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在高铁技术的发展,使高铁的使用地区越来越多,也使火车变得越来越便利。
火车的速度及覆盖率迅速提升,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至今为止,火车上还没有WIFI信号覆盖。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是高度依赖移动互联网的,所以火车上的WIFI覆盖就显的尤为重要。
火车(尤其是高铁)上的WIFI覆盖难点主要有:a.火车(尤其是高铁)是高速移动的,无法接入有线网络;b.如果采用卫星通讯则成本太高,带宽也非常有限;c.如果采用4G信号,则存在隧道、山区等信号盲区;d.如果采用沿线铺设WIFI热点,则成本巨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包括一总网关,所述总网关连接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
预先在铁路沿线寻找电信、联通、移动的信号没有覆盖的区域,在寻找到的区域中设置盲区基站,所述盲区基站的信号全面覆盖电信、联通、移动的信号没有覆盖的区域;
所述总网关与一盲区路由器相连接,所述盲区路由器与所述盲区基站通讯连接,所述盲区路由器可接收所述盲区基站的信号。
上述的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每节车厢的无线AP,所述无线AP与所述总网关连接。
上述的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盲区路由器上分别设置有一信号接收器。
上述的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其中,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分别与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通讯连接,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可分别接收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的信号。
上述的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其中,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盲区路由器之间为并联的连接方式。
上述的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其中,还包括一控制服务器,所述控制服务器中存储有本地资料。
上述的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其中,所述本地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书籍资料、游戏资料。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可在火车上实现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减少了网络断线的情况,增强了信号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给乘客提供更多的本地资料,提高了乘客在火车上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包括一总网关,所述总网关连接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分别与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通讯连接,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分别可接收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的信号。
本发明还包括预先设置在铁路沿线附件的盲区基站,所述盲区基站的信号覆盖电信、联通、移动的信号没有覆盖的区域;所述总网关与一盲区路由器相连接,所述盲区路由器与所述盲区基站通讯连接,所述盲区路由器可接收所述盲区基站的信号。
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盲区路由器的连接方式为并联。在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盲区路由器上分别设置有一信号接收器,在所述信号接收器上可显示信号的强弱。
在每节车厢中设置有一无线AP,所述无线AP与所述总网关连接。
进一步,本发明还包括一控制服务器,所述控制服务器中存储有本地资料;所述本地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书籍资料、游戏资料。
本发明采用一总网关连接四个路由器,所述电信路由器、联通路由器、移动路由器通过接收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的信号,可基本满足乘客上网的需求。但在铁路沿线,有部分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的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本发明预先在这些区域建立盲区基站,同时设置一盲区路由器,通过盲区路由器接收所述盲区基站的信号。
通过多路接入的方式减少了网络断线的情况,同时,通过设置盲区基站和盲区路由器,可使信号覆盖电信基站、联通基站、移动基站的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实现了在火车上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
所述总网关根据四个路由器上的信号接收器显示的信号强弱,优先选择信号最强的线路接入乘客的手机终端,当使用网络的手机终端增多时,所述总网关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线接入乘客的手机终端。
乘客的手机终端接入网络后,可下载、查阅控制服务器中存储的本地资料,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性和便利性的活动内容。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网络信号全面覆盖列车的系统,可在火车上实现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减少了网络断线的情况,增强了信号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给乘客提供更多的本地资料,提高了乘客在火车上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