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4063发布日期:2019-03-13 23:4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太阳能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通信信号端口的切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做法是双向可控开关来实现信号端口选择,如利用两开两闭继电器将通信信号端口的输入输出分别引到不同的端口,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闭合和导通,可以实现通信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在两个不同端口之间的切换,其主要缺陷在于双向受控开关功耗较大,开关切换次数有上限,不适合频繁及快速切换,不适合传输数字量通信信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太阳能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系统,包括多个与太阳能组件一一对应的接线盒,多个所述接线盒通过信号线依次串联,串联的多个接线盒与控制器串联形成回路;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切换单元,所述控制器通过切换单元与信号线耦接,每个所述接线盒包括信号输入输出单元和切换单元,所述接线盒通过切换单元与信号线耦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并联的多个多路复用单元,并联的所述多个多路复用单元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串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多路复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入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连接,所述多个多路复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出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并联的第一多路复用单元、第二多路复用单元、第三多路复用单元和第四多路复用单元;

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入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连接,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出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三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出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四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入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入引脚通过信号输出线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线与回路中的下一个接线盒的接收端耦接;所述第三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入引脚与所述第四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出引脚通过信号输入线连接,所述信号输入线与回路中的前一个接线盒的发送端耦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并联的多个总线收发器和一个反相器,并联的所述多个总线收发器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串联,所述反相器串联在其中一个总线收发器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并联的第一总线收发器和第二总线收发器,所述第一总线收发器和第二总线收发器的输入引脚均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串联,第一总线收发器和第二总线收发器的输出引脚均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串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总线收发器和第二总线收发器中的一个总线收发器用于发送数据,另一个总线收发器用于接收数据,所述反相器和控制信号线的一个分支连接到一个总线控制器的收发选择使能引脚,另一个分支经过所述反相器连接到另一个总线控制器的收发选择使能引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还包括多个三态数据缓冲器和一个反相器,将所述多个三态数据缓冲器划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的控制引脚均与控制信号线连接,另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的控制引脚与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信号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组三态数据缓冲器中的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中的一个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总线收发器的接收端,该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另一个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该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总线收发器的发送端;

所述两组三态数据缓冲器中的另外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中的一个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总线收发器的接收端,该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另一个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该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总线收发器的发送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并联的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三电子开关和第四电子开关以及一个反相器、总线收发器;所述第一电子开关和第四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控制信号线相连,所述第二电子开关和第三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控制信号线互连;所述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的一端互连后连接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出引脚,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总线收发器的第一发送端,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总线收发器的第二发送端;所述第三电子开关和第四电子开关的一端互连后连接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所述第三电子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总线收发器的第一接收端,第四电子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到总线收发器的第二接收端。

