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72560发布日期:2019-03-08 23:26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电力资源数据及设备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企业对电网资源设备的巡视维护和数据更新是保障电网稳定安全运行及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工作。随着作业移动化逐渐推广,电力检修运维人员日常工作少不了使用各类移动作业终端,必然存在遗失风险,且终端中存储了涉密的业务数据,因此对移动作业终端遗失管控的研究实现移动终端监控,保护资产,防止业务数据丢失及敏感数据泄密,在行业信息化及作业移动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条件下,移动作业终端的监控一般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使用者主动接受位置共享。其次是类似手机后台开启定位服务(利用gprs基站或gps进行计算获取位置)后,内置位置收集程序默认记录终端的位置信息。再者类似手机丢失后一旦再次被打开使用后,机主可以通过其它移动设备结合手机绑定的账号查看手机位置并进行锁定。传统位置信息及数据的交互需要gps结合传输通道,即gprs等无线信号,然而电力移动作业终端由于数据安全要求,传输通道逐渐不再采用gprs等公网信号,电力无线专网投资成本高,周期长,覆盖有限。此外gps等国外导航系统也由于安全性问题逐渐被北斗取代。在电力行业位置通信技术gps+gprs向bds+专网过渡期间,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方案解决移动终端遗失状态下位置监控及遗失管控问题。移动作业设备遗失后寻回困难,一是造成资产流失,二是造成一定的数据安全泄密风险,在电力、能源、金融等高度信息行业,数据泄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属于安全生产事故,必须要防微杜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利用移动作业终端集成加密芯片结合遗失保护app,通过用户登录和管理后台验证授权,绑定设备id识别号并关联业务数据库,app锁定开机后台运行,借助北斗定位与短报文104协议信道,综合解决定位+通讯问题,使用中定期与管理后台交互业务核心数据,当出现设备遗失时,一则由使用人员向管理后台申报,进行位置检测、告警及锁定,寻回后平台检测解锁并使用;二则终端短期遗失,处在待机状态,通过北斗广域覆盖优势,进行定位及遗失管控;三则亏电长期未反馈,超时限后台发布涉密数据销毁指令,终端一经充电开机立即执行数据销毁程序并回传位置信息,若寻回后平台检测解锁恢复核心数据并使用。设备无法寻回并超过安全时限后一律进入锁定及数据销毁程序,从而保护终端资产及业务数据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集成加密芯片并安装北斗遗失保护应用app,与管理后台绑定唯一设备id识别码,并于电网资源数据库关联,每次使用终端时北斗遗失保护应用app自动后台运行,并定期将重要数据与管理后台进行交互备份;

b:当终端意外遗失,作业人员寻找无果后进行系统申报,确认遗失状态;

c:管理后台核查遗失终端的id并激活遗失保护程序;

d:后台系统利用移动终端北斗短报文104通讯信道呼叫终端,即使在常规通讯方式无法覆盖的区域,也可以获取终端基于北斗系统定位的位置信息,若寻回后,利用管理后台进行解锁继续使用;

e:若终端处于电量耗尽、系统关机等状态,一经充电启动即时接收北斗短报文传输的系统指令进入遗失保护休眠状态,并回传位置信息,需要管理后台激活方可使用及查看数据;

f:长期未寻回且超过安全管理的一定期限后,管理后台一经监测到终端回传数据时发布自动销毁电网资源数据库数据,如果寻回终端,则可以解锁并从后台恢复终端重要数据,以便继续使用。

优选的,利用北斗短报文104通讯协议作为数据交互信道,辅助电网资源数据移动作业终端等涉密数据移动作业终端设备发生遗失后的寻回及数据防泄密工作。

优选的,加密芯片结合遗失保护app,软硬结合,定期交互权限及业务核心数据,做到移动终端数据线上备份,在发生遗失情况后,后台确认状态后广播发布命令,开机及待机终端自动锁机报警并回传坐标数据,关机状态下等到开机后,自动执行防泄密措施。

