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计算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终端的模式切换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智能终端与人们的交互过程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智能终端采用单一的模式下进行与用户的交互,或者根据一定的预设切换逻辑进行模式切换,例如。但是,由于智能终端在不同模式下耗能的情况是不同的,且用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用户已经入睡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播放模式下的电视会影响睡眠质量,并且也浪费电,因此采用单一的交互模式会造成智能终端耗能的提高且影响用户体验。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模式切换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交互系统或相关交互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具体包括: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若所述交互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包括:获取用户输入的交互指令,所述交互指令用户指示开启生物监测模块;根据所述交互指令获取与用户的所述交互信息。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包括: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获取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信息;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二模式。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二模式,包括: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第一模式对应的多个耗能参数;基于所述多个耗能参数进行调整,以切换至第二模式。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记录所述交互指令对应的第一时刻;将所述第一时刻发送至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刻确定用户的睡眠信息;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睡眠信息,以提醒用户在第三时刻再次进行所述模式切换。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互指令包括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用于指示提醒用户的时刻,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二时刻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的间隔确定设定睡眠时长;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睡眠时长;根据所述睡眠时长指示第四时刻起的提醒时刻。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模式切换的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为区块链节点中的区块节点设备。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模式切换的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切换单元,用于若所述交互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计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所述切换单元,还用于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交互指令,所述交互指令用户指示开启生物监测模块;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交互指令获取与用户的所述交互信息。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获取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二模式。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第一模式对应的多个耗能参数;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基于所述多个耗能参数进行调整,以切换至第二模式。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具体用于记录所述交互指令对应的第一时刻;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时刻发送至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刻确定用户的睡眠信息;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睡眠信息,以提醒用户在第三时刻再次进行所述模式切换。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互指令包括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用于指示提醒用户的时刻,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二时刻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的间隔确定设定睡眠时长;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睡眠时长;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睡眠时长指示第四时刻起的提醒时刻。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模式切换的的方法。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模式切换的的方法。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并判断交互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进而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当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从而实现了智能终端的模式自动切换,可以根据用户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模式切换,一方面减少了智能终端的耗能情况,另一方面提高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模式切换系统运行的网络架构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的场景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切换的场景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切换的方法流程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共享系统示意图;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共享系统中的区块组成示意图;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区块链节点的数据传输响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的模式切换方法以及相关装置,可以应用于终端交互系统或相关交互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具体通过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并判断交互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进而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当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从而实现了智能终端的模式自动切换,可以根据用户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模式切换,一方面减少了智能终端的耗能情况,另一方面提高了用户体验。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对应于”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应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模式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可应用于模式切换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具体的,模式切换系统可以运行于如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如图1所示,是模式切换系统运行的网络架构图,如图可知,模式切换系统可以提供与多个信息源的模式切换,通过收集不同用户的交互信息并与之与服务器中的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可以得到对应的模式指示,进而进行模式切换;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示出了多种用户交互的终端设备,在实际场景中可以有更多或更少种类的终端设备参与到交互的过程中,具体数量和种类因实际场景而定,此处不做限定;另外,图1中示出了一个服务器,但在实际场景中,也可以有多个服务器的参与,特别是在多信息源交互的场景中,具体服务器数量因实际场景而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模式切换系统可以运行于个人移动终端,也可以运行于服务器,还可以作为运行于第三方设备以提供模式切换,以得到模式切换的结果;具体的模式切换系统可以是以一种程序的形式在上述设备中运行,也可以作为上述设备中的系统部件进行运行,还可以作为云端服务程序的一种,具体运作模式因实际场景而定,此处不做限定。