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4542发布日期:2018-12-22 08:2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会议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会议系统。

背景技术

会议系统用于例如议会等有很多参加者出席的会议等。会议系统例如由1个控制单元、经由通信线路(有线或无线)与控制单元连接的多个讨论单元、以及安装于讨论单元的麦克风构成。

控制单元在对每一讨论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对会议系统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讨论单元通过麦克风收集讨论单元的使用者的语音而生成语音信息,并向控制单元发送语音信息。

讨论单元被分配给每个会议的参加者。意即,讨论单元的数量,根据参加者的人数而增减。因此,会议系统必须灵活应对讨论单元的数量的增减,尤其是讨论单元的数量的増加。

迄今为止,为了应对讨论单元的数量的増加,提出了例如将多个控制单元彼此连接起来以能够构建大型系统的会议系统(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上述大型会议系统中,为了顺利推进会议进行或减轻系统的处理负担,将能够同时发言的讨论单元的数量控制在例如10台左右的程度。该限制由会议主席等会议的主持人来实施。参加者经由讨论单元向主席提出发言请求。超过了限制数量时,提出发言请求的讨论单元在获得会议的主席等的允许前处于等待请求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installationandusermanual”、p.91、televicconference、[online]、[2016年2月9日检索]、互联网<http://www.manualslib.com/manual/642651/televic-confidea.html#manual>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来自讨论单元的发言请求,通过由讨论单元向控制单元发送发言请求相关命令而得以进行。因此,随着处于等待请求状态的讨论单元的数量增加,会议系统的处理的负担增大,会议系统的动作会变得不稳定。这样,会在控制单元发生无法接收来自讨论单元的发言请求(遗漏)的状态。

本发明即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的会议系统,其不仅能够减轻系统所承受的处理负担,而且能够切实接收来自讨论单元的发言请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单元和经由通信线路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讨论单元,控制单元在其与讨论单元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讨论单元具备du控制部和du通信部,控制单元具备cu通信部和语音时隙,du控制部向运用数据包赋予请求标志,du通信部向控制单元发送被赋予了请求标志的所述运用数据包,语音时隙接收来自讨论单元的语音信息,cu通信部在从讨论单元接收了被赋予了请求标志的运用数据包时,仅在语音时隙空闲时,才向赋予了请求标志的讨论单元发送添加了要求获取内容的获取命令的内容获取数据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减轻系统所承受的处理负担,而且能够切实接收来自讨论单元的发言请求的稳定的会议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网络结构图。

图2为示出图1的会议系统所具备的控制单元的硬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3为图2的控制单元所收发的数据包的数据结构图。

图4为示出图2的控制单元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5为示出图2的控制单元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另一信息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会议系统所具备的讨论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图6的讨论单元的硬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8为图6的讨论单元的后视图。

图9为安装了麦克风的图6的讨论单元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图1的会议系统所具备的操作终端的硬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1为示出具备1个控制单元的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12为示出图11的信息处理的初始化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13为示出图12的初始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14为示出图12的初始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另一序列图。

图15为示出图12的初始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又一序列图。

图16为示出图12的初始化处理后、控制单元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7为示出图11的信息处理的du信息获取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18为示出图17的du信息获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19为示出图17的du信息获取处理后、控制单元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0为示出图11的信息处理的du设定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1为示出图20的du设定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22为示出图11的信息处理的运用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3为示出图22的运用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24为示出在图22的运用处理中,当讨论单元的连接状态发生变更时的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25为示出图22的运用处理的变更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6为示出作为图25的变更处理中、初始化处理的一个例子的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27为示出图25的变更处理后、控制单元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8为示出图22的运用处理的请求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9为示出图28的请求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0为示出图22的运用处理的请求处理中、控制单元的另一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31为示出具备多个控制单元的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32为示出图31的信息处理的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3为示出图31的信息处理的从属cu信息获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4为示出图31的信息处理的从属du初始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5为示出图31的信息处理的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6为示出图35的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后、控制单元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37为示出图31的信息处理的从属cu的db信息获取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8为示出图31的信息处理的从属du设定处理中、会议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图39为示出图31的会议系统所具备的控制单元的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40为示出图1的会议系统所具备的会议模式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41为示出图40的会议系统的会议模式的选择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42为示出图41的会议模式的自由交谈模式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43为示出图41的会议模式的请求交谈模式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44为示出图41的会议模式的全远程模式中、控制单元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45为示出图1的会议系统所具备的操作终端的显示部所显示的输入界面的选择界面的示意图。

图46为作为图45的输入界面的例子的初始界面的示意图。

图47为作为图45的输入界面的另一例的准备界面的示意图。

图48为在图47的准备界面中输入信息后的准备界面的示意图。

图49为作为图45的输入界面的又一例的进行界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会议系统(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会议系统的结构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网络结构图。

会议系统s用于例如议会等有很多参加者出席的会议等。会议系统s不仅能顺利推进会议进行,还能编制会议的会议记录等。会议系统s具有:控制单元(以下简称“cu”)1a-1c,讨论单元(以下简称“du”)2a1-2a4、2b1-2b4、2c1-2c4,麦克风3a1-3a4、3b1-3b4、3c1-3c4,以及操作终端4。

cu1a-1c的结构完全相同。du2a1-2a4、2b1-2b4、2c1-2c4的结构完全相同。麦克风3a1-3a4、3b1-3b4、3c1-3c4的结构完全相同。

以下的说明中,当无需各自区分cu1a-1c时,分别统称为“cu1”。当无需各自区分du2a1-2a4、2b1-2b4、2c1-2c4时,分别统称为“du2”。当无需各自区分麦克风3a1-3a4、3b1-3b4、3c1-3c4时,分别统称为“麦克风3”。

而且,构成会议系统s的cu1的数量和du2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与各cu1连接的du2的数量也可不同。

●du连接至cu的连接方式

下面,就多个du2连接至cu1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多个du2通过环形连接方式(以下简称“环形连接”)以及菊链连接方式(以下简称“菊链连接”)中的任一连接方式与cu1连接。

所谓环形连接是指,多个du2呈圆环状相连地与cu1连接的连接方式。例如,du2a1-2a4通过环形连接与cu1a连接。du2通过环形连接与cu1连接时,后述的cu1的单元连接部的端子使用2个。

所谓菊链连接是指,多个du2呈念珠连接状相连地与cu1连接的连接方式。例如,du2c1-2c4通过菊链连接与cu1c连接。du2通过菊链连接与cu1连接时,后述的cu1的单元连接部的端子使用1个。

而且,cu1与du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也可以多个du2通过混合了环形连接和菊链连接这2个连接方式的混合连接方式与1个cu1连接。也就是说,也可以是某du2与cu1环形连接,而其他du2与该相同的cu1菊链连接。

●cu与cu的连接

下面,就各cu1间的连接进行说明。

3个cu1通过菊链连接而连接。例如,cu1b与cu1c通过菊链连接与cu1a连接。此时,例如,cu1a被设定为主导(master),cu1b与cu1c被设定为从属(slave)。关于主导与从属,参见后述内容。

分别经由ac适配器等向各cu1供电。意即,不进行cu1间的电源供应。因此,可以在会议系统s中,将各cu1设置在彼此物理性分离的位置,而不会受到电源的制约。

●cu的结构

图2为示出cu1的硬件结构的功能框图。

cu1在对du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同时,对会议系统s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cu1具有通信部11、连接部12、存储部13、显示部14、操作部15、控制部16。

通信部11经由连接部12,实现与其他cu1、du2、操作终端4、外部设备5等之间的通信。通信部11进行例如依据iee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802.3的通信。

cu1与du2间、及作为主导的cu1与作为从属的cu1间的通信,通过数据包的收发来实施。数据包包含包头部分和数据部分。

图3为数据包的数据结构图。

包头部分包含用于通信的地址、后述的计数标志。数据部分包含用于容纳控制命令、语音信息或后述的单元信息等、以及后述的请求标志的区域。控制命令为,要求cu1向du2发出指令的命令、以及要求作为主导的cu1向作为从属的cu1发出指令的命令等。cu1未向du2发出指令时,或者作为主导的cu1未向作为从属的cu1发出指令时,数据部分不包含控制命令。语音信息为,基于来自麦克风3的语音信号由du2生成的信息。语音信息容纳于从du2向cu1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部分中。

数据部分包含用于容纳语音信息的多个区域(以下简称“语音区域”)。语音区域为,对会议系统s所具备的多个du2中可同时发言的du2的数量进行规定的范围。数据部分中所包含的语音区域的数量与后述的最大发言者设定数相同。cu1对每一语音区域分配单独的编号(例如:1,2,3,……)。关于语音区域的详情,参见后述内容。

回到图2。

连接部12为连接其他cu1、du2、操作终端4、外部设备5等的界面。连接部12具备外部设备连接部12a和单元连接部12b。

外部设备连接部12a为,例如连接操作终端4、外部设备5、通信设备等的界面。外部设备连接部12a为,例如usb(universalserialbus)端子、网络端子、模拟输入输出端子等。外部设备5为,例如usb存储器、麦克风、扬声器、翻译系统等。通信设备为集线器、路由器、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访问节点等。

单元连接部12b为,与其他cu1或du2连接的界面。单元连接部12b具备例如第1端子、第2端子、第3端子、第4端子。第1端子与第2端子为,例如,仅可与du2连接的连接端子。第3端子与第4端子为,例如,可以与其他cu1和du2中的任一个连接的连接端子。

而且,单元连接部12b的端子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端子的数量也可以为“6”。

存储部13存储cu1或du2要实现后述的信息处理所需的信息。存储部13由暂时存储(容纳)各种信息或程序等的ram(readaccessmemory)、rom(readonlymemory)、硬盘等构成。

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信息为,对例如cu1与du2的动作等会议系统s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等。控制信息包含例如单元设定信息或单元连接信息、后述的会议系统s的系统设定相关信息或发言请求清单等。

单元设定信息为,例如过去曾经与cu1连接的du2的设定相关信息。单元设定信息包含例如参数信息和模式信息。单元设定信息存储在单元设定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单元设定信息db”)中。

图4为示出单元设定信息db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示意图。

单元设定信息db为,例如使由du2的序列号构成的绝对id与du2的单元设定信息产生关联并加以存储的数据库。du2的单元设定信息例如由系统管理员经由cu1存储在单元设定信息db中。此时,du2的单元设定信息与du2的绝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单元设定信息db中。

图4示出例如使绝对id“a”与单元设定信息“x1”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单元设定信息db中的情形。