在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切换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接收故障点两侧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实现故障时的通信。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解决由于通信线缆故障导致无法通信的问题,可以保证在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还能够与各个接线盒进行通信,从而接收各个接线盒的通信数据。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切换单元对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解决了双向受控开关成本较高、功耗较大,不适合传输数字量通信信号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切换信号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信号输入输出单元和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信号输入输出单元和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信号输入输出单元和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信号线的方法,预先设置多个与太阳能组件一一对应的接线盒,多个所述接线盒通过信号线依次串联,串联后的多个接线盒与控制器串联形成回路,所述方法包括:所述控制器接收并解析接线盒上传的数据信息,判断是否接收到回路中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若否,则切换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切换后的输入端接收缺失的数据信息。所述接线盒接收所述控制器在判断未接收到回路中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时发送的端口切换命令;所述接线盒切换自身的接收端及发送端;所述接线盒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将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切换后的输入端。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太阳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控制器1和多个与太阳能组件一一对应的接线盒7、8、9、10,所述多个接线盒7、8、9、10通过信号线11依次串联,串联后的多个接线盒7、8、9、10与所述控制器1串联形成回路,所述多个接线盒划分为通过电力线并联的多个接线盒组(接线盒7、8为一组,接线盒9、10为一组)或是通过电力线串联的一个接线盒组(接线盒7、8、9、10为一组)。可见,通过信号线11可以将太阳能组件构成一个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整体。由于部分应用中通信地线可以通过接线盒等设备外壳接到大地而实现共地关系,这里在图1、图2以及后续相关的示意图中,默认存在共地关系,不在图中具体表现出来,如果应用中无法通过接线盒等设备外壳形成通信地线共地关系,只需在示意图中补充一条共地线即可。图1所示若为多于一组接线盒组,则每组接线盒组并不代表仅仅关联两个太阳能组件的接线盒,每组接线盒组可以包括1到N个任意不等的接线盒,N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8个、10个、100个、1000个、10000个等接线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图1所示若为一组接线盒组,则该组接线盒可以包含1到N个任意不等的接线盒,N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8个、10个、100个、1000个、10000个等接线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控制器1具有编码功能和通信功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信号线11作为通信线缆可以仅仅是一般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可以为一般通信线缆,不必区分通信输入线和通信输出线,通信是利用0、1等信号以及按0、1的时间序列信号自定义通信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控制器1通过发送端102发送通信信号,该通信信号仅能被回路中的第一个接线盒2(利用回路中的第一个接线盒7的接收端702)接收到,回路中的第一个接线盒2解析通信信号中的信息,利用信息完成相应功能,并将接收到的有用信息或其需要传递的信息通过发送端701发送给与其串联的下一个接线盒8的接收端802,接线盒8解析接收端802传来的信号中的信息完成相应功能,直至所有接线盒接收到通信信号,完成一次通信循环,必要时,最后一个完成通信的接线盒将收集到的有用信息或需要传递的信息通过其信号发送端发出到控制器1的接收端101。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包括控制器和接线盒在内的所有通信功能模块只与相邻的通信功能模块进行通信,相对的通信距离非常短,可以保证通信功能模块以最高允许通信速度进行通信。这里的通信功能模块是指控制器或接线盒内具有通信功能的全双工或半双工通信单元电路,如全双工总线收发器(如RS232、RS422等),或者半双工总线收发器(如RS485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为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过程,指定102作为控制器1的发送端,指定101作为控制器1的接收端。这种指定方式仅仅是为了描述方便,并不代表实际部署和实施时一定按这种方式来实施,实际实施时可以设置101作为控制器1的发送端,102作为控制器1的接收端。同理,接线盒的接收端和发送端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部署。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可以部署702、802、902、1002为接收端,701、801、901、1001为发送端;也可以部署702、802、902、1002为发送端,701、801、901、1001为接收端。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接线盒是指与太阳能组件对应的,用于太阳能组件之间连接的装置,内部可以有唯一的出厂标识码。太阳能组件包括自带智能接线盒的太阳能组件,也包括外挂智能接线盒的太阳能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太阳能组件接线盒既可以是自带智能接线盒的太阳能组件中的接线盒,也可以是外挂智能接线盒的太阳能组件的接线盒。也就是说,图1中所示标识7、8、9、10既可以代表有内置接线盒的太阳能组件,也可以代表太阳能组件的外置接线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若所述控制器与接线盒在预设时间阈值内未进行通信,则所述接线盒主动地通过信号线以及回路中的接线盒依次传递所述接线盒的数据信息给所述控制器;

步骤202,所述控制器接收并解析接线盒上传的数据信息,判断是否接收到回路中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若否,则通过切换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方式接收缺失的数据信息。

为了避免在通信线缆故障,如通信线缆断开时导致通信不能进行,控制器1与所有接线盒内均预设最长未通信(未接到通信命令或未完成通信数据传输)的允许时间T(即预设时间阈值T),当接线盒超过时间T未进行过通信时,所有接线盒均尝试主动上传自身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给回路中的下一个接线盒,下一个接线盒将上一个接线盒传来的数据信息中加载本接线盒采集的信息后继续上传,直至断开点后的所有接线盒能够自动上传信息,断开点后所有接线盒的通信链路被打通。其中,所述数据信息可以是标识码、编码号、组件工作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组件或接线盒状态、故障信息以及其他与组件或接线盒相关的必要信息等。如以102为控制器1的输出端、101为控制器1的输入端为例,断开点发生在接线盒8和9之间时,接线盒9及其之后的所有接线盒可以通过主动上传数据来实现通信线缆故障时的通信。在此过程中,控制器1解析上传的数据信息,清楚地知道哪里发生了通信故障。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器1通过解析最后一个接线盒发送的数据信息,可以判断少了哪些编码号的数据信息,由此判断出故障的接线盒的位置。因此,在整个通信回路中,任何一处通信有问题都会被快速的识别和定位。接着,切换所述控制器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切换后,102为控制器1的输入端、101为控制器1的输出端,通过接收端102接收接线盒8及其之前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已完成了对各个接线盒对应的太阳能组件的编码,并且按照编码号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依次编码,在切换输入端和输出端之前,与输出端102直接相连的接线盒对应的太阳能组件的编码号最小,与输入端101直接相连的接线盒对应的太阳能组件的编码号最大。在切换输入端和输出端之后,并不会改变各个接线盒对应的太阳能组件的编码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切换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方式接收位于所述故障点一侧的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包括:所述控制器通过与其输出端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端口切换命令;将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接收到所述端口切换命令的接线盒将该端口切换命令下发给与之相邻的下一个接线盒后将其接收端和发送端进行切换,并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上传至控制器。

