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部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天线系统也是限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网络容量的一个因素。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容量,引入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技术。
对于无线通信系统而言,mimo天线部署方式主要包括:集中式部署的mimo天线和分布式部署的mimo天线。在传统的蜂窝小区部署的集中式mimo天线在网络覆盖时,存在很多区域是重复覆盖的。由于小区之间的互相干扰,重复覆盖区域的用户体验会相当差的。对于分布式部署的mimo天线的场景下,重复覆盖区域的用户体验也是相当差的。为了解决重复区域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小区协同起来,进行相干协作发射,可以大幅度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fdd场景下的小区,若小区的通道校准是各自校准的,那么协作小区存在较明显的通道校准偏差;另外,由于协作小区不部署位置上不同、用户设备所处的位置与协作小区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存在空口时延差和校准时延差。因此,难以实现协作小区间的相干发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及基站,有利于解决因小区间存在空口时延差和校准时延差而难以实现小区间的相干发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包括:
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将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作为对小区间时延差的补偿,根据通过该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pmi计算得到的信道状态进行波束赋形,有利于解决因小区间存在空口时延差和校准时延差而难以实现小区间的相干发射问题。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与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所述基站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向用户设备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而得到的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cqi和p个pmi),将最大cqi对应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作为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这个向量值可以看成小区间到用户设备的时延差值。因此可以基站可以获得更加接近实际时延差的值,为后续波束赋形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小区间的相干发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所述基站覆盖小区1和小区2,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小区1和所述小区2叠加的区域;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一个,p和m均为大于0的整数。通过预估时延差可以使得预制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能够更加接近实际时延差值。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信道测量导频包括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所述基站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所述基站将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基站将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所述基站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组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组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基站,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包括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获取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为所述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引入第三个小区且第三个小区属于第三基站。第三基站通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三基站相对于第二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二基站根据其相对于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可以反推出第三基站相对于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并将该时延差补偿向量发送给第三基站,第三基站根据该时延差补偿向量和pmi获取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进而进行后续的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和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所述第二基站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第二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将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一对一相乘,以得到p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个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个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个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包括:
第一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所述第一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第三基站,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和所述第三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
波束赋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发射子单元,用于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
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与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选取子单元,用于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基站还包括:
预估单元,用于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所述基站覆盖小区1和小区2,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小区1和所述小区2叠加的区域;
预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一个,p和m均为大于0的整数。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信道测量导频包括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包括:
加权子单元,用于将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二发射子单元,用于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加权子单元用于:
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组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组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基站,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包括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获取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为所述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发射子单元,用于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和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选取子单元,用于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基站还包括:
预估单元,用于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
预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包括:
加权子单元,用于将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二发射子单元,用于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加权子单元用于:
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个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个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个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包括:
发射单元,用于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单元,用于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第三基站,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和所述第三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数据存储器;
与所述耦合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数据存储器;
与所述耦合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数据存储器;