参数信息包含例如安装于du2的麦克风3的设定信息(例如,均衡器设置或音量设置等)、后述的发光部28的发光状态相关信息、后述的优先级的设定信息。

模式信息为,各du2的动作状态相关信息。动作状态相关信息包含例如后述的会议模式、后述的麦克风开启触发等。

单元连接信息为,与cu1连接的du2的连接相关信息。单元连接信息为,与cu1连接的du2的连接方式、连接台数相关信息。单元连接信息存储在单元连接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单元连接信息db”)中。

图5为示出单元连接信息db中所存储的信息的示意图。

单元连接信息db为,用于存储与cu1连接的du2的连接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单元连接信息db在每次cu1启动时进行编制。“端子编号”为,单元连接部12b的端子的编号。“连接方式”示出du2与单元连接部12b的4个端子的连接方式。“台数”为,与各端子连接的du2的数量。“相对id”为,相对地分配给各du2的id(例如,从1开始的连续的编号等)。“绝对id”为,绝对地分配给各du2的id。

图5示出例如使端子编号“1”、连接方式“环形”、台数“4”、相对id“1”……“4”、绝对id“a”……“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单元连接信息db中的情形。该图示出使相对id“1”、“2”、“3”、“4”与绝对id“a”、“b”、“c”、“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单元连接信息db中。

回到图2。

显示部14显示例如会议系统s整体的音量、录音情况、预调模式、警报信息等。显示部14为,例如以lcd(liquidcrystaldisplay)或有机el(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等为代表的显示器。

操作部15对显示在显示部14的显示内容进行变更等。操作部15由例如刻度盘或按钮等构成。

控制部16实施对cu1的动作的控制、对与cu1连接的du2的动作的控制、信息的运算或加工等。控制部16实施对通信部11、存储部13、显示部14、操作部15的动作的控制。控制部16由例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等微处理器及其周边电路构成。

例如,cu1b和cu1c如图1所示与cu1a连接时,若以cu1a为主导,则cu1a的控制部16也对cu1b、cu1c的动作和du2b1-2b4、du2c1-2c4的动作进行控制。意即,作为主导的cu1的控制部16也对作为从属的cu1的动作以及与作为从属的cu1连接的du2的动作进行控制。

●du的结构

图6为du2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du2的硬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8为du2的后视图。

du2基于从麦克风3输入的语音信号生成语音信息,并将语音信息发送至cu1,与此同时,du2从cu1接收后述的合成语音信息(其他du2发送至cu1的语音信息),并输出声波。du2例如被分配给每个会议参加者。du2经由通信线路与cu1及其他du2连接。du2具有壳体20、通信部21、连接部22、存储部23、显示部24、操作部25、控制部26、扬声器27、发光部28。

壳体20容纳通信部21、存储部23、控制部26、扬声器27。壳体20至少具备第1面20a及第2面20b。

第1面20a配置于壳体20的正面侧。第1面20a配置于在使用du2时从du2的使用者(以下简称“使用者”)处能目视确认的位置。第1面20a具备多个释放孔20ah。

释放孔20ah将来自扬声器27的声波向du2的外部释放。释放孔20ah配置于第1面20a。

第2面20b配置于壳体20的背面侧。第2面20b配置于使用du2时从其他du2的使用者等(以下简称“第三者”)处能目视确认的位置(du2的背面等)。

通信部21实现与cu1的通信。通信部21实施例如基于ieee802.3的通信。通信部21所收发的信息为,例如基于来自麦克风3的语音信号而生成的语音信息、单元设定信息、来自其他du2的语音信息等。

连接部22与cu1或其他du2或麦克风3等连接。连接部22具备插座部22a和单元连接部22b。插座部22a为麦克风3所连接的插座。插座部22a为例如jeitarc-5236“音响设备用弹簧锁式圆形连接器”所规定的3脚插头用的插座。插座部22a配置于第1面20a。

单元连接部22b为与cu1或其他du2连接的界面。单元连接部22b具备两个端子。除了作为菊链连接的末端的du2,两个端子均与cu1或其他du2连接。两个端子间的信息的收发由通信部21控制。

存储部23对du2要实现后述的信息处理所需的信息进行存储。存储部23由例如ram或rom等构成。存储部23对通信部21所接收的单元设定信息等进行存储。存储部23中所存储的单元设定信息为,例如du2的参数信息或决定后述的发光部28的发光状态的信息等。

显示部24对例如与du2连接的头戴式耳机(未图示)等的音量或副音频(例如,口译人员的音频等)的频道进行显示。显示部24为例如以lcd、有机el等为代表的显示器。显示部24配置于壳体20的第1面20a。

操作部25向控制部26输出基于使用者的操作的检测信号。操作部25具备:操作按钮25a、音量调节按钮25b、频道变更按钮25c。操作部25配置于壳体20的第1面20a。

例如在使用者进行后述的发言请求时,由使用者下压操作按钮25a。在使用者对与du2连接的头戴式耳机等的音量进行调节时,由使用者操作音量调节按钮25b。例如在对副音频(口译等)的频道进行变更时,由使用者操作频道变更按钮25c。

控制部26进行对来自麦克风3的语音信号的处理、对du2的动作的控制、语音信息的生成等。控制部26对通信部21、存储部23、显示部24、操作部25、扬声器27、发光部28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26由例如cpu等微处理器以及其周边电路构成。

扬声器27将来自通信部21的语音信号变换为声波,输出声波。来自扬声器27的声波从第1面20a的释放孔20ah向du2的外部释放。

为了利用光来报告状态信息,发光部28基于来自控制部26的信号而发光。发光部28为例如多彩led(light-emittingdiode)。意即,发光部28能发出多个颜色的光。发光部28具备第1发光部28a和第2发光部28b。

状态信息为,例如,显示麦克风3的开启或关闭等的麦克风3的动作状态的信息、显示是否在执行后述的发言请求的信息等的显示du2的动作状态的信息、后述的群组信息等。所谓发言请求是指,请求开启麦克风3,以使使用者的发言成为可能。发言请求由du2向cu1进行。

第1发光部28a向使用者报告状态信息。第1发光部28a配置于操作按钮25a。

第2发光部28b向第三者报告状态信息。第2发光部28b配置于壳体20的第2面20b。意即,第2发光部28b可从第三者处目视确认。

发光部28的发光状态由控制部26基于单元设定信息来控制。发光部28的发光状态包含发光模式和发光颜色。发光部28的发光状态作为单元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部23中。发光模式包含:关灯模式、开灯模式、闪烁模式、调光(减光)开灯模式。

发光颜色例如从系统管理员等预先设定好的10个颜色中选择。根据发光颜色的不同,发光部28能够显示例如群组信息。群组信息为,显示基于例如会议等的参加者的所属(国家、政党等)、参加者的语言、后述的优先级的等级等而分组的内容的信息。因此,例如系统管理员能够容易地根据第2发光部28b的发光颜色而进行设定的变更等。

从各du2所连接的cu1,经由通信线路电缆,向du2供电。

●麦克风的结构

图9为安装了麦克风3的du2的立体图。

麦克风3收集使用者的语音(声波)。意即,麦克风3将声波转换为电气信号。麦克风3为例如鹅颈式的电容式麦克风。麦克风3的指向性为例如单一指向性。麦克风3安装于du2的插座部22a。由du2通过例如幻象电源向麦克风3供电。麦克风3在“开启”状态下收集语音并输出语音信号,在“关闭”状态下不收集语音。

而且,麦克风3也可具备例如单色的led圆环。此时,由du2经由du2的插座部22a向led圆环供电。

●操作终端的结构

图10为示出操作终端4的硬件结构的功能框图。

操作终端4为用于实施会议系统s的运用、cu1的设定、du2的设定、cu1与du2的遥控等的终端。cu1的设定与du2的设定,由例如系统管理员或会议的主持人等通过对操作终端4进行操作来实施。

操作终端4为,例如pc(personalcomputer)、平板终端、智能手机等通用信息处理装置。操作终端4经由通信线路与cu1连接,经由cu1和通信线路与du2连接。操作终端4具有:通信部41、存储部43、显示部44、操作部45、控制部46。

通信部41实现与cu1之间的通信。通信部41为,经由lan、wan(wideareanetwork)等通信网络与cu1连接的界面。

存储部43对操作终端4要实现后述的信息处理所需的信息进行存储。存储部43由例如ram、rom、硬盘等构成。存储部43中所存储的信息为,从cu1读取的各种数据库或后述的发言请求清单等。

显示部44根据来自控制部46的指示(控制),显示会议系统s的操作界面、各种数据库、发言请求清单等。显示部44为,例如lcd等显示器。

操作部45向控制部46输出基于系统管理员等对操作终端4的操作的检测信号。操作部45为,例如键盘、鼠标、软键盘等。

控制部46对操作终端4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46由例如cpu等微处理器以及其周边电路构成。

而且,操作终端4也可以并非通用信息处理终端,而是会议系统专用终端。

此外,会议系统s只要至少具备cu1、du2、麦克风3即可。意即,例如,会议系统s也可以不具备操作终端4。

●优先级

优先级为,例如系统管理员经由cu1对各du2设定的信息中的有关du2的功能限制的所谓优先权限。设定了优先级的du2总是被分配了语音时隙以及前述的语音区域,被控制为可以发言。被控制为可以发言的du2能够开启麦克风3并向cu1发送语音信息。每一可以发言的du2的优先级的设定,存储在存储部13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

语音时隙为,规定在会议系统s所具备的多个du2之中可以同时发言的du2的数量的所谓范围。会议系统s具备与后述的最大发言者设定数相同的、意即与前述的语音区域的数量相同的语音时隙。会议系统s针对每一语音时隙分配单独的编号(例如:1,2,3,……)。语音时隙设置于例如cu1的控制部16。

cu1对每一允许发言的du2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意即,cu1对每一允许发言的du2分配语音时隙的编号和语音区域的编号。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可以发言。cu1使被分配给语音时隙的编号和被分配给语音区域的编号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中。cu1向du2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使被分配的语音时隙的编号和语音区域的编号产生关联,并进行后述的语音信息的合成处理。

1的数据包的数据部分中所包含的多个语音区域被分别分配给不同的du2。换言之,cu1接收容纳有来自多个du2的语音信息的1的数据包。cu1通过容纳有语音信息的语音区域的编号,对生成该语音信息的du2进行确定。cu1根据被分配给语音区域的编号,对被分配给语音时隙的编号进行确定。意即,cu1通过语音时隙的编号和语音区域的编号,对分别与可以发言的du2对应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进行确定。cu1经由与接收的数据包的语音区域对应的语音时隙,接收容纳于该语音区域的语音信息。cu1将从某du2接收的语音信息,发送至包含该du2在内的与cu1连接的所有du2。