控制器1如果没有接收到完整的带编码的数据信息(例如从编码号00到编号XX的组件数据),可以自动判断出哪个接线盒处发生了通信故障,此时控制器1利用与输出端102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接线盒发送端口切换命令,从与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线相连的第一个接线盒开始一直到发生通信线缆断开的接线盒为止,比如接线盒7、8,均会依次接收到该端口切换命令,并依次完成端口互换过程。接着,发送端口切换命令后,切换所述控制器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切换后,102为控制器1的输入端、101为控制器1的输出端,等待通过接收端102接收接线盒8及其之前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互换过程完后,所有发送端接收端互换的接线盒均自动上传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并在第一个接线盒(编码号最小的,即原来直接接收控制器通信信号的接线盒,每个接线盒都可以根据编码号的大小判断自己是否为第一个接线盒)收集到所有太阳能组件的数据信息后将数据信息上传给控制器1。

如图1所示,控制器1的输入端分时地在101和102之间切换以接收通信故障后的两组太阳能组件的数据信息,为配合控制器1的数据接收,此时第一个接线盒和最后一个接线盒可以选择多次上传相同的数据信息以保证数据被控制器1完整地接收。

可选地,切换接收端和发送端的所述接线盒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至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或者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所述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或者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将收集到的所述数据信息上传至所述控制器。因此,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也可以等待接收到完整的接线盒数据信息后再更新数据信息并传给控制器1,在更新数据信息之前,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可以选择多次上传已接收到的各自完整的接线盒数据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切换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切换后的输入端接收缺失的数据信息,包括:所述控制器通过与其输出端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数据采集命令及端口切换命令,以使接收到所述端口切换命令的接线盒切换自身的接收端及发送端;所述控制器将自身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所述控制器通过切换后的输入端接收切换自身接收端及发送端的接线盒响应所述数据采集命令而返回的数据信息。所述接线盒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将自身的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切换后的输入端,包括:所述接线盒响应所述控制器下发的数据采集命令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至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或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所述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或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将收集到的所述数据信息上传至所述控制器切换后的输入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同时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也可以先发送数据采集命令,再发送端口切换命令,这两种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确保接线盒将其接收端和发送端切换之前已经将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发给与之相邻的下一个接线盒。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先发送数据采集命令,再发送端口切换命令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切换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方式接收位于所述故障点一侧的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包括:所述控制器通过与其输出端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数据采集命令;所述回路中的接线盒接收所述数据采集命令;所述控制器通过与其输出端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端口切换命令;将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接收到所述端口切换命令的接线盒将其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并主动地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上传至控制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切换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切换后的输入端接收缺失的数据信息,包括:所述控制器通过与其输出端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端口切换命令,以使接收到所述端口切换命令的接线盒切换自身的接收端及发送端;所述控制器将自身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所述控制器通过切换后的输入端接收所述切换自身接收端及发送端的接线盒上传的数据信息。所述接线盒主动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至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或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所述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或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将收集到的所述数据信息上传至所述控制器切换后的输入端。

可选地,所述数据信息中包括所述接线盒的编码号,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控制器根据已接收的数据信息中的编码号判断是否采集到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如果否,则根据缺失的编码号确定回路中的故障点;根据确定的所述故障点进行故障报警。

通信链路发生故障断开,如在接线盒8、9处断开后,可以采用主从和主动上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接收各组件接线盒的数据,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盒主动地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至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或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所述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和/或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将收集到的所述数据信息上传至所述控制器切换后的输入端。实现方式如下:

如以102为控制器1的输出端、101为控制器1的输入端为例,断开点发生在接线盒8和9之间时,接线盒9及其之后的所有接线盒可以通过主动上传数据来实现通信线缆故障时的通信。在此过程中,控制器1解析上传的数据信息,清楚地知道哪里发生了通信故障。

所述控制器1通过与其输出端102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由于通信链路断开,只有接线盒8及其之前的所有接线盒接收到数据采集命令。然后,所述控制器1通过与其输出端102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端口切换命令。由于通信链路断开,只有接线盒8及其之前的所有接线盒接收到端口切换命令,从与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线相连的第一个接线盒开始一直到发生通信线缆断开的接线盒为止,比如接线盒7、8,均会依次接收到该端口切换命令,并依次完成端口互换过程。为了接收缺失的数据信息,发送端口切换命令后,切换所述控制器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切换后,102为控制器1的输入端、101为控制器1的输出端,等待通过接收端102接收接线盒8及其之前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互换过程完后,所有发送端接收端互换的接线盒均自动上传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并在第一个接线盒(编码号最小的,即原来直接接收控制器通信信号的接线盒,每个接线盒都可以根据编码号的大小判断自己是否为第一个接线盒)收集到所有太阳能组件的数据信息后将数据信息上传给控制器1。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的接线盒在发送完采集的数据后,将发送端和接收端再次互换回来,以保证下一次还能够接收到来自控制器1的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

