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供收听人佩戴于耳朵以外的部分来使用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输出声音的扬声器系统,存在有例如内置于电视接收器等的扬声器系统。但是,有时内置的扬声器系统的扬声器不具有较大的口径而无法获得大音量,此外,存在无法充分实施低音的再现而使现场感不足的情况。为了获得现场感,使用具有大口径扬声器的扬声器系统、头戴式耳机的情况较多。
在使用具有大口径扬声器的扬声器系统的情况下,需要某种程度的广阔空间,因此无法面向一边移动一边享受音乐等的情况。在使用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虽然能够一边移动一边享受音乐等,但存在有使用头戴式耳机的收听人无法听到周围的声音的问题。此外,在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还存在有由于音像定位于收听人的头内因此会因长时间的使用而感到疲劳感的问题。
为了消除以上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佩戴于收听人的身体并且不堵塞收听人的耳朵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颈部悬挂式的可穿戴式扬声器装置,扬声器位于收听人的下巴之下并且朝向耳朵的方向。专利文献2以及3中公开了在颈部悬挂部的两侧设置有扬声器的可穿戴式扬声器装置,右耳用的扬声器位于右肩,左耳用的扬声器位于左肩。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环状的颈部悬挂式的可穿戴式扬声器装置,除扬声器以外还具备无源散热器或低声频反射端口,不同于专利文献1-3,能够实现低音的再现,能够对收听人赋予现场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1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633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8-511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6/039245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中,不具备与低音的再现相关的机构。此外,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可穿戴式扬声器装置中,扬声器与无源散热器以及低声频反射端口分离,无法充分实施低音的再现,有时现场感不足。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低音的再现获得更高的现场感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具备u字形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第一端部区域配置有第一扬声器单元和第一低声频反射管的端部,在所述外壳的第二端部区域配置有第二扬声器单元和第二低声频反射管的端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分别具有扬声器和与所述扬声器相反朝向的无源散热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各自所具有的所述扬声器与所述无源散热器之间的空间与所述外壳内的空间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的主体部在所述外壳的中央部交叉。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以及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相互连通。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壳具备隔壁,所述隔壁将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之间分离为多个空间。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任意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外壳悬挂于收听人的颈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低声频反射管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低声频反射管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收听人的耳朵的下方。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任意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外壳悬挂于收听人的颈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分别位于收听人的上胸。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六任意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外壳的所述u字形的内侧具备第一缓冲构件。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五至第七任意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以及所述第二端部区域与所述收听人之间具备第二缓冲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低音的再现获得更高的现场感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剖视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主视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即使对不同的附图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成也是同样的,有时省略其说明。此外,虽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只要能够组合,实施方式就能够任意地组合来实施。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主视图。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具备外壳101。外壳101在从主视观察的情况下,呈近似u字形。从主视观察外壳101的情况的形状也能够表现为马蹄形、∩字形等。外壳101包含:在图1中从中央部向左斜下方以及右斜下方两个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在图1中从该部分朝向外壳101的两顶端并向下方延伸的部分。
另外,作为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使用状态之一,如参照图3在下文中叙述那样,存在有使外壳101的中央部位于收听人的颈部的后方,使外壳101的其他部分从收听人的颈部的后方经由颈部两侧面而位于左右斜前方的“颈部悬挂状态”。以下,针对各个与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相关的左右的方向以及左右的关系,对作为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设为颈部悬挂状态的收听人的左右的方向以及左右的关系进行说明(这样整合为收听人的例如“左耳”以及“右耳”根据收听人的左右来决定)。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相对于附图的左右的方向以及左右的关系成为相反的方向以及相反的关系。
将外壳101的两顶端中的从左侧的顶端起规定的长度的部分称作第一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将外壳101的两顶端中的从右侧的顶端起规定的长度的部分称作第二端部区域(右端部区域)。在外壳101,从左侧的顶端起按顺序配置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作为第一低声频反射管的端部的第一开口部104l,从右侧的顶端起按顺序配置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以及作为第二低声频反射管的端部的开口部104r。针对外壳101的第一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的长度(所述的“外壳101的两顶端中的从左侧的顶端起规定的长度”),为了包含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和第一开口部104l而被定义为充分的长度,针对外壳101的第二端部区域(右端部区域)的长度(所述的“外壳101的两顶端中的从右侧的顶端起规定的长度”),为了包含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和第二开口部104r而被定义为充分的长度。
图2为图1中的i-i截面线处的从外壳101的第一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的顶端到中央部分的中途的剖视图。图2中示出了外壳101的一部分的截面、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的截面以及第一开口部104l的截面。另外,从外壳101的第二端部区域(右端部区域)的顶端到中央部分的中途的剖视图,也能够通过将图2的图示中的左右颠倒并置换附图标记来获得,因此省略图示。
