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177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切换式耳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特别是切换式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耳机在使用时戴到用户耳部,实现音频播放,然而,长期佩戴会造成听觉疲劳,但取下耳机后,由于耳机不具有外响播放功能,用户就不得不中断耳机的使用,基于这种状况,现有技术中有采取红外感应来判断用户的耳机佩戴情况,进而选择音频输出的外响或内响,然而这种方式,需要红外信号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不但耗电,而且长期的红外辐射对头部的损伤不容忽视,因此,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一种使用安全的切换式耳机,以实现外响和内响之间的便捷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切换式耳机,通过耳机结构的改良,实现机械切换音频输出方式,进行外响或内响的选择,以满足用户对耳机的多功能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切换式耳机,包括控制柜以及机架,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耳机主体和与耳机主体转动连接的耳机支架,所述耳机主体内设有扬声器、音频控制电路板、触发结构;所述音频控制电路板上至少具有内响线路和外响线路,所述触发结构与用于切换内响线路和外响线路的控制键相抵接,扬声器与音频控制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耳机主体相对耳机支架转动时,触发结构驱动所述控制键切换音频控制电路板的音频输出。

上述结构中,所述耳机支架上设有与耳机主体转动连接的转动轴,转动轴穿过耳机主体的壳体向内延伸端与所述触发结构相连接。

上述结构中,所述触发结构包括偏心轴,所述偏心轴偏离所述转动轴的轴心设置,且所述耳机主体相对与耳机支架转动α角度时,转动轴带动偏心轴的运动驱动控制键动作,其中,α角度为耳机佩戴时的内响状态切换至外响状态耳机主体的相对转动角度。

上述结构中,所述控制键为拨动开关键或轻触开关键,当控制键为拨动开关键时,所述偏心轴联动拨动开关键的位移大于驱动该拨动开关键动作的位移。

上述结构中,当控制键为轻触开关键时,所述轻触开关键的上方抵接有压板,所述偏心轴绕转动轴转动时,偏心轴抵压所述压板向下驱动该轻触开关动作。

上述结构中,所述压板为弹片,弹片的固定端连接在所述耳机主体的壳体上,另一端与固定端之间的形变区域至少有一处靠近且不触及所述轻触开关键,所述偏心轴绕转动轴转动角度大于β角度时,弹片抵压轻触开关键动作;β角度为耳机佩戴时的内响状态切换至外响状态耳机主体的相对转动角度。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切换式耳机,通过耳机结构的改良,实现机械切换音频输出方式,进行外响或内响的选择,以满足用户对耳机的多功能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式耳机的内响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式耳机的外响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换式耳机的局部分解图。

图中:1、耳机主体;2、耳机支架;3、连带;11、隔音软垫;12、扬声器;13、转动轴;14、偏心轴;15、压板;16、音频控制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切换式耳机,它包括耳机主体1和与耳机主体1转动连接的耳机支架2,耳机主体1内设有扬声器12、音频控制电路板16、触发结构;音频控制电路板16上至少具有内响线路和外响线路,触发结构与用于切换内响线路和外响线路的控制键相抵接,扬声器12与音频控制电路板16之间电性连接,耳机主体1相对耳机支架2转动时,触发结构驱动控制键切换音频控制电路板16的音频输出;本实用新型的切换式耳机可以通过蓝牙接收播放设备的音频信号,实现无线播放,效果更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机械转动来触发音频输出切换的方式,在不损伤用户健康的情况下满足人们对耳机内响和外响的实用性需要,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切换式耳机实现了切换时的耳机造型,其向外敞开的喇叭口不仅是功能切换至外响的标志,更有种外响扬声的产品质感,具有较佳的用户体验;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耳机主体1,在使用时,根据左右耳朵的设置,两侧的耳机支架2之间通过连带3转动连接,这样不使用时,也可以将两侧的耳机支架2向内收拢,以便于收纳,也可以在耳机主体1紧贴耳朵的一面设置隔音软垫11,实现隔绝外部噪音的目的,同时使佩戴舒适。

进一步地,触发结构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耳机支架2上设有与耳机主体1转动连接的转动轴13,转动轴13穿过耳机主体1的壳体向内延伸端与触发结构相连接,这种直接与耳机支架2上的转动轴13相连的方式,连接极为简单,且构件少,便于组装。

进一步地,触发结构包括偏心轴14,偏心轴14偏离转动轴13的轴心设置,且耳机主体1相对与耳机支架2转动α角度时,转动轴13带动偏心轴14的运动驱动控制键动作,其中,α角度为耳机佩戴时的内响状态切换至外响状态耳机主体1的相对转动角度;可以理解的,控制键动作是指控制键实现对电路的切换,以实现扬声器12的内响或外响,其触发该动作的偏心轴1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转动角度,用户从头戴状态取下耳机,并转动耳机主体1到合适的位置,便能享受到外响的音频效果。

进一步地,用于切换音频输出的控制键可以是拨动开关键,也可以是轻触开关键,当控制键为拨动开关键时,偏心轴14联动拨动开关键的位移大于驱动该拨动开关键动作的位移,这种方式下,偏心轴14就类似与驱动杆,利用该驱动杆联动的作用来选择拨动开关键的状态,实施极为简便,用户体验好;且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当控制键为轻触开关键时,轻触开关键的上方抵接有压板15,偏心轴14绕转动轴13转动时,偏心轴14抵压压板15向下驱动该轻触开关动作;压板15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确保偏心轴14触发轻触开关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利用压板15作为中间键来调节轻触开关的开启或断开状态下,耳机主体1和耳机支架2间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压板15为弹片,弹片的固定端连接在耳机主体1的壳体上,另一端与固定端之间的形变区域至少有一处靠近且不触及轻触开关键,偏心轴14绕转动轴13转动角度大于β角度时,弹片抵压轻触开关键动作;β角度为耳机佩戴时的内响状态切换至外响状态耳机主体1的相对转动角度;利用有弹性的弹片作为压板15,一方面,可以利用弹片的形变,使佩戴状态下,弹片时刻处于准备切换状态,而当需要切换时,弹片有着很好的缓冲,降低直接按压轻触开关的冲击力,有效保障轻触开关的使用寿命和开关性能,在调节至内响模式时,弹片仍然可以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脱离对轻触开关的控制。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