各个接线盒采集自身的数据信息,并通过信号线和回路中的接线盒将各个接线盒的数据信息传递至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即与控制器1的输入端102直接连接的接线盒),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将收集到的所述数据信息上传至所述控制器1,控制器1接收这些数据信息,并由此判断是否接收到了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

在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切换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接收故障点两侧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实现故障时的通信。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解决由于通信线缆故障导致无法通信的问题,可以保证在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还能够与各个接线盒进行通信,从而接收各个接线盒的通信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上述各个步骤的顺序,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同理,也可以同时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发送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即所述控制器通过与其输出端相连的信号输出线,向回路中的接线盒同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所述回路中的接线盒接收所述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将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接收到所述数据采集命令和端口切换命令的接线盒先将其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然后将其自身采集的数据信息上传至控制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发生故障断开,如在接线盒8、9处断开后,可以采用主从方式实现接收各组件接线盒的数据,实现方式如下:

例如,断点发生在接线盒8和9之间时,接线盒8及其之前的所有接线盒均可以接收到控制器1发来的数据采集命令,该数据采集命令中包含该串所有接线盒中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的编码号或最大编码号和最小编码号的接线盒的编码号,控制器1在数据采集命令发送完成后,将102切换为输入端,等待接收数据,所有接收到数据采集命令的接线盒将该数据采集命令转发给下一个接线盒,并在该数据采集命令转发完成后将本接线盒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以向控制器1的端口方向发送其采集到的数据以及上一个接线盒发来的数据,该串中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将采集到的数据发出后再次将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以准备下一轮的数据采集。编码号非最大的接线盒校核是否获得了从本接线盒到编码号最大接线盒的所有接线盒数据信息,如果是,则将这些数据信息发出后再次将该接线盒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以准备下一轮的数据采集,如果否,则等待直至获得了从该接线盒编码号到编码最大的接线盒编码号的所有接线盒数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发出后,互换该接线盒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或者超过预设时间阈值后互换该接线盒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依次类推,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获得该串所有接线盒数据信息并上传并将其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后,该串所有的接线盒再一次变为可以接收控制器1数据采集命令的状态,在此完成该故障点一侧一轮完整的主动数据采集过程。

例如,断开点发生在接线盒8和9之间时,接线盒9及其之后的所有接线盒也可以通过主从通信方式来实现通信线缆故障时9、10接线盒的通信,具体原理为:当断点发生在接线盒8和9之间时,接线盒9、10在预设的时间阈值T1内接收不到接线盒9、10以前的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则自动切换其发送端口和接收端口,使原发送端口变更为接收端口,原接收端口变更为发送端口,切换端口后的接线盒9、10可以接受来自控制器1发送的命令,与之配合的,控制器1在此时也会是101变更为输出端口以发送数据采集命令,该数据采集命令包含该串所有接线盒中编码号最小,或者最小编码号和最大编码号,控制器1的数据采集命令发送完成后,再次将101变更为接收端口,等待接收数据,所有接收到数据采集命令的接线盒将该数据采集命令转发给下一个接线盒,并在该数据采集命令转发完成后将本接线盒发送端和接收端再次互换以向控制器1的端口方向发送其采集到的数据及上一个接线盒发来的数据,该串中编码号最小的接线盒将采集到的数据发出后再次将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以准备下一轮的数据采集,编码号非最小的接线盒校核是否获得了从编码号最小到该编码号的所有接线盒数据信息,如果是,则将这些数据信息发出后再次将该接线盒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以准备下一轮的数据采集,如果否,则等待直至获得了从编码号最小到该编码号所有接线盒数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发出后互换该接线盒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或者超过预设时间阈值T2后互换该接线盒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依次类推,编码号最大的接线盒获得该串所有接线盒数据信息并上传并将其发送端和接收端互换后,该串所有的接线盒再一次变为可以接收控制器1数据采集命令的状态,在此完成该故障点一侧一轮完整的主动数据采集过程。

