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管控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67713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应用管控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管控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人必备,作为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和支付工具等。因此,移动终端存储有用户大量的私密信息。

但是,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为了迎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未退出目标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对移动终端进行锁屏操作,在重新解锁后,会继续在前台执行该目标应用程序。若该目标应用程序涉及隐私信息且非本人执行解锁操作时,则导致隐私信息泄露,以致降低了终端数据安全性。此外,为了避免目标应用程序的隐私信息泄露,需要用户在每次锁屏前执行退出操作,以致降低了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管控方法,以解决现有的移动终端数据安全性能差,且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施该应用管控方法的移动终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管控方法,其包括:

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

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的步骤,包括:

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

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的步骤,包括:

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锁屏、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的步骤,包括:

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在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解锁指令包括解锁验证信息;

若解锁验证信息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预设解锁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二身份信息匹配,则解锁、并继续在前台运行目标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第一身份信息包括数字密码或手势密码,第二身份信息包括指纹身份信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的步骤,包括:

接收到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

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的步骤,包括:

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的步骤,包括:

判断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还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

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

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则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

管控模块,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

管控模块,包括:

第一管控单元,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锁屏、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管控模块,包括:

第一验证单元,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在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解锁指令包括解锁验证信息;

第二管控单元,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预设解锁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管控模块还包括:

第三管控单元,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第四管控单元,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二身份信息匹配,则继续在前台运行目标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第一身份信息包括数字密码或手势密码,第二身份信息包括指纹身份信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检测模块,包括: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到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

管控模块,包括:

第五管控单元,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管控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还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

第七管控单元,用于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

第八管控单元,用于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则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应用管控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将在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运行。因此,即使非本人解锁时,也不会泄露目标应用程序的隐私信息,从而提升了终端数据的安全性能。此外,终端执行锁屏操作前,无需用户执行目标应用程序的退出操作,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三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四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五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六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第七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三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四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五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六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七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

图1展示了本发明应用管控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应用管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执行步骤s2。

步骤s2,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将在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运行。因此,即使非本人解锁时,也不会泄露目标应用程序的隐私信息,从而提升了终端数据的安全性能。此外,终端执行锁屏操作前,无需用户执行目标应用程序的退出操作,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迎合用户的使用习惯的基础上,避免隐私信息的泄露。本实施例的步骤s1包括: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于前台运行且涉及隐私信息的目标应用程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当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于前台运行且涉及隐私信息的目标应用程序。本实施例中的锁屏指令可以是用户按压电源按键输入的锁屏指令,也可以是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无操作之后由移动终端系统发出的休眠(锁屏)指令,如无操作1分钟之后发出的休眠指令。

具体地,首先,检测在前台运行的第一应用程序。其次,判断该第一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隐私应用。最后,若第一应用程序属于预设隐私应用,则作为目标应用程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设隐私应用可以终端默认的,也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以及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进行修订。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预设隐私应用可以包括通讯应用(譬如:微信、qq),金融类应用(譬如:银行类app)等。

步骤s2,包括:若存在于前台运行且涉及隐私信息的目标应用程序,则将涉及隐私信息的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该涉及隐私信息的目标应用程序。

进一步地,若该目标应用程序属于金融类应用(譬如:银行类应用),在检测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退出用户登录账号信息,用户在再次前台运行该金融类应用程序时,需要再次输入用户账号进行登录。如此,可防止他人在解锁之后继续使用该用户账号对该应用程序进行操作,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造成私密信息暴露。

本实施例只对涉及隐私信息的预设隐私应用进行处理。因此,避免对不涉及隐私信息的应用程序的处理,一方面减少了应用程序的处理量,从而提升了处理器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不涉及隐私信息的应用程序继续在前台运行,便于用户继续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为了更加详细描述本案的技术方案,当接收到是锁屏指令时,参见图2,步骤s1,包括:

步骤s101,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执行步骤s201。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锁屏指令可以是用户按压电源按键输入的锁屏指令,也可以是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无操作之后由移动终端系统发出的休眠(锁屏)指令,如无操作1分钟之后发出的休眠指令。

步骤s2,包括:

步骤s201,锁屏、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接收到锁屏指令,即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该目标应用程序,避免了目标应用程序在锁屏后,继续在前台运行,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耗损量,同时避免目标应用程序内的私密信息暴露。

为了更加详细描述本案的技术方案,当接收到是锁屏指令时,参见图3,步骤s1,包括:

步骤s111,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执行步骤s211。

步骤s2,包括:

步骤s211,在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解锁指令包括解锁验证信息。若解锁验证信息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则执行步骤s212。

步骤s212,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在锁屏时,检测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并在解锁时,需要解锁验证通过后,才对目标应用程序进行管控处理。一方面,锁屏至解锁期间,目标应用程序继续在前台运行,以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避免了解锁验证未通过时,向终端的处理器发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管控处理请求,以致降低处理器的有效利用率。