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具备:朝向图2的上方具有开口的扬声器103l和朝向图2的下方具有开口的无源散热器105l。换言之,在扬声器103l的背面具备无源散热器105l。此外,扬声器103l与无源散热器105l沿相反朝向安装于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扬声器103l具有:形成扬声器103l的框架103a、被框架103a支承的磁电路103b、以及连接于磁电路103b和框架103a的振动板103c。磁电路103b具备未图示的磁石和音圈,音圈连接于未图示的线缆,根据供给至线缆的信号,使振动板103c振动,并产生声音。
无源散热器105l具有:形成无源散热器105l的框架105a和连接于框架105a的振动板105c。无源散热器105l根据由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内的气压的变动而使振动板105c进行振动,并产生声音。如此无源散热器105l的振动板105c根据气压的变动进行振动,并不是通过磁电路直接进行振动,因此无源散热器105l将扬声器103l所产生的声音中的、主要是气压变动的频率较低的低音放射到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之外。
因而,即使扬声器103l为小口径,也可通过在扬声器103l的背面沿相反朝向配置的无源散热器105l强调地再现低音,收听人能够获得较高的现场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1内的空间与扬声器103l和无源散热器105l之间的空间连接。此外,在外壳101内形成有将第一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以及第二端部区域(右端部区域)相互连通的中空的空间(内部空间)。因而,由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内的气压的变动还传递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由此,外壳101也根据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进行振动,而且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声音。同样地,由扬声器103r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内的气压变动也传递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由此,外壳101也根据扬声器103r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进行振动,而且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声音。
此外,外壳101内的空间使第一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以及第二端部区域(右端部区域)连通,因此由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的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气压变化能够到达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因而,由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气压变化对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的无源散热器(未图示)的振动板的振动产生影响。此外,同样地,由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的扬声器103r的振动板的振动引起的气压变化到达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对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的无源散热器105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产生影响。因此,在堵塞现有的双耳的头戴式耳机的情况和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情况下,若对声音的再现进行比较,则即使是现有的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仅左耳能够听见的声音,在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情况下,也会从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的无源散热器中产生一部分成分。此外,即使是现有的头戴式耳机的情况下仅右耳能够听见的声音,在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情况下,也会从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的无源散热器105l中产生一部分成分。因而,对于收听人而言,左右的声音即使不对等也能够进行混合而从左右的各扬声器再现并被听见,因此能够感觉到音像的定位位置位于从收听人的头内到前方,能够提高现场感。
另外,在外壳101内的内部空间内,也可以将用于驱动扬声器103l的线缆配置于内部空间。此外,也可以将向线缆供给信号并用于驱动扬声器103l的驱动电路以及驱动电源也配置于内部空间。
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开口部104l成为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的端部。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的另一端部从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朝向外壳101内的空间延伸。因而,当根据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而外壳101的内部的气压发生变动时,从第一开口部104l经由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的另一端部而产生空气的进出,能够通过该空气的进出,收听人感觉到低音。
另外,在图2中,示出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的高度与外壳101的高度不同,但作为相同的高度,也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与外壳101的一体感,获得使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观众产生美观的装饰效果。此外,在图1中,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的横向上的宽度不同于外壳101的宽度,但也能够使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的横向的宽度与外壳101的宽度相同。
图3为表示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悬挂于收听人的颈部,外壳101的第一端部区域以及第二端部区域位于颈部的前方,外壳101的中央部位于颈部的后方的状态(颈部悬挂状态)的图。如图3所示,在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悬挂于收听人的颈部的情况下,优选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102r位于收听人的上胸的部位。例如,优选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位于锁骨上、乳房的上部。由此,在使扬声器103l以及103r的开口朝上而悬挂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情况下,收听人能够通过身体感觉到从无源散热器105l以及105r发出的低音的振动。此外,由于外壳101的一部分也与收听人的颈部的后方、上胸部接触,因此能够通过身体感觉到由扬声器103l以及103r各自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外壳101的振动、以及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由于外壳101以包围收听人的颈部的方式配置,因此收听人能够感觉到外壳101的振动以及由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身体的周围发出,能够获得更高的现场感。
此外,如图3所示,在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悬挂于收听人的颈部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开口部104l以及第二开口部104r分别位于收听人的耳朵yl以及yr的下方。由此,收听人能够听见由扬声器103l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由来自从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的另一端部经由主体部分的第一开口部104l的空气的进出而产生的低音。此外,收听人能够听见由扬声器103r的振动板103c的振动引起的、由来自从第二低声频反射管的另一端部经由主体部分的第二开口部104r的空气的进出而产生的低音。因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现场感。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扬声器103l以及无源散热器105l、扬声器103r以及无源散热器105r、以及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实现低音的再现,收听人能够获得更高的现场感。