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智能终端与人们的交互过程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智能终端采用单一的模式下进行与用户的交互,或者根据一定的预设切换逻辑进行模式切换,例如。但是,由于智能终端在不同模式下耗能的情况是不同的,且用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用户已经入睡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播放模式下的电视会影响睡眠质量,并且也浪费电,因此采用单一的交互模式会造成智能终端耗能的提高且影响用户体验。结合上述网络架构,下面将对本申请中模式切换的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步骤:201、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本实施例中,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可选的,第一生物特征信息可以是通过智能终端上集成的生物监测模块获取的,具体的,通过获取用户输入的交互指令,所述交互指令用户指示开启生物监测模块;然后根据所述交互指令获取与用户的所述交互信息。其中生物监测模块可以是摄像机,对应的,第一生物特征信息可以是人眼的睁开或闭合情况、胸部的起伏频率或红外检测的人体热力图。可选的,交互评率可以是用户控制智能终端的评率,例如每分钟的操作次数、两次操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或者停止操作后的持续时长等,具体形式因实际场景而定。202、若所述交互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例如当交互信息为第一生物特征信息中的人眼的睁开或闭合情况时,若检测到用户的眼睛闭合超过5分钟,则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当交互信息为第一生物特征信息中的红外检测的人体热力图时,若检测到用户的热力图在2分钟内变化平稳,且热量流动趋于缓和,则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具体的阈值由用户设定或自动生成,此处不做限定。可选的,当交互信息为交互评率时,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每分钟的操作低于1次时,则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第一预设条件还可以是用户停止操作后的持续时长大于5分钟时,则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另外,第一预设条件还可以是上述第一生物特征信息和交互评率中一种示例或多种示例的结合,例如若检测到用户的眼睛闭合超过5分钟,且用户停止操作后的持续时长大于5分钟时,则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具体形式因实际场景而定,此处不做限定。203、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第一模式可以是对于画面亮度与音量的调节,例如调暗一半的画面亮度并降低一半的音量。可以理解的是,预设时长是为了模拟用户入睡的自然过程,即浅层睡眠向深层睡眠的过渡时间,由于该时间往往是浮动的,故可以将每次等待的预设时间上传至服务器进行统计,以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预设时长,进而指示智能终端进行相关操作。204、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本实施例中,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例如第二模式可以是待机。可选的,在预设时长达到后,为了保证用户已经入睡,可以再次进行生物特征信息的校验过程,具体的,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获取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信息;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二模式。其中,第二生物特征和第二预设条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生物特征与第一预设条件的描述,相应的降低阈值即可,此处不做赘述。上述对于第二模式的切换过程可以是待机,也可以是基于第一模式的执行参数进行二次调整所得,具体的,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第一模式对应的多个耗能参数;然后基于所述多个耗能参数进行调整,以切换至第二模式。例如:第一模式为亮度50%,音量50%,则对应的修改得到的第二模式为亮度5%,音量0%,具体的数据因实际场景而定,此处不做限定。结合上述实施例可知,通过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并判断交互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进而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当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从而实现了智能终端的模式自动切换,可以根据用户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模式切换,一方面减少了智能终端的耗能情况,另一方面提高了用户体验。下面结合一种具体的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的场景示意图,图中指示了智能终端为电视,且用户在电视前入睡的一次模式切换场景,即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可以是一样的。首先用户打开睡眠模式,相应的电视会开启摄像头进行生物特征的识别,可以每间隔30秒采集一次,若检测到用户长时间闭眼超过20秒,则确定用户入睡,反之则继续检测;确定用户入睡后,则开启待机,结束检测进程。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为不同的参数设置,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切换的场景示意图,图中指示了智能终端为电视,且用户在电视前入睡的多次模式切换场景,即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可以是不同的。首先用户打开睡眠模式,相应的电视会开启摄像头进行生物特征的识别,可以每间隔30秒采集一次,若检测到用户长时间闭眼超过20秒,则确定用户入睡,反之则启动定时器进行周期性检测;确定用户入睡后,则切换第一模式,即降低音量和屏幕亮度,然后等待5分钟后,再次周期性检测用户是否入睡,若第二生物特征满足预设条件,则开启待机,结束检测进程。上述实施例介绍了智能终端在本地的模式切换过程,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智能终端可以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以确定更加准确的交互信息,如图5所示,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切换的方法流程图,图中包括如下步骤:501、用户打开睡眠监控。502、智能终端开启摄像头监控睡眠状态。503、智能终端确定用户进入睡眠。504、智能终端开启第一模式。本实施例中,步骤501-504与图2中步骤201-202相似,具体特征描述可以进行参考,此处不做赘述。505、智能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睡眠信息。本实施例中,睡眠信息可以是用户的入睡时间、用户设置的闹钟时刻或者智能终端计算得到的用户的睡眠时长。506、服务器分析睡眠信息。本实施例中,若睡眠信息为入睡时间,则服务器采集多次用户的入睡时间,并确定常用入睡时间段,写入睡眠数据中,以便于智能终端在入睡时间段内对用户发出入睡提醒。可选的,若睡眠信息为用户设置的闹钟时刻,则服务器采集多次用户设置的闹钟时刻,并确定常用闹钟时刻,写入睡眠数据中,以便于智能终端在常用闹钟时刻时对用户发出闹铃提醒。可选的,若睡眠信息为用户的睡眠时长,则服务器根据多次采集的睡眠时长,分析得到用户的睡眠习惯,即什么时刻入睡,睡眠的时长,以及闹铃的时刻,写入睡眠数据中,以便于智能终端在对应的时间点对用户发出相应的提醒,例如到了用户常入睡的时间点,则弹窗显示“该入睡了哦”。507、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睡眠数据。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接收到睡眠数据后则切换至第二模式,具体的第二模式类型因睡眠数据对对应时间点的规定而设置。另外,睡眠数据的具体类型可以参照步骤506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做赘述。508、智能终端向用户发起提醒。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向用户发起的提醒可以是弹窗、闹铃等形式,并在对应的睡眠数据指示的时间点进行。通过上述实施例,解决了智能终端的智能交互问题,可以减少用户的操作,并且通过模式的切换,节省耗电量,实现了家庭设备的自动化。为了更好的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下面还提供用于实施上述方案的相关装置。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模式切换装置600包括:获取单元601,用于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切换单元602,用于若所述交互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计时单元603,用于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所述切换单元602,还用于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单元601,具体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交互指令,所述交互指令用户指示开启生物监测模块;所述获取单元6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交互指令获取与用户的所述交互信息。