会议系统s为了减少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负担或网络流量,限制可以同时发言的du2的数量。可以同时发言的du2的最大数量(以下简称“最大发言者设定数”)根据例如作为主导的cu1的设定来决定。最大发言者设定数不依赖于cu1的连接台数,而在会议系统s内根据规定的台数来决定。如前所述,可以发言的du2为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

设定优先级的du2(随时可以发言的du2)的数量,设定得少于最大发言者设定数。这是为了使会议系统s具有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空闲,以确保也能受理来自未设定优先级的du2的发言请求。

设定了优先级的du2的优先权限按照等级的优先顺序分为:第1权限、第2权限、第3权限、第4权限。这些权限取决于例如能否要求其他du2统一静音以及会否被其他du2要求统一静音的组合。

第1权限为,能够要求统一静音且不会被要求统一静音的优先权限。第1权限为最高权限,例如设定为分配给会议的主持人等的du2。第2权限为,能够要求统一静音且会被要求统一静音的优先权限。第2权限例如设定为分配给会议的副主持人等的du2。第3权限为不能要求统一静音且不会被要求统一静音的优先权限。第4权限为不能要求统一静音且会被要求统一静音的优先权限。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会议系统能够根据du2的使用者的权限对优先级的内容进行适当设定。

●会议系统的动作●

下面,对会议系统s的动作进行说明。会议系统s的动作意即由会议系统s实施的信息处理,在cu1为1个时和cu1为多个时,存在部分差异。

●具备1个cu的会议系统的动作●

首先,对具备1个cu的会议系统s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为示出具备1个cu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在会议系统s启动后,会议系统s执行初始化处理(s1)、du信息获取处理(s2)、du设定处理(s3)、运用处理(s4)。

会议系统s中,cu1从单元连接部12b的所有端子发送数据包。因此,在环形连接时,从du2所连接的两个端子的两个方向向du2发送数据包。在以下的说明中,顺向是指数据包从环形连接的cu1的端子中的编号较小的端子向编号较大的端子流动的方向。逆向是指与顺向相反的方向。

各端子所接收的各种数据包的信息由cu1的控制部16合成。此时,若是环形连接的,则来自任一方的端子的信息被静音(无视),不会用于由控制部16合成。因此,能够排除来自两个方向的信息的合成所导致的重复。

du2通过两个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简称“a”)接收数据包,从另一个端子(简称“b”)发送数据包。在顺向发送数据包的端子(b)在逆向接收数据包,在顺向接收数据包的端子(a)在逆向发送数据包。

以下,以图1的cu1a、与cu1a连接的du2a1-2a4为例,对图11的各项处理进行说明。du2a1与cu1a的第1端子连接,du2a4与cu1a的第2端子连接。

●初始化处理

首先,会议系统s执行初始化处理(s1)。初始化处理(s1)为,对与cu1连接的du2的单元设定(信息)进行初始化的同时,由会议系统s对与cu1连接的du2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进行识别(确定)的处理。

图12为示出初始化处理(s1)中的cu1a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13为示出初始化处理(s1)中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cu1a的控制部16向通信部11发送要求执行du2a1-2a4的初始化的初始化命令。通信部11将添加了(包含)初始化命令的初始化数据包从第1端子向du2a1发送(s11a)。如前所述,数据包在包头部分包含计数标志。计数标志为,每当数据包被传送至du2时,由接收了数据包的du2对计数值进行增量(加“1”)的信息。控制部16为了执行初始化而对向du2发送的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重置。意即,从cu1a向du2a1发送的初始化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0”。

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1根据初始化命令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意即,将存储部23的单元设定信息更新为初始值。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1的控制部26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2a)。du2a1的通信部21将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1”的初始化数据包发送至du2a2。

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2根据初始化命令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意即,将存储部23的单元设定信息更新为初始值。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2的控制部26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3a)。du2a2的通信部21将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2”的初始化数据包发送至du2a3。

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3根据初始化命令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意即,将存储部23的单元设定信息更新为初始值。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3的控制部26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4a)。du2a3的通信部21将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3”的初始化数据包发送至du2a4。

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4根据初始化命令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意即,将存储部23的单元设定信息更新为初始值。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du2a4的控制部26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5a)。du2a4的通信部21将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4”的初始化数据包发送至cu1a的第2端子。

通信部11经由第2端子从du2a4接收初始化数据包(s16a)。

如前所述,环形连接时,初始化数据包(计数标志的初始值为“0”)也从第2端子逆向发送。

图14为示出初始化处理(s1)中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另一序列图。

初始化数据包从cu1a的第2端子按照du2a4、du2a3、du2a2、du2a1、cu1的第1端子的顺序,逆向传送。

通信部11从第2端子向du2a4发送添加了初始化命令的初始化数据包(s11b)。

du2a4在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的同时,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2b)。du2a3在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的同时,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3b)。du2a2在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的同时,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4b)。du2a1在对单元设定执行初始化的同时,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5b)。

通信部11经由第1端子从du2a1接收初始化数据包(s16b)。

控制部16将通信部11所接收的初始化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等的信息存储在存储部13中。

图15为示出初始化处理(s1)中,会议系统s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后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控制部16对每一端子的du2的连接状态、即du2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进行识别(s17)。对du2的连接方式的识别通过例如收发了数据包的单元连接部12b的端子是否一致(端子编号的异同)来进行。意即,当发送了数据包的端子和接收了数据包的端子一致时,du2的连接方式为菊链连接。而当发送了数据包的端子与接收了数据包的端子不一致时,du2的连接方式为环形连接。例如,如前所述,相对于du2a1-2a4的顺向的初始化数据包从cu1a的第1端子发送,并被第2端子接收。也就是说,cu1a发送了初始化数据包的端子编号与cu1a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端子编号不一致(不同)。而在逆向的初始化数据包的收发中,cu1a发送了初始化数据包的端子(第2端子)编号也与cu1a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端子(第1端子)编号不一致(不同)。因此,控制部16识别为:du2a1-2a4的连接方式为环形连接。

对du2的连接台数的识别,根据所有端子收发的初始化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来进行。意即,例如在cu1a的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发送的初始化数据包在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4”时回到cu1a。因此,控制部16识别为: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连接的du2的数量为“4”。如上所述,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用于对与cu1连接的du2的数量进行计数。

控制部16识别了du2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时,生成各du2的id(以下简称“相对id”)(s18)。相对id从例如与单元连接部12b的端子编号的较小侧连接的du2顺序编号,分配给各du2。意即,例如du2a1的相对id为“1”,du2a4的相对id为“4”。

控制部16使所识别的du2的连接方式与连接台数及被分配的相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9)。

图16为示出初始化处理(s1)后的cu1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信息的示意图。

该图示出了cu1的第3端子及第4端子未与du2连接的未连接状态。

而且,du2的连接方式为菊链连接时,末端的du2以没有从该du2的两个端子中的一个端子接收信息为由而判断自身为末端。末端的du2将表示折返的标志(以下简称“折返标志”)添加至初始化数据包,使初始化数据包折返。意即,不论连接方式如何,du2向两个方向执行信息的收发。du2不对添加了折返标志的初始化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

此时,控制部16通过计数标志的计数值对du2的连接台数进行识别。由于收发了初始化数据包的单元连接部12b的端子编号一致,因此控制部16将du2的连接方式识别为菊链连接。

●du信息获取处理

回到图11。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du信息获取处理(s2)。du信息获取处理(s2)为获取du2的单元信息的处理。单元信息为du2的序列号(绝对id)或mac(mediaaccesscontrol)地址等。由于顺向的处理与逆向的处理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了对逆向的处理的说明。

图17为示出du信息获取处理(s2)中、cu1a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18为示出du信息获取处理(s2)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控制部16向通信部11发送要求获取du2a1-2a4的单元信息的信息获取命令。通信部11向各du2a1-1a4发送添加了信息获取命令的信息获取数据包(s21a-s21d)。信息获取数据包通过相对id指定地址。因此,仅由指定了地址的du2来接收信息获取数据包。

接收了信息获取命令的各du2a1-2a4根据信息获取命令,将添加了单元信息的信息获取数据包发送至cu1a(s22a-s22d)。

通信部11接收来自各du2a1-2a4的信息获取数据包(s23a-s23d)。

控制部16从通信部11所接收的信息获取数据包中读出单元信息。控制部16从单元信息获取绝对id(s24)。控制部16使所获取的绝对id和相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25)。通过由控制部16获取绝对id,能够在du信息获取处理(s2)以后的处理中,利用绝对id指定du2的地址。

而且,在du信息获取处理(s2)中,当存在新连接的du2时,控制部16从存储部13读出单元设定信息db,使该du2的绝对id与设定信息(初始值)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单元设定信息db中。

图19为示出du信息获取处理后,cu1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信息的示意图。

该图示出了与端子编号“1”、“2”环形连接的4台du2的相对id“1”、“2”、“3”、“4”与绝对id“a”、“b”、“c”、“d”产生了关联。

通过使绝对id和相对id产生关联,cu1能够将显示哪个绝对id的du2与哪个相对id连接在一起的信息,例如经由操作终端4等,向系统管理员等报告。因此,系统管理员能够通过例如对操作终端4进行操作而使绝对id和du2的使用者名(固有名词)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中,并能够利用固有名词来管理du2。此外,系统管理员能够通过例如使相对id和du2的使用者姓名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中,而将每一会议室座席的固有名词显示于操作终端4的显示部44等上。

●du设定处理

回到图11。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du设定处理(s3)。du设定处理(s3)为,根据单元设定信息db执行du2的设定的处理。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顺向的处理与逆向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了对逆向的处理的说明。

图20为示出du设定处理(s3)中、cu1a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1为示出du设定处理(s3)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控制部16从存储部13读出单元设定信息db(s31),向通信部11发送要求对du2进行设定的单元设定命令。通信部11向各du2a1-2a4发送添加了单元设定命令的设定数据包(s32a-s32d)。设定数据包包含du2的绝对id,作为数据包的发送目的地。意即,根据绝对id来指定设定数据包的发送目的地的地址。因此,仅由与cu1连接的du2中的指定了地址的du2来接收设定数据包。

接收了设定数据包的各du2a1-2a4根据单元设定命令来变更单元设定(s33a-s33d)。各du2a1-2a4对存储部23的单元设定信息进行更新。单元设定为,规定每一du2的动作的信息,例如,优先级的设定、后述的麦克风开启触发的设定、发光部28的发光颜色的设定等。

通信部11从变更了单元设定的各du2a1-2a4接收设定数据包(s34a-s34d)。此时,设定数据包中包含显示各du2a1-2a4准确获取了命令的信息。

du设定处理(s3)结束后,即可应用会议系统s(例如,从各du2获取语音信息等)。

●运用处理

回到图11。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运用处理(s4)。运用处理(s4)为,定期(例如,每166μ秒)从cu1向du2发送运用数据包,并在执行添加至运用数据包的各种命令的同时,通过计数标志监视du2的连接状态的处理。