可以重复执行以上步骤,循环采集故障点两侧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

综上实施例所述,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的通信方式包括:1)故障点左侧、右侧全部采用主动上传方式进行通信;2)故障点左侧采用主从方式进行通信、右侧采用主动上传方式进行通信;3)故障点左侧采用主动上传方式进行通信、右侧采用主从方式进行通信;4)故障点左侧、右侧全部采用主从方式进行通信。上文实施例中,重点对通信方式1)、2)、4)进行了介绍,由1)、2)、4)的实施细节,可以很容易通过已介绍的三种通信实施方式细节推导得到通信方式3)的实施细节,这里不再赘述,但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后续如确有必要,保留根据前三种已经介绍的通信方式的实施例补充通信方式3)实施例的权利。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上述各个步骤的顺序,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与太阳能组件一一对应的接线盒,多个所述接线盒通过信号线11依次串联,串联的多个接线盒与控制器1串联形成回路。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器1包括切换单元,所述控制器1通过切换单元与信号线11耦接,每个所述接线盒包括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和切换单元,所述接线盒通过切换单元与信号线11耦接。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以接线盒7内的切换单元进行详细说明,接线盒8、9、10内的切换单元与接线盒7内的切换单元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6并联的多个多路复用单元,并联的所述多个多路复用单元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串联。多路复用单元的特点是只允许数字信号单向选择一个通路导通,其选择哪个通路导通受控制信号控制,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案利用多路复用单元来实现接线盒的接收端、发送端的切换,利用一种廉价、低功耗、可控的单向数字信号选通单元电路实现信号线通信链路的故障确认和通信恢复。可选地,所述多路复用单元可以是74HC153、74HC251、SN74CBT3257等多路复用器,也可以是与之功能相似的其他型号的多路复用器,由于可供选择的型号繁多,这里不一一罗列,将其用于切换单元,从而高效地实现接线盒的接收端、发送端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多路复用单元,是指多路复用器中的一个功能单元,本方案实施例中使用的可以是4位2选1多路复用器,即该多路复用器内有4个多路复用单元,也可以选择多个多路复用器组合实现4位2选1功能,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的控制信号线6可以指位于多路复用器内部,通过并联关系控制各个多路复用单元的选通的控制信号线,也可以指通过并联关系连接多个多路复用器的控制信号线。多路复用器是一种设备,能接收多个输入信号,按每个输入信号可恢复方式合成单个输出信号。复用器是一种综合系统,通常包含一定数目的数据输入,有一个单独的输出。对于元器件而言,一个多路复用器元件内部一般包含多位多选1多路复用单元。

如图3所示,所述多个多路复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入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连接,所述多个多路复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多路复用单元的输出引脚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连接,以实现接线盒的发送端、接收端的切换,切换后,以702作为接线盒7的发送端,701作为接线盒的接收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6并联的第一多路复用单元2、第二多路复用单元3、第三多路复用单元4和第四多路复用单元5,并联的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单元2、第二多路复用单元3、第三多路复用单元4和第四多路复用单元5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串联。如图3所示,对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而言,其需要通过输出引脚TXD和输入引脚RXD与外界建立通信连接,即在正常通信时,图3所示X0、X1中的一条信号线被选作切换单元的信号输出线,其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TXD引脚建立数字信号单向传输关系,相应地,另外一条信号线被选作切换单元的信号输入线,其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RXD引脚建立数字信号单向传输关系。

可选地,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单元2的输入引脚201(或202)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连接,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单元3的输出引脚303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连接,所述第三多路复用单元4的输出引脚403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连接,所述第四多路复用单元5的输入引脚502(或501)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单元2的输出引脚203与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单元3的输入引脚302(或301)通过第一信号线X0(即信号输出线)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X0与回路中的下一个接线盒的接收端耦接;所述第三多路复用单元4的输入引脚401(或402)与所述第四多路复用单元5的输出引脚503通过第二信号线X1(即信号输入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线X1与回路中的前一个接线盒的发送端耦接。

控制信号线6用于控制各多路复用单元的选通,在本实施例中,该控制信号线6上传递的控制信号同时对所有多路复用单元有效,以二进制控制信号为例,如00选择选通多路复用单元第一路输出、01选择第二路输出。例如,当控制信号线6输出00信号时,第一多路复用单元2的第一输入引脚201被选通,第三多路复用单元4的第一输入引脚401被选通,选通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通过信号输出线X0输出,即X0作为信号输出线,X1作为信号输入线。此时,第二多路复用单元3的输出引脚303和第四多路复用单元5的输出引脚503也分别连接到其各自的输入引脚301和501,但是其作为空端口不对外输入输出信号。

同理,当控制信号线6输出01信号时,第二多路复用单元3、第四多路复用单元5的引脚分别被选通到其各自的输出引脚302、502,使得X0作为接线盒7的信号输入线,X1作为接线盒7的信号输出线,从而实现接线盒7的端口互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利用具有收发控制功能的串行总线收发器(如具有收发控制功能的RS485、RS422等通信功能芯片)构成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可互换的通信链路,与太阳能组件相关联的接线盒也利用输入输出可控的串行总线收发器构成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可互换的通信链路。具体做法是在控制器1和各个接线盒内部分别设置2个具有收发控制功能的串行总线收发器,这两个串行总线收发器中的一个被控制为接收数据也可以被控制为发送数据,另外一个被控制为发送数据也可以被控制为接收数据,并且可以在控制器1或所述接线盒的控制信号线的作用下翻转原总线收发器的状态,即将原来作为输出功能的总线收发器翻转为作为输入功能的总线收发器或将原来作为输入功能的总线收发器翻转为作为输出功能的总线收发器。作为接收端的总线收发器接收数据,作为发送端的总线收发器将接收到的数据或是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出去,用以分别实现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6并联的多个总线收发器和一个反相器71,并联的所述多个总线收发器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串联,所述反相器串联在其中一个总线收发器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之间。如图4所示,所述切换单元包括通过控制信号线6并联的两个收发可控的串行总线收发器,及一个起反向作用的功能单元(如反相器),通过信号线6并联的所述两个总线收发器通过所述控制信号线6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串联。其中,第一总线收发器72和第二总线收发器73的输入引脚R均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串联,第一总线收发器72和第二总线收发器73的输出引脚D均与所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串联。为了使同一个操作周期内,第一总线收发器72、第二总线收发器73中的一个用于发送数据、另一个用于接收数据,设置反相器71和控制信号线6的一个分支连接到一个总线控制器的收发选择使能引脚(/RE和DE),另一个分支经过反相器71连接到另一个总线控制器的收发选择使能引脚(/RE和DE)。