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单元602,具体用于若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获取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所述切换单元602,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切换至第二模式。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切换单元602,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二生物特征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所述第一模式对应的多个耗能参数;所述切换单元602,具体用于基于所述多个耗能参数进行调整,以切换至第二模式。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604,具体用于记录所述交互指令对应的第一时刻;所述发送单元604,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时刻发送至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刻确定用户的睡眠信息;所述发送单元604,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睡眠信息,以提醒用户在第三时刻再次进行所述模式切换。优选的,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互指令包括第二时刻,所述第二时刻用于指示提醒用户的时刻,所述发送单元604,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二时刻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的间隔确定设定睡眠时长;所述发送单元604,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睡眠时长;所述发送单元604,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睡眠时长指示第四时刻起的提醒时刻。通过获取与用户的交互信息,所述交互信息包括第一生物特征信息或用户或交互频率;并判断交互信息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满足则切换至第一模式,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基于交互信息与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进而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等待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基于服务器统计的多次预设时长确定;当等待时间达到所述预设时长,则切换至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指示的耗能低于所述第一模式指示的耗能。从而实现了智能终端的模式自动切换,可以根据用户的状态进行对应的模式切换,一方面减少了智能终端的耗能情况,另一方面提高了用户体验。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装置,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模式切换装置7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s,cpu)7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7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742或数据744的存储介质7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732和存储介质7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7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模式切换装置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7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730通信,在模式切换装置700上执行存储介质7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模式切换装置7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7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7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7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741,例如windowsservertm,macos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等。上述实施例中由模式切换装置所执行的步骤可以基于该图6所示的模式切换装置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模式切换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图2至图5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模式切换装置所执行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包括模式切换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图2至图5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模式切换装置所执行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系统,所述模式切换系统可以包含图6所描述实施例中的模式切换装置,或者图7所描述的模式切换装置。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模式切换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另外,上述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还可以应用于数据共享系统中,参见图8a所示的数据共享系统,数据共享系统800是指用于进行节点与节点之间数据共享的系统,该数据共享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节点801,多个节点801可以是指数据共享系统中各个客户端,其中,每个客户端运行于基于本申请方法对应的终端设备上。每个节点801在进行正常工作可以接收到输入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输入信息维护该数据共享系统内的共享数据。为了保证数据共享系统内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之间可以存在信息连接,节点之间可以通过上述信息连接进行信息传输。例如,当数据共享系统中的任意节点接收到输入信息时,数据共享系统中的其他节点便根据共识算法获取该输入信息,将该输入信息作为共享数据中的数据进行存储,使得数据共享系统中全部节点上存储的数据均一致。对于数据共享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均具有与其对应的节点标识,而且数据共享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均可以存储有数据共享系统中其他节点的节点标识,以便后续根据其他节点的节点标识,将生成的区块广播至数据共享系统中的其他节点。每个节点中可维护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节点标识列表,将节点名称和节点标识对应存储至该节点标识列表中。其中,节点标识可为ip(internetprotocol,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地址以及其他任一种能够用于标识该节点的信息,表1中仅以ip地址为例进行说明。表1节点与节点标识对应关系节点名称节点标识节点1117.114.151.174节点2117.116.189.145……节点n119.123.789.258数据共享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均存储一条相同的区块链。区块链由多个区块组成,参见图8b,区块链由多个区块组成,创始块中包括区块头和区块主体,区块头中存储有输入信息特征值、版本号、时间戳和难度值,区块主体中存储有输入信息;创始块的下一区块以创始块为父区块,下一区块中同样包括区块头和区块主体,区块头中存储有当前区块的输入信息特征值、父区块的区块头特征值、版本号、时间戳和难度值,并以此类推,使得区块链中每个区块中存储的区块数据均与父区块中存储的区块数据存在关联,保证了区块中输入信息的安全性。在生成区块链中的各个区块时,参见图8c,区块链所在的节点在接收到输入信息时,对输入信息进行校验,完成校验后,将输入信息存储至内存池中,并更新其用于记录输入信息的哈希树;之后,将更新时间戳更新为接收到输入信息的时间,并尝试不同的随机数,多次进行特征值计算,使得计算得到的特征值可以满足下述公式:sha256(sha256(version+prev_hash+merkle_root+ntime+nbits+x))<target其中,sha256为计算特征值所用的特征值算法;version(版本号)为区块链中相关区块协议的版本信息;prev_hash为当前区块的父区块的区块头特征值;merkle_root为输入信息的特征值;ntime为更新时间戳的更新时间;nbits为当前难度,在一段时间内为定值,并在超出固定时间段后再次进行确定;x为随机数;target为特征值阈值,该特征值阈值可以根据nbits确定得到。这样,当计算得到满足上述公式的随机数时,便可将信息对应存储,生成区块头和区块主体,得到当前区块。随后,区块链所在节点根据数据共享系统中其他节点的节点标识,将新生成的区块分别发送给其所在的数据共享系统中的其他节点,由其他节点对新生成的区块进行校验,并在完成校验后将新生成的区块添加至其存储的区块链中。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