各种命令为例如语音获取命令等。语音获取命令为,要求cu1从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获取语音信息的命令。

而且,如前所述,运用数据包有时不会被添加(不包含)控制命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在cu1与du2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意即,无论有无控制命令,cu1都会利用运用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监视du2的连接状态。

图22为示出运用处理(s4)中、cu1a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3为示出运用处理(s4)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以下,关于运用处理(s4),以来自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a2的语音信息的获取为例进行说明。关于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参见后述内容。

控制部16向通信部11发送语音获取命令。通信部11向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a2发送添加了语音获取命令的运用数据包(s41)。

接收了运用数据包的du2a2的通信部21根据语音获取命令,在运用数据包的语音区域中的、分配给自己的编号的语音区域添加语音信息,发送至cu1a(s42)。

此处虽未图示,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与初始化处理(s1)相同,在cu1a进行重置,在各du2a1-2a4进行增量。

cu1a接收来自du2a2的运用数据包(s43)。通信部11向控制部16发送单元连接部12b的所有端子所接收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或语音信息等信息。语音信息由与容纳了语音信息的语音区域的编号相同编号的语音时隙接收。关于语音信息的处理,参见后述内容。控制部16根据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以及收发了运用数据包的端子编号来确认(确定)du2的连接状态(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s44)。每当通信部11接收运用数据包时,均执行该确认。

通过对新获取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以下简称“新du计数值”)和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计数值(以下简称“旧du计数值”)进行比较,来实施对du2的连接台数的确认。意即,当新du计数值和旧du计数值一致时,控制部16判定为:du2的连接台数没有变更。而当新du计数值和旧du计数值不一致时(不相同时),控制部16判定为:du2的连接台数有变更。

如前所述,通过对发送了运用数据包端子的端子编号和接收了运用数据包的端子的端子编号进行比较,来实施对du2的连接方式的确认。意即,当收发了运用数据包的端子的端子编号一致时,控制部16判定为:du2的连接方式为菊链连接。而当收发了运用数据包的端子的端子编号不一致时(不相同时),控制部16判定为:du2的连接方式为环形连接。

控制部16从存储部13读出单元连接信息db,对存储在单元连接信息db中的du2的连接方式和新获取的du2的连接方式进行比较。在两个连接方式一致(相同)时,控制部16判定du2的连接方式没有变更,在两个连接方式不一致(不同)时,则判定du2的连接方式有变更。

控制部16在判定了du2的连接台数和du2的连接方式中的任一方有变更时,判定du2的连接状态有变更。意即,当新du计数值和旧du计数值不一致时,控制部16判定du2的连接状态有变更。而当判定任一方均没有变更时,控制部16判定du2的连接状态没有变更。

du2的连接状态有变更时(s44的“是”),会议系统s执行变更处理(s5)。关于变更处理(s5),参见后述内容。

图24为示出du2的连接状态有变更时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该图示出了du2a3因故障或脱落等而发生连接异常的例子。为了便于说明,该图仅示出了没有添加命令的运用数据包的顺向的处理。

cu1a的通信部11经由第1端子向du2a1发送运用数据包(s41a)。du2a1对所接收的运用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42a),并向du2a2发送运用数据包。du2a2对所接收的运用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42b)。

du2a3出现连接异常时,du2a2以未从一个端子(逆向)接收运用数据包为由,识别为自身成为末端的du2。因此,du2a2在运用数据包中赋予(添加)折返标志(s42c)。du2a2经由du2a1向cu1a发送添加了折返标志的运用数据包。此时,由于在运用数据包中赋予了折返标志,如前所述,du2a1不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仅执行运用数据包的收发。

另一方面,du2a4在逆向的处理中,与du2a2相同,向cu1a发送添加了折返标志的运用数据包(未图示)。

cu1a的控制部16以收发了运用数据包的端子的端子编号相同为由,识别du2a1-2a4的连接方式的变更(从环形连接变更为菊链连接)。控制部16根据对运用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的比较结果,识别与该端子连接的du2的连接台数的变更。控制部16对该识别结果和单元连接信息db进行对照,识别du2a1-2a4的连接状态的变更(s44)。

此时,控制部16根据第1端子所接收的运用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2”以及第2端子所接收的运用数据包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1”来识别在du2a3发生了连接异常。如上所述,cu1a在发生了连接异常时,会立即识别连接异常的发生,并确定连接异常位置。

回到图22和图23。

当du2的连接状态没有变更时(s44的“否”),控制部16对在语音时隙由所有端子所接收的语音信息、以及与du2的绝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中的信息进行合成(处理),生成合成语音信息(s45)。语音信息的合成通过在由所有端子所接收的各运用数据包的语音区域对容纳于相同编号的语音区域的语音信息彼此进行合成来实施。

合成语音信息包含例如与绝对id产生关联的du2的使用者(发言者)的信息、时间信息、群组信息等信息。合成语音信息在存储在例如与cu1a的外部设备连接部12a连接的usb存储器等中的同时,被发送至各du2a1-2a4。被发送至各du2a1-2a4的合成语音信息在经各du2a1-2a4的控制部26处理后,由扬声器27转换为声波,从扬声器27输出。

生成合成语音信息时,控制部16对有无向运用数据包赋予请求标志进行确认(s46)。关于请求标志,参见后述内容。

赋予了请求标志时(s46的“是”),会议系统s执行请求处理(s6)。未赋予请求标志时(s46的“否”),会议系统s重复运用处理(s4)。

●变更处理

当du2的连接状态发生变更时,会议系统s执行变更处理(s5)。变更处理(s5)为,在du2的连接状态发生变更后,对单元连接信息db中所存储的单元连接信息进行更新,防止语音信息的遗漏或语音信息的合成处理不当的处理。

图25为示出变更处理(s5)中、cu1a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变更处理(s5)为,重新执行初始化处理(s1)、du信息获取处理(s2)、du设定处理(s3),以更新单元连接信息db中所存储的单元连接信息的处理。

图26为示出作为变更处理(s5)中的初始化处理(s1)的一个例子,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该图示出了du2a3因故障或脱落等而发生连接异常的状态。为便于说明,该图仅示出顺向的处理。

在初始化处理(s1)中,cu1a的通信部11在经由第1端子向du2a1发送初始化数据包的同时,经由第2端子向du2a4发送初始化数据包。来自第1端子的初始化数据包在du2a2被折返。此时,du2a2向初始化数据包赋予折返标志(s131a)。另一方面,来自第2端子的初始化数据包在du2a4被折返(未图示)。此时,du2a4向初始化数据包赋予折返标志(未图示)。

通信部11在经由第1端子从du2a1接收初始化数据包(s16a)的同时,经由第2端子从du2a4接收初始化数据包。控制部16将新du计数值存储在存储部13中。此时,控制部16利用新du计数值,对旧du计数值进行更新。

控制部16对每一cu1的端子的du2的连接状态、即du2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进行识别(s17)。由于收发初始化数据包的端子相同,因此与cu1的第1端子连接的du2a1、du2a2的连接方式以及与该第2端子连接的du2a4的连接方式为菊链连接。另一方面,与第1端子连接的du2的连接台数为2台,与第2端子连接的du2的连接台数为1台。

控制部16识别了du2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时,生成各du2的相对id(s18)。

控制部16使du2的连接方式、连接台数和相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9)。这样,对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所存储的du2的连接状态与相对id和绝对id的关联进行更新。如上所述,当新du计数值与旧du计数值不一致时,控制部16对相对id和绝对id的关联进行更新。两连接方式不相同时,控制部16对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du2的连接方式进行更新。

du信息获取处理(s2)和du设定处理(s3)的各项处理内容与前述的du信息获取处理(图17)和du设定处理(图20)的各项处理内容相同。

图27为示出存储在变更处理后的单元连接状态db中的信息的一个例子的图。

该图示出了与图19相比少了du2a3,du2a4的相对id被从“4”变更为“3”的情形。如上所述,当相对id发生了变更时,会对绝对id与相对id的关联进行更新,因此不会在du2的连接状态发生变更前后出现语音信息的合成处理不当等问题。

而且,在du2的连接台数没有变更时,变更处理也可不更新du2的相对id,而是只更新du2的连接方式。

●请求处理

回到图11。

在运用处理(s4)中,向运用数据包赋予了请求标志时,会议系统s执行请求处理(s6)。请求处理(s6)为,当du2提出发言请求时,实施向语音时隙分配du2前的命令管理的处理。

请求标志并非命令本身,而是在du2的使用者提出发言请求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向运用数据包赋予的固定长度的存储单元的开启或关闭。请求标志由du2的控制部26赋予给运用数据包。请求标志的赋予通过由du2的控制部26对请求标志的存储单元进行处理(例如,开启时使存储单元为“1”,关闭时使存储单元为“0”)而实施。赋予了请求标志的du2处于等待来自cu1的命令的状态(等待请求状态)。从du2的通信部21向cu1a发送被赋予了请求标志的运用数据包。使用者的操作通过下压操作按钮25a的操作(以下简称“手动触发”)以及使用者的声控操作(以下简称“自动触发”)中的任一方式来实施。意即,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为用于使麦克风3“开启”的触发。

等待请求状态的du2为,通信部21无法向cu1发送语音信息的状态(以下简称“无法发送状态”)。另一方面,被cu1允许了发言请求(请求)的状态(以下简称“可发言状态”)的du2为,通信部21能够向cu1发送语音信息的状态(以下简称“可发送状态”)。

图28为示出请求处理(s6)中的cu1a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9为示出请求处理(s6)中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为便于说明,该图仅示出了cu1a和du2a1的序列。

cu1a的控制部16在向cu1a所接收的运用数据包赋予了请求标志时,将请求标志存入请求标志寄存器(存储部13)中(s61)。此时,控制部16进行请求标志的存入,但不向du2发送命令。通过该处理,请求标志被存入寄存器(存储部13)内,因此能够在硬件上避免发言请求的漏接收(遗漏)。

然后,控制部16对存入的请求标志所对应的存储单元执行掩码处理(s62)。通过该处理,请求标志寄存器内的请求标志得到保护,也就是说,请求标志不会被改写。这样,能够防止对请求标志的误检测。

然后,控制部16对例如有无拒绝来自主持人或系统管理员等的请求进行确认(s63)。拒绝了请求时(s63的“是”),控制部16解除掩码(s71)。

未拒绝请求时(s63的“否”),控制部16对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是否空闲进行确认(s64)。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空闲时(s64的“是”),控制部16向通信部11发送要求获取请求内容的获取命令。通信部11向du2a1发送添加了获取命令的内容获取数据包(s65)。

