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0605发布日期:2018-06-01 21:55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



背景技术:

从iPhone 5导入金属背壳(背壳又称后盖)后,一直到现在的iPhone 7,都使用一体加工的金属背壳,其俨然成为高端机的标配。然而此金属背壳不透光,因此无法在其表面设置发光的功能。随着未来5G通讯以及无线充电功能的功能提升,愈来愈多的终端致力于将3D玻璃运用在手机后盖。

现有的高阶手机后盖使用整块金属原料包含中框直接一体加工成型,低阶手机则使用塑胶注塑成型。由于金属与塑料不透光,因此现有的智能手机无法利用后盖做大面积发光,只能局部黏贴LED光源,局部在镂空的logo位置发光,无法达到全面发光效果,也无法达到自主变色效果。

从iPhone 5带动智能手机采用一体式金属中框后盖的风潮后,高端机非金属后盖不用。金属不透光无法搭配发光元器件达到后盖发光的功能,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机的工业外形设计最多是在金属背壳上做表面处理,改变质感和颜色,完全没有机会实现后盖发光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可以实现手机后盖发光、变色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包括后盖和发光元件,所述后盖为3D玻璃,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以光学双面胶粘合,所述3D玻璃设置在手机的背部,手机内设置有发光源,所述发光源的光导引到所述3D玻璃上。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源为LED光源。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为导光微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导光微结构制作在塑料基板上,然后连同塑料基板粘贴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或者将导光微结构转贴到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或者将导光材料涂布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形成所述导光微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为冷光膜片,所述冷光膜片为电致发光EL元件。

作为优选,所述电致发光EL元件制作在塑料基板上,然后连同塑料基板粘贴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为电致变色EC材料,所述电致变色EC材料镀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电致变色EC材料镀在所述3D玻璃的外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为电子纸,所述电子纸采用柔性塑料,并贴附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

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包括后盖和导光微结构,所述后盖为3D玻璃,所述3D玻璃的厚度设置为低角度反射程度的厚度,所述导光微结构设置在所述3D玻璃的内壁上,所述3D玻璃设置在手机的背部,手机内设置有LED光源,所述LED光源的光导引到所述3D玻璃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后盖和发光元件,后盖采用3D玻璃,发光元件设置在3D玻璃的内壁上,3D玻璃设置在手机的背部,利用3D玻璃的高透光性,从而使后盖达到可发光可变色的效果,可以自由设定发光颜色与模式,也可配合来电、短信以及APP信息通知而发光。本实用新型用3D玻璃后盖取代金属中框的面积,成为手机中表面积最大的元件,搭配全屏设计的正面显示,成为第二发光显示元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另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盖,2-发光元件,21-导光微结构,3-光学路径,4-LED光源,5-光学双面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发光变色的手机后盖,包括后盖1和发光元件2,后盖1为3D玻璃,发光元件2设置在3D玻璃的内壁上,以光学双面胶5粘合,3D玻璃设置在手机的背部,手机内设置有发光源(图1中未示出),优选为LED光源4,发光源的光导引到3D玻璃上。

作为实施例一,发光元件2可以为导光微结构21,细微的导光微结构21可以制作在塑料基板上,然后连同塑料基板粘贴在3D玻璃的内壁上,或者以转印技术将导光微结构21转贴到3D玻璃的内壁上,也可以直接将导光材料涂布在3D玻璃的内壁,再以纳米压印技术形成导光微结构21,或者以曝光显影的光刻技术直接在3D玻璃的表面制作导光微结构21。LED光源4配置在电路主板上,当3D玻璃与电路主板组装时,导光微结构21对准LED光源4,可将光导入导光微结构21并发光,此时即可以将LED光源4的光导引到整个3D玻璃后盖1上,也可以导引到局部区域,如Logo区域而发光。

作为实施例二,发光元件2可以为冷光膜片,冷光膜片为电致发光EL(Electro Luminescence)元件。电致发光EL元件可以制作在塑料基板上,具有可挠性,从而可以连同塑料基板粘贴在3D玻璃的内壁上,发光模式可以是全面发光或局部发光。

作为实施例三,发光元件2可以为电致变色EC(Electrochromism)材料,电致变色EC材料镀在3D玻璃的内壁上,电致变色EC材料也可以镀在3D玻璃的外壁上,从而使得3D玻璃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变色,也可以搭配电致发光来改变发光的颜色。

作为实施例四,发光元件2可以为电子纸,电子纸可以采用柔性塑料,因此可贴附在3D玻璃的内壁上,达到低耗电的显示与变色,并作为手机的第二显示屏。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直接采用导光微结构21,并且将3D玻璃的厚度设置为低角度反射程度的厚度,3D玻璃内的光学路径3如图2所示,此时入射光大部分被反射,则3D玻璃自身可以成为导光介质,LED光源4则可以配置在电路主板的任意位置,系统组装后将LED光源4导入3D玻璃内,从而导光并衍生发光。此结构也可以搭配电致变色薄膜产生光颜色改变。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后盖1和发光元件2,后盖1采用3D玻璃,发光元件2设置在3D玻璃的内壁上,3D玻璃设置在手机的背部,利用3D玻璃的高透光性,从而使后盖1达到可发光可变色的效果,可以自由设定发光颜色与模式,也可配合来电、短信以及APP信息通知而发光。本实用新型用3D玻璃后盖1取代金属中框的面积,成为手机中表面积最大的元件,搭配全屏设计的正面显示,成为第二发光显示元件。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