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2966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对接收到的物理帧进行处理以得到基带信号;

步骤S2-2:判断所述基带信号中是否存在期望接收的前导符号;

步骤S2-3:判断为是时,确定该前导符号在物理帧中的位置并解出该前导符号所携带的信令信息,

其中,前导符号的生成步骤包含:基于所得到所述时域主体信号来生成具有三段结构的时域符号;以及基于至少一个所述时域符号生成前导符号,

其中,基于一个所述时域符号时生成普通前导符号,基于至少两个具有不同三段结构的所述时域符号时拼接生成加强前导符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物理帧进行处理以得到基带信号包括如下步骤:

当接收到的信号为零中频信号时,模数转换后,再滤波、下采样处理得到所述基带信号,

当接收到的信号为中频信号时,模数转换后频谱搬移,再滤波、下采样处理得到所述基带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已知发射端仅可能发送所述普通前导符号情况下,判断所述基带信号中是否存在期望接收的所述普通前导符号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21A:依照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期望接收的普通前导符号中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两两之间的预定获取规则和/或预定处理规则,对基带信号进行相应地反处理以及信号解调后进行延迟滑动自相关,以得到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

步骤S2-21B:基于这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数学运算,并对该数学运算结果进行峰值检测;以及

步骤S2-21C:若峰值检测的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普通前导符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步骤S2-21A可根据第一种普通前导符号和第二种普通前导符号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不同处理关系和/或调制关系,得到2组延迟相关累加值,每组3个值,

并且,所述步骤S2-21B中包含对所述2组延迟相关累加值中每组的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中至少一个进行数学运算,并对该数学运算结果进行峰值检测,

其中,若第一组峰值检测的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第一种普通前导符号;

若第二组峰值检测的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第二种普通前导符号;

若两组的结果都满足预设条件,进一步以两组峰噪比的明显性来进行判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已知发射端仅可能发送所述加强前导符号的情况下,判断所述基带信号中是否存在期望接收的所述加强前导符号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22A:依照期望接收的加强前导符号中第一种所述三段结构及第二种所述三段结构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两两之间的预定获取规则和/或预定处理规则,对基带信号进行相应地反处理以及信号解调后进行延迟滑动自相关,以得到六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实际由3个延迟相关器获取,其中,当加强前导符号的两个符号的固定序列采用相同时,还可得到前后两个符号的第三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组合拼接部分的延迟相关累加值;

步骤S2-22B:将所述步骤S2-22A的六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具有相同延迟关系的进行相加或相位调整后相加,得到三个不同延迟的相关累加值,基于这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和前后两个符号的第三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组合拼接部分的延迟相关累加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数学运算,并对该数学运算结果进行峰值检测;

步骤S2-22C:若峰值检测的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所述加强前导符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2-22A可根据第一种加强前导符号和第二种加强前导符号的符号内部和符号间的不同延迟关系,得到2组延迟相关累加值,每组6个值,以及当加强前导符号的两个符号的固定序列采用相同时,还可得到2组前后两个符号的第三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组合拼接部分的段延迟相关累加值,并且,步骤S2-22B中包含对这2组中每组的6个延迟相关累加值相同延迟的进行相加;得到2组每组包含3个不同延迟的相关累加值;且基于这2组中每组的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和前后两个符号的第三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组合拼接部分的延迟相关累加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数学运算,并对该数学运算结果进行峰值检测,

其中,若第一组峰值检测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所述第一种加强前导符号;

若第二组峰值检测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所述第二种加强前导符号;

若两组都满足的情况,需进一步以两组峰噪比的明显性来进行判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发射端可能发送加强前导符号也可能发送普通前导符号的情况下,则既要进行如下普通前导符号检测步骤也要进行如下加强前导符号检测步骤:

普通前导符号检测步骤:

步骤S2-21A:依照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期望接收的普通前导符号中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两两之间的预定获取规则和/或预定处理规则,对基带信号进行相应地反处理以及信号解调后进行延迟滑动自相关,以得到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

