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3587331发布日期:2021-01-08 14:2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支持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ilityandlow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业务,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5thgeneration,5g)系统中引入了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的重复(duplication)传输的功能。所述pdcp层的重复传输是:将无线承载的同一pdcp数据包复制成至少两个相同的数据包(也就是重复包),然后这至少两个相同的数据包分别递交给至少两个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实体进行传输。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数据包通过与每个rlc实体一一对应的逻辑信道(logicalchannel,lch)再被传输到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control,mac)层。传输到mac层的所述至少两个相同数据包可以被封装在不同的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pdu)中,进而在与每个lch对应的小区上进行传输。

目前,为了使得duplication传输能够具有较好的传输质量,基站可以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大于2个lch用于duplication传输。然而,当用于duplication传输的lch较多时,可能会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例如,基站为终端设备的某一个无线承载配置4个lch进行duplication传输时,终端设备将这个无线承载的同一pdcp数据包复制为4个相同的数据包,然后分别通过这个4个lch在空口传输给所述基站。然而,当这4个lch的数据传输质量都较好时,可能只需要使用其中的2个lch进行重复传输即可保证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但实际上却进行了4个lch进行重复传输,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因此,如何均衡duplication功能中的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以在为无线承载配置多个逻辑信道的情形下,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该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有在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上重复传输的功能,当终端侧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终端侧设备首先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然后,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在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1的情况下,则终端侧设备在该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进行该重复传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是由终端侧设备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的,这样,当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较好时,则终端侧设备可以只选用其中的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从而在空口侧一个数据包只进行少数几次重复传输,从而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当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较差时,终端侧设备可以使用所有的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以保证传输质量,从而可以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

进一步,相较于由网络侧设备通过感知信道质量变化然后控制逻辑信道是否用于数据传输的方式,由于网络侧设备生成指示信息,指示数据传输以及重传,以及终端侧处理该指示信息均需要一定的时长,而由终端侧设备来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可以节省前述过程所需的时长,因此,可以更快地响应信道条件的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个逻辑信道分别与不同的小区组关联,针对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可以称为第一逻辑信道,该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为该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每个逻辑信道中传输的数据是通过与该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发送的,因此,可以通过与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来表明每个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实现方式简单且有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侧设备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测量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分别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这样,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于测量的参考信号,增加方案的灵活性。

其中,当该终端侧设备使用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测量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分别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时,例如,参考信号的类型可以分为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则终端侧设备可以使用其中一种类型的参考信号(例如第二类型的参考信号)作为基准,从而当终端侧设备使用除基准参考信号之外的参考信号(例如第一类型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时,终端侧设备则确定使用第一类型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的小区的信道质量为该终端侧设备在该小区获取的测量结果与预设偏移量的和值,该第一类型的参考信号为该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中的其中一种类型的参考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侧设备还可以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的第一指示,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用于该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当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则终端侧设备可以确定由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也就是说,该第一指示隐式指示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n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和m*n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该n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与该主逻辑信道关联,该m*n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与该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关联,m、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第二种情况: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为k个,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分为k组,每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包括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该k个逻辑信道与该k组传输质量门限一一对应,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区别在于,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是否设置有主逻辑信道,相应地,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中是否设置有对主逻辑信道的一组传输质量门限。

第三种情况: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与该主逻辑信道关联。也就是说,只针对主逻辑信道设置至少一个质量传输门限。

第四种情况: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对应。也就是说,不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是否设置有主逻辑信道,都会给每一个逻辑信道设置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侧设备可以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是否用于数据传输的第二指示,该第二指示包括该无线承载的标识以及用于指示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比特序列。

当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后,可以将确定结果通知给网络侧设备,以网络侧设备获知终端侧设备在哪个或哪些逻辑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侧设备首先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该第三指示用于指示该终端侧设备至少使用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第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然后,终端侧设备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并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包括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和该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从而终端侧设备使用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和该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第三指示向终端侧设备指示一部分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另一部分逻辑信道中是否有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这样,当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质量均较差时,终端侧设备可以增加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可以改善数据传输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终端侧设备首先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该第四指示用于指示该终端侧设备至多使用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第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然后,终端侧设备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并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从而在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1时,终端侧设备在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进行重复传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第三指示向终端侧设备指示一部分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终端侧设备只能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由网络侧设备指示的一部分逻辑信道中是否有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例如,当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质量均较好时,则终端侧设备则可以确定只用其中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该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有在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上重复传输的功能,则当终端侧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终端侧设备根据至少两个小区中每个小区的信道质量,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与该至少两个小区的第一映射关系,从而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分别通过在该第一映射关系中所映射的小区进行数据传输,然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第一映射关系的第一指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终端侧设备修改逻辑信道与小区的映射关系的方式,可以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且,相较于由网络侧设备预先配置逻辑信道与小区的映射关系的方式,可以避免某一个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的信道质量一直偏好,而其他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的信道质量一直偏差,从而导致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低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映射关系包括:该至少两个小区按照信道质量升序或降序排列,以及,将排列后的至少两个小区按照以预设规则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映射。该预设规则为与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中包括第一类小区和/或第二类小区,该第一类小区为位于排列后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的前半部分的小区,该第二类小区为位于排列后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的后半部分的小区。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终端侧设备所执行的方法。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该存储器与该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可以调用并执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终端侧设备所执行的任意一种方法。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该收发器用于该通信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为网络侧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通信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所述通信装置的无线承载配置有在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上重复传输的功能;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以及,在所述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1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使用所述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通过所述通信单元进行该重复传输。

此外,第四方面所提供的通信装置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终端侧设备对应的方法,第四方面所提供的通信装置中未详尽描述的实现方式可参见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及其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对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方法及其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无线通信系统架构图;

图2a为ca场景下实现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涉及的网络架构;

图2b为dc场景下实现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所涉及的网络架构;

图3a为网络侧设备给一个无线承载配置3条腿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3b为网络侧设备给一个无线承载配置3条腿的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为逻辑信道配置关联的小区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指示的一种示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侧设备从网络侧设备指示的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确定网络侧设备指示的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之外的信道中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按照rsrp降序排列得到的排序后的小区的示意图;

图12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按照rsrp升序排列得到的排序后的小区的示意图;

图13a~图13b为不同的终端侧设备之间进行duplication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种示例的结构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终端侧设备(terminalequipment),又称之为终端、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独立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也可以是具有上述设备的功能的芯片系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终端侧设备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制。

该终端侧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无线终端、移动终端、订户单元(subscriberunit)、用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远程站(remotestation)、接入点(access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用户终端(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或用户装备(user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智能穿戴式设备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communication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设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穿戴式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智能穿戴式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式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智能穿戴式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或者,终端侧设备还可以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受限的设备,或存储能力受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受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或者,该终端侧设备还可以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driverless)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medical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2)网络侧设备,可以是(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r)an)设备。其中,(r)an设备,例如包括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无线)接入网设备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无线)接入网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networkcontroller,rnc)、节点b(node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nodeb,或homenodeb,hnb)、基带单元(baseband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point,ap)等。

(无线)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nodeb)。或者,(无线)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包括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generationnodeb,gnb)、收发点(transmissionandreceptionpoint,trp),或传输点(transmissionpoint,tp)。或者,(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radioaccessnetwork,cloud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unit,cu)和/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du),或者,也可以是统一接入回传(integratedaccessbackhaul,iab)系统中的节点,或者,车辆网系统中的路边装置(roadsiteunit,rsu)。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术语“(无线)接入网设备”和“接入网设备”、“终端侧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侧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互换使用。

3)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dc),也称跨基站载波聚合,就是终端设备同时连接两个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终端设备连接的两个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同一无线接入技术下的接入网设备,例如都是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都是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终端设备连接的两个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下的基站,例如一个是lte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另一个是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

