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壳能分离的双面屏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6220发布日期:2019-05-03 21:20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壳能分离的双面屏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机壳能分离的双面屏手机。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专利号为cn201721630162.9名称为《一种折叠式双触摸屏手机》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式双触摸屏手机,其结构包括扬声器、转轴、操控面板、主控机座、内显示屏、防滑边套、开关按键、摄像镜头、机盖、外显示屏、背光灯、电池壳,所述防滑边套由伸缩拉把、预紧弹簧、阻尼防滑垫、旋转轴、上支架、下支架组成,所述伸缩拉把分别贯穿预紧弹簧两侧末端,该实用新型先将下支架对准主控机座的侧方边沿,然后经过两边的弧形滑槽往里套入,再由预紧弹簧将上支架往外拉出,扭转旋转轴将上支架对准主控机座另一端,然后触碰伸缩拉把使预紧弹簧将上支架往里拉安装固定,通过内壁阻尼防滑垫减轻手机滑落磕碰边角的力度,还可间接防止手掌汗水渗入手机内部中的电路元件。然而,该手机的两块屏幕无法合并在一起,使用体验不理想,因此该手机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机壳能分离,既能作为大屏手机又能作为双面屏手机使用而且两种状态转变方便的双面屏手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机壳能分离的双面屏手机,包括机壳与显示屏,所述机壳由能相互分离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组成,上显示屏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面,下显示屏设置在下壳体的底面,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的底面设置有伸缩装置,伸缩装置的右端为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下壳体的顶面相连接,所述下壳体能通过伸缩装置相对上壳体左右移动,所述下壳体能通过转动部相对上壳体转动,在下壳体向右移动至与上壳体分离再旋转180°后,上显示屏与下显示屏相平齐且上壳体的右端能与下壳体的左端相对合,在机壳上还设置有能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下叠合以及上壳体与下壳体左右对合时定位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定位机构。

作为改进,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左转筒,右转筒以及能相对左转筒与右转筒左右移动的转杆,所述右转筒即为转动部,右转筒与下壳体的顶面中部相连接,左转筒与上壳体的底面中部相连接,左转筒套在转杆的左端,右转筒套在转杆的右端,在转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止转杆端部从对应转筒中脱出的限位机构。

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杆是两端开口的空心杆,在所述空心杆中穿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穿过空心杆左端开口与左转筒或上壳体相固定,复位弹簧的另一端穿过空心杆右端开口与右转筒或下壳体相固定。

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机构为设置在转杆端部的环形凸起,在左转筒的右端开口内壁上设置有能与环形凸起顶触限位的左转筒凸环,在右转筒的左端开口内壁上设置有能与环形凸起顶触限位的右转筒凸环。

作为改进,在上壳体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底面凹部,所述左转筒固定在底面凹部中,在下壳体的顶面中部设置有顶面凹部,所述右转筒固定在顶面凹部中,当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下叠合时,上壳体的底面能与下壳体的顶面相互贴合。

作为改进,所述显示屏为柔性屏,在下壳体的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凹部,下柔性屏的左端弯折而固定在第一凹部中,在上壳体的右端顶部设置有第二凹部,上柔性屏的右端弯折而固定在第二凹部中,当下柔性屏与上柔性屏相平齐且上壳体与下壳体左右对合时,下柔性屏的左端与上柔性屏的右端贴合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在下柔性屏与上柔性屏的表面分别覆盖有一层透明保护片,上透明保护片的前端、后端、左端与上壳体相连接,上透明保护片的右侧边与上壳体的右端相平齐,上透明保护片的右端通过透明胶与上柔性屏的弯折处固定在一起,右透明保护片的前端、后端、右端与下壳体相连接,下透明保护片的左侧边与下壳体的左端相平齐,下透明保护片的左端通过透明胶与下柔性屏的弯折处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上壳体的左端与下壳体的右端分别为弧形面,上柔性屏的左端固定在上壳体的弧形面上,下柔性屏的右端固定在下壳体的弧形面上,上透明保护片的左端呈弧形而覆盖在上柔性屏的左端,下透明保护片的右端呈弧形而覆盖在下柔性屏的右端。

作为改进,所述定位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下壳体的内腔左端设置有第一磁条,在下壳体的右端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在上壳体内腔右端设置有第二磁条,在上壳体的左端底面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一磁条的左端与第二磁条的右端磁性相反,第一凸起的左端面为能吸附第二磁条的第一吸附面,第二凸起的右端面为能吸附第一磁条的第二吸附面。

