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带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5938发布日期:2019-10-08 21:5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带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颈带式耳机。



背景技术:

蓝牙耳机是将蓝牙技术应用于耳机领域所得到的无线耳机,在使用过程中无须通过耳机线与音频设备(例如手机)连接,从而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免除耳机线的牵绊,更加灵活便捷。

现有的蓝牙耳机主要包括头戴式蓝牙耳机、颈带式蓝牙耳机、挂耳式蓝牙耳机以及真无线式蓝牙耳机四种类型。其中头戴式蓝牙耳机外形较大,不利于携带,同时用户长期佩戴也会很不舒适。颈带式蓝牙耳机是挂在用户脖子上的一类蓝牙耳机,蓝牙芯片和电池放置于颈带上,适用于日常通勤使用。挂耳式蓝牙耳机中两只耳机需要通过耳机线连接,蓝牙芯片等部件均设置在耳机线中,在使用时两只耳机需要通过耳机线来供电以及控制,因此这种蓝牙耳机仅仅省去了与音频设备之间的连接线,并非真无线式蓝牙耳机。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真无线蓝牙耳机(True Wireless Stereo)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将蓝牙芯片和电池放置在耳机中,其不仅无须通过耳机线与音频设备连接,而且两只耳机之间也无须通过耳机线连接,因此整体体积更轻巧,适合运动佩戴,使用更加方便。

然而,现有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中两只耳机独立存在,用户进行剧烈运动时容易丢失;耳机的耗电量大,单次充电的续航时间有限,而充电时需要将耳机取下放入充电盒中,待充满电后再佩戴使用,操作繁琐,无法连续使用,造成用户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带式耳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时无法佩戴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颈带式耳机,包括无线耳机组件以及颈带;

所述颈带设有两个颈带连接部以及电池单元,两所述颈带连接部设于所述颈带上且均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

所述无线耳机组件包括可单独佩戴使用的左耳机和右耳机;

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均设有耳机连接部,所述耳机连接部与所述颈带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与所述颈带连接时可佩戴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带包括两条连接线以及项圈;

两条所述连接线均与所述项圈连接,两条所述连接线的自由端均连接有一个所述颈带连接部;

所述电池单元设于所述项圈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电池以及电池电路板,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池电路板连接,所述电池电路板与所述颈带连接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为充电电池,所述电池电路板设有充电连接部;

或者,

所述电池为可更换电池,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电池盒,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电池盒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带还设有控制单元,至少用于对所述无线耳机组件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且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颈带连接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设有音量控制键;

和/或,

所述控制单元设有模式键,用于控制所述无线耳机组件的工作模式;

和/或,

所述控制单元设有控制键,用于控制所述无线耳机组件的播放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带还设有拾音器,所述拾音器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第一磁吸接触件,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第二磁吸接触件,所述第一磁吸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磁吸接触件配合连接;

或者,

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卡扣,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卡孔,所述卡扣和所述卡孔配合连接;

或者,

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内螺纹,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配合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均设有耳机电路板和耳机电池,所述耳机电路板设有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耳机电池和所述耳机连接部均与所述耳机电路板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电路板还设有敲击传感器,用于感知用户的敲击并控制所述无线耳机组件;

和/或,

所述耳机电路板还设有耳机控制键,用于根据不同的按键方式控制所述无线耳机组件的工作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与所述耳机电路板连接的耳机接口,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的耳机插头,所述耳机插头与所述耳机接口通过插拔方式配合连接;

或者,

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与所述耳机电路板连接的耳机连接柱,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的颈带连接柱,所述耳机连接柱与所述颈带连接柱配合连接;

或者,

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与所述耳机电路板连接的耳机接线端子,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的柔性金属片,所述柔性金属片与所述耳机接线端子配合连接;

或者,

所述耳机连接部设有与所述耳机电路板连接的第一连接柱,所述颈带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颈带式耳机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一方面,无线耳机组件中的左耳机和右耳机无须通过耳机线连接,两者相互独立存在,也可以独立使用,其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用;当用户进行剧烈运动时,只需将左耳机和右耳机与颈带连接即可,颈带可位于用户的脖颈处,此时颈带的连接并不会影响无线耳机组件的佩戴,同时颈带又对左耳机和右耳机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其因剧烈运动而丢失。另一方面,用户在长时间佩戴无线耳机组件后需要暂时取下时,由于颈带的存在,用户仅需取下左耳机和右耳机,使其自然下垂即可;当再需要使用时,可直接将左耳机和右耳机对应佩戴,操作简单方便,极大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利于用户进行高频次使用。