与所述耦合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基站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通过将该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个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加权相乘得到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发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后,接收用户设备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qualityindicator,cqi)和p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matrixindication,pmi));基站分别从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p个cq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cqi为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cqi;基站根据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计算获取该用户设备的rb级信道状态;基站根据该用户设备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波束赋形,实现小区间的相干发射。
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框架包括:用户设备101和基站102。该用户设备101与基站102采用无线方式进行通信。该基站102的4根天线覆盖的区域为小区1(即区域1),上述基站103的另外4根天线覆盖的区域为小区2(即区域2)。由于上述小区1和小区2均由4根天线覆盖,则上述小区1和小区2均可称为4t小区。区域3为上述区域1和上述区域2的重叠区域。上述用户设备101位于区域3中。
上述用户设备101,又称之为终端设备(terminaldevice),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常见的终端例如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
上述基站102可为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分布式基站或者其他类型的基站。
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其中,所述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与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所述基站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具体地,上述信道测量导频包括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二信道测量导频。该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为标准信道测量导频,该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在协议中已有定义,在此不再叙述。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是通过将上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一相乘获得的,这个过程也称为加权。
可以看出,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一对应。
当上述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一组信道测量导频时,该基站在间隔一段时长后接收到该用户设备a反馈的测量参数。上述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后,该基站接收该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该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cqi和p个pmi。可以看出,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上述p个cqi和上述p个pmi三者一一对应。
具体地,上述是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一个子向量可为:
其中,上述其中p=0,…,p-1,qp为信道测量导频给定加权周期内的第p次加权发射时隙,在频域所有子载波上的发射加权序列;s为给定的信道测量导频配置的频域子载波个数,上述信道测量导频在频域上是等间隔放置的。
上述一个子向量中有p个元素。
可选地,上述θ的取值可以根据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最大时延差值δτmax和预设公式进行计算,上述预设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上述n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csi-rs)载波个数,上述f为csi-rs的载波间隔。上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也可称为信道测量导频。
可选地,上述θ的取值还可为一个默认值。该默认值是通过平均量化的方式对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值计算得到的值。
举例对上述通过平均量化的方式对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值计算得到的默认值的过程进行说明。假设上述m为5即上述重复覆盖区域内有5个用户设备,分别为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用户设备3、用户设备4、用户设备5。上述基站与该5个用户设备对应的时延差分别为6.7ns、2.7ns、1.9ns、8.4ns、5.4ns。上述基站将0ns-10ns划分为11个区间,分别是[0ns,0.5ns)、[0.5ns,1.5ns)、[1.5ns,2.5ns)、[2.5ns,3.5ns)、[3.5ns,4.5ns)、[4.5ns,5.5ns)、[5.5ns,6.5ns)、[6.5ns,7.5ns)、[7.5ns,8.5ns)、[8.5ns,9.5ns)、[9.5ns,10ns]。上述基站与该5个用户设备对应的时延差6.7ns、2.7ns、1.9ns、8.4ns、5.4ns分别位于[6.5ns,7.5ns)、[2.5ns,3.5ns)、[1.5ns,2.5ns)、[7.5ns,8.5ns)和[4.5ns,5.5ns)中,则上述基站可获取5个值:7ns、3ns、4ns、8ns、5ns。上述基站上述5个值的平均值作为上述默认值即:
θ=(7+3+4+8+5)/5=5.4
可选地,上述的qp设计方式是一种是对时延差进行等间隔的量化的方式;还可以采用非等间隔的方式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
其中,所述基站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所述基站覆盖小区1和小区2,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小区1和所述小区2叠加的区域;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一个,p和m均为大于0的整数。
具体地,上述时延差为上述两个小区的通道间的校准时延差和由于用户设备与上述两个4t小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差异产生的空口时延差之和。
上述时延差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可分别为可理解为上述校准时延差和上述m个用户设备对应的空口时延差的之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中,所述信道测量导频包括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所述基站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所述基站将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具体地,上述信道测量导频包括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具体是上述基站的两个发射节点分别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小区1和小区2可以理解为上述基站的两个发射节点覆盖的,这两个发射节点各映射4根天线,上述小区1和小区2也称为4t小区。为了表示方便,将这两个发射节点称为协同发射节点0和协同发射节点1。
其中,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基站将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所述基站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组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组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下面对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进行具体说明。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在每个发射时隙上等间隔放置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当间隔预设时长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1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按照上述如此反复,直至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送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
下面具体说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个根天线向用户设备a发送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在每个发射时隙上等间隔放置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在每次发射之前,第i个发射时隙上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与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第p个向量的s个时延差补偿权值一对一地相乘,得到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接着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发射时隙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上述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当间隔预设时长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将第i+1个发射时隙上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第p+1个向量中的s个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然后上述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1个发射时隙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按照上述如此反复,直至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送p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举例说明,假设上述s为5,则第i个发射时隙上的5个信道测量导频分别为[s1,s2,s3,s4,s5]t,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p个向量为qp=[1,ejpθ,ej2pθ,ej3pθ,ej4pθ]。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将5个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qp中值一对一相乘:[s1,s2,s3,s4,s5]t[1,ejpθ,ej2pθ,ej3pθ,ej4pθ]=[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为5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上述第i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这5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同时,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同时向上述用户设a发射5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s1,s2,s3,s4,s5。
