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麦克风游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9168发布日期:2019-02-19 18:31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麦克风游戏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麦克风游戏耳机。



背景技术:

伴随着游戏产业的深入开发,电子游戏已逐步渗透到人们娱乐、生活的各个方面,游戏耳机——作为电子游戏的辅助用品,被越来越多游戏玩家所关注。

为能够抑制噪音,让游戏玩家体验有更好的声学效果,市面上推出一种双麦克风游戏耳机,将双麦克风同时分布在耳机咪杆上,这种结构容易导致双麦克风相互产生干扰而达不到最佳降噪效果;而且局限于结构,不能同时兼容多种模式的使用,无法满足玩家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双麦克风相互干扰以达到更好降噪效果的双麦克风游戏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麦克风游戏耳机,通过线控装置与电脑连接,该耳机包括耳机外壳、与耳机外壳转动连接的咪杆,在咪杆上设有用于拾取正弦信号的语音麦克风,其中在耳机外壳上设有用于拾取负波信号的噪音麦克风,在线控装置内设有信号处理单元分别与语音麦克风和噪音麦克风建立信号连接以将正弦信号和负波信号叠加进行降噪处理。

上述的双麦克风游戏耳机,所述线控装置的表面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信号处理单元的按键开关。

上述的双麦克风游戏耳机,所述的语音麦克风与噪音麦克风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噪音麦克风安装在耳机外壳与咪杆之间转动连接点的下方,语音麦克风安装在咪杆端部,通过转动咪杆,语音麦克风与噪音麦克风之间保持设定的间距。

上述的双麦克风游戏耳机,所述的语音麦克风与噪音麦克风之间的间距至少为8厘米。

上述的双麦克风游戏耳机,所述的线控装置内设有模式切换线路,在线控装置表面设有切换按键,所述的切换按键与模式切换线路电连接。

上述的双麦克风游戏耳机,所述的模式切换线路设有三个子端,三个子端分别对应为FPS模式、RTS模式和MMORPG模式,所述的切换按键与其中一子端电连接;针对每个游戏的所需的音效模式和高中低三个音频段,同步配合游戏的背境音源输出信号,音源通过大单元的喇叭把用户所需求的音源传导给耳朵收听。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耳机外壳上设有噪音麦克风,在咪杆上设有语音麦克风,通过改进噪音麦克风与语音麦克风的安装结构,能够更好地避免双麦克风相互之间产生干扰而影响降噪效果,使玩家享受到如同身临其境的同步效果;而且信号处理单元设置在线控装置内,通过线控装置进行控制以达到一键降噪的技术目的,给玩家带来更为便捷的游戏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连接关系图。

图中:1为耳机,11为耳机外壳,12为咪杆,2为线控装置,21为信号处理单元,22为按键开关,23为模式切换线路,24为切换开关,3为语音麦克风,4为噪音麦克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双麦克风游戏耳机,通过线控装置2与电脑连接,该耳机1包括耳机外壳11、与耳机外壳11转动连接的咪杆12,在咪杆12 上设有用于拾取正弦信号的语音麦克风3,其中在耳机外壳11上设有用于拾取负波信号的噪音麦克风4,在线控装置2内设有信号处理单元21分别与语音麦克风3和噪音麦克风4建立信号连接以将正弦信号和负波信号叠加进行降噪处理;线控装置2的表面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信号处理单元21的按键开关22;语音麦克风3与噪音麦克风4之间具有设定的间距;语音麦克风3与噪音麦克风4 之间的最佳间距为8厘米到14厘米之间。

当使用时,按下按键开关22打开信号处理单元21,语音麦克风3和噪音麦克风4将拾取的正弦信号和负波信号输入至信号处理单元21,信号处理单元11 将二者进行叠加以使噪音得到抑制,将过滤的噪杂音信号输出至耳机喇叭。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线控装置2内设有模式切换线路23,在线控装置2 表面设有切换按键24,所述的切换按键24与模式切换线路23电连接;所述的模式切换线路23设有三个子端,三个子端分别对应为FPS模式、RTS模式和 MMORPG模式,所述的切换按键24与其中一子端电连接。

针对不同的游戏需求,通过切换按键24切换,然后将耳机1通过线控装置 2连接到电脑上,即可获得更好的个性化体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已如说明书及图示内容,制成实际样品且经多次使用测试,从使用测试的效果看,可证明本实用新型能达到其所预期之目的,实用性价值乃无庸置疑。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来方便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