(2)本申请可以有效确保用户在需要使用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时使用耳机。通过在颈带中设置电池单元,当左耳机和右耳机的电量不足时,电池单元可以对其进行供电,同时也可以为其充电,此时用户可以持续佩戴无线耳机组件,有效延长其使用时长,避免了用户在急需使用耳机时不会因耳机电量不足而无法使用,极大拓展其使用场景,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一种结构中颈带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一种结构中颈带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一种结构中右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一种结构中右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一种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二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二种结构中颈带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二种结构中右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二种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三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三种结构中颈带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三种结构中右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三种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的第四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四种结构中颈带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四种结构中右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第四种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颈带式耳机;

11-无线耳机组件; 110-耳机连接部;

111-左耳机; 112-右耳机;

1101-第一磁吸接触件; 1102-卡孔;

1103-内螺纹; 1111-耳机连接柱;

1112-耳机接线端子; 1113-第一连接柱;

1114-阻尼海绵; 1115-耳机接口;

1131-后壳; 1132-前壳;

1133-喇叭嘴; 1134-耳塞;

1135-一体化耳塞耳挂; 1136-耳机电路板;

1137-耳机电池; 1138-动铁声波发生器;

1139-动圈声波发生器; 1140-敲击传感器;

1141-耳机控制键; 12-颈带;

1200-环状磁铁; 1201-第二磁吸接触件;

1202-卡扣; 1203-外螺纹;

1211-颈带连接柱; 1212-柔性金属片;

1213-第二连接柱; 1215-耳机插头;

1220-外壳; 1221-条状纹路;

13-两条连接线; 14-项圈;

150-颈带连接部; 151-电池单元;

1511-电池; 1512-电池电路板;

1513-充电连接部; 152-控制单元;

1521-音量增加键; 1522-音量减小键;

1523-模式键; 1524-控制键;

153-拾音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颈带式耳机10,包括无线耳机组件11以及颈带12,颈带12用于佩戴在用户的脖颈处,颈带12设有两个颈带连接部150以及电池单元151,两颈带连接部150设于颈带12上且均与电池单元151连接;无线耳机组件11包括可单独佩戴使用的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均设有耳机连接部110,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可拆卸连接;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与颈带12连接时可佩戴使用。

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均为真无线耳机(例如真无线蓝牙耳机),即无线耳机组件11与音频设备无须通过耳机线连接,同时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也无须通过耳机线连接。用户在使用颈带式耳机10时,可以仅佩戴左耳机111,也可以仅佩戴右耳机112,也可以同时佩戴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还可以在将颈带12与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连接的情况下佩戴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颈带12可以将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连接,且颈带12可佩戴在用户的脖颈处。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取下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时,颈带12可以起到收纳作用,用户只需要从耳廓中取下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使其自然下垂即可;当用户需要使用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时,只需要将其对应佩戴即可,操作简单方便。颈带12中的电池单元151还可以为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充电和供电,当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的电量消耗殆尽时,将颈带12的颈带连接部150与耳机连接部110对应连接,电池单元151即可为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供电,同时用户也可以继续佩戴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不会影响其使用。当然,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充电,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通过颈带12中的电池单元151进行充电,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颈带式耳机10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现有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中两只耳机独立存在,一方面,由于真无线蓝牙耳机的体积小巧,质地轻盈,因此用户进行剧烈运动时很容易丢失;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耳机的过程中出现疲劳时,需要短暂收纳耳机,待缓解后再继续使用,此时用户只能将真无线蓝牙耳机放入收纳盒,当需要时再从收纳盒中取出耳机使用,操作过程非常繁琐,使用体验不佳。

本申请则完全解决了上述的使用问题。一方面,无线耳机组件11中的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无须通过耳机线连接,两者相互独立存在,也可以独立使用,其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用;当用户进行剧烈运动时,只需将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与颈带12连接即可,颈带12可位于用户的脖颈处,此时颈带12的连接并不会影响无线耳机组件11的佩戴,同时颈带12又对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其因剧烈运动而丢失。另一方面,用户在长时间佩戴无线耳机组件11后需要暂时取下时,由于颈带12的存在,用户仅需取下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使其自然下垂即可;当再需要使用时,可直接将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对应佩戴,操作简单方便,极大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利于用户进行高频次使用。

(2)现有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在进行充电时,需要将耳机取下放入充电盒中,待充满电后再佩戴使用,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在充电过程中无法使用,从而会造成用户在急需使用耳机时却无法使用的窘境,造成用户体验不佳。