4)本申请中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特指基站内载波聚合。ca技术可以将多个成员载波(componentcarrier,cc)聚合在一起为一个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实现更大的传输带宽,有效提高了上下行传输速率。

5)无线承载,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通过建立至少一个无线承载(radiobearer,rb)来传输数据。无线承载可以分为主要用于传输信令的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radiobearer,srb)和主要用于传输业务数据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radiobearer,drb)。

6)逻辑信道与小区关联,也称为逻辑信道与载波关联,包括而不限定为,如果在逻辑信道的配置中指示了某些小区允许使用,则表示该逻辑信道中传输的数据可以在这些小区上传输,或者这些小区上的资源可以分配给该逻辑信道,此时可以称为逻辑信道与这些小区关联。或者,可以理解为,逻辑信道中传输的数据不在与该逻辑信道所关联的小区之外的小区上传输。在pdcp层的重复传输的功能中,每个逻辑信道可以与小区具有关联关系,或者,每个逻辑信道也可以不与小区具有关联关系。例如,在一些场景中,如果逻辑信道没有配置与小区的关联关系,则在该逻辑信道中传输的数据可以在任意小区上进行传输。

例如,可以为逻辑信道配置一个参数,通过该参数的取值来指示不同的小区,表示在该逻辑信道中传输的数据只能在该参数指定的小区上进行传输。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通过参数a来指示为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的小区,例如,为逻辑信道1配置了参数a,参数a指示小区1和2,那么就表明在该逻辑信道1中传输的数据只能在小区1和2上传输。这样,逻辑信道1和参数a指示的小区(小区1和小区2)就可以称为是具有关联关系,也可以说是绑定关系或者映射关系。

7)重复传输,通常指将无线承载的同一数据包在pdcp层复制成多个相同的包(也就是重复包),然后这两个数据包分别递交给多个不同的rlc实体进行传输,进而通过不同的逻辑信道传输到mac层。其中,逻辑信道是rlc层到mac层之间的通道。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重传是指重新传输(retransmission),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重复传输(duplicationtransmission)并不是重新传输。重新传输是指同一个数据包发送失败后的再次发送,或者是同一个数据包的连续多次发送,而重复传输是将一个数据包复制两个数据包,分别放到两个逻辑信道上传输,这里的“重复”,也可以理解为“复制”。

8)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可理解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理解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例如,包括至少一个,是指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而且不限制包括的是哪几个,例如,包括a、b和c中的至少一个,那么包括的可以是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

“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

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

如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概念,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技术特征。

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种示例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无线承载进行数据传输。针对一个无线承载,在发送端的pdcp层和接收端的pdcp层均对应一个pdcp实体,该pdcp实体与至少两个rlc实体相连,该至少两个rlc实体中的每个rlc实体分别通过一个lch关联到至少一个mac实体,这里说明的是,每个rlc实体会通过一个lch关联到一个mac实体,当mac实体有多个时,不同的rlc实体可能会被关联到不同的mac实体。

例如,在图1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包括同一pdcp实体,以及与同一pdcp实体连接的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其中,第一rlc实体对应第一lch,第二rlc实体对应第二lch。每个lch与至少一个小区关联,或者,可以理解为每个lch与一个小区组关联,例如,在图1中,第一lch与小区a、小区b以及小区c关联,第二lch与小区d、小区e和小区f关联,小区a、小区b以及小区c可以称为小区组1,小区d、小区e和小区f可以称为小区组2。在重复传输的情况下,发送端通过小区组1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小区,向接收端发送第一lch的数据,以及,发送端通过小区组2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小区,向接收端发送第二lch的数据,且在pdcp实体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后,将复制数据包分别通过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该发送端可以是网络侧设备,则接收端为终端侧设备,或者,该发送端为终端侧设备,则接收端为网络侧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图中,尽管示出了发送端和接收端,但该架构可以并不限于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例如,还可以包括中继设备或用于承载虚拟化网络功能的设备等,这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一一详述。

下面,以ca场景和dc场景,分别对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a,为ca场景下实现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的一种示例的网络架构图。在ca场景下,终端侧设备连接到一个网络侧设备,且网络侧设备和终端侧设备针对一个无线承载的网络架构相同,也就是,都包括一个pdcp实体、两个rlc实体(分别为rlc1和rlc2)和一个mac实体,两个rlc实体分别通过不同的lch关联到该mac实体,例如,rlc1通过lch1关联到mac实体,rlc2通过lch2关联到mac实体。与pdcp实体关联的一个rlc实体和一个lch可以被称为“一条腿”,例如,在图2a所示的场景下,网络侧设备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了两条腿,lch1和rlc1为一条腿,lch2和rlc2为另一条腿。其中,在下文中,技术术语“pdcp实体”与“pdcp层”、“rlc实体”与“rlc层”、“mac实体”与“mac层”可以互换使用。

在通信系统中,为无线承载配置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后,可以激活或去激活该无线承载配置的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或者称为,激活或去激活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在ca场景中,假设网络侧设备为某个无线承载配置了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且激活该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那么该无线承载的数据包在pdcp层经过复制后,会得到两个相同的数据包,并通过两条腿进行处理和传输,从而给递交给同一个mac实体。当该无线承载的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去激活后,则pdcp层不对该无线承载的数据包进行复制,只将该无线承载的数据包发送给两条腿中的其中一条腿进行处理和传输,例如,网络侧设备可以设置这两条腿中有一条腿为主腿,另一条腿为辅腿,当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去激活后,pdcp层会将数据包发送给主腿进行处理和传输。

在ca场景中,网络侧设备可以为每一个lch配置对应的小区,从而该lch上的数据包只能通过为其配置的小区进行传输。例如,在图2a中,网络侧设备为lch1配置了2个小区,分别为cc1和cc2,以及,为lch2也配置了2个小区,分别为cc3和cc4。这样,当该无线承载的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激活后,lch1上的数据只能通过cc1和cc2上的资源进行传输,lch2上的数据只能通过cc3和cc4上的资源进行传输。当该无线承载的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去激活后,则pdch层会将数据包发送给主腿(例如lch1),此时,lch1上的数据可以在该网络侧设备所有的小区上进行传输,即可以通过cc1~cc4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小区进行传输。可以理解为,网络侧设备为每个lch配置的关联小区限制,只在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激活时才生效。

参见图2b,为dc场景下实现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的一种示例的网络架构图。

对于网络侧设备来讲,dc场景涉及到主网络侧设备和辅网络侧设备,则主网络侧设备针对该无线承载,包括一个pdcp实体、一个rlc实体和一个mac实体,如图2b中的rlc1和mac1。辅网络侧设备针对该无线承载,也包括一个rlc实体和一个mac实体,如图2b中的rlc2和mac2。对于终端侧设备来讲,终端设备针对该无线承载,包括一个pdcp实体、两个rlc实体和两个mac实体,如图2b中的rlc1、mac1、rlc2和mac2。

在dc场景下,一个终端侧设备同时连接两个网络侧设备,也就是主网络侧设备和辅网络侧设备,如果主网络侧设备为某个无线承载配置了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那么在pdcp层经过复制的两个数据包将被传输给不同的两个rlc实体,并通过不同的逻辑信道传输给不同的mac实体,最终在不同的小区上进行传输。这个过程对于网络侧设备和终端侧设备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对于网络侧设备来说,主网络侧设备中的pdcp层会将经过复制的两个数据包传输给不同的两个rlc实体,这两个rlc实体分别位于主网络侧设备和辅网络侧设备中,之后,主网络侧设备中的rlc实体将接收的数据包传输给主网络侧设备中的mac实体,辅网络侧设备中的rlc实体将接收的数据包传输给辅网络侧设备中的mac实体,这两个mac实体会通过各自的小区传输数据包。而对于终端设备来说,两个rlc实体和两个mac实体都位于该终端设备中,其他过程都是一样的。