接收了内容获取数据包的du2a1的通信部21将请求内容(发言请求)添加至内容获取数据包,发送至cu1a(s67)。du2a1在向cu1a发送请求内容的同时,清除请求标志(关闭请求标志用的存储单元)(s66)。

而且,请求标志的清除也可由cu1进行,而非由du2进行。

通信部11接收内容获取数据包(s68),向控制部16发送请求内容。控制部16在获取了请求内容后解除掩码(s69),并向du2a1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70)。然后,来自du2a1的发言请求得到允许。du2a1的控制部26将通信部21的状态从无法发送状态切换为可发送状态。意即,du2a1变为可发言状态。

另一方面,控制部16在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时(s64的“否”),等待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出现空闲(不对du2a1进行任何处理)。此时,du2a1自动变为等待请求状态。du2a1的通信部21的状态为无法发送状态。

会议系统s在进行了向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分配du2(s70)或解除掩码(s71)中的任一处理后,回到运用处理(s4)。

如上所述,会议系统s通过对请求标志的定期处理,将来自du2的发言请求存入,仅在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空闲时由cu1向du2发送内容获取命令。意即,会议系统s并非对每个发言请求都发送命令。因此即使同时有多个du2提出了发言请求,会议系统s也不会产生信息处理负担过大的问题。

此外,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时,提出发言请求的du2自动处于等待请求状态。因此,会议系统s不必回应来自du2的所有发言请求,能够减轻信息处理的负担。

而且,来自du2的发言请求并非通过命令,而是通过请求标志的存储单元的处理进行。因此,可将数据包中的请求标志所占的区域控制在例如数个字节。这样,能够减轻会议系统s应对发言请求的信息处理的负担。

而且,本发明中的请求处理的流程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也可在收发了内容获取数据包后,实施对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是否空闲的确认(s64)。

图30为示出请求处理中、cu1a的另一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该图所示的请求处理(s6a)除了在于即将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70)前实施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空闲确认(s64a)这点上不同之外,其他均与图28所示的请求处理相同。意即,该图所示的请求处理(s6a)中,请求标志的存入处理(s61)、掩码处理(s62)、有无拒绝请求的确认处理(s63)、拒绝了请求时(s63的“是”)的处理(s71)、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处理(s70),均与图28所示的请求处理(s6)相同。

未拒绝请求时(s63的“否”),控制部16向通信部11发送获取命令。通信部11向du2a1发送添加了获取命令的内容获取数据包(s65a)。

接收了内容获取数据包的du2a1清除请求标志(s66),在内容获取数据包中添加请求内容(发言请求)并发送至cu1a(s67)。

通信部11接收内容获取数据包(s68a),向控制部16发送请求内容。控制部16获取了请求内容后解除掩码(s69a),对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是否空闲进行确认(s64a)。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空闲时(s64a的“是”),控制部16向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分配du2a1(s70)。此时,du2a1处于可发言状态。另一方面,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时(s64a的“否”),控制部16等待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出现空闲。

而且,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各项处理的流程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会议系统s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并行处理实施各项处理,而非通过系列处理实施各项处理。

此外,如前所述,从cu1向du2发送的各种数据包中包含计数标志和请求标志。意即,无论在从cu1向du2发送的各种数据包中有无命令,利用计数标志的增量实施的对du2的连接状态的监视,一直在进行。此外,一直可在从cu1向du2发送的各种数据包中赋予请求标志。

●请求处理中的du2的发光部的动作

du2的发光部28的发光状态,根据请求处理(s6)之间的du2的动作状态而变化。意即,例如,在du2处于等待请求状态(无法发送状态)时,发光部28的发光模式处于闪烁模式,在du2处于可发言状态(可发送状态)时,发光部28的发光模式处于开灯模式。此外,当du2的请求被拒绝时,仅发光部28的第1发光部28a以比等待请求状态的闪烁模式还短的间隔进行闪烁,仅向使用者报告“请求已被拒绝”。未赋予请求标志的du2的发光部28的发光模式显示关灯模式或调光开灯模式。如上所述,发光部28作为视觉性地报告du2的动作情况的报告部,发挥功能。

●具备多个cu的会议系统的动作●

下面,对具备多个cu1的会议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1为示出具备多个cu1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在会议系统s启动后,会议系统s实施初始化处理(s1)、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s101)、du信息获取处理(s2)、从属cu信息获取处理(s102)、从属du初始化处理(s103)、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s104)、从属cu的db信息获取处理(s105)、du设定处理(s3)、从属du设定处理(s106)、优先级再设定处理(s107)、运用处理(s4)。从属cu为,作为从属设定的cu1。从属du为,与作为从属设定的cu1相连接的du2。

而且,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各项处理的流程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会议系统s也可通过适当的并行处理实施各项处理,而非通过系列处理实施各项处理。

以下,以图1的cu1a(以下简称“主导cu”)、与主导cu连接的du2a1-2a4(以下简称“主导du”)、与主导cu连接的cu1b(以下简称“从属cu”)、与从属cu连接的du2b1-2b4(以下简称“从属du”)为例进行说明。

主导du经由通信线路,与主导cu的第1端子和第2端子环形连接。从属du经由通信线路,与从属cu的第1端子和第2端子环形连接。从属cu与主导cu的第3端子连接。

主导cu(cu1a)例如通过由系统管理员等对后述的cu单元信息进行变更而设定为主导。从属cu(cu1b)例如通过由系统管理员等对后述的cu单元信息进行变更而设定为从属。具备多个cu的会议系统s的控制,由主导cu实施。

●初始化处理

首先,会议系统s实施与主导cu连接的主导du的初始化处理(s1)。初始化处理(s1)与前述的初始化处理(图12)相同。

●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实施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s101)。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s101)为,对与cu1连接的另一cu1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台数进行识别的处理。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s101)在会议系统s的动作过程中反复实施。

图32为示出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向主导cu的通信部11发送要求确认cu的连接状态的cu连接状态确认命令。主导cu的通信部11从第3端子向从属cu发送添加了cu连接状态确认命令的cu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s1011)。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向从属cu发送的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重置。意即,从cu1a向cu1b发送的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为“0”。从cu1a向cu1b发送的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用于对与主导cu连接的从属cu的数量进行计数。

接收了cu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的从属cu的控制部16,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012)。从属cu的通信部11向主导cu发送包含进行了增量的计数标志的cu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

主导cu的通信部11经由第3端子从从属cu接收cu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s1013)。

主导cu的控制部16将由主导cu的通信部11所接收的cu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等信息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

如同对前述du2的连接状态进行识别(s17)一样,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cu1的连接状态进行识别(s1014)。意即,例如,主导cu的控制部16根据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识别为:1台从属cu处于菊链连接状态。

主导cu的控制部16在识别了cu1的连接状态时,生成各cu1的相对id(s1015)。

主导cu的控制部16将cu1的连接方式、连接台数和相对id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016)。

在会议系统s的动作过程中定期反复实施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s101)。意即,cu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在主导cu和从属cu之间被定期反复收发。每当从从属cu接收了连接状态确认数据包时,主导cu的控制部16就对新获取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以下简称“新cu计数值”)、与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计数值(以下简称“旧cu计数值”)进行比较。当新cu计数值和旧cu计数值一致时,主导cu的控制部16判定为:cu1的连接状态没有变更。另一方面,当新cu计数值和旧cu计数值不一致时(不相同时),主导cu的控制部16判定为:cu1的连接状态有变更。主导cu的控制部16将新cu计数值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意即,主导cu的控制部16利用新cu计数值,对旧cu计数值进行更新。

当从属cu的连接状态发生了变化时,如从属cu发生了连接异常或是连接了新的从属cu等时,就会发现新cu计数值和旧cu计数值不一致。当比较结果为不一致时,主导cu的控制部16会在新识别的从属cu的连接状态下,对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更新。因此,主导cu在从属cu发生了连接异常时,会立即识别连接异常的发生,并确定连接异常位置。此外,当从属cu的连接状态发生了变更时,通过由主导cu对单元连接信息db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更新,能够避免在连接状态发生变更前后出现语音信息的合成处理不当等问题。

●du信息获取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主导du的du信息获取处理(s2)。du信息获取处理(s2)与前述的du信息获取处理(图17)相同。

●从属cu信息获取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从属cu信息获取处理(s102)。从属cu信息获取处理为,获取从属cu的cu单元信息的处理。cu单元信息为cu1的序列号(绝对id)或mac地址等。

图33为示出从属cu信息获取处理(s102)中的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向主导cu的通信部11发送要求获取从属cu的cu单元信息的信息获取命令。主导cu的通信部11向从属cu发送添加了信息获取命令的信息获取数据包(s1021)。

接收了信息获取命令的从属cu根据信息获取命令,将cu单元信息添加至信息获取数据包,发送至主导cu(s1022)。

主导cu的通信部11接收来自从属cu的信息获取数据包(s1023)。主导cu的通信部11向主导cu的控制部16发送cu单元信息。

控制部16从cu单元信息获取从属cu的绝对id(s1024)。控制部16读出单元连接信息db,使绝对id和相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025)。

●从属du初始化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从属du初始化处理(s103)。从属du初始化处理(s103)为,在对与从属cu连接的从属du的单元设定进行初始化的同时,对从属du的连接状态进行识别的处理。

图34为示出从属du初始化处理(s103)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向主导cu的通信部11发送要求进行从属du的初始化的初始化命令。主导cu的通信部11将添加了初始化命令的初始化数据包从第3端子发送至从属cu(s1031a)。

接收了初始化数据包的从属cu将初始化数据包从第1端子和第2端子两个方向发送至从属du(s1031b)。从属du根据初始化命令,对单元设定进行初始化的同时,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增量(s1032)。从属du将对计数标志的计数值进行了增量的初始化数据包发送至从属cu。如同初始化处理(图12)一样,初始化数据包在从属du间传送。

从属cu的通信部11经由第1端子和第2端子从从属du接收初始化数据包(s1033b)。从属cu的控制部16将从属cu的通信部11接收的初始化数据包中所包含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等的信息,存储在从属cu的存储部13中。

从属cu的控制部16对从属du的连接状态进行识别(s1035b),生成从属du的相对id(s1036b)。该相对id为,从属cu用于控制从属du的id。

从属cu的控制部16使从属du的连接方式、连接台数和相对id产生关联并存储在从属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037b)。

从属cu的通信部11向主导cu发送所接收的初始化数据包(s1034b)。

主导cu的通信部11经由第3端子从从属cu接收初始化数据包(s1033a)。主导cu的通信部11将从所接收的初始化数据包得到的计数标志的计数值等的信息,发送至主导cu的控制部16。主导cu的控制部16将计数标志的计数值等的信息,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