本申请则可以有效确保用户在需要使用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时使用耳机。通过在颈带12中设置电池单元151,当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的电量不足时,电池单元151可以对其进行供电,同时也可以为其充电,此时用户可以持续佩戴无线耳机组件11,有效延长其使用时长,避免了用户在急需使用耳机时不会因耳机电量不足而无法使用,极大拓展其使用场景,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颈带12包括两条连接线13以及项圈14,两条连接线13均与项圈14连接,两条连接线13的自由端均连接有一个颈带连接部150,电池单元151设于项圈14中,颈带连接部150通过设于连接线13内的导线与电池单元151连接。在使用时,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佩戴于用户的耳朵中,两条连接线13则自然垂落,项圈14位于用户的脖颈部,从而确保用户佩戴自然舒适。项圈14的材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请参阅图1和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项圈14由硬质材料制成,其形状与用户脖颈处的形状相适应,其形状固定,当用户佩戴时,项圈14的中部位于用户的后脖颈处,项圈14的两端则环绕脖颈向前延伸至用户耳下对应的位置,一方面可确保用户佩戴舒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其在使用过程中掉落。

请参阅图13和图18,在一个实施例中,项圈14由软质材料制成,其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进行调整,确保用户在佩戴时均能够调整至最舒适的状态,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项圈14还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例如部分为硬质材料,部分为软质材料,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电池单元151包括电池1511以及电池电路板1512,电池1511与电池电路板1512连接,电池电路板1512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其中电池电路板1512上设有电池管理芯片,从而可以控制电池1511为无线耳机组件11充电。例如当电池管理芯片检测到无线耳机组件11的电池电量未充满时,则控制电池1511为无线耳机组件11充电;当电池管理芯片检测到无线耳机组件11的电池电量充满时,则将电池1511与无线耳机组件11断开,从而不再进行充电。同时,电池管理芯片也可以检测电池1511本身的电量是否充足,并控制电池1511是否需要充电。电池单元151中电池15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其可以为一个,此时两个颈带连接部150均通过电池电路板1512与电池1511连接,电池单元151可设于项圈14的一个端部;电池1511可以为两个,两个电池1511分别设于项圈12的两个端部,从而分别对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充电。当然,电池1511的数量也可以多于两个,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1511为充电电池,优选为锂离子充电电池,此时充电电池可固设于项圈14中,电池电路板1512设有充电连接部1513,充电连接部1513可为Micro USB接口,从而可以通过外部电源为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当然,充电连接部1513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电源接口,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1511为可更换电池,例如干电池,此时电池单元151还包括电池盒,电池盒设于项圈14中,电池1511设于该电池盒中,电池盒的盒盖可以打开和关闭,从而便于用户进行更换。

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无线耳机组件11进行控制,颈带12还设有控制单元152,控制单元152与电池单元151连接,且控制单元152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颈带连接部150与无线耳机组件11连接。控制单元152设于颈带12上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3和图13,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52设于项圈14上,且可以位于靠近电池单元151的位置,从而便于与电池单元151的电池电路板1512连接,也可以与电池单元151位于项圈14的不同端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协调美观。

请参阅图8和图18,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52设于连接线13上,其可以位于任一个连接线13上,便于用户在使用时进行操作,实现对无线耳机组件11的控制。

请参阅图3、图10、图15和图20,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52可以设有音量控制键(包括音量增加键1521和音量减小键1522)、模式键1523以及控制键1524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音量控制键用户对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的音量进行控制;模式键1523可用于对无线耳机组件11的耳机模式进行控制,例如可以是普通模式、降噪模式、循环模式等,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同时长按模式键1523也可以实现对无线耳机组件11的开机控制和关机控制;控制键1524则可用于对无线耳机组件1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例如按压一下是播放/暂停,按压两下是切换至下一首歌,按压三下是切换至上一首歌等。当然,模式键1523以及控制键1524的具体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颈带12还设有拾音器153,用于获取外界声音(例如用户可对拾音器153讲话),并将声音转化成电信号传送至无线耳机组件11,无线耳机组件11再将该电信号处理后进行发送,使得对话的对方能够听到用户的声音。优选地,拾音器153与控制单元152连接,从而可以提高整体的集成度。当控制单元152设于项圈14上时,拾音器153也相应设于项圈14上;当控制单元152设于连接线13上时,拾音器153也相应设于连接线13上。