主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腿中的lch配置对应的小区,例如,为lch1配置cc1和cc2,辅网络侧设备可以为辅腿中的lch配置对应的小区,例如,为lch2配置cc3和cc4,对终端侧设备而言,主网络侧设备配置的多个小区可以称为主小区组(mastercellgroup,mcg),辅网络侧设备配置的多个小区可以称为辅小区组(secondarycellgroup,scg)。

在dc场景下,当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dc分流承载(splitbearer)时,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终端侧设备的两个逻辑信道分别向主网络侧设备和辅网络侧设备传输不同的数据包。当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的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被激活以后,pdcp层对数据包复制并通过两个逻辑信道传输,当为该无线承载配置的pdcp层的重复传输功能去激活以后,则回退到dcsplitbearer操作。

目前,为支持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internetofthings,iiot)场景或者其他场景下的超高可靠(例如,误包率小于10-9)和超低时延(例如,时延低于0.5毫秒(ms))的业务需求,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更多条腿进行重复传输。例如,可以给一个无线承载配置3条腿,如图3a所示。在图3a中,rlc1~rlc3分别与pdcp实体连接,且rlc1~rlc3分别通过lch1~lch3关联到同一个mac实体。或者,也可以给一个无线承载配置的4条腿,如图3b所示。在图3b中,rlc1~rlc4分别与pdcp实体连接,且rlc1和rlc2分别通过lch1和lch2与mac1关联,rlc3和rlc4分别通过lch3和lch4与mac2关联。当然,还可以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更多条腿,在此不一一说明。

然而,当网络侧设备为一个无线承载配置更多条腿进行重复传输时,若多条腿的数据传输质量都较好,使用该多条腿对相同的数据包进行重复传输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均衡重复传输功能中的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以在为无线承载配置多个逻辑信道的情形下,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s401、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能力指示信息,网络侧设备接收该能力指示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能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侧设备是否支持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功能(或者,可以理解为终端侧设备是否具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能力)。

作为一种示例,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是否发送该能力指示信息,来向网络侧设备指示该终端侧设备是否支持该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功能。例如,终端侧设备支持该功能,则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该能力指示信息,若终端侧设备不支持该功能,则不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该指示信息,这样,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是否接收到终端侧设备的能力指示信息,确定该终端侧设备支持功能,即若接收到该能力指示信息,则网络侧设备确定支持该功能,否则,网络侧设备确定终端侧设备不支持该功能。

作为另一种示例,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该能力指示信息中携带的内容,来向网络侧设备指示该终端侧设备是否支持该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该能力指示信息中的一个字段(或者一个比特)的取值来指示该终端侧设备是否支持该功能。网络侧设备在接收该能力指示信息后,确定该能力指示信息中该字段的取值是否为预设取值时,若为是则确定该终端侧设备支持该功能,否则,确定该终端侧设备不支持该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终端侧设备支持该功能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1为可选步骤,即不是必须要执行的,例如,可以将所有的终端侧设备配置为支持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不用发送该指示信息。在图4中,以步骤s401为虚线,来表示该步骤为可选步骤。

s402、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配置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配置信令用于指示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在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上重复传输的功能。作为一种示例,该第一配置信令中可以包括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该无线承载对应的pdcp实体的配置、为该无线承载配置的rlc实体的配置、与rlc实体对应的lch的标识和配置以及mac实体的配置等至少一项。例如,该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无线承载x用于重复传输的rlc1~rlc4,与rlc1~rlc4一一对应的lch1~lch4以及一个mac实体,终端侧设备在接收该第一配置信令后,则为该无线承载x创建对应的rlc实体以及mac实体,并建立rlc实体、lch以及mac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如图3a所示的ca场景。

在第一配置信令中,还可以指示为终端侧设备配置的至少两个lch中的主lch。例如,该第一配置信令指示lch1为该终端侧设备的主lch,则当去激活该无线承载的重复传输功能时,则pdcp实体会将数据发送到lch1上,而不会发送到其他lch上。由于lch与rlc实体一一对应,则指示至少两个lch中的主lch,也可以理解为指示为该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的至少两条腿中的主腿。当然,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不为该无线承载配置主lch(或主腿),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lch可以分为上行lch和下行lch,一个lch标识可以用于标识一组lch(即,上行lch和与该上行lch对应的下行lch)。当终端侧设备需要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时,则通过上行lch进行传输,相应地,当网络侧设备需要向终端侧设备发送下行数据时,则通过下行lch进行传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lch可以理解为是共用一个lch标识的一组lch。

s403、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二配置信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配置信令用于指示为每个lch配置关联(或映射)的小区。作为一种示例,如图5所示,网络侧设备为lch1配置关联的服务小区为{cc1,cc2,cc3},为lch2配置关联的服务小区为{cc4,cc5,cc6},为lch3配置关联的服务小区为{cc7,cc8,cc9},为lch4配置关联的服务小区为{cc10,cc11,cc12}。这样,当无线承载x的重复传输功能激活时,由终端侧设备的pdcp实体发送到某个lch上的数据,只能通过与该lch关联的服务小区的资源进行传输,例如,lch1上的数据只能通过cc1~cc3上的资源进行传输,lch2上的数据只能通过cc4~cc6上的资源进行传输,等等。

作为另一种示例,该第二配置信令也可以用于指示为每个lch配置关联(或映射)的小区组。例如,预先将网络侧设备所包括的多个服务小区分为多个小区组,例如,{cc1,cc2,cc3}为小区组1,{cc4,cc5,cc6}为小区组2,等等,则该第二配置信令可以指示与lch1关联的小区组为小区组1,与lch2关联的小区组为小区组2,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配置信令和第二配置信令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信令,可以是媒介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ediumaccesscontrolcontrolelement,macce)信令,或者,也可以是其他信令,在此不作限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3是可选的步骤,即不是必须要执行的。例如,与每个lch关联的小区或者小区组是预先设置的,也就是说,网络侧设备只需要为无线承载配置了用于重复传输的lch,则该lch上的数据便会使用预先设置好的小区中的资源进行传输。或者,第一配置信令和第二配置信令也可以是同一个配置信令,也就是说,在第一配置信令中同时指示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重复传输功能以及为该重复传输功能中的每个lch配置关联的小区。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通过第一配置信令中的某个参数来指示为每个lch配置的小区组,例如,该参数可以是allowedservingcells参数。在图4中,以步骤s403为虚线,来表示该步骤为可选步骤。

s404、终端侧设备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即步骤s402中由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x配置的多个lch,即lch1~lch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个逻辑信道可以理解为共用一个逻辑信道标识的一组逻辑信道(即上行逻辑信道和下行逻辑信道),则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可以理解为,与该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上行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逻辑信道和下行逻辑信道关联(或映射)同一个小区组。

由于一个逻辑信道的数据只能使用与该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组所包括的小区的资源进行传输,因此,一个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可以通过与该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进行衡量。也就是说,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可以通过该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组的上行信道质量进行衡量。通常来讲,上行信道质量是由网络侧设备通过监听终端侧设备在小区的上行参考信号或者终端侧设备在小区上发送的上行信号的强度来推断的。但是,一个小区的上行信道质量和下行信道质量通常是有一定关联的,例如,一个小区的信道质量好,则该小区的上行信道质量和下行信道质量都比较好,若该小区的信道质量差,则该小区的上行信道质量和下行信道质量都比较差,而出现一个小区的上行信道质量好但是下行信道质量差的情况或者上行信道质量差但下行信道质量好的情况的概率较低,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通过测量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也可以反推该小区的上行信道质量。

鉴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网络侧设备为该终端侧设备配置的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称为第一逻辑信道),通过终端侧设备获取与第一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组的下行信道质量来表征该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