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从属du的连接状态进行识别(s1035a),生成从属du的相对id(s1036a)。该相对id为,主导cu用于控制从属du的id。

主导cu的控制部16使从属du的连接方式、连接台数和相对id产生关联,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037a)。

●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s104)。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s104)为,获取与从属cu连接的从属du的单元信息的处理。

图35为示出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s104)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向主导cu的通信部11发送要求获取从属du的单元信息的信息获取命令。主导cu的通信部11将添加了信息获取命令的信息获取数据包经由第3端子发送至从属cu(s1041a)。

接收了信息获取数据包的从属cu将信息获取数据包从第1端子和第2端子两个方向发送至从属du(s1041b)。从属du根据信息获取命令,将单元信息添加至信息获取数据包并发送至从属cu(s1042)。如同du信息获取处理(图17)一样,信息获取数据包在从属du间传送。

从属cu的通信部11接收来自从属du的信息获取数据包(s1043b)。

从属cu的控制部16从由从属cu的通信部11所接收的信息获取数据包中所包含的单元信息中,获取从属du的绝对id(s1045b)。控制部16使绝对id和相对id产生关联,将其存储在从属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046b)。意即,从属cu的控制部16对从属cu中的相对id与绝对id的关联进行更新。因此,即使主导cu和从属cu的连接状态发生了变更,从属cu仍能独立动作。这样,不会在从属cu的连接状态发生变更前后出现语音信息的合成处理不当等问题。

从属cu的通信部11向主导cu发送信息获取数据包(s1044b)。

主导cu的通信部11经由第3端子从从属cu接收信息获取数据包(s1043a)。

主导cu的控制部16从由主导cu的通信部11所接收的信息获取数据包中所包含的单元信息获取绝对id(s1045a)。主导cu的控制部16使绝对id和相对id产生关联,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连接信息db中(s1046a)。

图36为示出从属du信息获取处理后、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例子的图。该图示出了与从属cu(id“2”)的端子编号“1”、“2”环形连接的4台du2的相对id“5”、“6”、“7”、“8”,分别与绝对id“e”、“f”、“g”、“h”产生了关联。该图示出了与端子编号“3”菊链连接的1台cu1的相对id“1”与绝对id“β”产生了关联。

●从属cu的db信息获取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从属cu的db信息获取处理(s105)。从属cu的db信息获取处理(s105)为,主导cu获取存储在由从属cu所保有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的从属du的单元设定信息的处理。

图37为示出从属cu的db信息获取处理(s105)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向主导cu的通信部11发送要求获取从属cu的单元设定信息的db信息获取命令。主导cu的通信部11将添加了db信息获取命令的db信息获取数据包经由第3端子发送至从属cu(s1051)。

从属cu的控制部16从从属cu的存储部13读出单元设定信息db,将由主导cu所指定的从属du的单元设定信息发送至从属cu的通信部11。从属cu的通信部11将添加了从属du的单元设定信息的db信息获取数据包发送至主导cu(s1052)。

主导cu的通信部11经由第3端子从从属cu接收db信息获取数据包(s1053)。主导cu的通信部11将从所接收的db信息获取数据包得到的从属du的单元设定信息,发送至主导cu的控制部16。

主导cu的控制部16将由主导cu的通信部11所接收的db信息获取数据包中所包含的从属du的单元设定信息,存储在主导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s1054)。通过该处理,主导cu能够确定由从属cu所保有的从属du的单元设定信息。

●du设定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与主导cu连接的主导du的du设定处理(s3)。du设定处理(s3)与前述的du设定处理(图20)相同。

●从属du设定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从属du设定处理(s106)。从属du设定处理(s106)为,对与从属cu连接的从属du进行设定的处理。

图38为示出从属du设定处理(s106)中、会议系统s的信息处理的序列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从主导cu的存储部13读出单元设定信息db(s1061),向主导cu的通信部11发送要求对从属du进行设定的单元设定命令。主导cu的通信部11将添加了单元设定命令的设定数据包发送至从属cu(s1062a)。

接收了设定数据包的从属cu向从属du发送设定数据包(s1062b)。接收了设定数据包的从属du根据单元设定命令,对单元设定进行变更(s1063)。

从属cu的通信部11从执行了单元设定变更的从属du接收设定数据包(s1064b)。

从属cu的通信部11向主导cu发送所接收的设定数据包(s1065b)。

主导cu的通信部11从从属cu接收设定数据包(s1064a)。

●优先级再设定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优先级再设定处理(s107)。优先级再设定处理(s107)为,当各cu1间的连接状态发生了变更(新cu计数值与旧cu计数值不一致)时,自动对各cu1的优先级的设定与会议系统s整体的优先级的设定之间所产生的矛盾状态进行解决的处理。矛盾状态是指,设定了优先级的du2的数量与可以发言最大数量相同或比可以发言最大数量还多的状态。意即,例如,矛盾状态是指,当会议系统s整体的可以发言最大数量为5台时,会议系统s整体的设定了优先级的du2的数量为7台的状态。例如在将对3台du2设定了优先级的cu1与对4台du2设定了优先级的cu1连接时,可能产生该矛盾状态。

图39为示出会议系统s所具备的cu1的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中、cu1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主导cu的控制部16从主导cu的存储部13读出单元设定信息db(s1071)。主导cu的控制部16参照单元设定信息db,对设定了优先级的du2的数量(以下简称“优先级设定数”)和对主导cu设定的会议系统s整体的最大发言者设定数进行比较(s1072)。

当优先级设定数不小于最大发言者设定数时(s1072的“是”),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在单元设定信息db中存储了单元设定信息的du2中的、目前并未连接的du(以下简称“未连接du”)2的优先级的设定,逐台进行关闭(s1073)。对未连接du2的优先级的设定进行关闭的处理,从在相对id的数值较大的cu1(本实施方式中为cu1b)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存储了单元设定信息的du2开始,依次执行。意即,与从属cu连接的从属du的处理(优先级的更新),优先于与主导cu连接的主导du的处理(优先级的更新)。

优先级设定数小于最大发言者设定数时(s1072的“否”),会议系统s结束优先级再设定处理(s107)。

然后,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优先级设定数和最大发言者设定数进行比较(s1074)。当优先级设定数不小于最大发言者设定数时(s1074的“是”),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未连接du2的剩余数量进行确认(确定)(s1075)。当有未连接du2的剩余数量时(s1075的“是”),主导cu的控制部16继续进行将未连接du2的优先级的设定关闭的处理(s1073)。

当没有未连接du2的剩余数量时(s1075的“否”),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目前连接的du(以下简称“连接du”)2的优先级的设定,逐台进行关闭(s1076)。对连接du2的优先级的设定进行关闭的处理,从与相对id的数值较大的cu1连接的du2中的、相对id较大的du2开始,依次执行。

然后,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优先级设定数和最大发言者设定数进行比较(s1077)。当优先级设定数不小于最大发言者设定数时(s1077的“是”),主导cu的控制部16继续进行将连接du2的优先级的设定关闭的处理(s1076)。

优先级设定数小于最大发言者设定数时(s1074的“否”、s1077的“否”),主导cu的控制部16对主导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所存储的单元设定信息进行更新。从属cu的控制部16与主导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所存储的单元设定信息的更新联动,对从属cu的存储部13的单元设定信息db中所存储的单元设定信息进行更新。这样,各cu1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每个du2的优先级的设定得到更新。会议系统s结束优先级再设定处理(s107)。

如上所述,会议系统s在各cu1间的连接状态有了变更时,自动对du2的优先级的设定进行变更。换言之,当新cu计数值和旧cu计数值不一致时,会议系统s对每个可以发言的du2的优先级的设定进行更新。因此,在本发明的会议系统中,不会产生前述的矛盾状态。此外,会议系统s不需要系统管理员根据各cu1间的连接状态设定优先级。因此,能够减轻系统管理员再次设定优先级的负担。

而且,当在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中从属cu的连接台数减少了时,意即,当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从属cu的连接台数(旧cu计数值)大于被重新识别的从属cu的连接台数(新cu计数值)时(不相同时),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也可以是被执行的状态。意即,例如,当从属cu的连接台数减少了时,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也可以以使在连接台数发生变更前后设定了优先级的du2的数量保持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具体而言,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也可以以提高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主导du的优先权限中、部分主导du的优先权限的优先顺序(或者开启优先级的设定)的方式进行处理。

此外,当在cu连接状态确认处理中确认从属cu的连接台数増加了时,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也可以以下调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主导du的优先权限中、部分主导du的优先权限的优先顺序(或者关闭优先级的设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意即,当主导cu的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从属cu的连接台数(旧cu计数值)小于重新识别的从属cu的连接台数(新cu计数值)时(不相同时),优先级再设定处理也可以以下调部分主导du的优先权限的优先顺序(或者关闭优先级的设定)的方式进行处理,而非以从前述的从属du下调优先权限的优先顺序的方式进行处理。

●运用处理

然后,会议系统s执行运用处理(s4)。运用处理(s4)除了在由主导cu对从属cu或从属du的连接状态或从属du的语音信息等进行管理这点上不同之外,均与前述的运用处理(图22)相同。意即,主导cu在其与主导du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并经由从属cu在其与从属du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此时,从属cu在其与从属du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

●会议模式●

会议系统s具备会议模式。会议模式为,确定规定会议系统s的动作的各种设定项目中的、设定项目“覆盖”、“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的各设定内容的组合的信息(组合信息)。换言之,会议系统s根据会议模式来确定覆盖、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的各设定内容的组合。关于各设定项目,参见后述内容。

图40为示出会议模式的例子的示意图。

该图示出了会议系统s具备3个会议模式,即“自由交谈模式”、“请求交谈模式”和“全远程模式”。该图示出了各会议模式的覆盖、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的各设定内容的组合。

该图示出了,例如会议模式为“自由交谈模式”时,作为设定项目“覆盖”的设定内容,能够选择“关闭”、“开启/fifo”、“关闭/lifo”中的任一项。此外,该图示出了,例如会议模式为“请求交谈模式”时,作为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的设定内容,能够从“手动触发”、“自动触发”中任选其一。而且,除此以外,该图示出了,例如会议模式为“全远程模式”时,作为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无法进行设定。关于该图所示的各设定项目的各设定内容,参见后述内容。

会议系统s在选择会议模式前,提前将示出图40所示的确定会议模式的信息与各设定项目的设定内容的组合的信息,存储在cu1的存储部13中。会议系统s根据确定由系统管理员等操作而从操作终端4输入的会议模式的信息即组合信息,参照存储部13,对于该会议模式对应的“覆盖”、“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的各设定内容进行确定。意即,存储部13使组合信息和确定各设定项目的设定内容的信息产生关联,并进行存储。

●设定项目“覆盖”