请参阅图5和图6,进一步地,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均包括后壳1131以及与后壳1131连接的前壳1132,前壳1132上设有用于插入耳孔的喇叭嘴1133,喇叭嘴1133上套设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耳塞1134,耳塞1134可从喇叭嘴1133上取下,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佩戴或取下,使用方便。喇叭嘴1133上还套设有一体化耳塞耳挂1135,一体化耳塞耳挂1135也可以从喇叭嘴1133上取下,当用户佩戴时,体化耳塞耳挂1135可以套接在用户的耳朵上,从而佩戴更加稳定。前壳1132内还设有耳机电路板1136、耳机电池1137、动铁声波发生器1138以及动圈声波发生器1139,其中耳机电池1137、动铁声波发生器1138以及动圈声波发生器1139均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耳机电池1137设于前壳1132内位于手机电路板1136的一侧,动圈声波发生器1139设于前壳1132内靠近喇叭嘴1133处,从而用户能够听到左耳机111和右耳机112的声音。

耳机电路板1136上设有主控芯片,可以对其他部件进行控制;耳机电路板1136上还设有音频解码芯片以及滤波降噪电路等,使得无线耳机组件11不仅能够正常工作,而且可以实现降噪功能,有助于提高耳机的声音质量。为了通过无线方式与音频设备连接,耳机电路板1136上还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优选为蓝牙芯片,同时耳机电路板1136上还设有蓝牙天线,从而确保其收发蓝牙信号的效果。当然,无线通信模块还可以为红外通信模块或2.4G通信模块或其他模块,只要其能够实现与音频设备的无线通信即可。

请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左耳机111或右耳机112的控制方式可以为通过敲击实现,此时耳机电路板1136上还设有敲击传感器1140,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敲击频率来实现对耳机的控制。例如,通过敲击双击左耳机111可以减小音量,双击右耳机112可以增加音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敲击耳机还可以实现其他的功能,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电路板1136上还设有耳机控制键1141,耳机控制键1141延伸至前壳1132和后壳1131外部,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其可以根据不同的按键方式对无线耳机组件11的工作模式进行控制。例如,对左耳机111而言:按压一下耳机控制键1141,对应环境声模式开/关;按压两下耳机控制键1141,对应快速声音设置开/关;按压两三下耳机控制键1141,对应耳机模式/播放器模式切换;长按耳机控制键1141两秒,对应蓝牙开/关;长按耳机控制键1141七秒,对应蓝牙配对。对右耳机111而言:按压一下耳机控制键1141,对应播放/暂停,或者接听电话/结束通话;按压两下耳机控制键1141,对应切换至下一首歌曲;按压三下耳机控制键1141,对应切换至上一首歌曲;长按耳机控制键1141两秒,对应语音助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按键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关于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的相互连接,以下提供几种可选的方式。应当理解的是,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的连接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形式。

请参阅图4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和颈带连接部150通过磁性吸附连接。耳机连接部110设有第一磁吸接触件1101,颈带连接部150设有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第一磁吸接触件1101和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配合连接。可选地,第一磁吸接触件1101和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均为GND铁合金磁吸接触件,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外还包覆有环状磁铁1200(优选为汝铁硼环状磁铁),从而当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靠近第一磁吸接触件1101时,因为磁力的吸引作用使得二者相互紧密连接;当需要将二者分离时,只需要用户用力将颈带12连接部120远离耳机连接部110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和颈带连接部150通过扣合连接。耳机连接部110设有卡孔1102,颈带连接部150相应设有卡扣1202,卡扣1202可选为按压式卡扣,当需要将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用户可按住卡孔1102,并将卡孔1102置入卡扣1202中,然后用户松开卡孔1102,此时卡孔1102则会锁紧在卡扣1202中,避免了卡孔1102自动掉落,连接牢固。当需要将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用户按住卡孔1102并将其从卡扣1202中取出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请参阅图15至图17,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通过螺纹连接。耳机连接部110设有内螺纹1103,颈带连接部150设有外螺纹1203,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需要连接时,只需将外螺纹1203旋拧进内螺纹1103中即可,连接牢固;而需要将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只需将外螺纹1203朝相反方向旋拧即可将其与内螺纹分离,操作方便灵活。

上述连接方式为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之间的物理结构连接,确保两者可以连接为一体。当两者连接时,还需要使得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电性连接。以下提供几种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电性连接的方式,应当理解的是,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的电性连接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形式。

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设有耳机连接柱1111,耳机连接柱1111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中空的颈带连接柱1211,颈带连接柱1211与电池单元151的电池电路板1512连接。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耳机连接柱1111插接于颈带连接柱1211的通孔中,通过二者的配合连接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耳机连接柱1111与颈带连接柱1211分离。