下面,对终端侧设备获取与第一逻辑信道相关联的小区组的下行信道质量的过程进行说明。

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

1、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所有小区的信道质量的最大值。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逻辑信道为lch1,与lch1关联的(或映射)小区组为小区组1,即包括{cc1,cc2,cc3},则终端侧设备首先获取小区组1中每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获取cc1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cc2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2,cc3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3,然后,终端侧设备判断出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信道质量3,则确定lch1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

2、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所有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逻辑信道为lch1,与lch1关联的小区组为小区组1,即包括{cc1,cc2,cc3},则终端侧设备首先获取小区组1中每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获取cc1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cc2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2,cc3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3,然后,终端侧设备获取这3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的平均值,即(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信道质量3)/3,并确定该平均值即为lch1的下行信道质量。

3、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k个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

在这种情况下,该k个小区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根据信道质量从高到低排序后的前k个小区,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作为一种示例,以k的取值为2进行说明。第一逻辑信道为lch1,与lch1关联的小区组为小区组1,即包括{cc1,cc2,cc3},则终端侧设备首先获取小区组1中每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获取cc1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cc2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2,cc3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3,然后,终端侧设备根据这3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的大小,依次将这3个下行信道质量进行排序。例如,终端侧设备判断出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信道质量3,从而得到排序后的3个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信道质量3,从这3个信道质量中选择前2个,即信道质量1和信道质量2,求取这2个信道质量的平均值,即(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2,并确定该平均值即为lch1的下行信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k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由网络侧设备通过配置信息指示给终端侧设备的,该配置信息可以是系统消息或者rrc专用信令等,在此不作限制。另外,该k的取值可以是与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例如,网络侧设备为该无线承载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则每一个逻辑信道对应一个k的取值,即lch1对应k1,lch2对应k2,lch3对应k3,lch4对应k4。在这种情况下,为每一个逻辑信道独立配置一个k的取值(即perleg配置)。该k的取值可以是与无线承载对应的。例如,网络侧设备为无线承载x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则该4个逻辑信道对应的k的取值相同,而不同的无线承载,例如无线承载x和无线承载y可以对应不同的k的取值(即perrb配置)。该k的取值也可以是与终端侧设备对应的,也就是说,为该终端侧设备的任意一个无线承载配置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对应的k的取值相同,而不同的终端侧设备,例如第一终端侧设备和第二终端侧设备可以对应不同的k的取值(即perue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

4、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至少一个第一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每个第一小区的信道质量超过预设阈值。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逻辑信道为lch1,与lch1关联的小区组为小区组1,即包括{cc1,cc2,cc3},则终端侧设备首先获取小区组1中每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获取cc1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cc2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2,cc3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3,然后,比较这3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从这3个下行信道质量中确定出大于该预设阈值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判断出信道质量1和信道质量2均大于预设阈值,则终端侧设备获取信道质量1和信道质量2的平均值,即(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2,并确定该平均值即为lch1的下行信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阈值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由网络侧设备通过配置信息指示的,且该预设阈值可以是perleg配置或者perrb配置或者perue配置,具体的配置方式可以参考第3种情况中的k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可选的,上述预设阈值也可以是与小区(cell)/载波(carrier)对应的,即percell/carrier配置的,不同的小区/载波可以独立的配置预设阈值。

5、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的p个第二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该p个第二小区为该小区组中信道质量超过预设阈值且根据信道质量从高到低排序后的前p个小区,p为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k的整数。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逻辑信道为lch1,与lch1关联的小区组为小区组1,即包括{cc1,cc2,cc3},则终端侧设备首先获取小区组1中每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获取cc1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1,cc2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2,cc3的下行信道质量为信道质量3,然后,比较这3个小区的下行信道质量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从这3个下行信道质量中确定出大于该预设阈值的下行信道质量,例如,终端侧设备判断出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3均大于预设阈值,且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信道质量3。假设p的取值为2,则终端侧设备获取信道质量1和信道质量2的平均值,即(信道质量1+信道质量2)/2,并确定该平均值即为lch1的下行信道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该小区组中信道质量超过预设阈值的小区的数量可能大于p的取值,也可能小于p的取值,当小区组中信道质量超过预设阈值的小区的数量小于p的取值时,则用于确定该小区组的信道质量的小区数量将小于p的取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可以理解为,至多p个第二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

可选的,当没有小区信道质量超过预设阈值,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可以是所有小区信道质量的最大值。

其中,p的配置方式与前述k的配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在预设时长内终端侧设备在第一逻辑信道上传输数据的失败率或成功率。

作为一种示例,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rlc状态报告反馈的确认消息(acknowledge,ack)或非确认消息(non-acknowledge,nack)推导得到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失败率和成功率。例如,获取预设时长(例如,5分钟)内数据传输的总次数n1,接收到ack的总次数为n2,以及接收到nack的总次数为n3,则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失败率为n3/n1,若数据传输失败率越大,则表示该第一逻辑信道的信道质量越差。或者,也可以获取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例如,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为n2/n1,若数据传输成功率越大,则表示该第一逻辑信道的信道质量越好。上述预设时长可以是由网络侧设备配置的,也可以是终端侧设备选择的或预先配置好的,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另一种示例,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mac层harq反馈的ack或者nack推导得到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失败率和成功率。具体方式和上述通过rlc状态报告反馈的ack或nack推导得到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失败率和成功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种示例,通过网络侧设备调度新传资源或重传资源推导得到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失败率和成功率。例如,获取预设时长(例如,5分钟)内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调度资源的总次数n1,其中调度新传资源的总次数为n2,以及调度重传资源的总次数为n3,则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失败率为n3/n1,若数据传输失败率越大,则表示该第一逻辑信道的信道质量越差。或者,也可以获取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例如,该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为n2/n1,若数据传输成功率越大,则表示该第一逻辑信道的信道质量越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述6种信息中的任意一种信息来表示第一逻辑信道的下行信道质量,或者,也可以根据上述6种信息中的多种信息的组合来综合表示第一逻辑信道的下行信道质量,在此不作限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获取每个逻辑信道的下行信道质量,在此不一一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第6种方式,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第6种方式确定每个逻辑信道的下行信道质量,然后根据下行信道质量反推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信道质量,终端侧设备也可以通过第6种方式直接获取上行数据传输的质量,例如通过网络侧设备对终端侧设备上行传输数据反馈的rlc状态报告,或者harq反馈结果,或者基于网络侧设备调度新传或重传资源确定的上行逻辑信道的传输质量等,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6种信息是以获取的信息的取值越大则表示第一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越好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会存在获取的信息的取值越小则表示第一逻辑信道的下行信道质量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则上述6中信息应该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第1种信息应该替换为“获取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所有小区的信道质量的最小值”,第4种信息应该替换为“第一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组中至少一个第一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每个第一小区的信道质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也应该包括这种情况,在此不一一说明。

下面,对终端侧设备获取任意一个小区的信道质量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小区的信道质量包括终端侧设备在该小区测量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receivingpower,rsrp)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signalreceivingquality,rsrq)或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andnoiseratio,sinr)或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ion,rssi)等,或者其他反映信道传输质量的参数。

由于终端侧设备在不同的小区上能够测量到的参考信号的类型不同,例如,在一个小区上测量到的参考信号可以是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signalblock,ssb),而在另一个小区上测量到的参考信号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csi-rs),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的发射功率以及占用的频域带宽可能都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将终端侧设备在不同小区上对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或者求平均值,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衡量不同小区的信道质量,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如下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处理方式:

