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2G、3G、4G通话功耗和待机功耗测试工具仅能单机使用,即无法跟踪工具版本信息与使用状态;每次进行测试时都要充分的了解与引导测试条件(通话、待机、频段、信道、功率、电压、时间等)配置,所以往往会因条件配置不同,导致测试结果存在差异问题,工程师与测试员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反复调试与测试;而现今的工具版本与手机频段越来越多,所以对移动终端功耗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功耗测试方法测试效率低、测试效果差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其中,包括步骤:
A、创建Socket,并绑定端口,建立Socket连接;
B、依次进行各组4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3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2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
C、根据测试结果输出测试报告。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之后、步骤B之前还包括:
核对工具版本信息,若版本对应,则激活测试程序并关闭Socket连接,然后进行初始化。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各组4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过程具体包括:
B11、初始化第一组4G频段;
B12、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B13、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步骤B14;
B14、循环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各组3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过程具体包括:
B21、初始化第一组3G频段;
B22、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B23、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步骤B24;
B24、循环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各组2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过程具体包括:
B31、初始化第一组2G频段;
B32、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B33、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步骤B34;
B34、循环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其中,包括:
连接模块,用于创建Socket,并绑定端口,建立Socket连接;
测试模块,用于依次进行各组4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3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2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
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测试结果输出测试报告。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其中,还包括:
核对模块,用于核对工具版本信息,若版本对应,则激活测试程序并关闭Socket连接,然后进行初始化。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其中,所述测试模块包括:
第一初始化单元,用于初始化第一组4G频段;
第一重启单元,用于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第一循环单元;
第一循环单元,用于循环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其中,所述测试模块包括:
第二初始化单元,用于初始化第一组3G频段;
第二重启单元,用于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第二循环单元;
第二循环单元,用于循环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所述的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其中,所述测试模块包括:
第三初始化单元,用于初始化第一组2G频段;
第三重启单元,用于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第三循环单元;
第三循环单元,用于循环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有益效果:本发明满足了网络用户自动化测试功耗的需求,最终确保功耗输出报告的一致性,使得整个功耗测试过程能够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且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及系统,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其包括步骤:
S1、创建Socket,并绑定端口,建立Socket连接;
S2、依次进行各组4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3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2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
S3、根据测试结果输出测试报告。
首先,在步骤S1中,创建Socket是指建立Socket通信为IPv4/IPv6因特网域环境,并特定使用长度固定、有序、可靠的面向连接报文传递信息,报文信息如包括version、Sever、LastConfig、gsm、3GPPLimit……等信息标识。
绑定端口即为绑定的服务器地址,该地址服务驱动程序、版本信息、测试Case、文件模板、测试报告……。
建立Socket连接时,需发送请求信息,以便为Socket映射接受服务连接请求并建立连接,发送报文version、Sever、LastConfig、gsm、3GPPLimit……等信息标识。
进一步,所述步骤S1之后、步骤S2之前还包括:
核对工具版本信息,若版本对应,则激活测试程序并关闭Socket连接,然后进行初始化。
具体是针对version的信息标识,Socket发出当前版本信息与工具版本信息核对,报文version ID对应匹配,即启动工具并关闭Socket,否则将返回服务器再次发送请求。
其中,如果ID对应,即Socket发送报文version ID,version ID与工具版本相同称之为ID对应,如果ID不对应,则Socket发送报文version ID,version ID与工具版本不同称之为不符。
激活关闭指报文version ID对应匹配的情况下,即激活启动程序并关闭Socket连接。
初始化是指根据标准化的测试系统配置Agilent DC 663XX系列精密电源与R&S CMU200\CMW500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GPIB通信协议地址、频段、信道、功率、电压等条件并启动。
判断初始化是否成功,具体是根据标准化的测试系统配置Agilent DC 663XX系列精密电源与R&S CMU200\CMW500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如果仪器通信协议以及内嵌选件均能满足测试系统且初始化成功,即可执行2G\3G\4G功耗测试,否则将任务结束返回重新建立Socket。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各组4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过程具体包括:
S211、初始化第一组4G频段;
S212、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S213、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步骤S214;
S214、循环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步骤S2先进行4G功耗测试,即对LTE通话功耗和待机功耗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测试。
在步骤S211中,初始化第一组4G频段指4G网络频段设置从第一组如:LTE BC1 = "1标准范围开始测试。
