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3279发布日期:2019-09-20 22:19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监控技术经过第一代以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盒式磁带录像机)为代表的传统监控系统,到第二代以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硬盘录像机)为代表的系统,目前主流的监控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又称为IP监控系统。第三代监控系统是完全数字化的系统,它基于标准的TCP/IP协议,能够实现局域网/互联网的数据传输,同时可以集成门禁、报警、语音等功能。

但是,现在主流的第三代监控系统多采用CMOS摄像机,只能捕捉二维信息,无法获知三维位置和尺寸信息,每一路摄像机对应一根网络线缆和一根电源线缆,布线相对复杂,线路过长时,还会受传输距离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监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监控系统,所述监控系统包括供电设备以及至少一个受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包括电源适配器和POE交换机,所述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与所述POE交换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监控系统还包括有源以太网传输线,所述POE交换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有源以太网传输线与各所述受电设备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受电设备包括控制单元以及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深度图像获取单元;其中,

所述深度图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环境的深度图像数据并将其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深度图像数据并根据其判断所述目标环境的深度图像信息。

可选地,所述有源以太网传输线包括四根数据线和四根空闲线,所述POE交换机通过所述四根数据线为各所述受电设备传输数据,所述POE交换机通过所述四根空闲线为各所述受电设备供电。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电源转换单元,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各所述空闲线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其中,

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POE交换机的供电电压转换为与所述受电设备相匹配的供电电压。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以太网端口物理层,所述以太网端口物理层的输入端与各所述数据线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以太网端口物理层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以太网隔离变压器,所述以太网隔离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与各所述空闲线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以太网隔离变压器的次级线圈与所述以太网端口物理层的输入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深度图像获取单元包括红外光发射器和红外光接收器,所述红外光发射器和所述红外光接收器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音频单元,所述音频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音频单元用于监控所述目标环境的声音信息。

可选地,所述受电设备还包括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报警单元用于输出报警信息。

可选地,所述监控系统还包括网络硬盘录像机,所述网络硬盘录像机的输入端与所述POE交换机的输出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监控系统还包括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网络硬盘录像机的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监控系统。其利用有源以太网传输线(POE)将供电设备(POE交换机)与受电设备电连接,这样,可以不必再引入专门的电源连接线,有源以太网传输线既可以为受电设备供电,也可以向受电设备传输数据,从而可以使得监控系统更易安装、管理和维护。此外,在使用有源以太网传输线后,还可以增大传输距离,传统的网线只有100m的传输距离,但是采用有源以太网传输线后,最大传输距离可以达到300m。最后,还可以通过所设置的深度图像获取单元来获取目标环境的深度图像,可以方便实现人脸识别,为智能监控的实现提供可能。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供电设备与受电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控系统100,所述监控系统100包括供电设备110以及至少一个受电设备120,所述供电设备110包括电源适配器111以及POE交换机112。电源适配器111为POE交换机112供电。所述监控系统100还包括有源以太网传输线130,所述POE交换机120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有源以太网传输线130与各所述受电设备120的输入端电连接,以为各所述受电设备120供电和传输数据。所述受电设备120包括控制单元121以及与所述控制单元121电连接的深度图像获取单元122;其中,所述深度图像获取单元122,用于获取目标环境的深度图像数据并将其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121。所述控制单元121,用于接收所述深度图像数据并根据其判断所述目标环境的深度图像信息。

本实施例结构的监控系统100,其利用有源以太网传输线(POE)130将供电设备110(实质为POE交换机112)与受电设备120电连接,这样,可以不必再引入专门的电源连接线,有源以太网传输线130既可以为受电设备120供电,也可以向受电设备120传输数据,从而可以使得监控系统100更易安装、管理和维护。此外,在使用有源以太网传输线130后,还可以增大传输距离,传统的网线只有100m的传输距离,但是采用有源以太网传输线130后,最大传输距离可以达到300m。最后,本实施例结构的监控系统100,还可以通过所设置的深度图像获取单元122来获取目标环境的深度图像,可以方便实现人脸识别,为智能监控的实现提供可能。

如图2所示,所述有源以太网传输线130包括四根数据线(1、2、3、6)和四根空闲线(4、5、7、8),所述POE交换机112通过所述四根数据线(1、2、3、6)为各所述受电设备120传输数据,所述POE交换机112通过所述四根空闲线(4、5、7、8)为各所述受电设备120供电。

当然,除此以外,POE交换机112还可以通过四根数据线(1、2、3、6)为各所述受电设备120既提供数据又供电。

如图2所示,所述受电设备120还包括电源转换单元123,所述电源转换单元123的输入端与各所述空闲线(4、5、7、8)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源转换单元123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21的输入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源转换单元123,用于将所述POE交换机112的供电电压转换为与所述受电设备120相匹配的供电电压。

如图2所示,所述受电设备120还包括以太网端口物理层124,所述以太网端口物理层124的输入端与各所述数据线(1、2、3、6)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以太网端口物理层124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21的输入端电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受电设备120还包括以太网隔离变压器125,所述以太网隔离变压器125的初级线圈与各所述空闲线(4、5、7、8)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以太网隔离变压器125的次级线圈与所述以太网端口物理层124的输入端电连接。这样,可以借助所设置的以太网隔离变压器125,将POE交换机112与受电设备120进行电气隔离,保护受电设备120在雷雨天气的安全。

如图2所示,所述深度图像获取单元122包括红外光发射器122a和红外光接收器122b,所述红外光发射器122a和所述红外光接收器122b均与所述控制单元121电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受电设备120还包括音频单元126,所述音频单元126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2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音频单元126用于监控所述目标环境的声音信息。

如图2所示,所述受电设备120还包括报警单元127,所述报警单元127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2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报警单元127用于输出报警信息。

如图1所示,所述监控系统100还包括网络硬盘录像机140,所述网络硬盘录像机140的输入端与所述POE交换机112的输出端电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监控系统100还包括显示器150,所述显示器150的输入端与所述网络硬盘录像机140的输出端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转换单元123可以选用TI的TPS23751,它是一个整合有以太网供电受电设备接口和电流模式直流/直流控制器的16脚集成电路,本发明的监控系统100具体供电过程如下:

1、POE交换机112检测受电设备120是否存在。具体地,POE交换机112通过检测电源输出线对地之间的阻值来判断受电设备120是否存在。受电设备120存在的特征是阻抗在19K-26.5K之间。TPS23751有专门的DEN引脚来满足此功能,通常在此引脚与芯片VDD之间串联一个24.9K电阻来满足供电设备110的检测功能。

2、POE交换机112确定受电设备120的功耗。根据受电设备120功耗的不同输出不同的电流范围。芯片的CLS引脚实现受电设备120功耗的分类,CLS引脚与地之间串联不同的电阻,可实现5档受电设备功耗的分类。

3、POE交换机112给受电设备120供电。当POE交换机112检测到设备属于合法的受电设备120后,POE交换机112开始输出-48V电压,芯片根据外围的配置电路设置实现电压转换。

4、实时监控,电源管理。POE交换机112在给受电设备120供电的同时,会周期性的检测受电设备120是否存在并合法,如果受电设备120断开,POE交换机112将关闭输出电压,回到检测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