终端侧设备使用相同类型的参考信号测量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分别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具体来讲,用于测量每个小区组中的小区的信道质量的参考信号可以预先配置,或者通过网络侧设备通过配置信令指示。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可以配置一个小区组中各个小区使用相同类型的参考信号。例如,网络侧设备为小区组1配置的参考信号为ssb,网络侧设备为小区组2配置的参考信号为csi-rs,这样,终端侧设备在测量小区组1中每个小区的信道质量时,则会使用ssb,在测量小区组2中每个小区的信道质量时,则会使用csi-rs。这样,可以减少一个小区组中测量的信道质量的误差。

作为另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可以配置与该无线承载x的每个逻辑信道相关联的小区组都使用相同的参考信号。例如,网络侧设备为小区组1~小区组4配置的参考信号为ssb,这样,终端侧设备在测量每个小区的信道质量时,都会使用ssb,从而可以减少不同小区组测量的信道质量的误差。

第二种处理方式:

终端侧设备使用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测量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分别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

在这种方式下,当终端侧设备使用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测量与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分别对应的小区组的信道质量时,终端侧设备确定使用第一类型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的小区组(可以称为第一小区组)的信道质量为终端侧设备在该小区组获取的测量结果与预设偏移量的和值,该第一类型的参考信号为所述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中的其中一种类型的参考信号,可以是协议规定的或者是由网络侧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终端设备选择的。

作为一种示例,终端侧设备可以以其中一种类型的参考信号为基准,例如,以csi-rs为基准,如果一个小区测量到的参考信号不是csi-rs,例如为ssb,则终端侧设备再获取该小区的测量结果后,则在该测量结果上加上一个预设偏移值△。以终端侧设备测量每个小区的rsrp为例,小区组1包括小区1和小区2,终端侧设备在小区1上测量csi-rs得到的rsrp值为rsrp1,终端侧设备在小区2上测量ssb得到的rsrp值为rsrp2,则终端侧设备需要对小区2的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小区2的最终测量结果为rsrp2+△,然后再将rsrp1和rsrp2+△进行比较或者进行求平均运算,得到小区组1的信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偏移值可以是协议预定义或者由网络侧设备配置的,该预设偏移值可以为正值或负值或为零,具体取值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实验得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侧设备在一个小区上的测量结果可以是终端侧设备的物理层直接测量到的值(可以理解为l1(层1)测量结果),也可以是终端侧设备经过过滤和平滑处理后得到的在rrc层的值(可以理解为l3(层3)测量结果)。且,终端侧设备在一个小区上的测量结果可以直接使用,或者,也可以换算为单位带宽上的相应数值再进行使用。例如,以rsrp为例,终端侧设备在一个小区上测量到rsrp后,可以将该测量到的rsrp换算为单位带宽上的信号接收功率再进行使用。

当终端侧设备获取每个小区组的下行信道质量后,则可以直接将该下行信道质量作为该小区组的上行信道质量进行使用,或者,可以将下行信道质量进行预设处理之后,例如,加上固定值,作为小区的上行信道质量使用,该固定值可以是预配置的,或者可以是通过系统信息或者rrc信令进行配置的,在此不作限制。

s405、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用于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重复传输的逻辑信道。该传输质量门限可以理解为前述rsrp/rsrq/sinr/rssi等的门限值。该第一指示,可以携带在rrc信令中,可以和步骤s402中的第一配置信令和/或s403中的第二配置信令包含在同一条控制信令中。

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根据网络侧设备为无线承载配置的逻辑信道的类型(主逻辑信道或辅逻辑信道)不同,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则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n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和m*n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所述n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与所述主逻辑信道关联,所述m*n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与所述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关联,m、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具体来讲,当网络侧设备为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了用于重复传输的多个逻辑信道,且该多个逻辑信道中有一个逻辑信道被配置为主逻辑信道(或者,该多条腿中的一条腿被配置为主腿),则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逻辑信道和辅逻辑信道分别设置多个传输质量门限。例如,针对主逻辑信道配置n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并且,针对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配置m*n个第二传输门限。

以n的取值是3为例,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逻辑信道配置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为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配置3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分别为t1’、t2’和t3’,也就是说,该无线承载的所有的辅逻辑信道共用一组传输质量门限。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可以和3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一一对应,即,t1与t1’对应,t2与t2’对应,t3与t3’对应,每个传输质量门限的具体值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进行设置。

作为另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逻辑信道配置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为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中的每一个辅逻辑信道配置3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也就是说,如果该无线承载包括m个辅逻辑信道,则网络侧设备为m个辅逻辑信道配置m组第二传输质量门限,每一组第二传输质量门限对应一个辅逻辑信道。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分别与为每一个辅逻辑信道配置的3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一一对应。

作为另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该终端侧设备配置了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和3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其中,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与该终端侧设备所包括的所有的无线承载的主逻辑信道对应,3个第二传输门限与该终端侧设备所包括的所有的无线承载的辅逻辑信道对应。

第二种情况:

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与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对应。也就是说,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可以适用于每一个逻辑信道。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该无线承载配置了一组传输质量门限,该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例如,可以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该组传输质量门限与该无线承载的所有逻辑信道对应。也就是说,网络侧设备为该无线承载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该4个逻辑信道共用一组传输质量门限。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网络侧设备采用perrb方式配置传输质量门限。不同无线承载可以独立配置传输质量门限。

作为另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该终端侧设备配置了一组传输质量门限,该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例如,可以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该组传输质量门限与该终端侧设备所包括的所有的无线承载对应。也就是说,终端侧设备的多个无线承载共用一组传输质量门限。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网络侧设备采用perue方式配置传输质量门限。

第三种情况:

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与所述主逻辑信道关联。

具体来讲,当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了主逻辑信道和辅逻辑信道,则网络侧设备可以只针对主逻辑信道配置对应的传输质量门限。例如,为主逻辑信道配置3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

第四种情况:

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的数量为k个,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分为k组,所述k个逻辑信道与所述k组传输质量门限一一对应,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侧设备会给每一个逻辑信道配置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例如,网络侧设备为该无线承载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则网络侧设备为该无线承载配置4组传输质量门限,每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网络侧设备采用perleg方式配置传输质量门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包括的传输质量门限的数量,可以与网络侧设备为无线承载配置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相关联。作为一示例,网络侧设备为无线承载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则网络侧设备在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可以设置3个传输质量门限,例如,针对主逻辑信道配置一组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则该组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中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作为另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无线承载配置了3个逻辑信道,则网络侧设备在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可以设置2个传输质量门限,例如,针对主逻辑信道配置一组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则该组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中包括2个传输质量门限。

另外,当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了多个传输质量门限,且多个传输质量门限与逻辑信道之间有对应关系,例如,第一组传输质量门限对应主逻辑信道,第二组传输质量门限对应第一个辅逻辑信道,等等,则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在第一指示中携带传输质量门限与逻辑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方式在此不作限制。

s406、终端侧设备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各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之间的比较结果,来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下面,针对步骤s405中网络侧设备设置的传输质量门限的不同情况,分别对终端侧设备确定用户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过程进行说明。为方便说明,下文中,将以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x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且,网络侧设备配置的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为例。

第一种确定方式:

针对步骤s405中的第一种情况,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3个辅逻辑信道,且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与主逻辑信道对应的3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以及与所有的辅逻辑信道对应的3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其中,t1可以理解为,将与主逻辑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从小到大排序后的第一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或者最大的门限值),t2则可以理解为,将与主逻辑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一传输质量门限从小到大排序后的第二个门限值,t3的含义也可以以此类推。t1’可以理解为,将与辅逻辑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从小到大排序后的第一个第二传输质量门限(或者最大的门限值),t2’和t3’的含义也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若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主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且3个辅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主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的一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一个辅逻辑信道可以是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最好的辅逻辑信道,或者,也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随机确定的一个辅逻辑信道,或者,由终端侧设备自行选择的一个逻辑信道,在此不作限制。