覆盖为,在对赋予了请求标志的du2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过程中,与决定覆盖的“开启”或“关闭”的分配方式相关的设定项目。

覆盖为,当在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的状态下有了发言请求(向运用数据包赋予了请求标志)时,不必等待已经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的发言的结束,而向有了发言请求的du2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处理。覆盖包含“开启”时的分配方式以及“关闭”时的分配方式。覆盖为“开启”时,覆盖进行与fifo(firstinfirstout)和lifo(lastinfirstout)中的任一分配方式对应的处理。

fifo为,已经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du2中、最先被允许发言的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被解除的分配方式。fifo中,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被机械式渐进地解除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

lifo为,已经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中、最后被允许发言的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被解除分配方式。lifo中,仅替换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中、最后被分配了空闲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在上一时机被允许发言的)du2。

另一方面,覆盖为“关闭”时的分配方式为,解除已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中的发言结束了的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的分配方式。意即,等已被分配了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du2(称为“a”)的发言结束后,将曾被分配给发言结束了的du2(a)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分配给提出了发言请求的du2。也就是说,前述的请求处理(图28)为,在覆盖为“关闭”时执行的处理。

确定多个分配方式中的任一分配方式的信息(以下简称“分配方式信息”),与组合信息产生关联,存储在存储部13中。例如,会议模式“自由交谈模式”与设定项目为“覆盖”时的设定内容“关闭”、“开启/fifo”、“开启/lifo”各自所对应的分配方式产生关联。分配方式信息为,前述的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意即,例如,设定项目为“覆盖”而选择了设定内容为“开启/fifo”时,会议系统s按照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被机械式渐进地解除的分配方式,向有了发言请求的du2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

●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

麦克风开启触发为,旨在向运用数据包赋予请求标志(发言请求)的触发的设定,意即请求标志的赋予方式相关的模式。麦克风开启触发包含:对于设定了优先级的du(以下简称“优先级设定du”)2p的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以及对于未设定优先级的du(以下简称“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麦克风开启触发为用于开启安装于du2的麦克风3的触发,包含2个赋予方式,即前述的“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麦克风开启触发中,能够从“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中任选一种赋予方式。

确定多个赋予方式中的任一赋予方式的信息(以下简称“赋予方式信息”)与组合信息产生关联,存储在存储部13中。例如,会议模式“请求交谈模式”与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的设定内容“手动触发”所对应的赋予方式产生关联。赋予方式信息为,前述的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赋予方式信息与分配方式信息产生关联,存储在存储部13中。

●会议模式“自由交谈模式”

自由交谈模式为,被分配了语音时隙的du2的使用者能够自由发言的会议模式。优先级设定du2p中,随时被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根据所选择的分配方式,向优先级未设定du2n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自由交谈模式中,由于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被自动分配,因此不会发生拒绝发言请求的情况。因此,操作终端4在自由交谈模式中并非必不可少。

自由交谈模式中的设定项目“覆盖”,从“关闭”、“开启/fifo”、“开启/lifo”3个设定内容中任选其一。

自由交谈模式中的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对各du2分别设定。意即,例如,选择了手动触发的du2和选择了自动触发的du2也可以混在一起。

●会议模式“请求交谈模式”

请求交谈模式为,利用手动触发进行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发言请求的会议模式。优先级设定du2p中,随时被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优先级未设定du2n中,根据来自操作终端4的请求,进行允许或拒绝发言请求的选择。

请求交谈模式中的设定项目“覆盖”中,设定内容无法选择“关闭”。意即,请求交谈模式中,作为覆盖的设定内容,能够从“开启/fifo”和“开启/lifo”中任选其一。

请求交谈模式中的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中,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设定仅能选择手动触发。

●会议模式“全远程模式”

全远程模式为,能够根据来自操作终端4的操作实现优先级未设定du2n发言的会议模式。优先级设定du2p中,随时被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优先级未设定du2n中,根据来自操作终端4的请求允许发言。

全远程模式中的设定项目“覆盖”中,设定内容无法选择“关闭”。意即,全远程模式中,可从“开启/fifo”和“开启/lifo”中任选其一。

全远程模式中的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中,无法进行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触发的设定。

●基于会议模式的会议系统的动作●

下面,对基于会议模式的会议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会议系统s根据按照从多个会议模式中选择的会议模式确定的、各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方式、或请求标志的赋予方式,进行动作。

图41为示出会议模式的选择(s200)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会议模式的选择(s200),例如在由前述的会议系统s执行的信息处理中,在du信息获取处理(图17、图18)和du设定处理(图20、图21)之间执行。

首先,操作终端4通过系统管理员等的操作,从与操作终端4连接的cu1(主导cu)的存储部13读出组合信息,存储在存储部43中(s2001)。

然后,选择会议模式(s2002)。意即,例如,操作终端4经由后述的准备界面,根据会议内容等,要求系统管理员等从自由交谈模式(s201)、请求交谈模式(s202)、全远程模式(s203)中任选一个会议模式。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对从存储部43中所存储的多个组合信息中选择的会议模式所对应的组合信息进行确定(s2003)。此处,例如,当选择了图40所示的会议模式“自由交谈模式”时,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将要求系统管理员等从“关闭”、“开启/fifo”、“开启/lifo”中进行选择的界面,作为各du2的设定项目“覆盖”的设定内容,显示于显示部44。同样,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将要求系统管理员等从“手动触发”、“自动触发”中进行选择的界面,作为各du2的设定项目“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设定)”和“麦克风开启触发(优先级未设定)”的设定内容,显示于显示部44。通过对显示部44所显示的界面进行操作,来决定对每个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方式或请求标志的赋予方式。操作终端4的通信部41,将所决定的每个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方式以及请求标志的赋予方式,作为所确定的组合信息,发送至cu1(s2004)。cu1将从操作终端4接收的组合信息,作为每个du2的单元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部13中(对于已经存储了单元设定信息的du2,则对存储部13中所存储的单元设定信息进行更新)。cu1根据更新了的单元设定信息,执行前述的du设定处理(图20、21),对每个du2的单元设定进行变更。这样,会议系统s根据所选择的会议模式进行动作。

●会议模式为“自由交谈模式”时

如前所述,du2根据个别设定的麦克风开启触发进行发言请求。

图42为示出自由交谈模式中、cu1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cu1的控制部16等待来自du2的发言请求(s2011的“否”)。有来自du2的发言请求时(s2011的“是”),cu1的控制部16对进行发言请求的du2是优先级设定du2p还是优先级未设定du2n进行确认(s2012)。

进行了发言请求的du2为优先级设定du2p时(s2012的“是”),cu1的控制部16向优先级设定du2p分配既定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13)。

进行了发言请求的du2为优先级未设定du2n时(s2012的“否”),cu1的控制部16对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空闲进行确认(s2014)。

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空闲时(s2014的“是”),cu1的控制部16向优先级未设定du2n分配空闲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15)。

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时(s2014的“否”),cu1的控制部16对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覆盖的设定内容进行确认(s2016)。

当覆盖的设定内容为“开启”时(s2016的“是”),cu1的控制部16根据fifo和lifo中的任一设定内容,强制性地向优先级未设定du2n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覆盖)(s2017)。

覆盖的设定内容为“关闭”时(s2016的“否”),cu1的控制部16再次对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是否空闲进行确认(s2014)。此时,优先级未设定du2n在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出现空闲之前,处于等待发言状态(等待请求状态)。

●会议模式为“请求交谈模式”时

如前所述,请求交谈模式中,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麦克风开启触发被预先设定为手动模式。优先级设定du2p的麦克风开启触发被预先设定为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图43为示出请求交谈模式中、cu1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cu1的控制部16等待来自du2的发言请求(s2021的“否”)。当有来自du2的发言请求时(s2021的“是”),cu1的控制部16对进行了发言请求的du2是优先级设定du2p还是优先级未设定du2n进行确认(s2022)。

进行了发言请求的du2为优先级设定du2p时(s2022的“是”),cu1的控制部16向优先级设定du2p分配既定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23)。

进行了发言请求的du2为优先级未设定du2n时(s2022的“否”),cu1的控制部16将优先级未设定du2n列入发言请求清单(s2024)。发言请求清单为,例如将进行了发言请求的du2按照请求的顺序排列的表。

被列入发言请求清单的优先级未设定du2n在选择发言请求的允许和拒绝中的任一选项之前,处于等待请求状态。发言请求的允许和拒绝例如由主持人等对操作终端4进行操作而选择。

选择了发言请求的允许时(s2025的“是”),cu1的控制部16根据fifo和lifo中的任一设定内容,强制性地向该优先级未设定du2n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26)。此时,cu1的控制部16将发言请求得到允许了的优先级未设定du2n从发言请求清单中删除(s2027)。

拒绝了发言请求时(s2025的“否”),cu1的控制部16将该优先级未设定du2n从发言请求清单中删除(s2028)。

●会议模式为“全远程模式”时

如前所述,全远程模式中,优先级未设定du2n的麦克风开启触发未进行任何设定(关闭)。意即,优先级未设定du2n无法提出发言请求。优先级设定du2p的麦克风开启触发被预先设定为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图44为示出全远程模式中、cu1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cu1的控制部16等待来自du2的发言请求和来自操作终端4的请求中的任一请求(s2031的“否”)。有了请求时(s2031的“是”),cu1的控制部16对该请求是来自du2的发言请求还是来自操作终端4的请求进行确认(s2032)。如前所述,发言请求仅由优先级设定du2p进行。来自操作终端4的请求,向优先级未设定du2n进行。

当请求为发言请求时(s2032的“发言请求”),cu1的控制部16向进行了发言请求的优先级设定du2p分配既定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33)。

当请求为来自操作终端4的请求时(s2032的“终端操作”),cu1的控制部16对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是否空闲进行确认(s2034)。

当语音时隙空闲时(s2034的“是”),cu1的控制部16向由操作终端4提出发言请求的优先级未设定du2n分配空闲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35)。

当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时(s2034的“否”),cu1的控制部16根据fifo和lifo中的任一设定内容,强制性地向该优先级未设定du2n分配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s2036)。

●会议模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会议系统s具备对麦克风开启触发模式和覆盖模式的设定内容进行组合的、能够选择的多个会议模式。因此,例如,总务部门的员工等在会议即将开始前准备会议系统s的动作设定时,通过从多个会议模式中适当选择最合适的会议模式,即可容易地准备会议系统s的动作。

●操作终端的输入界面●

对会议系统s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各种控制信息,经由例如操作终端4的显示部44所显示的输入界面进行输入,并存储在cu1的存储部13中。输入界面为,输入或变更控制信息时系统管理员等所使用的界面。意即,例如,输入界面为用于输入cu1或du2的设定的界面。如前所述,控制信息包含例如会议系统s的系统设定相关的信息、优先级相关的信息、发言请求清单等。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从cu1的存储部13读出与输入界面对应的控制信息,显示于显示部44。