s202、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
其中,上述资源块(resourceblock,rb)为一个时频域上一个特定大小的资源块。上述rb级信道状态可为信道的特征矢量方向、协方差矩阵或者其他形式的矢量式。
s203、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具体地,上述基站按照上述信道的特征矢量方向、协方差矩阵或者其他形式的矢量式进行波束赋形。
进一步地,上述基站可根据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针对用户设备a的波束赋形,还可以根据按照上述方法s201-s203获取多个用户设备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针对多个用户设备的波束赋形。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基站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通过将该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个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加权相乘得到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发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后,接收用户设备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cqi和p个pmi);基站分别从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p个cq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cqi为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cqi;基站根据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计算获取该用户设备的rb级信道状态;基站根据该用户设备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波束赋形,实现小区间的相干发射。
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框架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框架包括:用户设备301、第一基站302和第二基站303。该用户设备301与第一基站302和第二基站303均采用无线方式进行通信。该第一基站302的4根天线覆盖的区域为小区1即区域1,上述第二基站103的4根天线覆盖的区域为小区2即区域2。由于上述小区1和小区2均由4根天线覆盖,则上述小区1和小区2均可称为4t小区。区域3为上述区域1和上述区域2的重叠区域。上述用户设备301位于区域3中。该用户设备301为上述m个用户设备。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所述第二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基站,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包括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获取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为所述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具体地,可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框架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框架包括:第一基站501、第二基站502、第三基站503和用户设备504。上述第一基站501覆盖区域为区域1(即小区1),上述第二基站502覆盖区域为区域2(即小区2),上述第三基站503覆盖的区域为区域3(即小区3),上述区域1、区域2和区域3叠加的区域为区域4,用户设备504位于区域4中。第三基站获取其相对于上述第二基站的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的过程可参见步骤s4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叙述。
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和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所述第二基站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具体地,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是上述第二基站将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一对应相乘后得到的。并且上述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为标准信道测量的导频,标准信道测量导频是在相关协议中有相关描述,在此不再叙述。
在上述第二基站和第一基站向上述用户设备a分别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后,上述第二基站接收到上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cqi和p个pmi)。可以看出,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上述p个cqi和上述p个pmi三者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具体地,上述时延差为上述两个小区的通道间的校准时延差和由于用户设备与上述两个4t小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差异产生的空口时延差之和。
上述时延差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可分别为可理解为上述校准时延差和上述m个用户设备对应的空口时延差的之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中,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所述第二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具体地,上述是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一个子向量可为:
其中,上述其中p=0,…,p-1,qp为信道测量导频给定加权周期内的第p次加权发射时隙,在频域所有子载波上的发射加权序列;s为给定的信道测量导频配置的频域子载波个数,上述信道测量导频在频域上是等间隔放置的。
上述一个子向量中有p个元素。
可选地,上述θ的取值可以根据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最大时延差值δτmax和预设公式进行计算,上述预设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上述n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csi-rs)载波个数,上述f为csi-rs的载波间隔。上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也可称为信道测量导频。
可选地,上述θ的取值还可为一个默认值。该默认值是通过平均量化的方式对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值计算得到的值。
其中,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将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一对一相乘,以得到p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
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个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个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个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具体地,上述第二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具体是上述基站的一个发射节点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小区2可以理解为上述基站的一个发射节点覆盖的,这个发射节点映射4根天线,小区2也称为4t小区。为了表示方便,将这个发射节点称为协同发射节点。
下面具体说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个根天线向用户设备a发送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在每个发射时隙上等间隔放置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在每次发射之前,第i个发射时隙上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与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第p个向量的s个时延差补偿权值一对一地相乘,得到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接着上述协同发射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发射时隙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上述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当间隔预设时长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将第i+1个发射时隙上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第p+1个向量中的s个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然后上述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1个发射时隙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按照上述如此反复,直至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送p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举例说明,假设上述s为5,则第i个发射时隙上的5个信道测量导频分别为[s1,s2,s3,s4,s5]t,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p个向量为qp=[1,ejpθ,ej2pθ,ej3pθ,ej4pθ]。上述协同发射节点将5个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qp中值一对一相乘:[s1,s2,s3,s4,s5]t[1,ejpθ,ej2pθ,ej3pθ,ej4pθ]=[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为5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协同发射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上述第i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这5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
