电容C13的两端分别接第四移相单元22.5-bit中第十四NMOS管M14的源极和第十五电感LG2的一端,第十五电感LG2的另一端接第十五NMOS管M15的栅极;第十五NMOS管M15的源极接地GND、漏极接第十六NMOS管M16的源极;第十六NMOS管M16的栅极接电源VDD;第十六电感LD3的两端分别接电源VDD和第十六NMOS管M16的漏极;第十四电容C14的两端分别接第十六NMOS管M16的漏极和输出端RFOUT ;第三电阻R3的两端分别接第十五NMOS管M15的栅极和偏置端VG3。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⑴、噪声系数低
后仿真表明,本发明的全集成Ka波段全射频结构相控阵接收前端的噪声系数在整个26-29GHz频段内都小于6dB, 中心频段27.5GHz频率处噪声系数为4.9dB。
⑵、抗干扰能力强
本发明的接收机前端结构采用了四路合成的系统结构,由于四路接收到的信号有固定的相位差,通过每一路单独的接收机自由调节接收信号的相位,在信号合成器输出端口可以接收到某一特定方向的信号,压制旁瓣信号,使得本发明的接收机系统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⑶、功耗低
由于本发明的接收机前端电路中使用了无源移相器,这一电路结构不消耗额外的功率,使得整个电路结构的功耗较低。
⑷、节省版图面积、低成本
由于本发明的所有电路结构采用了单端设计,相比较于差分电路,整个版图面积减小近一半,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低噪声放大器LNA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无源移相器PS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增益补偿放大器AMP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接收信号示意图;
图7为接收45度方向信号所得到的归一化信号强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参阅图5,本实施例由四路独立的接收前端链路E1、E2、E3、E4和四路信号合成器E5组成,其中,四路接收前端链路的电路结构完全相同。其四路接收前端链路的输入分别是RFIN1、RFIN2、RFIN3、RFIN4,每一路输出分别为RFOUT1、RFOUT2、RFOUT3、RFOUT4,通过信号合成器最终合成输出信号RFOUT_TOL。每一接收前端链路由低噪声放大器LAN,4比特无源移相器PS和增益补偿放大器APM组成,电路结构采用单端电路设计。
参阅图2,本实施例的低噪声放大器LAN,采用LC负载的两级单端共源共栅结构,通过对MOSFET仿真得到其最佳静态工作点为:放大器第一级的直流偏置设置为0.15mA/μm左右,以降低噪声系数;第二级的直流偏置为0.3mA/μm左右,以增大放大器的增益。第一级电路中第一电感LG1和第二电感LS构成放大器的输入匹配网络。第四电感LD2和第二电容C2作为电路输出端的阻抗匹配网络。
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4比特无源移相器PS,采用LC开关型结构,其中4个比特分别为22.5度、45度、90度和180度,通过这4个比特相位的任意组合,能够对输入信号进行从0度到360度之间以22.5度为一个间隔的16个状态的移相,可以对各个链路的不同相位信号进行“整形”,使得各个链路的信号到达合成器时已经是相位相同的状态。其中,控制位VC1和VC2的电位相反。控制位VC3和VC4的电位相反。控制位VC5和VC6的电位相反。控制位VC7和VC8的电位相反。4个比特的移相器中,其中180度的移相电路是由两个90度的移相电路串联而成。
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增益补偿放大器APM,采用单端共源共栅结构,其作用是针对前级无源移相器PS对链路带来的插入损耗对信号增益进行补偿,其设计方法类似于低噪声放大器LAN,通过对MOSFET仿真结果的比较总结, 得出了MOSFET的最佳静态工作点,最大fT所处电流密度约为0.3mA/μm,并以此来确定第十五NMOS管和第十六NMOS管的最优宽度值。第十六电感和第十四电容作为电路的输出匹配网络。
当接收一个频率为30GHz Ka波段的平面波信号,假设信号波面的法线与天线成45度角(θin),相邻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为D,如图6所示,可知信号到达相邻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差(D*sin(θin))决定了两路接收机接收信号的相位差。当相邻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D为5mm时,以第一路接收机相位为0度作为参考,则第二路信号相位落后127度,第三路相位落后255度,第四路相位落后382度。将第一路移相器控制位VC11、VC13、VC15、VC17接高电位,VC12、VC14、VC16、VC18接低电位以保持信号从RFIN1输入到RFOUT1输出相位不变;将第二路移相器控制位VC22、VC25、VC26、VC27接高电位,VC21、VC23、VC24、VC28接低电位,产生一个接近233度的相移,使得信号相位从RFIN2输入到RFOUT2输出后与第一路保持一致;将第三路移相器控制位VC31、VC33、VC34、VC38接高电位,VC32、VC35、VC36、VC37接低电位,产生一个接近105度的相移,使得信号相位从RFIN3输入到RFOUT3输出后与第一路保持一致;将第四路移相器控制位VC42、VC44、VC46、VC48接高电位,VC41、VC43、VC45、VC47接低电位,产生一个接近338度的相移,使得信号相位从RFIN4输入到RFOUT4输出后与第一路保持一致。最终通过合成器合成,在RFOUT_TOL端口得到一个空间信号相位与归一化增益的曲线,如图7所示,45度角对应的信号增益最高,而其他相位的旁瓣信号得到有效衰减。
本实施例所有器件尺寸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