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壳和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5358发布日期:2019-01-18 19:49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耳机壳和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壳和耳机。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需要使用耳机听音乐、看电影、聊天。耳机音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体验感受,所以耳机音质的好坏是评价耳机好坏的关键因素,也是用户购买使用时的主要考虑因素。现有的耳机音质的中频部分损失较大,使耳机发出的声音的顺性较差,降低了耳机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音质更好的耳机壳和耳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壳。该耳机壳

包括外壳和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外壳内部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前腔用于容置耳机的机芯;所述前腔内设有导音管,所述导音管的首端设有第一开口,以使所述导音管在所述首端与所述前腔连通;所述导音管的尾端与所述外壳的壳体连接,且所述尾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壳体上,以使所述导音管在所述尾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尾端还设有第三开口,以使所述导音管在所述尾端同时与所述前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音管呈环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音管位于所述隔板和所述外壳的交接处,且所述导音管沿所述隔板的边缘延伸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首端的端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导音管与所述隔板相对的一侧的侧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音管包括盖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导音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凸设于所述隔板的板面以形成导音槽,所述盖板与所述隔板正对设置,固定搭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边缘上,封盖的所述导音槽的槽口,用于围合形成所述导音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首端处间隔设置,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尾端处相连接,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盖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相对于第一侧板靠近所述外壳的壳体,所述隔板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板紧贴于所述外壳上且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背向所述隔板一侧的外边缘凸设有挡边,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边缘呈台阶状排布,所述盖板搭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边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背向隔板一侧的外边缘凸设有挡边,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边缘呈台阶状排布,所述盖板搭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边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由所述外壳的部分内壁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前腔一侧的内壁上形成有平行于所述隔板的台阶,所述第一侧板形成于所述隔板上,并与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前腔一侧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背向所述隔板的边缘和所述台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上设有第四开口,用于直接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主体部、前盖部和后盖部,所述隔板和所述导音管位于所述壳主体部内;所述壳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均呈开口设置,所述前盖部和所述后盖部分别盖设于所述壳主体部的两开口处,所述隔板和所述前盖部用于形成所述前腔,所述隔板和所述后盖部用于形成所述后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耳机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壳。该耳机壳包括外壳和隔板,隔板将外壳内部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前腔用于容置耳机的机芯;前腔内设有导音管;导音管的首端设有第一开口,以使导音管在首端与前腔连通;导音管的尾端与外壳的壳体连接,且尾端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开设于外壳的壳体上,以使尾端与外界连通;尾端还设有第三开口,以使导音管在尾端同时与前腔连通。通过在导音管的尾端设置第三开口,大大降低了耳机声音中的中频损失度,提高耳机的中频响度,进而保证耳机音质的顺性,进而提升了耳机的音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耳机的一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耳机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耳机的壳主体部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壳主体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壳主体的一分解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壳主体去掉盖板后的一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壳主体去掉盖板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所示耳机壳的一截面示图;

图9为横轴为频率(单位为HZ),纵坐标为响度(单位为dB)的耳机曲线对比图,其中图中实线表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耳机的曲线图,虚线为未设有第三开口的耳机的曲线图。

耳机壳10 外壳100 壳主体部110 前盖部120 出音孔121 后盖部130 前腔140 后腔150 隔板200 板面210 第四开口220 导音管300 首端310 尾端320 第一侧板330 内边缘331 挡边332 弯折部333 第二侧板340 内边缘341 挡边342 盖板350 第一开口360 第二开口370 第三开口380 导音槽39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3、图4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壳10。包括外壳100和隔板200,隔板200将外壳100内部空间分隔成前腔140和后腔150,前腔140用于容置耳机的机芯;前腔140内设有导音管300,导音管300位于隔板200和机芯之间;导音管300的首端310设有第一开口360,以首端310与前腔140连通;导音管300的尾端320与外壳100的壳体连接,且设有第二开口370,第二开口370开设于外壳100的壳体上,以使导音管在300尾端320与外界连通;尾端320还设有第三开口380,以使导音管300在尾端320同时与前腔140连通。通过在导音管300的尾端320设置第三开口380,大大降低了耳机声音中的中频损失度,提高耳机的中频响度,进而保证耳机音质的顺性,进而提升了耳机的音质。

结合图2所示,隔板200将外壳100内部空间分成两个腔体,分别为前腔140和后腔150。外壳100包括壳主体部110、前盖部120和后盖部130,隔板200和导音管300位于壳主体部110内。壳主体部110的相对两侧均呈开口设置,前盖部120和后盖部130分别盖设于壳主体部110的两开口处,隔板200、位于隔板200一侧的部分壳主体部110和前盖部120用于形成前腔140,隔板200、位于隔板200另一侧的部分壳主体部110和后盖部130用于形成后腔150。隔板200与壳主体部110上的两开口正对设置,壳主体部110位于前盖部120和后盖部130两者之间,出音孔121位于前盖部120上,且在使用时,前盖部120至少部分位于用户的耳道中,耳机通过出音孔121向用户耳朵传导出声音。隔板200上设有第四开口220,直接连通前腔140后和后腔150,用于前腔140和后腔150之间的走线。

