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86767发布日期:2020-04-21 21:4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而移动终端是通过天线接收无线信号得以实现通信的。目前,为迎合移动终端轻薄化、美观化的市场需求,现有的移动终端通常采用内置固定天线,但内置固定天线容易受周围环境干扰而使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强度弱,导致通信质量差或不稳定。同时现有2g、3g、4g网络并存,并且在加速发展5g通信,要求更多的天线数量、更高的频段覆盖和更高的性能指标,对天线的设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如何自适应环境变化以改善无线信号的接收情况,进而保证通信质量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线信号增强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内设有可移动天线,所述无线信号增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联网状态时,实时检测当前第一信号强度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若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优选地,所述预设移动方式至少包括向外延伸、终端内左右移动、扇形打开中的任一种;所述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包括:当所述预设移动方式为向外延伸时,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突出至所述移动终端外,并向外延伸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当所述预设移动方式为终端内左右移动时,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在所述移动终端内向左或向右移动,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当所述预设移动方式为扇形打开时,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以扇形打开方式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打开,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优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还包括: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以预设速率向外延伸或移动或打开。优选地,在所述若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的操作之后,还包括:若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在预设时长内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判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比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若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的操作;若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优选地,在所述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的操作之后,还包括:在检测到第三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判断所述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第三预设阈值比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大;若所述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满足预设要求,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操作。优选地,在若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还包括:监测是否接收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若接收到所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则中断执行所述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的操作,并维持所述可移动天线在初始位置上。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内设有可移动天线,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信号增强程序,所述信号增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的步骤。优选地,所述可移动天线为弹出式天线、左右平移式天线、扇形打开式天线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内还设有固定天线,所述固定天线与所述可移动天线的射频覆盖范围构成信号收发区域。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信号增强程序,所述信号增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的步骤。本发明是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联网状态时,实时检测当前第一信号强度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若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进而能够自适应环境变化以改善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情况,保证通信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移动终端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无线信号增强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移动终端运行环境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设备。如图1所示,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本实施例中的无线接口为可移动天线,包括弹出式天线、左右平移式天线、扇形打开式天线中的任一种。进一步地,无线接口为固定天线。须知,天线是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设备装置,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的无线电设备。可移动天线和固定天线都是内置在移动终端内的,区别在于固定天线不可移动,而可移动天线可以移动。可移动天线和/或固定天线的射频覆盖范围构成信号接收和发射的区域。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仅设有可移动天线,也可以同时设有可移动天线和固定天线。只要有天线就有其对应的射频覆盖范围,即可实现对通讯频段的覆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计算机程序。其中,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移动终端和软件资源的程序,支持信号增强程序以及其它软件和/或程序的运行。