s402、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基站,该第三基站获取上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后,根据上述第三时延差补偿向量和对应的pmi计算得到对应的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
其中,上述rb为一个时频域上一个特定大小的资源块。上述rb级信道状态可为信道的特征矢量方向、协方差矩阵或者其他形式的矢量式。
s403、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s404、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具体地,上述第二基站接收到上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时,上述第二基站根据上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基站可根据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针对用户设备a的波束赋形,还可以根据按照上述方法s401-s404获取多个用户设备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针对多个用户设备的波束赋形。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基站,当接收到上述第一基站的发送的指示消息后,上述第三基站根据上述对应的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与上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参见图3,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如图6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601、第一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具体地,上述第一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具体是上述第一基站的一个发射节点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小区1可以理解为上述基站的一个发射节点覆盖的,这个发射节点映射4根天线,小区1也称为4t小区。为了表示方便,将这个发射节点称为协同发射节点。该p组信道测量导频为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在现有的协议中已有定义,在此不再叙述。
下面对上述协同发射节点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进行具体说明。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在每个发射时隙上等间隔放置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协同发射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当间隔预设时长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1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按照上述如此反复,直至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送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
s602、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其中,所述系统包括第三基站,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和所述第三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可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框架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框架包括:第一基站501、第二基站502、第三基站503和用户设备504。上述第一基站501覆盖区域为区域1(即小区1),上述第二基站502覆盖区域为区域2(即小区2),上述第三基站503覆盖的区域为区域3(即小区3),上述区域1、区域2和区域3叠加的区域为区域4,用户设备504位于区域4中。
s603、所述第一基站进行波束赋形。
具体地,上述第一基站分别向上述第二基站、上述第三基站发送指示消息后,上述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可以只进行针对用户设备a的协同波束赋形,也可以进行针对m个用户设备的协同波束赋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可以是同一个基站。可参见图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框架包括:基站a701、基站b702和用户设备703。上述基站a701覆盖两个区域,分别为区域1和区域2(即小区1和小区2),上述基站b702覆盖区域为区域3(即小区3),上述区域1、区域2和区域3叠加的区域为区域4,用户设备703位于区域4中。
上述基站a和上述基站b实现协同波束赋形可参见上述步骤s201-203和步骤s401-404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叙述。
参见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s801、第二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m个用户设备为上述第二基站和第一基站覆盖小区的叠加区域的用户设备。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为区域1,上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为区域2,上述m个用户为区域1和区域2叠加区域内的用户设备,即上述m个用户设备为上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共同服务的用户设备。
上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和上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均为4t小区即上述第一基站和上述第二基站各有4根天线服务对应的小区。
其中,上述时延差包括上述两个小区的通道间的校准时延差和由于用户设备与上述两个4t小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差异产生的空口时延差之和。
上述时延差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可分别为可理解为上述校准时延差和上述m个用户设备对应的空口时延差的之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s802、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分别获取第一信道测量导频。
其中,上述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为标准信道测量导频,该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在现有协议中已有定义,在此不再叙述。
s803、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时延差范围,预设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具体地,上述是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一个子向量可为:
其中,上述其中p=0,…,p-1,qp为信道测量导频给定加权周期内的第p次加权发射时隙,在频域所有子载波上的发射加权序列;s为给定的信道测量导频配置的频域子载波个数,上述信道测量导频在频域上是等间隔放置的。
上述一个子向量中有p个元素。
可选地,上述θ的取值可以根据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最大时延差值δτmax预设公式进行计算,上述预设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上述n为csi-rs的载波个数,上述f为csi-rs的载波间隔。上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也可称为信道测量导频。
可选地,上述θ的取值还可为一个默认值。该默认值是通过平均量化的方式对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值计算得到的值。
举例对上述通过平均量化的方式对上述时延差范围内的值计算得到的默认值的过程进行说明。假设上述m为5即上述重复覆盖区域内有5个用户设备,分别为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用户设备3、用户设备4、用户设备5。上述基站与该5个用户设备对应的时延差分别为6.7ns、2.7ns、1.9ns、8.4ns、5.4ns。上述基站将0ns-10ns划分为11个区间,分别是[0ns,0.5ns)、[0.5ns,1.5ns)、[1.5ns,2.5ns)、[2.5ns,3.5ns)、[3.5ns,4.5ns)、[4.5ns,5.5ns)、[5.5ns,6.5ns)、[6.5ns,7.5ns)、[7.5ns,8.5ns)、[8.5ns,9.5ns)、[9.5ns,10ns]。上述基站与该5个用户设备对应的时延差6.7ns、2.7ns、1.9ns、8.4ns、5.4ns分别位于[6.5ns,7.5ns)、[2.5ns,3.5ns)、[1.5ns,2.5ns)、[7.5ns,8.5ns)和[4.5ns,5.5ns)中,则上述基站可获取5个值:7ns、3ns、4ns、8ns、5ns。上述基站上述5个值的平均值作为上述默认值即:
θ=(7+3+4+8+5)/5=5.4
可选地,上述的qp设计方式是一种是对时延差进行等间隔的量化的方式;还可以采用非等间隔的方式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
s804、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其中,上述第二基站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是上述第二基站的一个发射节点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可以理解为上述区域1是该发射节点覆盖的区域,该发射节点映射4根天线。为了表述方便,将该发射节点称为协同发射节点0。