进一步改进,在下壳体的左端设置有连接凸部,下屏幕通过线路与连接凸部相连接,在上壳体的右端以及上壳体的第二凸起上分别设置有能插入连接凸部的连接凹部,连接凹部通过各自的线路与上壳体中的处理芯片相连接,当连接凸部插入任一连接凹部中时,所述下屏幕与处理芯片相接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伸缩机构和定位机构实现两块屏幕的分离、翻转、对合,将一个双面屏手机快速转变为一个大屏手机;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分离对合操作简单,使用十分方便;由于伸缩机构始终与两个壳体相连接,因此分离后的壳体不会意外滑落,安全性更好;伸缩机构中还可以设置复位弹簧,切换过程更为省力;手机在大屏手机与双面屏手机的切换过程中,无需牵拉柔性屏,减少对柔性屏的损伤,延长柔性屏的使用寿命;上壳体与下壳体对合时屏幕之间的间隔区域小,对视觉影响小,屏幕整体效果好,屏幕大小改变的实现成本低;在柔性屏的表面覆盖有一层透明保护片,能减少柔性屏的划伤;整体结构简单,无需使用铰链,采用的零部件少,制作方便,采用刚性结构外壳,坚固耐用,结构稳定,能有效保护柔性屏;手机的边框窄,重量轻,携带方便,兼顾不同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下叠合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上壳体与下壳体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下壳体转动后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上屏幕与下屏幕相平齐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上壳体与下壳体左右对合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沿b-b线的剖面图;

图10是图8中沿c-c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7中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图12是图11中伸缩装置的进一步结构分解图;

图13是图7中伸缩装置未嵌入壳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14是图13中未分解部分的结构分解图;

图15是图13中伸缩装置嵌入壳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16是图3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0中ii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机壳能分离的双面屏手机,包括机壳与显示屏,机壳由能相互分离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2组成,上显示屏设置在上壳体1的顶面,下显示屏设置在下壳体2的底面,在上壳体1的底面设置有伸缩装置,伸缩装置的右端为转动部,转动部与下壳体2的顶面相连接,下壳体2能通过伸缩装置相对上壳体1左右移动,下壳体2能通过转动部相对上壳体1转动,在下壳体2向右移动至与上壳体1分离再旋转180°后,上显示屏与下显示屏相平齐且上壳体1的右端能与下壳体2的左端相对合,在机壳上还设置有能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下叠合以及上壳体1与下壳体2左右对合时定位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定位机构。

伸缩装置包括左转筒31,右转筒32以及能相对左转筒31与右转筒32左右移动的转杆3,所述右转筒32即为转动部,右转筒32与下壳体2的顶面中部相连接,左转筒31与上壳体1的底面中部相连接,左转筒31套在转杆3的左端,右转筒32套在转杆3的右端,在转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止转杆端部从对应转筒中脱出的限位机构。转杆3是两端开口的空心杆,在所述空心杆中穿置有复位弹簧33,复位弹簧33的一端穿过空心杆左端开口与左转筒31或上壳体1相固定,复位弹簧33的另一端穿过空心杆右端开口与右转筒32或下壳体2相固定。限位机构为设置在转杆端部的环形凸起30,在左转筒31的右端开口内壁上设置有能与环形凸起30顶触限位的左转筒凸环,在右转筒32的左端开口内壁上设置有能与环形凸起30顶触限位的右转筒凸环。在上壳体1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底面凹部10,所述左转筒31固定在底面凹部10中,在下壳体2的顶面中部设置有顶面凹部20,所述右转筒32固定在顶面凹部20中,当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下叠合时,上壳体1的底面能与下壳体2的顶面相互贴合。复位弹簧33的端部分别套在相应的固定销钉34上,固定销钉34可以采用一端大一端小的图示结构,这样复位弹簧33的端部套入固定销钉34后可以转动,变形较小。固定销钉34的小端能转动地连接在对应的转筒上。固定销钉34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对应的转筒上。