在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接入网络;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侦测确认指令和编辑指令等。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信号增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联网状态时,实时检测当前第一信号强度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若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信号增强程序,以执行下述操作:当所述预设移动方式为向外延伸时,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突出至所述移动终端外,并向外延伸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当所述预设移动方式为终端内左右移动时,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在所述移动终端内向左或向右移动,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当所述预设移动方式为扇形打开时,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以扇形打开方式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打开,以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信号增强程序,以执行下述操作: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以预设速率向外延伸或移动或打开。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信号增强程序,以执行下述操作:若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在预设时长内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判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比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若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的操作;若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信号增强程序,以执行下述操作:在检测到第三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判断所述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第三预设阈值比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大;若所述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满足预设要求,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操作。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信号增强程序,以执行下述操作:监测是否接收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若接收到所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则中断执行所述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所述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的操作,并维持所述可移动天线在初始位置上。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的各个实施例。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无线信号增强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无线信号增强包括:步骤s10,当移动终端处于联网状态时,实时检测当前第一信号强度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本实施例中,天线的功能是收发无线信号,即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从而与外部设备数据交互。现有移动终端在使用过程中,有多种模式如飞行模式、无线网模式。飞行模式是断开网络连接,而无线网模式是启用无线网络进行连接。无线网络是利用射频(radiofrequencyrf)技术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通信。移动终端处于联网状态,也就是启用无线网络连接并收发无线信号,实现通信功能。移动终端接收无线信号的强度值,即无线接收信号强度rssi(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or)来判断移动终端的灵敏度和通信质量。rssi只有绝对值,没有方向性。rssi的单位是dbm,而不是db。db是输出和输入功率的比例值,而dbm确是一个绝对值。dbm是一个表示功率绝对值的单位,他的计算公式为10lg(功率值/1mw),也就是只需将接受到的信号功率p代入就是接收信号强度。例如如果接收到的功率为1mw,按照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该为10lg(1mw/1mw)=0dbm。本实施例中,由于rssi在每次连接事件时都会发生变化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需要实时检测以得到确切的rssi。为方便计算机区分和处理计算,将当前检测到的rssi定义为第一信号强度值,将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rssi定义为第二信号强度值,将可移动天线锁定后检测的rssi定义为第三信号强度值。应当理解的是,当前检测的第一信号强度值,移动终端的天线未做任何变更。本实施例中,现有技术中dbm为0是其最大值,意味着接收方把发射方发射的所有无线信号都接收到了,即无线路由器发射多少功率,接收的无线网卡就获得多少功率。这是在理想状态下测量的,但是在实际中即使将无线网卡挨着无线路由器的发射天线也不会达到dbm为0的效果。所以测量出来的dbm值都是负数,因而dbm值越大发送接收信号的效果越好。一般网络连接非常好的状态对应的dbm值为0到-50dbm,然信号接收rssi值与厂商产品相关,因而可根据自身的信道和信号经验值设置一个阈值,即第一预设阈值,用以与检测到的第一信号强度值进行比对判断。步骤s20,若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在山区、地铁、房屋建筑等频段覆盖率低的地方,受到影响,导致rssi指标下降。进一步地,人体、天气对信号收发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手机在手握或耳边时,rssi指标下降。当检测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说明当前移动终端信号接收或发射较弱,此时需要改善天线环境来提高天线辐射效率。具体地,根据预设移动方式来移动天线,也就是通过改变天线在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天线形态,从而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进而使天线性能指标、频段覆盖等有所提升,满足多变的使用场景。手机等终端内部结构中仅留部分空间给天线,使得天线性能受到极大影响而无法满足日益严苛的性能要求,而本发明是通过可移动天线来改善天线性能的。可移动天线,顾名思义就是终端内置的天线是可以移动的。可移动天线作为滑动组件,包括弹出式天线、左右平移式天线、扇形打开式天线等多种形式。