输入界面包含例如会议系统初始设定界面(以下简称“初始界面”)、会议准备界面(以下简称“准备界面”)、会议进行界面(以下简称“进行界面”)。通过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根据后述的规定的条件,选择1的输入界面。意即,例如,控制部46对规定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定,根据该判定的结果,从初始界面、准备界面、进行界面中选择显示部44所显示的输入界面。规定的条件为,例如,cu1与du2间的物理性或通信性连接的状态(连接的有无等)、特定项目的设定的完毕、du2的连接状态异常的发生、特定的du(例如,口译单元等)的连接状态等。意即,例如,控制部46根据多个控制信息中的特定的控制信息是否存储在cu1的存储部13中的判定结果、du2是否与单元连接部12b连接的判定结果、多个du2中的特定的du2是否与单元连接部12b连接的判定结果、与单元连接部12b连接的du2是否发生了连接异常的判定结果等,选择显示部44所显示的输入界面。

图45为示出会议系统s所具备的操作终端4的显示部44所显示的输入界面的选择界面的示意图。

该图以实线示出可选择的项目,以虚线示出不能选择的项目。

会议系统s启动后,选择界面显示于操作终端4的显示部44。选择界面为,例如,系统管理员或准备会议系统s的动作设定的人员等从初始界面、准备界面、进行界面中选择任一界面的界面。

可选择性地显示于选择界面的输入界面,根据例如cu1与du2的通信状态进行变化。意即,例如,当cu1与du2无法通信时,仅可从选择界面所显示的输入界面中选择初始界面。所谓cu1与du2无法通信,是指例如du2未与cu1连接的状态等。当cu1与du2能够通信时,可从选择界面所显示的输入界面中选择准备界面和进行界面。所谓cu1与du2能够通信,是指例如du2与cu1连接的状态等。可选择性地显示于选择界面的输入界面,由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决定。如上所述,通过可选择的输入界面根据规定的条件而变化,不仅能使信息输入人员容易地选择输入界面,还能根据规定的条件进行各种设定,因此能够减少使所设定的内容彼此矛盾等的误操作或误输入。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选择界面中,也可通过例如被输入注册界面的认证信息等而使可选择的输入界面发生变化。

此外,例如在cu1能够与多个du2通信时,选择界面也可显示供输入优先级的设定相关信息的界面。

而且,例如在cu1不能与多个du2通信时,选择界面也可显示供将通信信息输入初始界面的界面。

而且,除此以外,例如在与口译单元等的特定用途对应的du与cu1连接时,选择界面也可显示供输入与特定用途对应的设定相关信息的界面。

而且,除此以外,可通过选择界面选择的输入界面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可通过选择界面选择的输入界面也可以包含维护界面等其他输入界面。

●初始界面

图46为初始界面的示意图。

初始界面为,例如供系统管理员输入或变更会议系统s的设定的界面。初始界面所显示的信息为,会议系统s的系统设定相关的信息,例如子网掩码等cu1确定du2所需(cu1与du2通信所需)的通信信息、固件相关的信息、cu1的端子设定信息等会议系统s的初始设定所需的信息。

通过在初始界面完成信息的输入,cu1能够与du2通信。通过在初始界面完成信息的输入,能够在选择界面选择准备界面和进行界面。

●准备界面

图47为准备界面的示意图。

准备界面为,例如供准备会议系统s的动作设定的人员输入各du2的设定的界面。在准备界面显示的信息为,各du2的单元设定信息,例如,优先级的设定相关信息、麦克风开启触发的设定相关信息、du2的发光部28的发光颜色等的报告信息等。这些信息例如与du2的相对id产生关联并显示于准备界面内。

准备界面所显示的单元设定信息,例如,过去曾与cu1连接的du2的单元设定信息为,单元设定信息db中所存储的信息。另一方面,与cu1新连接的du2的单元设定信息为,如前所述,du2出货时的设定(初始值)。

图48为信息输入后的准备界面的示意图。

该图以下划线示出了从图47所示的准备界面新输入的信息。

●进行界面

图49为进行界面的示意图。

进行界面为,供例如主持人等会议的推进人员输入、用来控制各du2的动作的信息的界面。进行界面所显示的信息为,各du2的控制相关信息,例如发言请求清单或会议模式相关信息等。

进行界面在例如选择了前述的会议模式中的请求交谈模式或全远程模式时,供主持人等使用。例如操作终端4在进行界面显示发言请求清单,供主持人在进行界面内选择允许或拒绝发言请求。

●输入界面的总结

如上所述,会议系统s中,根据规定的条件,通过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选择1的输入界面。因此,会议系统s能够规避所输入的设定内容彼此产生矛盾。意即,本实施方式的会议系统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切实完成设定作业。

而且,本发明中的各输入界面也可根据界面所显示的项目,使gui(graphicuserinterface)的显示方式不同。意即,例如会议系统s也可通过初始界面为伸缩菜单形式、准备界面为向导形式、进行界面为标签形式来进行显示。

此外,本发明中的各输入界面也可根据对操作终端4进行操作的人员的权限,使显示部44所显示项目不同。这样,能够防止与对操作终端4进行操作的人员的权限不符的信息的输入或变更。

●总结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会议系统s定期从cu1向du2传送包含计数标志的数据包,对使相对id和绝对id产生关联的数据库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更新。会议系统s中,即使du2发生了连接异常而导致相对id发生变更,由于能够对相对id和绝对id的关联进行更新,所以不会在du2的连接状态发生变更前后出现语音信息等的信息的分歧。意即,本发明的会议系统不仅能够切实对cu与du2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还能在发生连接异常时继续从du获取信息。

此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会议系统s在各cu1间发生了连接或切断时,能够自动地对优先级的设定进行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会议系统中,不会产生前述的矛盾状态。此外,本发明的会议系统不需要系统管理员根据各cu间的连接状态设定优先级。因此,本发明的会议系统能够减轻系统管理员再次设定优先级的负担。

而且,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会议系统s通过定期对请求标志进行处理,存入来自du2的发言请求,根据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空闲情况向cu1发送命令。意即,会议系统s不会针对每个发言请求都从du2向cu1发送命令。因此,即使一次有多个du提出了发言请求,本发明的会议系统也不会过度承受信息处理的负担。这样,本发明的会议系统s与针对每个发言请求均由du从cu接收命令的系统相比,不必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

而且,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提出发言请求的du2在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没有空闲时会自动处于等待请求状态。因此,本发明的会议系统在软件方面不必回应所有发言请求,能够减轻软件方面的信息处理的负担。

而且,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会议系统s根据规定的条件,通过操作终端4的控制部46选择1的输入界面。因此,本发明的会议系统能够避免信息输入人员所设定的内容彼此间产生矛盾。意即,本发明的会议系统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切实完成设定作业。

而且,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会议系统s通过选择使覆盖与麦克风开启触发产生关联的会议模式,对各du2的语音时隙和语音区域的分配方式或请求标志的赋予方式进行设定。因此,例如,即使并非操作人员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也能通过从多个会议模式中根据会议的内容或参加者的构成等适当选择最适宜的会议模式,从而容易地对会议系统s的动作设定进行准备。意即,本发明的会议系统便于进行设定作业。

●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总结●

关于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会议系统的特征,总结如下。

(特征1)

一种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单元(cu1),和经由通信线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讨论单元(du2),

所述控制单元在其与所述讨论单元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

所述讨论单元具备du控制部(控制部26)和du通信部(通信部21),

所述控制单元具备cu通信部(通信部11)和语音时隙,

所述du控制部向所述运用数据包赋予请求标志,

所述du通信部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被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运用数据包,

所述语音时隙接收来自所述讨论单元的语音信息,

所述cu通信部在从所述讨论单元接收了被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运用数据包时,在所述语音时隙空闲时,向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讨论单元发送添加了要求获取内容的获取命令的内容获取数据包。

(特征2)

根据特征1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具备cu控制部(控制部16),

所述cu控制部在发送了所述内容获取数据包时,向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讨论单元分配所述语音时隙。

(特征3)

根据特征2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du通信部在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了所述内容获取数据包时,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请求内容,

所述cu控制部在接收了所述请求内容后,向所述讨论单元分配所述语音时隙。

(特征4)

一种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单元、和经由通信线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讨论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在其与所述讨论单元之间反复收发运用数据包,

所述讨论单元具备du控制部和du通信部,

所述控制单元具备cu通信部和语音时隙,

所述du控制部向所述运用数据包赋予请求标志,

所述du通信部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被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运用数据包,

所述cu通信部在所述语音时隙空闲时,向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讨论单元发送添加了要求获取语音信息的语音获取命令的所述运用数据包。

(特征5)

根据特征4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用数据包包含用于容纳所述语音信息的语音区域,

所述du通信部将所述语音信息容纳在所述语音区域。

(特征6)

根据特征5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具备cu控制部,

所述cu控制部在所述语音时隙空闲时,向赋予了所述请求标志的所述讨论单元分配所述语音时隙。

(特征7)

根据特征6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用数据包包含多个所述语音区域,

所述cu控制部从多个所述语音区域中分配容纳所述语音信息的所述语音区域。

(特征8)

根据特征1或4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讨论单元具备报告部(发光部28),

所述报告部报告所述讨论单元的动作情况。

(特征9)

根据特征8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从向所述运用数据包赋予所述请求标志到发送所述请求内容期间的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方式,不同于其他时间的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方式。

(特征10)

根据特征8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在所述讨论单元的麦克风(麦克风3),

所述du通信部将基于来自所述麦克风的语音信号而生成的所述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du控制部对能够发送状态和不能发送状态进行切换,该能够发送状态是指所述du通信部能够将所述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状态,该不能发送状态是指所述du通信部不能将所述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状态,

所述能够发送状态时的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方式,不同于所述不能发送状态时的所述报告部的报告方式。

(特征11)

根据特征8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告部配置于所述讨论单元的背面侧。

(特征12)

根据特征8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报告部视觉性地报告所述讨论单元的动作情况。

(特征13)

根据特征1或4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定期从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讨论单元发送所述运用数据包。

(特征14)

根据特征1或4所述的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标志的赋予通过开启所述运用数据包的规定的存储单元而进行。

附图标记说明

s会议系统

1控制单元(cu)

2讨论单元(du)

3麦克风

4操作终端

11通信部

12连接部

13存储部

14显示部

15操作部

16控制部

20壳体

21通信部

22连接部

23存储部

24显示部

25操作部

26控制部

27扬声器

28发光部

28a第1发光部

28b第2发光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