此外,即使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设为颈部悬挂状态,也不同于头戴式耳机而不用堵塞收听人的耳朵。因而,由于音像不会定位于收听人的头内,因此感觉到疲劳感的情况较少。此外,通过不堵塞收听人的耳朵,从而收听人能够听见周围的声音因此能够为了避免危险等而注意周围。此外,通过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设为颈部悬挂状态,从而佩戴于靠近耳朵的位置,因此即使移动声场也不会发生变化,且即使是较小的音量也能够获得充分的音压。
作为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使用场景,可列举出将音乐再现装置、智能电话或平板电脑型终端组合起来听音乐等、或以带声音的方式视听智能电话、平板终端的画面中显示的动画的场景。此外,对于老人等,也能够将因听力的衰退而难以听到的电视的声音通过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再现于耳旁。此外,通过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系统进行组合,从而能够通过视觉以及听觉获得较高的现场感。
(第二实施方式)
图4以及图5为分别从主视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情况的主视透视图。
图4为通过虚线表示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主体部的图。针对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主体部的长度,能够根据是否想强调从扬声器103l以及103r发出的声音的低频区域的哪个范围而任意地选择。通常,当进一步延长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主体部的长度时,可强调更低的频率的范围。
此外,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如以下说明那样与声音的定位位置也有关系。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进一步延长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主体部各自的长度,另一端部107l以及107r位于超过外壳101的中央部的位置。换言之,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主体部也可以在包含外壳101的中央部的区域内交叉。
根据这样的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结构,可通过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将由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产生的与声音对应的气压变动向第一开口部104l引导,并通过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将由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产生的与声音对应的气压变动引导至第二开口部104r。因此,从第一开口部104l产生由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产生的与声音对应的空气的进出,从第二开口部104r产生由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产生的与声音对应的空气的进出。
因而,收听人以在由左耳听见的声音中混合有右侧的声音并在由右耳听见的声音中混合有左侧的声音的状态听声音,因此听上去声音的定位位置向前移动,与图4所示的构成相比,能够获得更高的现场感。
(第三实施方式)
图6以及图7为分别从主视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情况的主视透视图。
在图6以及图7中通过虚线表示配置于外壳101的内部部分。例如在图6中,通过虚线示出第一低声频反射管106l以及第二低声频反射管106r的主体部,并且通过虚线示出在外壳101的中央部配置有隔壁108。
隔壁108为对外壳101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构件。通过隔壁108,将外壳101的内部空间分离为第一端部区域(左端部区域)的侧的内部空间1081和第二端部区域(右端部区域)的侧的内部空间1082这两个空间。内部空间1081与第一开口部104l以及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连接,内部空间1082与第二开口部104r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连接。因此,内部空间1081内的气压变动不向内部空间1082传递,此外,内部空间1082内的气压变动也不向内部空间1081传递。
因此,能够通过隔壁108而听到因提高由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产生的声音的左右的分离特性而产生的、所谓张持有度的尖锐的声音。
另外,隔壁108能够配置有多个。由此,能够将内部空间1081和内部空间1082调节为外壳101的一半以下的长度。
图7为表示在外壳101配置有两个隔壁108l以及108r的状态的图。在两个隔壁108l以及108r之间,能够配置对扬声器103l以及103r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源以及驱动电路,此外还能够配置外部音源的输入部。作为外部音源的输入部,例如当将电话插孔设置于外壳101时,可经由电话插孔产生空气的进出,因此有时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声音频特性发生变化,但通过在隔壁108l以及108r之间设置电话插孔,能够不会导致音频特性的变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8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主视图。与至此为止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在外壳101的u字形的内侧通过缓冲材料110l、110c以及110r形成有护颈缓冲构件109这一点。另外,有时将护颈缓冲构件109称作第一缓冲构件。
对于护颈缓冲构件109,在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如图3所示设为颈部悬挂状态的情况下,可降低由扬声器103l以及103r各自的振动板103b的振动产生的外壳101的振动,可防止向收听人直接传递外壳101的振动。从第一扬声器单元102l以及第二扬声器单元102r发出中高音,当由该中高音产生的振动经由外壳101传递至收听人的颈部的后方时,有时收听人感到不适。因此,通过利用缓冲材料110l、110c以及110r衰减由中高音产生的振动并经由护颈缓冲构件109向收听人传递,从而能够消除由中高音产生的收听人的不适感。作为缓冲材料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橡胶、发泡聚氨酯或者弹簧等能够伸缩的材料。
(第五实施方式)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左侧视图。与至此为止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在外壳101的第一端部区域的下表面经由缓冲材料112l以及113l而安装护胸缓冲构件111l这一点。在图9中未示出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右侧视图,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的右侧面也是与从左侧面观察到的同样的构造。另外,有时将护胸缓冲构件称作第二缓冲构件。
对于缓冲材料112l以及113l,在将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0如图3所示设为颈部悬挂状态的情况下,可降低由扬声器103l以及103r各自的振动板106b的振动产生的外壳101的振动,可防止在收听人的上胸的部位直接传递外壳101的振动。当从扬声器103l以及103r发出中高音时,当由该中高音产生的振动经由外壳101传递至收听人的上胸部时,有时收听人感到不适。因此,通过将中高音经由护胸缓冲构件111l向收听人传递,低音主要经由护胸缓冲构件111l传递给收听人,从而能够消除收听人的不适感。作为缓冲材料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橡胶、发泡聚氨酯或者弹簧等能够伸缩的材料。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可穿戴式扬声器系统;101…外壳;102l、102r…扬声器单元;103l、103r…扬声器;104l…第一开口部;104r…第二开口部;103a…扬声器框架;103b…磁电路(永磁体与音圈);103c…振动板;105a…无源散热器框架;105c…振动板;106l…低声频反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