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耳机接线端子1112,耳机接线端子1112可选为铜接线端子;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与电池单元151连接的柔性金属片1212,柔性金属片1212可选为柔性铜片。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耳机接线端子1112与柔性金属片1212接触,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耳机接线端子1112与柔性金属片1212相互分离。优选地,耳机接线端子1112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VCC(电源电压)接线端子、GND(接地)接线端子以及DATA(数据)接线端子;柔性金属片1212的数量相应为三个,分别与上述三个耳机接线端子1112对应连接。

请参阅图15至图17,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第一连接柱1113,第一连接柱1113优选为金属连接柱;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与电池单元151连接的第二连接柱1213,第二连接柱1213优选为金属连接柱。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第一连接柱1113与第二连接柱1213抵接,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第一连接柱1113与第二连接柱1213相互分离。为了确保第一连接柱1113与第二连接柱1213抵接时不会因撞击而使得第一连接柱1113损坏,第一连接柱1113的表面套设有阻尼海绵1114,优选为感缓插入阻尼海绵,从而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请参阅图20至图22,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耳机接口1115,耳机接口1115优选为2.5mm耳机接口,可以为耳机电池1137充电以及为耳机电路板1136传输信号;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与电池单元151连接的耳机插头1215,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耳机插头1215插接于耳机接口1115中,通过二者的配合连接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耳机插头1215与耳机接口1115分离。当然,耳机接口1115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接口,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耳机插头1215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插头,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应当理解的是,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的上述物理结构连接方式以及电性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获得满足不同需求的连接结构。以下提供几种耳机连接部110和颈带连接部150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以下设计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实施例一:

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耳机连接柱1111,耳机连接柱1111的表面套设有第一磁吸接触件1101;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与电池单元151的颈带连接柱1211,颈带连接柱1211中空,颈带连接柱1211的表面套设有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外还包覆有环状磁铁1200。为了更好地对上述部件进行保护,颈带连接部150还设有外壳1220,环状磁铁1200容置于外壳1200内,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和颈带连接柱1211的一端容置于该外壳1220内,另一端则伸出至外壳1220外,便于与耳机连接部110连接。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第一磁吸接触件1201和第二磁吸接触件1201磁性吸附连接,耳机连接柱1111插接于颈带连接柱1211中,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只需要用户用力将颈带12连接部120远离耳机连接部110,同时耳机连接柱1111与颈带连接柱1211分离。

请参阅图8至图12,实施例二:

颈带连接部150设有外壳1220,外壳1220内设有与电池单元151连接的柔性金属片1212,外壳1220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按压式卡孔1102;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耳机接线端子1112,耳机连接部110与按压式卡孔110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卡孔1102。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用户可按住卡孔1102,并将卡孔1102置入卡扣1202中,然后用户松开卡孔1102,此时卡孔1102则会锁紧在卡扣1202中,同时耳机接线端子1112与柔性金属片1212接触,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户按住卡孔1102并将其从卡扣1202中取出,同时耳机接线端子1112与柔性金属片1212相互分离。

请参阅图13至图17,实施例三:

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第一连接柱1113,第一连接柱1113的表面套设有阻尼海绵1114,同时耳机连接部110还设有固定于前壳1132内的耳机连接件,该连接件内设有内螺纹1103;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与电池单元151连接的第二连接柱1213,第二连接柱1213外套设有颈带连接件,该连接件外表面设有外螺纹1203,且第二连接柱1213和外螺纹1203的一端容置于外壳1220内,另一端延伸至外壳1220外。为了确保用户在操作时更方便,外壳1220表面还设有条状纹路1221,可以在用户将颈带连接部150与耳机连接部110连接时增大摩擦力。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只需将外螺纹1203旋拧进内螺纹1103中,此时第一连接柱1113与第二连接柱1213抵接,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只需将外螺纹1203朝相反方向旋拧即可将其与内螺纹分离,此时第一连接柱1113与第二连接柱1213相互分离。

请参阅图18至图22,实施例四:

耳机连接部110设有与耳机电路板1136连接的耳机接口1115,颈带连接部150设有与电池单元151连接的耳机插头1215,耳机插头1215的一端容置于外壳1220内,另一端延伸至外壳1220外。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时,耳机插头1215插接于耳机接口1115中,通过二者的配合连接实现电池单元151与耳机电路板1136的电性导通,同时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连接牢固;当耳机连接部110与颈带连接部150分离时,耳机插头1215与耳机接口1115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