可移动天线移动的方式就可以包括上下滑动、左右滑动、倾斜4度角移动、扇面展开移动等等,具体移动方向根据实际内设的可移动天线及其位置而定。进一步地,可移动天线是内置在终端内的,与终端为一体,因而无需用户额外携带,方便快捷。步骤s30,若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本实施例中,为方便计算机区分和处理计算,将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所检测到的rssi定义为第二信号强度值。随着天线的移动,信号收发区域也跟着变动,而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可能比第一信号强度值大,也可能比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也可能与第一信号强度值相等。此时只需将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一预设阈值做比对判断,即可确定天线移动后终端的天线性能有没有等到改善。当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说明移动终端信号收发效果好,通信质量、灵敏度、天线性能均等到改善,因而控制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使之维持改善后的效果。本实施例中,是当移动终端处于联网状态时,实时检测当前第一信号强度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若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若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控制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进而能够自适应环境变化以改善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情况,保证通信质量。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实施例,可移动天线为弹出式天线、左右平移式天线、扇形打开式天线中的任一种,其中,弹出式天线可以垂直弹出,左右平移式天线可以向左或向右滑动,扇形打开式天线可以扇面展开,并且配合相应的锁止结构件保持在移动的位置上。因而预设移动方式至少包括向外延伸、终端内左右移动、扇形打开中的任一种。在本实施例,步骤s20中,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包括:步骤s21,当预设移动方式为向外延伸时,控制可移动天线突出至移动终端外,并向外延伸以调整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本实施例中,天线有内置和外置两种,内置天线客观上必然比外置天线弱。由于终端接收发送电路的增益都是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自动调节的,能通过合理的参数设定,会自动补偿有关的损失,因而就终端整体而言,在信号比较好情况下,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并没有任何差别,且内置天线更符合市场追求的携带方便和美观的要求,而外置天线则需要用户额外携带,在使用时更需要用户手动操作,因此现有大部分终端均采用内置天线。在信号较弱的情况下,内置天线的劣势就显示出来了,也就是理论上内置天线比较容易在弱信号环境丢失信号影响通信质量。本实施例中,可移动天线为弹出式天线,则预设移动方式对应为向外延伸。当信号强度弱时,控制可移动天线突出至移动终端外。通过实时检测rssi并自动调节天线位置,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操作,却可以看到手机局部形态发生变化,不仅增强无线信号,还增加了趣味性。进一步地,在突出过程中,还可控制以预设速率向外延伸。速率(speed)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或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而预设速率为预先设置好的速度变化率。通过速率控制可移动天线的移动速度,进而当可移动天线移动到一定位置而未到顶点时,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锁定的移动的位置上,进而使终端局部形态改变幅度范围小,又能达到增强无线信号的有益效果。为方便理解,如图3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移动终端1内设有可移动天线2,控制可移动天线2突出至外,也就是控制可移动天线2垂直向上滑动。可移动天线2突出至终端外能够调整其射频覆盖范围,增强了天线调试的自由度,能够提升天线性能,进而有效改善信号收发强度。步骤s22,当预设移动方式为终端内左右移动时,控制可移动天线在移动终端内向左或向右移动,以调整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本实施例中,可移动天线为左右平移式天线,则预设移动方式对应为向左或向右滑动。当信号强度弱时,控制可移动天线向左或向右移动来改变天线在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信号收发区域,进而使天线性能指标、频段覆盖等有所提升。进一步地,在移动过程中,还可控制以预设速率移动。通过速率控制可移动天线的移动速度,进而当可移动天线移动到一定位置而未到端点时,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锁定的移动的位置上,进而使终端局部形态改变幅度范围小,又能达到增强无线信号的有益效果。为方便理解,如图4移动终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移动终端1内设有可移动天线2,根据可移动天线2设置的位置,控制其在移动终端1内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来调整天线的射频覆盖范围,增强了天线调试的自由度,能够提升天线性能,进而有效改善信号收发强度。须知,用户手握终端等容易影响内置天线信号接收,但根据检测的rssi控制天线左右移动的方式即可降低手握带来的信号影响。步骤s23,当预设移动方式为扇形打开时,控制可移动天线以扇形打开方式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打开,以调整移动终端的信号收发区域。本实施例中,可移动天线为扇形打开式天线,则预设移动方式对应为扇形打开。当信号强度弱时,控制可移动天线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扇形展开。通过实时检测rssi并自动调节天线位置,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操作,却可以看到手机局部形态发生变化,不仅增强无线信号,还增加了趣味性。进一步地,在扇形打开过程中,还可控制以预设速率打开。通过速率控制可移动天线的打开角度,进而当可移动天线打开到一定角度而未到顶点时,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即可锁定的移动的位置上,进而使终端局部形态改变幅度范围小,又能达到增强无线信号的有益效果。为方便理解,如图5移动终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移动终端1内设有可移动天线2,控制可移动天线2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打开,也就是控制可移动天线2扇形展开。可移动天线2扇形打开,会突出至终端外,调整天线的射频覆盖范围,增强了天线调试的自由度,能够提升天线性能,进而有效改善信号收发强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3至图5所示的可移动天线在终端上的所处位置只是用于解释说明,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终端机型及其内部结构对可移动天线做出适当调整,如设置的位置、移动方向、轨迹、天线长度大小等,在此不作赘述。