上述用户设备a为上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上述第二基站的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具体是根据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对上述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进行加权得到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并通过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映射的4根天线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上述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下面具体说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个端口向用户设备a发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在每个发射时隙上等间隔放置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在每次发射之前,第i个发射时隙上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第p个向量的s个时延差补偿权值一对一地相乘,得到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接着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发射时隙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上述节点0在其映射的4根天线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当间隔预设时长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将第i+1个发射时隙上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的第p+1个向量中的s个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然后上述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1个发射时隙上同时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按照上述如此反复,直至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送p组s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s805、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
其中,上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具体是上述第一基站的一个发射节点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区域2可以理解为为该发射节点覆盖的区域,该发射节点映射4根天线。为了表述方便,将该发射节点称为协同发射节点1。
下面对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进行具体说明。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在每个发射时隙上等间隔放置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当间隔预设时长后,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第i+1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按照上述如此反复,直至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送p组s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
举例说明,假设上述s为5,则第i个发射时隙上的5个信道测量导频分别为[s1,s2,s3,s4,s5]t,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p个向量为qp=[1,ejpθ,ej2pθ,ej3pθ,ej4pθ]。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将5个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qp中值一对一相乘:[s1,s2,s3,s4,s5]t[1,ejpθ,ej2pθ,ej3pθ,ej4pθ]=[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为5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即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在上述第i个发射时隙上向上述用户设备a发射这5个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s1,s2ejpθ,s3ej2pθ,s4ej3pθ,s5ej4pθ。同时,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通过其映射的4根天线同时向上述用户设a发射5个标准信道测量导频s1,s2,s3,s4,s5。就这样,上述基站就完成一组信道测量导频的发射。
s806、所述用户设备a接收到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射的p组信道测量导频,向所述第二基站反馈p个测量参数。
其中,上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cqi和p个pmi。该p个cqi与p个pmi一一对应。
上述用户设备a在接收到上述第二基站发射的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后和第一基站发射的一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后,该用户设备a根据上述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一信道测量导频获取一个测量参数(包括cqi和pmi)。
具体地,上述用户设备a每接收到上述第二基站发射的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和上述第一基站发射的一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后,向该第二基站反馈一个测量参数(包括cqi和pmi)。故上述用户设备a接收到上述第二基站发射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和上述第一基站发射的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后,向该第二基站反馈p个测量参数。
可以看出,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p个cqi和p个pmi三者一一对应。
s807、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选取最大coi对应的一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为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s808、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最大cqi对应的pmi,计算得到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
上述rb为一个时频域上一个特定大小的资源块。上述rb级信道状态可为信道的特征矢量方向、协方差矩阵或者其他形式的矢量式。
s809、所述第一基站指示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其中,上述第一基站进行波束赋形之前,向上述第二基站发送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二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接着根据该时延差范围预设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二基站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权值对第一信道测量导频进行加权,得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并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同时第一基站向该用户设备a发射p组标第一道测量导频。用户设备根据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获取p个测量参数(cqi和pmi)。用户设备a将p个测量参数发送至第二基站。第二基站获取最大cqi对应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接着根据最大cqi对应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第一基站指示第二基站根据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与第一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有利于解决因空口时延差和校准时延差而造成的小区间的相干发射困难的问题。
参见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增强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图5所示的框架。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
s901、第二基站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
其中,上述m个用户设备为上述区域4内的用户设备即为上述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共同服务的用户设备。
s902、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同时分别获取第一信道测量导频。
s903、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s904、所述第二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
其中,上述用户设备a为上述m个基站中的任意一个,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是将上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的,上述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也可称为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s905、所述用户设备a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发射的p组信道测量导频,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p个第一测量参数。
其中,上述用户设备a接收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后,根据上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获取p个第一测量参数。该p个第一测量参数与上述p个信道测量导频一一对应。该p个第一测量参数包括p个第一cqi和p个第一pmi。
可以看出,上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p个第一cqi和p个第一pmi三者一一对应。
s906、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选取最大第一cqi对应的一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为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其中,上述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可以看作上述第二基站相对于上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