进一步地,若通过解锁验证信息直接确认是用户本人操作时,则可以继续在前台运行目标应用程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4,预设解锁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则步骤s211之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则执行步骤s221。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二身份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222。

步骤s221,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步骤s222,解锁,并继续在前台运行目标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身份信息包括数字密码或手势密码,第二身份信息包括指纹身份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身份信息还可以是虹膜信息、用户图像信息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身份信息可以是数字密码、手势密码、指纹身份信息、虹膜信息、用户图像信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身份信息可以是数字密码、手势密码、指纹身份信息、虹膜信息、用户图像信息等中与第一身份信息不同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当用户通过数字密码或手势密码进行解锁时,则说明此时移动终端可能需要借给他人使用,在检测到数字密码或手势密码进行解锁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避免了其他人误操作解锁情况下,泄露目标应用程序的隐私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终端数据安全性能。此外,当用户通过指纹身份信息进行解锁时,则说明此时移动终端是本人使用,在检测到指纹身份信息进行解锁时,目标应用程序继续在前台运行,以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为了更加详细描述本案的技术方案,当接收到是解锁指令时,参见图5,步骤s1,包括:

步骤s121,接收到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执行步骤s231。

本实施例的解锁指令可以用户按压电源按键输入的解锁指令,也可以是用户按压指纹获取区域输入的解锁指令。

步骤s2,包括:

步骤s231,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将在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运行。因此,即使是非本人解锁时,也不会泄露目标应用程序的隐私信息,从而提升了终端数据的安全性能。

为了更加详细描述本案的技术方案,当接收到是解锁指令时,参见图6,步骤s1,包括:

步骤s131,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解锁指令包括解锁验证信息。若解锁验证信息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132。

步骤s132,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执行步骤s241。

步骤s2,包括:

步骤s241,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解锁验证通过时,才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因此,避免了解锁验证未通过时,向处理器发起对目标应用程序的检测请求,以致降低处理器的有效利用率。此外,解锁验证未通过时,目标应用程序继续在前台运行,以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将本发明的应用管控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管控策略。因此,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7,步骤s2,包括:

步骤s251,判断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还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则执行步骤s252。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则执行步骤s253。

具体地,判断目标应用程序当前是否正在使用预设功能。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正在使用预设功能,则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未使用预设功能,则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

本实施例中的预设功能包括:定位功能、计步功能、导航功能、上传功能、下载功能、播放音频功能或播放视频功能等。

步骤s252,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

步骤s253,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根据目标应用程序的使用场景不同,进行不同的处理操作,以致需要持续使用的目标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此外,无需持续使用的目标应用程序进行关闭,以降低内存耗损以及电量耗损等。

图8展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移动终端包括检测模块10和管控模块11。

其中,检测模块10,用于接收到锁屏指令或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管控模块11,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9,检测模块10包括第一检测单元1001。管控模块11包括第一管控单元1101。

其中,第一检测单元1001,用于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第一管控单元1101,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锁屏、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0,检测模块10包括第二检测单元1011。管控模块11包括第一验证单元1111和第二管控单元1112。

其中,第二检测单元1011,用于接收到锁屏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第一验证单元1111,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在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解锁指令包括解锁验证信息;第二管控单元1112,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1,预设解锁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管控模块11还包括第三管控单元1121和第四管控单元1122。

其中,第三管控单元1121,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一身份信息匹配,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第四管控单元1122,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第二身份信息匹配,则继续在前台运行目标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身份信息包括数字密码或手势密码,第二身份信息包括指纹身份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2,检测模块10包括第三检测单元1021。管控模块11包括第五管控单元1131。

其中,第三检测单元1021,用于接收到解锁指令时,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第五管控单元1131,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3,检测模块10包括第二验证单元1031和第四检测单元1032。管控模块11包括第六管控单元1141。

其中,第二验证单元1031,用于接收到解锁指令时,判断解锁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解锁指令包括解锁验证信息;第四检测单元1032,用于若解锁验证信息与预设解锁信息匹配,检测是否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第六管控单元1141,用于若存在目标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则解锁、并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或结束应用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3,管控模块11包括判断单元1151、第七管控单元1152和第八管控单元1153。

其中,判断单元1151,用于判断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还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第七管控单元1152,用于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持续性使用场景,则将目标应用程序推至后台运行;第八管控单元1153,用于若目标应用程序当前使用场景属于可中断性使用场景,则结束目标应用程序。

关于上述七个实施例移动终端中各模块实现技术方案的其他细节,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管控方法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其包含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电应用管控方法实施例所设计的程序数据。通过执行该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数据,可以实现本申请提供的应用管控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

以上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或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