所述切换单元具有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可以作为信号输出线或信号输入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可以作为信号输入线或信号输出线,所述第一信号线个数大于等于1,所述第二信号线个数大于等于1。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线由椭圆形图框74所圈起来的两根平衡总线构成,所述第一信号线个数为2根,如果计入公共地,所述第一信号线个数为3根,所述第二信号线由椭圆形图框75所圈起来的两根平衡总线构成,所述第二信号线个数为2根,如果计入公共地,所述第二信号线个数为3根。

所述控制信号线6用于控制切换单元将第一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出线且第二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入线,或者将第一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入线且第二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出线,或者将第一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入线或输出线,或者将第二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出线或输入线。具体的,如图4所示,当控制信号线6输出信号为低电平时,选中第一总线收发器72接收数据,相应地,由于反相器71的反向作用,选中第二总线收发器73发送数据,当控制信号线输出信号为高电平时,选中第一总线收发器72发送数据,选中第二总线收发器73接收数据。相应地,如果只想使一个总线收发器的输入输出状态改变,另一个总线收发器的输入输出状态固定(一般这种用法控制器1中会用到,如控制器1中可以使其中一个总线收发器固定为接收数据状态,用于主动接收数据,在不考虑通信故障时故障点其中一侧的数据接收问题时,控制器1中也可以使其中一个总线收发器固定为发送数据状态),简单的实现方法为,在图4中,将第一总线收发器72的使能引脚(/RE和DE)与控制信号线6断开,并将该使能引脚(/RE和DE)接低电平即将该总线收发器固定为接收数据,将该使能引脚(/RE和DE)接高电平即将该总线收发器固定为发送数据,同理,第二总线收发器73也可以采用类似方式固定为接收数据或发送数据。

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一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第一信号线上的信号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一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被引到第一信号线上,所述第一信号线与回路中下一个接线盒的接收端或发送端耦接。

所述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二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被引到第二信号线上,所述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二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TXD上,所述第二信号线与回路中上一个接线盒的发送端或接收端耦接。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线为输出信号线时,第一总线收发器72发送数据,其在发送数据时接收功能已经被控制信号线6上的控制信号锁死,防止了第一信号线上发出的信号通过第一总线收发器的接收引脚R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可保证此时第二总线收发器上接收数据不被影响;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第一总线收发器72接收数据,其在接收数据时发送功能已经被控制信号线6上的控制信号锁死,防止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上输出的信号通过第一总线收发器的发送引脚D被引到第一信号线上,可保证此时第一总线收发器上接收数据不被影响。同理,所述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或作为输出信号线时,其实现原理与上述描述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是利用切换单元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引到所述第一信号线上,将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是利用切换单元将第一信号线上的信号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引到所述第二信号线上。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切换单元具体包含:第一总线收发器72、第二总线收发器73、反相器71;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信号控制线6输出为高电平时,第一总线收发器72被控制作为发送器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发送到第一信号线上,与此同时,第二总线收发器73被控制作为接收器,将其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输送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同理,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的实现原理如上述描述类似,这里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利用不具有收发控制功能的串行总线收发器(如具有全双工通信功能且不具有收发控制功能的RS232、RS422等通信功能芯片)构成信号输入输出端口可互换的通信链路。具体做法是在控制器1和各个接线盒内部分别设置2个不具有收发控制功能的串行总线收发器,以及一个可以起到数据收发控制功能的数据缓冲器(如74AC125),通过合理设计通过该数据缓冲器上的信号的选通方向,以及合理设计该数据缓冲器的输出状态,可以使这两个串行总线收发器中的一个被控制为接收数据也可以被控制为发送数据,另外一个被控制为发送数据也可以被控制为接收数据,并且可以在控制器1或所述接线盒的控制信号线的作用下翻转原总线收发器的状态,即将原来作为输出功能的总线收发器翻转为作为输入功能的总线收发器或将原来作为输入功能的总线收发器翻转为作为输出功能的总线收发器。作为接收端的总线收发器接收数据,作为发送端的总线收发器将接收到的数据或是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出去,用以分别实现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切换单元包括输出可控的数据缓冲单元80,至少一个不具有收发控制功能串行总线收发器,一个起反向作用的功能单元71(如反相器)。如图5所示,输出可控的数据缓冲单元80内部包含4个三态数据缓冲器,三态数据缓冲器的输出On受到输入Bn和控制An控制,An为无效电平(高电平或低电平或高阻)时,输出On为高阻态,An为有效电平(高电平或低电平或高阻)时,输出On与输入Bn相同或相反。