s907、所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最大第一cqi对应的第一pmi,获取所述用户设备a的第一rb级信道状态。
s908、第三基站获取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
s909、所述第二基站和所述第三基站获取第一信道测量导频。
s910、所述第三基站根据所述时延差范围,预设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s911、所述第三基站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三信道测量导频,所述基站1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标准信道测量导频。
其中,上述p组第三信道测量导频是将上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的,上述第三信道测量导频也可称为加权后的信道测量导频。
s912、所述用户设备a接收所述基站1和第三基站发射的p组信道测量导频,向所述基站1发送p个第二测量参数。
其中,上述用户设备a接收上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后,根据上述p组标第一道测量导频和上述p组第三信道测量导频获取p个第二测量参数。该p个第二测量参数与上述p个信道测量导频一一对应。该p个第二测量参数包括p个第二cqi和p个第二pmi。
可以看出,上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p个第二cqi和p个第二pmi三者一一对应。
s913、所述第三基站从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中,选出最大第二cqi对应的一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为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其中,上述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可以看作上述第三基站相对于上述第二基站的时延差。
s914、所述第三基站根据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获取所述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具体地,上述第三基站向上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该第二基站根据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获取第三基站相对于第一基站的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并将该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发送给第三基站。
s915、所述第三基站根据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其最大第二cqi对应的第二pmi,获取所述用户设备a的第二rb级信道状态。
s916、所述第一基站指示所述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分别根据第一rb级信道状态和第二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其中,上述第一基站进行波束赋形之前,向上述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发送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分别根据上述第一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和第二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与第一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可进行针对m个用户设备的协同波束赋形。
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步骤过程可参见上述步骤801-809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为同一个基站或者,上述第一基站和第三基站1为同一个基站或者,上述第二基站和第三基站为同一个基站,即上述3个区域(区域1、区域2和区域3)中的任意两个区域是由同一个基站覆盖的。此种情况下,两个基站的协同波束赋形过程可参见上述步骤901-916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叙述。
在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该场景中有4个协同发射节点,分别为协同发射节点0、协同发射节点1、协同发射节点2和协同发射节点3。其中,上述4个协同发射节点分别服务4个区域,分别为区域1、区域2、区域3和区域4,m个用户设备处于上述区域1、区域2、区域3和区域4重叠的区域即该m个用户设备为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协同发射节点2、协同发射节点3和协同发射节点4分别对应的基站共同服务的。
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协同发射节点1、协同发射节点2和协同发射节点3可以分别对应一个基站;也可以是其中任意两个协同发射节点对应同一个基站,其他两个协同发射节点分别对应一个基站;也可以是其中任意两个协同发射节点对应同一个基站,其他两个协同发射节点对应同一个基站。
假设上述协同发射节点0对应的基站为基站b0,上述协同发射节点1对应的基站为基站b1、上述协同发射节点2对应的基站为基站b2、上述协同发射节点3对应的基站为基站b3。上述基站b0和基站b1、上述基站b1和基站b2、上述基站b2和基站b3均按照上述步骤s401-s407,分别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a、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b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c。上述基站b1、基站b2和基站b3根据上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a、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b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c分别获取上述基站b2相对于上述基站b0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s1,上述基站b3相对于上述基站b0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值s2。上述基站b1根据上述时延差补偿向量a和对应的pmi获取用户设备的第一rb级信道状态,上述基站b1根据上述时延差补偿值s1和对应的pmi获取用户设备的第二rb级信道状态,上述基站b3根据上述时延差补偿值s2和对应的pmi获取用户设备的第三rb级信道状态。上述基站b0指示上述基站b1、上述基站b1和上述基站b1分别根据上述第一rb级信道状态、上述第二rb级信道状态和上述第三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适用于n个协同发射节点共同服务用户设备的情况即该用户设备位于上述n个协同发射节点共同覆盖的区域中的情况。
参见图1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基站1000包括:
获取单元1001,用于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可选地,所述获取单元1001包括:
第一发射子单元10011,用于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
接收子单元10012,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与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选取子单元10013,用于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10011根据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所述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基站1000还包括:
预估单元1004,用于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所述基站覆盖小区1和小区2,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小区1和所述小区2叠加的区域;
预制单元1005,用于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一个,p和m均为大于0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信道测量导频包括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第二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10011包括:
加权子单元100111,用于将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二发射子单元100112,用于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和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可选地,所述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加权子单元100111用于:
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组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组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计算单元10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
波束赋形单元1003,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单元(获取单元1001、计算单元1002、波束赋形单元1003、预估单元1004和预制单元1005)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相关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000是以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单元”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此外,以上获取单元1001、计算单元1002、波束赋形单元1003、预估单元1004和预制单元1005可通过图17所示的基站的处理器1701来实现。
