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装置及具有该扬声器装置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0843发布日期:2020-02-18 14:5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装置及具有该扬声器装置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的散热技术,具体指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扬声器装置及具有该扬声器装置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比如手机,在工作时,cpu(中央处理器)散发出大量的热量,使电子装置内部温度急剧升高,需要对cpu进行降温。液冷散热技术的散热设计理念来自于传统笔记本电脑散热的原理和思路,旨在强力的散热能力支撑发挥cpu的性能,给用户带来游戏运行速度快,同时温度低的体验。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手机中,具体的,将热管的输入端紧贴发热元件,冷凝端镶嵌于移动终端的铝合金中框。中空的热管内装有液体,热量从输入端进入,输入端的液体受热蒸发,从中空的热管穿过在温度更低的冷凝端逐渐冷却,由蒸汽重新变成液体。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给大面积的铝合金中框散热器,从而进行快速有效的散热。然而,采用此种方式散热的结构复杂且散热效率低。

然而,采用此种方式散热的结构复杂且散热效率低。

因此,必须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散热的扬声器装置及具有该扬声器装置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扬声器装置,其包括扬声器箱和与扬声器箱间隔设置的发热元件,所述扬声器箱包括壳体和收容于壳体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连通所述前声腔与外界的出声通道,所述前声腔与所述出声通道共同构成前腔;所述扬声器装置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包括与所述发热元件连接的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前腔中的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部,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前声腔的位置设有贯穿所述壳体的通孔,所述导热件的第二端部自所述通孔伸入所述前声腔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振膜正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组配的上盖和下盖,所述通孔设于所述上盖;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传导段和弯折段,所述第一端部、所述传导段、所述弯折段以及所述第二端部依次连接,所述弯折段穿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传导段贴合于所述上盖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端部贴合于所述上盖的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上盖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上盖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端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传导段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优选的,所述导热件为热管。

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具有出声口的终端外壳和如上所述的扬声器装置,所述扬声器箱与所述发热元件均安装于所述终端外壳并间隔设置,所述出声通道与所述出声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发热元件为中央处理器和电池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热件,导热件的第一端部贴合至发热元件、第二端部通过通孔插入于前腔内。通过扬声器箱的前腔内的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冷效果将发热元件的热量排出,保证扬声器装置及其移动终端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扬声器装置(不包括发热元件)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3为图2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装配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述扬声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300包括扬声器装置100和终端外壳30。所述终端外壳30包括侧壁31、底壁32,由所述侧壁31和所述底壁32接合用于容纳所述扬声器装置100的容置空间34。所述侧壁31上设有出声口33,其用于传播扬声器装置100发出的声音。优选的,移动终端300为手机。

请一并参照图2、图3和图6,所述扬声器装置100包括扬声器箱10、与扬声器箱10间隔设置的发热元件20和连接扬声器箱10和发热元件20的导热件40。所述扬声器箱10包括壳体11和收容于壳体11内的发声单体12。所述壳体11包括上盖13、与所述上盖13组配以形成收容空间14的下盖15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4内的发声单体12。上盖13和所述下盖14可为一体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

所述发声单体12与所述上盖13间隔设置并共同围形成前声腔16;所述发声单体12与所述上盖13及所述下盖15共同围成后腔17。

扬声器箱10还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出声通道18,所述出声通道18与所述前声腔16连通以形成前腔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声通道18形成于所述上盖13。所述出声通道18通过所述出声口33与外界连通。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声单体12将所述收容空间14分隔成前腔19和所述后腔17。其中,所述前腔19包括所述前声腔16与所述出声通道18,用于出声;所述后腔17用于改善所述扬声器箱10的低频声学性能。

具体地,所述发声单体12包括振膜121。所述振膜121与所述上盖13间隔设置形成该前声腔16。

所述上盖13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顶壁131、沿顶壁131的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延伸壁132和贯穿顶壁131的通孔133。所述延伸壁132围绕所述顶壁131一周设置。所述出声通道18形成在所述延伸壁132上。所述顶壁131的内表面设有远离发声单体12设置的第一安装槽134,所述顶壁131的外表面设有向所述前腔19凹陷的第二安装槽135,所述通孔133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134和第二安装槽135。

请一并参照图4至图5,所述导热件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部41、连接部42以及第二端部43。所述连接部42包括传导段421和弯折段422。所述第一端部141、所述传导段421、所述弯折段422以及所述第二端部43依次连接,所述弯折段422穿设于上盖13的通孔133内,所述传导段421贴合于顶壁131的外表面,第二端部43贴合于顶壁131的内表面。具体的,所述传导段421安装在上盖13的顶壁131的第二安装槽135内,所述第二端部43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34内。通过上述设置保证所述导热件120的第二端部124位于前腔19中。优选的,第二端部43并与振膜121正对。导热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为内部密封有相变介质的热管,相变介质为丙酮、甲醇或乙醇中的任一种;或者,导热件120由导热金属或导热硅胶制成,导热金属可以是铜合金或铝合金。优选的,导热件120为导热管。

所述发热元件20和所述扬声器箱10间隔的固定在终端外壳30的所述底壁32上,所述扬声器箱10的所述出声通道18与所述终端外壳30的所述出声口33连通,所述导热件40的所述第一端部41与所述发热元件20连接,通过所述导热件40和所述扬声器箱10来对所述发热元件20进行散热。发热元件20为中央处理器、电池中或手机中任意有散热需求的零部件。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6,以下结合附图对扬声器装置100及移动终端300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工作时,所述发热元件20散发大量的热量,所述导热件40的第一端部41贴合在所述发热元件20上,所述第一端部41吸收所述发热元件20散发的热量,所述连接部42用于将第一端部41收集的热量传输至所述第二端部43上,所述第二端部43用于将所述热量输送至外界空气中。所述第二端部43伸入前腔19中,从而通过振膜121振动,推动前腔19空气流动形成风冷效果,将第二端部43传输的热量经出声口33散出。

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箱10在执行散热工作时,可输入较低频(低于1000hz)的脉冲信号,驱动振膜121振动,推动前腔19空气流动形成风冷效果。而在扬声器箱10不执行音乐播放任务时,可单独播放该脉冲信号;在执行音乐播放任务时,可将该脉冲信号叠加进音乐信号中。因为该信号是超低频的脉冲信号,将不会被人耳听到,不影响正常听音效果。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装置100及其移动终端300将导热件40的第一端部41贴合至发热元件20、第二端部43通过扬声器箱10的上盖13的通孔133插入于扬声器箱10的前腔19内。发声单体12的振膜121在前腔19内振动产生气流,通过气流带走第二端部43的热量。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冷效果将导热件40导出的热量通过出声口33排出。采用此种方式,可采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移动终端300的散热,且散热效率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