否则,若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辅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主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一个第二辅逻辑信道中的一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一个辅逻辑信道可以是该至少一个第二辅逻辑信道中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最好的辅逻辑信道,或者,也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第二辅逻辑信道中随机确定的一个辅逻辑信道,或者,由终端侧设备自行选择的一个逻辑信道,在此不作限制。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且3个辅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两个第三辅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主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第三辅逻辑信道中的两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两个辅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该3个辅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两个第四辅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主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第四辅逻辑信道中的两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两个辅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该4个逻辑信道不满足前述所有的情况,则终端侧设备确定所有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第二种确定方式:

针对步骤s405中的第二种情况,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3个辅逻辑信道,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适用于每一个逻辑信道,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其中,t1、t2和t3也可以采用第一种确定方式中的理解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且该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中包括主逻辑信道,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且该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中不包括主逻辑信道,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及该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中的一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一个辅逻辑信道可以是该至少一个第二辅逻辑信道中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最好的辅逻辑信道,或者,也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第二辅逻辑信道中随机确定的一个辅逻辑信道,或者,由终端侧设备自行选择的一个逻辑信道,在此不作限制。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至少两个第三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且至少两个第三辅逻辑信道中包括主逻辑信道,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及该至少两个第三逻辑信道中的一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辅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至少两个第四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且至少两个第四辅逻辑信道中不包括主逻辑信道,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及该至少两个第四逻辑信道中的两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两个辅逻辑信道的选择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三个第五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且该至少三个第五逻辑信道中包括主逻辑信道,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及至少三个第五逻辑信道中的两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两个辅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包括至少三个逻辑信道,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三个第六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且该至少三个第六逻辑信道中不包括主逻辑信道,则终端侧设备确定所有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该4个逻辑信道不满足前述所有的情况,则终端侧设备确定所有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第三种确定方式:

针对步骤s405中的第二种情况,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适用于每一个逻辑信道,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且网络侧设备未配置主逻辑信道。其中,t1、t2和t3也可以采用第一种确定方式中的理解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中的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用于数据传输的第一逻辑信道可以是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最好的辅逻辑信道,或者,也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随机确定的一个辅逻辑信道,或者,由终端侧设备自行选择的一个逻辑信道,在此不作限制。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第二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至少两个第二逻辑信道中的两个第二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两个第二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三个第三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至少三个第三逻辑信道中的三个第三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三个第三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该4个逻辑信道不满足前述所有的情况,则终端侧设备确定所有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第四种确定方式:

针对步骤s405中的第三种情况,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包括一个主逻辑信道和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与主逻辑信道对应,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其中,t1、t2和t3也可以采用第一种确定方式中的理解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若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及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中的一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用于数据传输的辅逻辑信道可以是随机选择的或者也可以是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中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最好的,或者,由终端侧设备自行选择的一个逻辑信道,在此不作限制。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则终端侧设备确定主逻辑信道及至少一个辅逻辑信道中的两个辅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用于数据传输的两个辅逻辑信道的选择方式与前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否则,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该4个逻辑信道不满足前述所有的情况,则终端侧设备确定所有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第五种确定方式:

针对步骤s405中的第四种情况,与前述第二种确定方式和第三种确定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与第二种确定方式或第三种确定方式不同的是,由于每个逻辑信道都对应一组传输质量门限,因此,终端侧设备在确定某一个逻辑信道是否满足上述其中一个条件时,需要使用与该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质量门限。例如,在第二种确定方式中,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时,只需要将每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与t1进行比较即可。然而,在第五种确定方式中,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时,需要确定第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是否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一个逻辑信道对应的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的t1,第二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是否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二个逻辑信道对应的一组传输质量门限中的t1,直到遍历每一个逻辑信道,然后才能确定是否有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其他相应的内容请参照前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407、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网络侧设备接收该第二指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指示包括该无线承载的标识以及比特序列,该比特序列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所述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在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后,可以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指示该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该第二指示可以是macce信令,或者rrc信令,或者也可以是其他信令,在此不作限制。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考图6,为第二指示的一种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第二指示包括8个比特(b7~b0),前4个比特(b7~b4)用于指示该无线承载x的标识,例如,索引号或者id等。例如,该无线承载x的标识为1101,则b7~b4的取值依次为“1101”。后4个比特(b3~b0)用于指示无线承载x的多个逻辑信道是否用于数据传输。例如,b3用于指示第一个逻辑信道(即lch1)是否用于数据传输,b2用于指示第二个逻辑信道(即lch2)是否用于数据传输,b3用于指示第三个逻辑信道(即lch3)是否用于数据传输以及b4用于指示第四个逻辑信道(即lch4)是否用于数据传输。若终端侧确定lch1和lch3用于数据传输,则b3~b0的取值依次为“1010”。其中,该b3~b0中任意一个比特的取值为1时,则表示与该比特对应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否则该逻辑信道不用于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若该无线承载x配置了如图3b所示的架构,则终端侧设备可以向主网络侧设备和辅网络侧设备分别发送该第二指示,或者,若只有一个网络侧设备所管理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则终端侧设备也可以只向该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7为可选步骤,即不是必须要执行的。在图4中,步骤s407以虚线表示该步骤是可选的步骤。

s408、在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1的情况下,终端侧设备在该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进行重复传输。

当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等于1时,则终端设备的pdcp层不会对数据包进行复制,而是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进行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终端侧设备不进行重复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侧设备在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进行重复传输,是指该确定的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发送重复的数据包,但是不影响在其他逻辑信道上发送不重复的数据包。例如,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为lch1和lch2,则终端侧设备可以在lch1和lch2上发送数据包1,且,终端侧设备可以在lch3或者lch4上发送与数据包1不同的数据包2;可选的,终端侧设备的pdcp实体也可以不向lch3和lch4上发送新的数据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制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例如,步骤s407和步骤s408可以同时执行,或者,可以先执行步骤s408再执行步骤s407等。图4中的执行顺序仅为一种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终端侧设备首先通过无线承载的每个逻辑信道的下行数据传输质量估算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然后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这样,当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较好时,则终端侧设备可以只选用其中的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从而在空口侧一个数据包只进行少数几次重复传输,从而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且,当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较差时,终端侧设备可以使用所有的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以保证传输质量,从而可以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

进一步,相较于由网络侧设备通过感知信道质量变化然后控制逻辑信道是否用于数据传输的方式,由于网络侧设备生成指示信息,指示数据传输以及重传,以及终端侧处理该指示信息均需要一定的时长,而由终端侧设备来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可以节省前述过程所需的时长,因此,可以更快地响应信道条件的变化。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是由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然而,网络侧设备也可以通过信令控制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下面,将介绍在网络侧设备通过信令控制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情况下,终端侧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

请参考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s701、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能力指示信息,网络侧设备接收该能力指示信息。

s702、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配置信令。

s703、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二配置信令。

步骤s701~步骤s703与步骤s401~步骤s403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s704、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三指示,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三指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三指示用于指示终端侧设备至少使用为该无线承载配置的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第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该第三指示可以为macce信令或者rrc信令等。

作为一种示例,该第三指示用于指示终端侧设备使用lch1和lch2进行重复传输。

s705、终端侧设备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

s706、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

步骤s705~步骤s706与步骤s404~步骤s405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707、终端侧设备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的多个逻辑信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中指示的逻辑信道,例如,第一部分逻辑信道包括lch1和lch2。第二部分为该多个逻辑信道中除该第三指示中指示的用于数据传输/复制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之外的逻辑信道,例如第二部分逻辑信道包括lch3和lch4。终端侧设备在确定该多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后,则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该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也就是说,终端侧设备只能激活第二部分逻辑信道用于重复传输,但不能去激活第一部分逻辑信道,或者,可以理解为,终端侧设备至少使用第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考图8,网络侧设备通过macce(第三指示)指示lch1和lch2用于duplication传输。当终端侧设备确定lch1和lch2无法保证该无线承载的服务质量,例如,lch1和lch2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均较差,则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lch3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和lch4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lch3和/或lch4是否用于数据传输。例如,终端侧设备确定lch3用于数据传输,从而用于duplication传输的逻辑信道由lch1和lch2变成lch1~lch3。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不用于duplication传输的逻辑信道。