参见图13,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所述基站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如图13所示,该基站1300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1301,用于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基站,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包括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所述第二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是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基站1300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1305,用于接收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第二获取单元1306,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获取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为所述第三基站相对于所述第一基站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发送单元1307,用于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三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获取单元1301包括:
第一发射子单元13011,用于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接收子单元13012,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a反馈的p个测量参数,所述p个测量参数包括p个信道质量指示cqi和p个pmi,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所述p个cqi和所述p个pmi一一对应;
选取子单元13013,用于分别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p个pmi中,选取最大cqi对应的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pmi。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根据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之前,所述基站1300还包括:
预估单元1308,用于预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
预制单元1309,用于根据所述m个用户设备的时延差范围,预制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射子单元13011包括:
加权子单元130111,用于将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与p组第一信道测量导频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第二发射子单元130112,用于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所述p组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可选地,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每组信道测量导频包括s个信道测量导频,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每组向量中有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值,所述加权子单元130111用于:
将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第i个信道测量导频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与所述p组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向量的第i个向量中的s个信道测量导频的时延差补偿一对一相乘,得到所述p个第二信道测量导频。
计算单元13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第一接收单元1303,用于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单元1304,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单元(第一获取单元1301、计算单元1302、第一接收单元1303、波束赋形单元1304、第二接收单元1305、第二获取单元1306、发送单元1307、预估单元1308和预制单元1309)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相关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300是以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单元”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此外,以上第一获取单元1301、计算单元1302、第一接收单元1303、波束赋形单元1304、第二接收单元1305、第二获取单元1306、发送单元1307、预估单元1308和预制单元1309可通过图18所示的基站的处理器1801来实现。
参见图16,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所述基站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m个用户设备,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与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如图16所示,该基站1600包括:
发射单元1601,用于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
第一发送单元1602,用于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可选地,所述系统包括第三基站,所述m个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所述第二基站覆盖的小区和所述第三基站覆盖的小区的叠加区域,所述基站1600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1604,用于向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单元1603,用于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单元(发射单元1601、第一发送单元1602、波束赋形单元1603、第二发送单元1604)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相关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1300是以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单元”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此外,以上发射单元1601、第一发送单元1602、波束赋形单元1603、第二接收单元1604可通过图19所示的基站的处理器1901来实现。
如图17所示,终端设备1700可以以图17中的结构来实现,该终端设备17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701,至少一个存储器17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703。所述处理器1701、所述存储器1702和所述通信接口1703通过所述通信总线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17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17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17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1702用于存储执行以上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1901来控制执行。所述处理器17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
存储器1702存储的代码可执行以上提供的终端设备执行的上述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比如: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如图18所示,终端设备1800可以以图18中的结构来实现,该终端设备18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801,至少一个存储器18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803。所述处理器1801、所述存储器1802和所述通信接口1803通过所述通信总线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18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18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18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1802用于存储执行以上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1801来控制执行。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8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
存储器1802存储的代码可执行以上提供的终端设备执行的上述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比如:所述第二基站根据预设方式获取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延差补偿向量和所述目标pmi,计算得到用户设备a的资源块rb级信道状态,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用户设备a的rb级信道状态进行协同波束赋形。
如图19所示,终端设备1900可以以图19中的结构来实现,该终端设备19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901,至少一个存储器19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903。所述处理器1901、所述存储器1902和所述通信接口1903通过所述通信总线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19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19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19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1902用于存储执行以上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1901来控制执行。所述处理器19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9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
存储器1902存储的代码可执行以上提供的终端设备执行的上述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比如:第一基站在p个发射时隙上向用户设备a发射p组信道测量导频,所述用户设备a为所述m个用户设备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进行协同波束赋形;所述第一基站进行波束赋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何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的发射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