导音管300等同于一通道,通过设于首端310的第一开口360和设于尾端320的第二开口370,将耳机10内的前腔140和外界相连通,以用于增强耳机的低频段效果,提升耳机的音质,使耳机发出的声音更加耐听。通过在导音管300的尾端320设置第三开口380,使导音管300的尾端320还可以直接与前腔140连通。此时导音管300的首端310与前腔140连通,导音管300的尾端320同时与外界和前腔140相连通。这样,在耳机工作发出声音时,可有效提升声音在中频段的响度,使耳机的声音相对更具有顺性。参照图9所知,开设第三开口380后声音在中频段的响度相对高于未设有第三开口380时的中频段的响度,避免声音的响度在中频段快速下降,提升了声音整体的顺性,即图8的中频段-响度曲线相对更平滑,使声音更丰润,提高了耳机的音质。其中,图8中实线为设有第三开口的曲线,虚线为未设有第三开口的曲线。导音管300呈环形设置。耳机壳10内的体积较小,空间有限。通过使导音管300呈环形,能够在耳机内设置相对长度更大的导音管300,进一步增强耳机的低频效果。

第三开口380的面积,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该公式为:其中,fob为导音管300内腔体的谐振频率,VB为导音管300内腔体的体积,S为第三开口380的面积,LV为导音管300的长度。这样,通过获取导音管300内腔体的谐振频率fob、导音管300内腔体的体积VB以及导音管300的长度LV,就可以得到第三开口380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耳机为蓝牙耳机。机芯包括音圈、磁铁、铁芯等元件,用于发出声音;后腔150用于放置电池等元件。在其它实施例中,耳机也可为不带电池的非蓝牙类型的耳机。

导音管300位于隔板200和外壳100的交接处,且导音管300沿隔板200的边缘延伸设置。这样可更加合理的利用前腔140内的空间,便于使前腔140内各部件排布的更紧凑。其中,第一开口360位于首端310的端面上,第三开口380位于导音管300中与隔板200相对的一侧的侧面上,即第三开口380与隔板200正对设置。通过这种方式设置第一开口360和第三开口380,可以进一步增强导音管300的低频效果,也可更好的提升耳机在中频段的响度。

结合图5、图6和图7所示,导音管300包括盖板350,以及两相对的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沿导音管3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凸设于隔板200的板面210以形成导音槽390,盖板350与隔板200正对设置,固定于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边缘上,封盖的导音槽390的槽口,用于围合形成导音管300。可以理解。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的边缘是指,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两者背向隔板200的一侧的边缘。

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均是大致呈环形设置,第二侧板340相对第一侧板330靠近外壳100的壳体,即第二侧板340相对第一侧板330更靠近隔板200的边缘。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以及上述两侧板之间的部分隔板200,围合形成了导音槽39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板330、第二侧板340和隔板200可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第一侧板330、第二侧板340和隔板200也可以直接与壳主体部110一体成型,然后将盖板350搭放于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的边缘上,通过胶接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将盖板350固定于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上,即封盖导音槽390的槽口。这样,导音管300通过第一侧板330、第二侧板340、盖板350和隔板200共同围合形成导音管300。通过上述设置,使导音管300的制作更加方便。其中,隔板200与外壳100一体成型,第二侧板340紧贴于外壳100上且与外壳100一体成型。其中,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在首端310处相间隔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开口360。第三开口380设于盖板350上,第一侧板330在尾端320处设有一弯折部333,朝向第二侧板340延伸与第二侧板340连接,即第一侧板330在尾端320处朝向第二侧板340弯折并延伸至第二侧板340上,使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在尾端320处连接在一起。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导音管300的制作更加简单。第一侧板330背向隔板200一侧的外边缘凸设有挡边332,与第一侧板330的内边缘331呈台阶状排布,盖板350搭放于第一侧板330的内边缘331。同时,第二侧板340背向隔板200一侧的外边缘凸设有挡边342,与第二侧板340的内边缘341呈台阶状排布,盖板350搭放于第二侧板340的内边缘341。这样,在组装导音管300时,将盖板350固定于第一侧板330和第二侧板340的内边缘341上,第一侧板330的挡边332和第二侧板340的挡边342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盖板350偏移;同时还使盖板350的装配更加精确方便。在其它替代实施例中,第二侧板340的边缘也可不设置挡边342,盖板350直接与第二侧板340边缘处的外壳100的内壁相抵接,同样可起到限位盖板350的作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340也可以直接复用外壳100的部分内壁形成,即第二侧板340由外壳100的部分内壁形成,将第二侧板看作外壳的一部分。此时在外壳100位于前腔140一侧的内壁上形成大致平行于隔板200的台阶,并在隔板200上形成相对于外壳100的内壁间隔设置第一侧板330,第一侧板330、外壳100的内壁以及二者之间的部分隔板200共同形成导音槽390,进而通过将盖板350固定于第一侧板330背向隔板200的边缘和上述台阶上,从而封盖导音槽390。可以理解,第一侧板330、隔板200可以与壳主体部110一体成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