或者,终端侧设备可以按照预设的周期,周期性执行步骤s707,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确定方式,与步骤s406中的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确定方式,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三指示所指示的用于duplication传输的逻辑信道(或者可以称为,第三指示激活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以及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了4个逻辑信道,所述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适用于每一个逻辑信道,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包括3个传输质量门限,分别标记为t1、t2和t3。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3,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均小于t3,则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所有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2,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小于t2,以及,第二部分逻辑信道的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其中,该用于数据传输的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是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最好的辅逻辑信道,或者,也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第一辅逻辑信道中随机确定的一个辅逻辑信道,在此不作限制。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2,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小于t2,以及,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和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均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二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1,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小于t1,以及,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三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1,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该至少一个第三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1,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小于t1,且,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以及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第四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四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1,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小于t1,且,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两个第五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2,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第五逻辑信道中两个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的数量为1,且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小于t1,且,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的一个逻辑信道的以及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至少两个第六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大于或等于t3,则终端侧设备确定至少两个第六逻辑信道中两个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若终端侧设备确定该4个逻辑信道不满足前述所有的情况,则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的所有的逻辑信道用于数据传输。

s708、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网络侧设备接收该第二指示。

s709、终端侧设备使用第一部分逻辑信道和第二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

作为一种示例,当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为lch3,则终端侧设备在lch1~lch3上进行重复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制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图7中的执行顺序仅为一种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是否增加额外的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可以避免由于网络侧设备激活的逻辑信道的传输质量变差导致无法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问题。

请参考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

s901、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能力指示信息,网络侧设备接收该能力指示信息。

s902、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配置信令。

s903、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二配置信令。

步骤s901~步骤s903与步骤s401~步骤s403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s904、网络侧设备发送第四指示,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四指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四指示用于指示终端侧设备至多使用该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的第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该第四指示可以为macce信令或者rrc信令等。

作为一种示例,该第四指示用于指示终端侧设备使用lch1和lch2进行重复传输。

s905、终端侧设备获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

s906、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

步骤s905~步骤s906与步骤s404~步骤s405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907、终端侧设备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的多个逻辑信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中指示的逻辑信道,例如,第一部分逻辑信道包括lch1和lch2。第二部分为该多个逻辑信道中除该第三指示中指示的逻辑信道之外的逻辑信道,例如第二部分逻辑信道包括lch3和lch4。终端侧设备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也就是说,终端侧设备只能去激活第一部分逻辑信道用于重复传输,但不能激活第二部分逻辑信道,或者,可以理解为,终端侧设备至多使用第一部分逻辑信道进行重复传输。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考图10,网络侧设备通过macce(第四指示)指示lch1和lch2用于duplication传输。当终端侧设备确定lch1和lch2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均较好,则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lch1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和lch2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是否只用lch1或lch2进行数据传输。例如,终端侧设备确定lch2用于数据传输,从而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由lch1和lch2变成lch2。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该逻辑信道不用于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方式,与步骤s707中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s908、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网络侧设备接收该第二指示。

s910、终端侧设备使用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当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为1,例如为lch2,则终端侧设备在lch2上进行数据传输,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重复传输。

当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的数量大于1时,终端侧设备在该第一部分逻辑信道中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上进行重复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制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图9中的执行顺序仅为一种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是否去激活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可以避免由于网络侧设备激活的逻辑信道的传输质量均较好时造成的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指示信息控制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是否用于数据传输,终端侧设备也可以前述方法修改逻辑信道是否用于数据传输的状态。例如,终端侧设备可以采用如前述图4~图10中任意一种方式选择去激活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也可以激活网络侧设备指示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之外的逻辑信道,也就是说,网络侧设备与终端侧设备可以独立地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从而可以增加数据传输过程的灵活性。具体实现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4~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调整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而由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可知,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是通过该逻辑信道所关联的小区的信道质量来表示的,也就是说,调整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其实质是在调整用于数据传输的小区。

下面,请参考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终端侧设备调整小区与逻辑信道的映射关系的方式,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

s1101、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一配置信令。

s1102、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接收该第二配置信令。

步骤s1101~步骤s1102与步骤s401~步骤s402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无线承载x配置2个逻辑信道,分别为lch1和lch2,且,网络侧设备为lch1配置的小区为cc1~cc3,为lch2配置的小区为cc4~cc6。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102为可选步骤,即不是必须要执行的,也就是说,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不为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配置对应的小区。在图11中,以虚线表示该步骤为可选步骤。

s1103、终端侧设备获取至少两个小区中每个小区的信道质量。

步骤s1103与步骤s403中相应的内容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s1104、终端侧设备根据至少两个小区中每个小区的信道质量,确定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与所述至少两个小区的第一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映射关系包括:该至少两个小区按照信道质量升序或降序排列,且排列后的至少两个小区按照预设规则与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映射。该预设规则可以是使得与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小区中包括第一类小区和/或第二类小区的规则,该第一类小区为位于排序后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的前半部分的小区(采用降序排列时,该前半部分的小区就是信道质量较好的小区),该第二类小区为位于排序后的至少两个小区中的后半部分的小区(采用降序排列时,该后半部分的小区就是信道质量较差的小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该预设规则进行限制。其中,至少两个小区的数量为奇数时,排列后最中间的小区可以属于前半部分的小区,也可以属于后半部分的小区。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2个逻辑信道(lch1和lch2)配置了6个小区(cc1~cc6),以终端侧设备测量小区的rsrp作为该小区的信道质量为例。当终端侧设备获取6个小区的rsrp后,则将该6个小区按照rsrp降序排列,得到排序后的小区顺序为cc1、cc3、cc2、cc4、cc6以及cc5,如图12a所示。然后,终端侧设备根据预设的分配规则,将排序后的小区分配给2个逻辑信道。该预设的分配规则可以为按照排序后的小区顺序,依次将排序后的小区分配给逻辑信道,且一次分配过程中只能为一个逻辑信道分配一个小区。则,终端侧设备将cc1分配给lch1,然后将cc3分配给lch2,将cc2分配给lch1,将cc4分配给lch2,将cc6分配给lch1以及将cc5分配给lch2,从而得到第一映射关系为:lch1与cc1、cc2以及cc6关联,lch2与cc3、cc4以及cc5关联。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侧设备为终端侧设备的2个逻辑信道(lch1和lch2)配置了8个小区(cc1~cc8),以终端侧设备测量小区的rsrp作为该小区的信道质量为例。当终端侧设备获8个小区的rsrp后,则将该8个小区按照rsrp升序排列,得到排序后的小区顺序为cc5、cc6、cc4、cc7、cc8、cc2、cc3以及cc1,如图12b所示。然后,终端侧设备根据预设的分配规则,将排序后的小区分配给2个逻辑信道。该预设的分配规则可以为按照排序后的小区顺序,依次将排序后的小区分配给逻辑信道,且一次分配过程中为一个逻辑信道分配2个小区。则,终端侧设备将cc5和cc6分配给lch1,然后将cc4、cc7分配给lch2,将cc8、cc2分配给lch1,将cc3以及cc1分配给lch2,从而得到第一映射关系为:lch1与cc5、cc6、cc8以及cc2关联,lch2与cc4、cc7、cc3以及cc1关联。