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步骤s20之后,还包括:1、若可移动天线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在预设时长内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判断第二信号强度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其中,第二预设阈值比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2、若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执行控制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的操作;3、若第二信号强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本实施例中,移动后检测的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说明天线移动后,终端的天线信号接收状况等到改善。由于rssi在每次连接事件时都会发生变化,因而天线移动后,第二信号强度值仍然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为进一步确定天线移动后终端的接收状况,预先设置时长,比如5秒、10秒不等。10秒内第二信号强度值仍然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信号强度改善效果不大,达不到状况良好的通信要求。此时,可降低判断标准,即用比第一预设阈值小的第二预设阈值与第二信号强度值再次进行比对,若若第二信号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说明天线移动后虽然信号仍达不到良好状况,但还是比未移动前的信号强度强,因此将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以增强无线信号的收发情况。反之,第二信号强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说明效果改善不明显,因而控制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对终端局部形态不做任何调整。进一步地,还可以计算第二信号强度值与第一信号强度值之差,得到差值,用差值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对。比如,第二信号强度值与第一信号强度值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执行控制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的操作。即便第二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但第二信号强度值可能比第一信号强度值大,也就是天线移动后虽然信号仍达不到良好状况,但还是比未移动前的信号强度强。比如第一预设阈值为-50dbm,检测到第一信号强度值-120dbm,信号差。控制可移动天线调整位置,改变天线形态后,检测到第二信号强度值-80dbm,仍小于第一预设阈值,但第二信号强度值与第一信号强度值之差为30dbm,大于第二预设阈值20dbm,因而将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以增强无线信号的收发情况。需要理解的是,第二信号强度值与第一信号强度值之差,即差值越小,效果改善越不明显,反之,差值越大,效果改善越大,因而第二预设阈值可根据自身的信道和信号经验值设置一个阈值。若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说明效果改善不明显,因而控制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对终端局部形态不做任何调整。进一步可选地,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在控制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的操作之后,本发明无线信号增强方法还包括:步骤a,在检测到第三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判断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第三预设阈值比第一预设阈值大;步骤b,若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满足预设要求,则执行控制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操作。本实施例中,为方便计算机区分和处理计算,将可移动天线锁定后检测的rssi定义为第三信号强度值。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携带终端时刻发生位置变化,无线信号收发状况随之变化,若可移动天线锁定在移动的位置上后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同时第三预设阈值比第一预设阈值大,如第一预设阈值为-50dbm,第三预设阈值为-49dbm,当然第三预设阈值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三信号强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时,说明终端当前的无线信号接收状况良好,无需更改终端的局部形态都可以有较佳的通信质量,因而控制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恢复终端的外观,同时无需用户额外操作即可增添趣味性。进一步地,检测到的第三信号强度值可能只是一瞬间突然很好,下一秒就降得很低,因而还需判断第三信号强度值的稳定性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比如检测到第三信号强度值10秒或15秒以上时长保持在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即确定其稳定性满足预设要求。比如第三预设阈值为-35dbm,检测到第三信号强度值长达15秒以上均大于-35dbm,可确定其稳定性满足预设要求,进而控制可移动天线恢复到初始位置。进一步可选地,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在若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本发明无线信号增强方法还包括:步骤c,监测是否接收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步骤d,若接收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则中断执行基于预设移动方式,控制可移动天线移动以调整信号收发区域的操作,并维持可移动天线在初始位置上。本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第一信号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若监测到接收到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则维持可移动天线在初始位置上,不做任何改动。关闭信号增强的操作指令可以通过虚拟按键或物理快捷键等由用户触发而存在。用户可以根据自主选择是否在信号条件差的情况下,自动调整天线或不调整天线,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信号增强程序,所述信号增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的步骤。本发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实施例与上述无线信号增强方法的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详细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可读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