可以将4个三态数据缓冲器划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的控制引脚An均与控制信号线6连接,另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的控制引脚An与反相器71的输出端连接,受反相器71的输出控制,反相器71的输入端连接控制信号线6。其中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中的一个缓冲器的输入Bn连接第一总线收发器82的接收端R,该缓冲器的输出On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另一个缓冲器的输入端Bn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该缓冲器的输出On连接第二总线收发器81的发送端D;另外一组三态数据缓冲器中的一个缓冲器的输入Bn连接第二总线收发器81的接收端R,该缓冲器的输出On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另一个缓冲器的输入端Bn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该缓冲器的输出On连接第一总线收发器82的发送端D。

如图5所示,为了使第一总线收发器82、第二总线收发器81既能发送数据又能接收数据,分别使第一总线收发器82、第二总线收发器81的接收端A、B与发送端Z、Y互联。

所述切换单元具有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可以作为信号输出线或信号输入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可以作为信号输入线或信号输出线,所述第一信号线个数大于等于1,所述第二信号线个数大于等于1。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线由椭圆形图框84所圈起来的两根平衡总线构成,所述第一信号线个数为2根,如果计入公共地,所述第一信号线个数为3根,所述第二信号线由椭圆形图框83所圈起来的两根平衡总线构成,所述第二信号线个数为2根,如果计入公共地,所述第二信号线个数为3根。

所述控制信号线6用于控制切换单元将第一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出线且第二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入线,或者将第一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入线且第二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出线,或者将第一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入线或输出线,或者将第二信号线控制为信号输出线或输入线。具体的,如图5所示,当控制信号线6输出信号为低电平,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单元(80)中一组(两个)缓冲器被使能有效,使得第一总线收发器82被选中接收数据,第二总线收发器81被选中发送数据;当控制信号线6输出信号为高电平,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单元(80)中的另一组(两个)缓冲器被使能有效(由于反相器71的作用),使得第一总线收发器82被选中发送数据,第二总线收发器81被选中接收数据;在图5所示结构图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分别实现将第一信号线(椭圆形84所选中部分)控制为信号输出线或输入线,以及将第二信号线(椭圆形83所选中部分)控制为信号输出线或输入线,所实现的内容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不赘述。

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一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第一信号线上的信号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一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被引到第一信号线上,所述第一信号线与回路中下一个接线盒的接收端或发送端耦接。

所述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二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被引到第二信号线上,所述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时,其引出该第二信号线的切换单元可以防止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TXD上,所述第二信号线与回路中上一个接线盒的发送端或接收端耦接。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线为输出信号线时,第一总线收发器82发送数据,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器80中的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3,缓冲器8004)被使能有效,另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1、缓冲器8002)被禁止,由于缓冲器8001被禁止,所以此时第一信号线上的信号无法通过缓冲器8001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信号线RXD上,可以有效避免影响第二信号线上数据的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第一总线收发器82接收数据,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器80中的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1、缓冲器8002)被使能有效,另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3、缓冲器8004)被禁止,由于缓冲器8003被禁止,所以此时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无法通过缓冲器8003引到第一总线收发器82的发送端D,可以有效避免影响第一信号线上数据的接收。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时,第二总线收发器81接收数据,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器80中的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3、缓冲器8004)被使能有效,另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1、缓冲器8002)被禁止,由于缓冲器8002被禁止,所以此时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无法通过缓冲器8002引到第二总线收发器81的发送端D,可以有效避免影响第二信号线上数据的接收;所述第二信号线为输出信号线时,第二总线收发器81发送数据,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器80中的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1,缓冲器8002)被使能有效,另一组缓冲器(缓冲器8003、缓冲器8004)被禁止,由于缓冲器8004被禁止,所以此时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无法通过缓冲器8004被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信号线RXD上,可以有效避免影响第一信号线上数据的接收。