步骤S2-21B:基于这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数学运算,并对该数学运算结果进行峰值检测;以及

步骤S2-21C:若峰值检测的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普通前导符号,

加强前导符号检测步骤:

步骤S2-22A:依照期望接收的加强前导符号中第一种所述三段结构及第二种所述三段结构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两两之间的预定获取规则和/或预定处理规则,对基带信号进行相应地反处理以及信号解调后进行延迟滑动自相关,以得到六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其中,当加强前导符号的两个符号的固定序列采用相同时,还可得到前后两个符号的第三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组合拼接部分的延迟相关累加值;

步骤S2-22B:将所述步骤S122A的六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具有相同延迟关系的进行相加或相位调整后相加,得到三个不同延迟的相关累加值,基于这三个延迟相关累加值和前后两个符号的第三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组合拼接部分的延迟相关累加值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数学运算,并对该数学运算结果进行峰值检测;

步骤S2-22C:若峰值检测的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所述加强前导符号,

其中,当两者峰值检测的结果都满足预设条件时,若所述加强前导符号的峰值按一定阈值优于所述普通前导符号的峰值,则判断为加强前导符号,否则判断为普通前导符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该前导符号在物理帧中的位置包括:基于满足预设条件的峰值检测的结果来确定该前导符号在物理帧中的位置,

若存在期望接收的前导符号,根据峰值大的所处部分值或者最大值确定前导符号在物理帧中出现的位置或者进行小数倍频偏估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所确定该前导符号在物理帧中的位置,截取包含固定子载波的信号;

2)将该包含固定子载波的信号与频域固定子载波序列或该频域固定子载波序列对应的时域信号进行运算,以得到整数倍频偏估计或信道估计。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导符号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整数倍频偏估计采用以下三种中任意一种:

第一种整数倍频偏估计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检测出的前导符号在物理帧中的位置,截取接收到的前导符号的时域波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采用扫频的方式将该部分时域波形调制上不同的频偏后,得到若干个时域信号:T为采样周期,fs为采样频率;以及已知频域固定序列子载波进行傅立叶反变换对应的时域信号为A2,将A2作为已知信号与每个A1y进行滑动相关,选取出现最大相关峰值的那个A1y,则对其所调制的频偏值y即为整数倍频偏估计值,

其中,扫频范围对应系统所需要对抗的频偏范围;

第二种整数倍频偏估计包括如下步骤:

截取前导符号中对应ODFM符号主体的时域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后得到频域OFDM符号,将变换得到的频域OFDM符号进行扫频范围的循环移位,且按固定序列在子载波上的位置及前后2个固定序列子载波的间隔进行隔点差分相乘,且与已知固定序列子载波的隔点差分相乘值进行相关运算,得到一系列相关值,选取最大相关值对应的循环移位,即可相应得到可以得到整数倍频偏估计值,

其中,扫频范围对应系统所需要对抗的频偏范围;

第三种得到整数倍频偏估计包括如下步骤:

当判断所述基带信号中存在期望接收的加强前导符号时,若加强前导符号中2个符号的有效子载波位置的位移值为偶数,还可将2个对应ODFM符号的时域主体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后得到的2个频域OFDM符号,将变换得到的2个频域OFDM符号同时进行扫频范围的相同循环移位,移位后的每个符号接收值与该符号已知固定序列子载波值共轭相乘,且将2个符号同一子载波位置的相乘值再进行共轭相乘后,将2个符号共同位置的所有有效固定序列子载波的共轭相乘值进行累加,其中,扫频范围对应系统所需要对抗的频偏范围,

j∈扫频范围,

Ri,1,j为第一个符号频域上经移位j后对应FC位置上的接收值,Ri,2,j为第二个符号频域上经移位j后对应FC位置上的接收值,分别为第一个符号和第二个符号的某个子载波上的FC已知值,M为已知FC总个数,得到一系列对应于各循环移位值的累加值,选取最大累加值对应的循环移位,即可相应得到可以得到整数倍频偏估计值。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