当然,根据预设规则不同,还可以得到不同的第一映射关系,在此不作限制。

s1105、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网络侧设备接收该第一指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第一映射关系。当终端侧设备确定该第一映射关系后,则可以上报给网络侧设备。若网络侧设备为每个逻辑信道配置了关联的小区,则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修改逻辑信道的关联小区。该第一指示可以是macce信令,或者是rlc控制协议数据单元(controlprotocoldataunit,controlpdu),或者是pdcpcontrolpdu,也可以是rrc信令,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制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图11中的执行顺序仅为一种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终端侧设备修改逻辑信道与小区的映射关系,可以实现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且,相较于由网络侧设备预先配置逻辑信道与小区的映射关系的方式,可以避免某一个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的信道质量一直偏好,而其他逻辑信道关联的小区的信道质量一直偏差,从而导致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低的问题。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重复传输过程是在终端侧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之间进行的。在实际使用中,不同的终端侧设备之间也可以进行重复传输。

作为一种示例,不同的终端侧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侧行链路(sidelink,sl)接口进行重复传输,其中,sidelink接口是两个终端侧设备进行直连通信的接口。请参考图13a,为不同的终端侧设备之间进行duplication的协议栈示意图。在图13a中,包括发送方(transmitter,tx)ue和接收方(receiver,rx)ue。txue的一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sidelinkradiobearer,slrb)向rxue发送复制的数据包时,首先在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复制,然后递交到多个slrlc实体,并通过对应的sllch进行传输,sllch和侧行链路载波(slcarrier)之间有映射关系,类似于前述的逻辑信道与小区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sllch与slcarrier之间的映射关系由ue确定。同样地,也可以为一个slrb配置更多条腿进行重复传输,如图13b所示,为一个slrb配置了4条腿进行重复传输。

前述图4~图12b所示的实施例同样适用于终端侧设备之间的重复传输。以图4所示的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考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种示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描述如下:

s1401、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1发送第一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1接收该第一配置信令。

该第一配置信令用于指示为终端侧设备1和终端侧设备2之间slrb的配置重复传输功能。该第一配置信令中包括的内容与步骤s401中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1402、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1发送第二配置信令,终端侧设备1接收该第二配置信令。

该第二配置信令用于指示为该slrb的每个sllch配置关联的小区集合或者sl载波或者sl带宽部分(bandwidthpart,bwp)或者sl资源池集合。sl资源池是指sidelink载波上一部分时域连续或者不连续,且频域连续或不连续的资源的集合。该第二配置信令指示的内容也可由终端侧设备确定,在图14中,以通过网络侧设备配置为例。

s1403、终端侧设备1获取至少两个sllch中每个sllch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

每个sllch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通过与该sllch关联的sl载波的信道质量来表示。例如,可以是该sllch关联的多个sl载波的信道质量的平均值或者最大值等,与步骤s403中相似。sl载波的信道质量可以是rsrp/rsrq/sinr/rssi,还可以是反映sl信道拥塞程度的参数,例如可以是该sl载波的信道忙碌比例(channelbusyratio,cbr),其中,该参数的值越大,则表示该sl载波的信道质量越差。

具体的获取方式与步骤s403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s1404、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终端侧设备1接收该第一指示。

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用于终端侧设备确定用于重复传输的sllch。该传输质量门限可以理解为前述rsrp/rsrq/sinr/rssi/cbr等的门限值。

该至少一个传输质量门限值的设置方式与步骤s404中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s1405、终端侧设备1根据每个sllch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sllch。

s1406、终端侧设备1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网络侧设备接收该第二指示。

该第二指示用于指示该slrb的至少两个sllch中每个sllch是否用于数据传输。

s1407、在用于数据传输的sllch的数量大于1的情况下,终端侧设备1在该用于数据传输的sllch上进行重复传输。

步骤s1405~步骤s1407与步骤s405~步骤s407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制各个步骤的执行顺序,图14中的执行顺序仅为一种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每个sllch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sllch,这样,当每个sllch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较好时,则终端侧设备可以只选用其中的一部分sllch进行重复传输,从而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且,当每个sllch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较差时,终端侧设备可以使用所有的sllch进行重复传输,以保证传输质量,从而可以实现在sl重复传输场景中传输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均衡。

上述主要从网络侧设备和终端侧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网络侧设备或终端侧设备可以包括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模块)的情况下,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装置的可能的示例性框图,该装置1500可以以软件的形式存在。装置15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1502和通信单元1503。处理单元1502用于对装置150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通信单元1503用于支持装置1500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可选地,通信单元1503也称为收发单元,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或发送单元,分别用于执行接收和发送操作。装置1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501,用于存储装置1500的程序代码和/或数据。

其中,处理单元150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通信单元1503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其中,该通信接口是统称,在具体实现中,该通信接口可以包括多个接口。存储单元1501可以是存储器。

该装置150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终端侧设备、或者还可以为设置在终端侧设备中的芯片。处理单元1502可以支持装置1500执行上文中各方法示例中终端侧设备的动作。或者,处理单元1502主要执行方法示例中的终端侧设备内部动作,通信单元1503可以支持装置1500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通信单元1503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步骤s403、步骤s405以及步骤s407,或用于执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701~步骤s704、步骤s706以及步骤s708,或用于执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901~步骤s904、步骤s906以及步骤s908,或用于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101~步骤s1102以及步骤s1105,或用于执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401~步骤s1402、步骤s1404以及步骤s1406,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处理单元1502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04、步骤s406以及步骤s408,或用于执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705、步骤s707以及步骤s709,或用于执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905、步骤s907以及步骤s909,或用于执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103~步骤s1104,或用于执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403、步骤s1405以及步骤s1407,和/或用于支持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为存储器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如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600,其中,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终端侧设备,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功能;通信装置1600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侧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在硬件实现上,上述通信单元1503可以为收发器,收发器集成在通信装置1600中构成通信接口1610。

通信装置16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620,用于实现或用于支持通信装置1600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功能。示例性地,处理器1620可以根据每个逻辑信道的上行数据传输质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通信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16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1630和处理器16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1620可能和存储器1630协同操作。处理器1620可能执行存储器16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中。

通信装置16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610,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装置16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地,该其它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处理器1620可以利用通信接口1610收发数据。通信接口1610具体可以是收发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610、处理器1620以及存储器163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6中以存储器1630、处理器1620以及通信接口1610之间通过总线1640连接,总线在图16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62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1630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电路。该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侧设备所执行的动作。

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侧设备时,图17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便于理解和图示方便,图17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17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7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如图17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1710和处理单元17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7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7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7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理解,收发单元17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7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

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710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步骤s403、步骤s405以及步骤s407中终端侧设备的收发操作,和/或收发单元1710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的其他收发步骤。处理单元1720,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04、步骤s406以及步骤s408,和/或处理单元1720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的其他处理步骤。

当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

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可以参照图18所示的设备。作为一个例子,该设备可以完成类似于图16中处理器1620的功能。在图18中,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810,发送数据处理器1820,接收数据处理器1830。上述实施例中的处理单元1502可以是图18中的该处理器1810,并完成相应的功能。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单元1503可以是图18中的发送数据处理器1820,和/或接收数据处理器1830。虽然图18中示出了信道编码器、信道解码器,但是可以理解这些模块并不对本实施例构成限制性说明,仅是示意性的。

图19示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处理装置1900中包括调制子系统、中央处理子系统、周边子系统等模块。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装置可以作为其中的调制子系统。具体的,该调制子系统可以包括处理器1903,接口1904。其中处理器1903完成上述处理单元1502的功能,接口1904完成上述通信单元1503的功能。作为另一种变形,该调制子系统包括存储器1906、处理器1903及存储在存储器1906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该处理器1903执行该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存储器1906可以是非易失性的,也可以是易失性的,其位置可以位于调制子系统内部,也可以位于处理装置1900中,只要该存储器1906可以连接到所述处理器1903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4或图7或图9或图11或图14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4或图7或图9或图11或图14中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前述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功能。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前述所述的终端侧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videodisc,简称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