在步骤S212中,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指4G网络出现异常注册找网,在测试中遇掉话或者其他需要重新找网的情况,移动终端需要自动找网才能完成自动化测试;目前移动终端均有瞬间掉电重启的功能,所以控制电源后,将电压从3.8V掉到2.5V,在0.1s内恢复电压到3.8V,移动终端即会完成自动重启与找网的动作。
在步骤S213中,4G网络注册是否成功指4G网络出现异常注册找网,如果自动重启与找网成功即循环4G测试条件进行测试,否则移动终端将再次降压重启等待注册找网。
在步骤S214中,循环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例如记录到Excel报告中,也就是说,从第一组4G频段开始测试,然后设置第二组如:LTE BC2 = "2标准范围开始测试,以此类推循环执行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另外,在测试过程中,还检测4G频段,即指4G测试频段条件循环终止到LTE BC41= "41,如果4G测试频段条件循环终止,即输出(4G)测试报告,尚有频段可测试即切换下一组4G频段,再次循环执行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切换下一组4G频段指4G网络频段设置从当前组切换至下一组,例如从第三组如:LTE BC3 = "3标准范围开始测试,切换下一组4G测试频段即为LTE BC4 = "4。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各组3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过程具体包括:
S221、初始化第一组3G频段;
S222、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S223、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步骤S224;
S224、循环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步骤S2再进行3G功耗测试,即对CDMA2000\WCDMA\TD-SCDMA通话功耗和待机功耗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测试。
在步骤S221中,初始化第一组3G频段指3G网络频段设置从第一组如:WCDMA BC1 = "1标准范围开始测试。
在步骤S222中,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指3G网络出现异常注册找网,在测试中遇掉话或者其他需要重新找网的情况,移动终端需要自动找网才能完成自动化测试;目前移动终端均有瞬间掉电重启的功能,所以控制电源后,将电压从3.8V掉到2.5V,在0.1s内恢复电压到3.8V,移动终端即会完成自动重启与找网的动作。
在步骤S223中,3G网络注册是否成功指3G网络出现异常注册找网,如果自动重启与找网成功即循环3G测试条件进行测试,否则移动终端将再次降压重启等待注册找网。
在步骤S224中,循环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例如记录到Excel报告中,也就是说,从第一组3G频段开始测试,然后设置第二组如:WCDMA BC1 ="2标准范围开始测试,以此类推循环执行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另外,在测试过程中,还检测3G频段,即指3G测试频段条件循环终止到WCDMA BC8 = "8,如果3G测试频段条件循环终止,即输出(3G)测试报告,尚有频段可测试即切换下一组3G频段,再次循环执行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切换下一组3G频段指3G网络频段设置从当前组切换至下一组,例如从第三组如:WCDMA BC3 = "3标准范围开始测试,切换下一组3G测试频段即为WCDMA BC4 = "4。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各组2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过程具体包括:
S231、初始化第一组2G频段;
S232、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S233、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步骤S234;
S234、循环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步骤S2最后进行2G功耗测试,即对GSM\TDMA\CDMA通话功耗和待机功耗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测试。
在步骤S211中,初始化第一组2G频段指2G网络频段设置从第一组如:GSM850 = "1标准范围开始测试。
在步骤S212中,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指2G网络出现异常注册找网,在测试中遇掉话或者其他需要重新找网的情况,移动终端需要自动找网才能完成自动化测试;目前移动终端均有瞬间掉电重启的功能,所以控制电源后,将电压从3.8V掉到2.5V,在0.1s内恢复电压到3.8V,移动终端即会完成自动重启与找网的动作。
在步骤S213中,2G网络注册是否成功指2G网络出现异常注册找网,如果自动重启与找网成功即循环2G测试条件进行测试,否则移动终端将再次降压重启等待注册找网。
在步骤S214中,循环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例如记录到Excel报告中,也就是说,从第一组2G频段开始测试,然后设置第二组如:GSM900 = "2标准范围开始测试,以此类推循环执行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另外,在测试过程中,还检测2G频段,即指2G测试频段条件循环终止到GSM900 = "4,如果2G测试频段条件循环终止,即输出(2G)测试报告,尚有频段可测试即切换下一组2G频段,再次循环执行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切换下一组2G频段指2G网络频段设置从当前组切换至下一组,例如从第三组如:GSM1800 = "3标准范围开始测试,切换下一组2G测试频段即为GSM1900 = "4。
最后输出的测试报告是根据测试条件下的功率,记录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并将平均值设置底色加以区分,在每个条件测试前和测试后均会判断是否在连接状态,如果测试值是有效的,报告中会以“PASS”做标记,否则以“INVALID”做标志,即此测试值是无效的,然后发送给Agent(代理)进行反转处理。
其中的代理是指中转服务处理系统,用于不同应用层字段格式反转处理、E-vison服务应用与服务器对接等功能模块管理。
反转处理指为格式反转处理,由于LabWindows语言、字符、字段、模板……与E-vison web服务不相符,故需要通过代理来执行格式反转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测试系统较佳实施例,如图2所示,其包括:
连接模块100,用于创建Socket,并绑定端口,建立Socket连接;
测试模块200,用于依次进行各组4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3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各组2G频段下的功耗测试;
输出模块300,用于根据测试结果输出测试报告。
进一步,系统还包括:
核对模块,用于核对工具版本信息,若版本对应,则激活测试程序并关闭Socket连接,然后进行初始化。
进一步,所述测试模块200包括:
第一初始化单元,用于初始化第一组4G频段;
第一重启单元,用于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第一循环单元;
第一循环单元,用于循环4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进一步,所述测试模块200包括:
第二初始化单元,用于初始化第一组3G频段;
第二重启单元,用于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第二循环单元;
第二循环单元,用于循环3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进一步,所述测试模块200包括:
第三初始化单元,用于初始化第一组2G频段;
第三重启单元,用于重启移动终端,等待注册找网;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注册成功,若是则进入第三循环单元;
第三循环单元,用于循环2G测试条件并记录测试值。
关于上述模块单元的技术细节在前面的方法中已有详述,故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的存储介质可以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等。
综上所述,本发明满足了网络用户自动化测试功耗的需求,最终确保功耗输出报告的一致性,使得整个功耗测试过程能够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且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