优选的,超过时限无法寻回的终端设备,自动删除涉密数据库;寻回设备通过后台解锁并恢复备份数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基于北斗系统保障涉密业务移动作业终端意外遗失时的管控寻回及数据防泄密问题,保障移动作业设备及数据的安全性。能提高现场作业的管控效率,提升对移动作业终端的管控能力;

2、本发明通过北斗技术一举两得解决涉密领域的定位与通信的安全问题,降低了定位、通讯及数据安全管控综合成本,综合推广能够降本增效,深化军民融合,拓展北斗国内行业民用市场,促进技术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发明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步骤d提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发明的更多其他实施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集成加密芯片并安装北斗遗失保护应用app,与管理后台绑定唯一设备id识别码,并与电网资源数据库关联,每次使用终端时北斗遗失保护应用app自动后台运行,并定期将重要数据与管理后台进行交互备份;

电网行业加密芯片使用国网认证的“国网芯”加密芯片,定位芯片使用北斗定位芯片,通讯芯片集成北斗短报文模块,遗失保护app与终端id识别号、芯片及内存序列号绑定;

b:当终端意外遗失,作业人员寻找无果后进行系统申报,确认遗失状态;

后台系统搭载于应用服务器上,通过北斗天线接收终端数据,并根据104协议利用北斗短报文处理机进行换算,输入系统,实现与终端双向交互;

c:管理后台核查遗失终端的id并激活遗失保护程序;

d:后台系统利用移动终端北斗短报文104通讯信道呼叫终端,即使在常规通讯方式无法覆盖的区域,也可以获取终端基于北斗系统定位的位置信息,若寻回后,利用管理后台进行解锁继续使用;

如图2所示,终端或后台发送短报文时,当前位置信息可同时发送给平台或其他终端,平台及终端能解析或显示发送方经纬度,接收到通信信息时,根据设定给出声、光或符号提示,实时显示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

e:若终端处于电量耗尽、系统关机等状态,一经充电启动即时接收北斗短报文传输的系统指令进入遗失保护休眠状态,并回传位置信息,需要管理后台激活方可使用及查看数据;

经申报遗失且长时间未与后台交互时默认永久遗失,第一次再与后台发生数据交互时,即时进入锁定状态;

f:长期未寻回且超过安全管理的一定期限后,管理后台一经监测到终端回传数据时发布自动销毁电网资源数据库数据,如果寻回终端,则可以解锁并从后台恢复终端重要数据,以便继续使用。

具体的,利用北斗短报文104通讯协议作为数据交互信道,辅助电网资源数据移动作业终端等涉密数据移动作业终端设备发生遗失后的寻回及数据防泄密工作。

具体的,加密芯片结合遗失保护app,软硬结合,定期交互权限及业务核心数据,做到移动终端数据线上备份,在发生遗失情况后,后台确认状态后广播发布命令,开机及待机终端自动锁机报警并回传坐标数据,关机状态下等到开机后,自动执行防泄密措施。

具体的,超过时限无法寻回的终端设备,自动删除涉密数据库;寻回设备通过后台解锁并恢复备份数据。

本发明提出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数据更新移动作业终端保护方法,利用移动作业终端集成加密芯片结合遗失保护app,通过用户登录和管理后台验证授权,绑定设备id识别号并关联业务数据库,app锁定开机后台运行,借助北斗定位与短报文104协议信道,综合解决定位+通讯问题,使用中定期与管理后台交互业务核心数据,当出现设备遗失时,一则由使用人员向管理后台申报,进行位置检测、告警及锁定,寻回后平台检测解锁并使用;二则终端短期遗失,处在待机状态,通过北斗广域覆盖优势,进行定位及遗失管控;三则亏电长期未反馈,超时限后台发布涉密数据销毁指令,终端一经充电开机立即执行数据销毁程序并回传位置信息,若寻回后平台检测解锁恢复核心数据并使用。设备无法寻回并超过安全时限后一律进入锁定及数据销毁程序,从而保护终端资产及业务数据安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