显示屏为柔性屏,在下壳体2的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凹部23,下柔性屏21的左端弯折而固定在第一凹部23中,在上壳体1的右端顶部设置有第二凹部13,上柔性屏11的右端弯折而固定在第二凹部13中,当下柔性屏21与上柔性屏11相平齐且上壳体与下壳体左右对合时,下柔性屏21的左端与上柔性屏11的右端贴合在一起。在下柔性屏21与上柔性屏11的表面分别覆盖有一层透明保护片,上透明保护片14的前端、后端、左端与上壳体1相连接,上透明保护片14的右侧边与上壳体1的右端相平齐,上透明保护片14的右端通过透明胶4与上柔性屏11的弯折处固定在一起,下透明保护片14的前端、后端、右端与下壳体2相连接,下透明保护片24的左侧边与下壳体2的左端相平齐,下透明保护片24的左端通过透明胶4与下柔性屏21的弯折处固定在一起。上壳体1的左端与下壳体2的右端分别为弧形面,上柔性屏11的左端固定在上壳体1的弧形面上,下柔性屏21的右端固定在下壳体2的弧形面上,上透明保护片14的左端呈弧形而覆盖在上柔性屏11的左端,下透明保护片24的右端呈弧形而覆盖在下柔性屏21的右端。上壳体1的弧形面上设置有深度等于上柔性屏11与上透明保护片14厚度之和的第一弧面凹部,上柔性屏11的底面固定在第一弧面凹部中,下壳体2的弧形面上设置有深度等于下柔性屏21与下透明保护片24厚度之和的第二弧面凹部,下柔性屏21的底面固定在第二弧面凹部中。下柔性屏21弯折后的左端底面通过胶水粘接在第一凹部23的侧壁上,上柔性屏11弯折后的右端底面通过胶水粘接在第二凹部13的侧壁上。透明保护片可以是玻璃片,对应的柔性屏的顶面紧贴在透明保护片的底面上。透明保护片起到保护柔性屏的作用,当手机不小心掉落时,透明保护片先触碰撞击物吸收冲击能量,降低柔性屏的损坏概率,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由于下柔性屏21的左端与上柔性屏11的右端贴合在一起,因此两块屏幕之间的缝隙很难被观察到,使用者在使用时感觉两块屏幕是无缝相连接的整块屏幕。

定位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下壳体2的内腔左端设置有第一磁条25,在下壳体2的右端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22,在上壳体1内腔右端设置有第二磁条15,在上壳体1的左端底面设置有第二凸起12,第一磁条25的左端与第二磁条15的右端磁性相反,第一凸起22的左端面为能吸附第二磁条15的第一吸附面,第二凸起12的右端面为能吸附第一磁条25的第二吸附面。在下壳体2的左端设置有连接凸部29,下屏幕通过线路与连接凸部29相连接,在上壳体1的右端以及上壳体1的第二凸起12上分别设置有能插入连接凸部29的连接凹部19,连接凹部19通过各自的线路与上壳体1中的处理芯片相连接,当连接凸部29插入任一连接凹部19中时,所述下屏幕与处理芯片相接通。定位机构还可以是榫卯结构,不过榫卯结构插拔不方便,也容易磨损和断裂,使用效果不如利用磁铁吸附原理的定位机构。第一凸起22与第二凸起12为铁或钢制成,或,在第一凸起22的左端以及在第二凸起12的右端分别固定有磁性条或铁条。在下壳体2的内腔中设置有将下壳体内腔分为第一腔体27与第二腔体28的第一隔板26,所述第一磁条25能脱卸地连接在第一腔体27中,在上壳体1的内腔中设置有将上壳体1内腔分为第三腔体17与第四腔体18的第二隔板16,所述第二磁条15能脱卸地连接在第四腔体18中。连接凸部29为两个,第一磁条25位于下壳体2的左端中部,两个连接凸部29对称设置在第一磁条25的两侧,四个连接凹部19两两对称设置在上壳体1的右端以及上壳体1的第二凸起12的对应位置上。连接凸部即为插片式连接器,具体结构属于公知技术。手机的控制电路板与电池可以设置在第三腔体17中。在第二腔体28中也可以设置有控制电路板与电池。当上壳体1的底面有底面凹部10,下壳体2的顶面有顶面凹部20时,在上壳体1的内腔中设置有与底面凹部10对应的上内腔凸部101,上内腔凸部101将第三腔体17和第四腔体18以及第二磁条15均分割为两部分,在下壳体2的内腔中设置有与顶面凹部20对应的下内腔凸部201,下内腔凸部201将第一腔体27和第二腔体28以及第一磁条25均分割为两部分,这样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结构更为紧凑,机壳厚度更薄。

手机的处理芯片以及电池可以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中,也可以是一个壳体中放置处理芯片与电池,另一个壳体只放置电池。如果上壳体11与下壳体21中分别设置有处理芯片,则本手机相当于设置在一起的两部独立的手机。当然,当上壳体11的右端与下壳体21对合连接在一起时,下壳体21中的处理芯片利用重力感应自动调节,两块处理芯片进行运算并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从而实现两块显示屏合并显示作为一块屏幕使用,两块处理芯片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插接方式相互通信,也可以直接在壳体中设置有红外通信模块、蓝牙模块或无线网络模块实现无线通信,如果使用无线通信,有助于增加手机的密封性,增加手机的防水功能。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和具体电路连接结构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赘述。

工作原理:上壳体右端与下壳体左端对合时,本手机能作为一个大屏手机使用,而当上壳体右端与下壳体的第一凸起相连接且下壳体的左端与上壳体的第二凸起相连接时,本手机转变为一个双面屏手机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