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是利用切换单元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引到所述第一信号线上,将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是利用切换单元将第一信号线上的信号引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引到所述第二信号线上。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切换单元具体包含:第一总线收发器82、第二总线收发器81、反相器71、输出可控的三态数据缓冲器80;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信号控制线6输出为高电平时,缓冲器8003被选中将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信号线TXD上的信号发送到第一信号线上,与此同时,第二总线收发器73被控制作为接收器,通过缓冲器8004将其第二信号线上的信号输送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信号线RXD上;同理,所述第一信号线作为输入信号线、第二信号线作为输出信号线的实现原理如上述描述类似,这里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起到数据收发控制功能的数据缓冲器(如74AC125)可以由其他控制单元替换,如利用4位2选1多路选复用器74BCT3257,或可控的电子开关,替代三态数据缓冲器74AC125,并通过合理设计选通逻辑实现控制总线收发器的目的,以使第一总线收发器可以用于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第二总线收发器可以用于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保证在同一时间,第一总线发送数据和第二总线接收数据相互不受影响或第一总线接收数据和第二总线发送数据相互不受影响。具体的,如图6所示,利用可控的电子开关,2选1的多路复用器内部原理与之类似,这里仅以电子开关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第一电子开关8009和第四电子开关8012的控制端相互连接后与控制信号线6相连,第二电子开关8010和第三电子开关8011的控制端互连后接到反相器71的输出端,反相器71的输入端与控制信号线6互连;第一电子开关8009和第二电子开关8010的一端互连后连接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第一电子开关8009的另一端连接到总线收发器91的第一发送端T1IN,第二电子开关8010的另一端连接到总线收发器91的第二发送端T2IN;第三电子开关8011和第四电子开关8012的一端互连后连接到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入引脚RXD,第三电子开关8011的另一端连接到总线收发器91的第一接收端R1OUT,第四电子开关8012的另一端连接到总线收发器91的第二接收端R2OU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可控的三态缓冲器与2选1多路复用器(或可控的电子开关)组合的方式,并通过合理设计选通逻辑实现控制总线收发器的目的,以使第一总线收发器可以用于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第二总线收发器可以用于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保证在同一时间,第一总线发送数据和第二总线接收数据相互不受影响或第一总线接收数据和第二总线发送数据相互不受影响。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一缓冲器8005、第二缓冲器8006的输入端Bn互连后连接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输出引脚TXD,第一缓冲器8005的输出端与总线收发器91的T1IN相连,第二缓冲器8006的输出端与总线收发器91的T2IN相连,第一缓冲器的控制端An与反相器71的输出相连,第二缓冲器的控制端An与控制信号线6相连;第一电子开关8007和第二电子开关8008的一端互连后与信号输入输出单元的输入引脚RXD相连,第一电子开关8007的另一端与总线收发器91的R1OUT相连,第二电子开关8008的另一端与总线收发器91的R2OUT相连;反相器71的输入端与控制信号线6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总线收发器91的第一发送输出端T1OUT与其第一接收输入端R1IN相连,总线收发器91的第二发送输出端T2OUT与其第二接收输入端R2IN相连,互连之后的总线收发器可以相应引出第一信号线X0和第二信号线X1;本实施例中,总线收发器84可由两个其他类型的总线收发器替代,如具有平衡总线的RS422总线收发器,替换之后的使用方法与本实施例所述类似,不再赘述,仍是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系统中,所述接线盒中的第一信号线X0和所述第二信号线X1之间通过状态可控的常闭触点相互连接,相互连接的目的是在接线盒未工作或失效时(如接线盒损坏或通信出现故障),能够提供将未工作的接线盒的通信旁路,使之不影响太阳能系统中的其他接线盒的通信及数据传输,太阳能系统及接线盒正常工作时,该常闭触点被控制为打开状态,当接线盒失效时,该常闭触点闭合。具体的,如图6所示,第一信号线X0和第二信号线X1分别连接可控常闭触点92的触点两端,常闭触点92的控制端受信号输入输出单元70的另一个控制端控制,保证常闭触点92在正常工作时是断开状态,一些正常工作的必要情况下,也可以控制常闭触点恢复到常闭状态,接线盒失效时常闭触点92自然处于闭合状态,总线收发器出现问题时,接线盒超过预定时间接收不到数据,也可以控制常闭触点92处于闭合状态以旁路该接线盒的通信确保其他接线盒的通信不受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信号线X0和第二信号线X1之间也可布置该可控的常闭触点,其基本原理与本实施例所述内容相同,当第一信号线或第二信号线为多跟线时,相应增加常闭触点数量即可,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在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切换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接收故障点两侧的所有接线盒的数据信息,实现故障时的通信。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解决由于通信线缆故障导致无法通信的问题,可以保证在通信线缆发生故障后,还能够与各个接线盒进行通信,从而接收各个接线盒的通信数据。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切换单元对控制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切换,解决了双向受控开关成本较高、功耗较大,不适合传输数字量通信信号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系统、方法和电子设备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或模块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或模块连接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实用新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某些模块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一种实施例,上述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易失性存储介质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例如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