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3891发布日期:2020-06-23 22:56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弯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受限于屏幕的材质,均是平板式构造。随着屏幕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可弯折的柔性屏幕。

然而,由于柔性屏幕的可弯折特性,现有的平板式支撑结构已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弯折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弯折装置,包括第一铰接单元,至少一个第二铰接单元;第一铰接单元包括转轴以及传动件,传动件第一端套设在转轴,第二端设于第二铰接单元上;传动件设于第二铰接单元上的部分设置有容置槽,第二铰接单元设置有阻尼件;当第二铰接单元相对第一铰接单元完全展开时,阻尼件置于容置槽内。

本申请的可弯折装置可以发生弯折,当应用于柔性屏时,可适应柔性屏的弯折需求。另外,阻尼件在第一铰接单元相对第二铰接单元展开时置于容置槽内,可以在第一铰接单元相对第二铰接单元弯折时起到阻尼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弯折部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的可弯折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可弯折部件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可弯折部件进一步设置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可弯折部件的省略部分第二铰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可弯折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可弯折部件弯折90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可弯折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的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部分第二铰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4所示的可弯折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图1的可弯折部件进一步设置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可弯折部件沿着i-i线的剖面图;

图14是图1的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的可弯折部件弯折90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可弯折部件沿着ii-ii的剖面图;

图17是图12的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可弯折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0是图18的可弯折装置的另一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1是图18可弯折装置的再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22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另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25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进一步设置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2所示的可弯折装置进一步设置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进一步设置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弯折90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31是图29所示的第二铰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再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7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18所示的可弯折装置进一步设置第一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5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37是图35所示的可弯折装置处于完全弯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7所示的可弯折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处于局部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44中区域p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图46中区域q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图48中区域m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杆体与限位机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图51中区域n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图53中区域r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图55中区域l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图57中区域w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0是图59中区域x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图61中区域y的局部放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凸块和杆体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种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弯折部件10。可弯折部件10可以由可弯折的材料组成,如可弯折的弹性材料(即材料本身具有弹性,如橡胶、弹性胶、泡棉等)、可弯折的非弹性材料(即材料本身不具备弹性,如可弯折的金属片、金属丝、金属弹簧或塑胶片等)、可弯折的软性材料(即材料本身是柔软可随意弯折的,如布料)。可弯折部件还可以由至少两根铰链转动连接组成,即相邻两根铰链之间通过转轴、齿轮、滑槽/滑轨等各种限位联动机构转动连接,以使得可弯折部件整体可弯折。可弯折部件也可以由至少两个齿轮转动连接组成,或者是由至少两根连杆通过可弯折的弹性带连接组成。可弯折部件也可以是由可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导致形态发生变化的材料组成,比如可受热弯曲受冷展平的记忆合金、可受热变软受冷变硬的热导性材料、磁感应变硬无磁场变软的磁导性材料等。也就是说,任何可以发生弯折的材料、结构等均可适用于本申请的可弯折部件。本实施例中,该可弯折部件10包括铰链组件及连接于铰链组件的支撑件。具体地,该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接单元1,该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至少一个第一铰接单元1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铰接单元1的一侧。可选的,第二铰接单元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铰接单元2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铰接单元1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第一铰接单元1的两侧皆可对称弯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铰接单元2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换言之,第一铰接单元1仅有一侧设置第二铰接单元2。

可选的,请一并参照图2,可弯折部件10还包括第一轴3,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第一轴3转动连接于

第一铰接单元1。第二铰接单元2绕着第一轴3的中心轴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可转动。

一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单元1包括两个第一铰链11和第二铰链12,两个第一铰链11分别通过第二轴4转动连接第二铰链12上。第二轴4与第一轴3平行,皆沿着y方向,以保证第二铰接单元2和第一铰链11皆可以绕着y方向转动。对应的,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第一轴3转动连接于第一铰链11上。该可弯折部件10自弯折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或者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轴3相对第二轴4发生移动,第一轴3相对第二轴4的距离减小。第一轴3与第二轴4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二者沿着x方向的间距。如图2所示,在可弯折部件10处于完全展平状态时第一轴3与第二轴4的距离最大,如图3所示,在可弯折部件1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第一轴3与第二轴4的距离最小。换言之,可弯折部件10折叠或展开时第一轴3与第二轴4的距离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铰链12的端部形成一个铰接座121,该铰接座121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转动孔121a,第一铰链11通过第二轴4穿过该第一转动孔121a而转动连接于第二铰链12上。铰接座121具有沿着x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容纳槽121b。第一铰链11的靠近铰接座121的端部可以随着其相对第二铰链12的转动而位于或收容于第一容纳槽121b中。

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第一轴3转动连接于第一铰链11之远离铰接座121的端部上。第二铰接单元2包括依次连接的本体21和承载部22,承载部22朝着远离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延伸。本体21的端部设有第二容纳槽21a,以使得第一铰链11的靠近本体21的端部可以随着其相对第二铰链12的转动而位于或收容于第二容纳槽21a中。该可弯折部件10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弯折部件10的第一轴3相对第二轴4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一铰链11的两个端部分别从第一容纳槽121b和第二容纳槽21a中露出,以使得可弯折部件10能够弯折成曲率较大的弧面。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部件10通过5个铰接单元组成,在可弯折部件10的弯折角度为0度或180度时,每个铰接单元只需要弯折一个较小的角度即可实现,利于每个铰接单元的弯折角度的分配,从而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的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单元1亦可以仅包括第二铰链12或第一铰链11。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4,该可弯折部件10还包括转轴5和连接于转轴5的传动件6,传动件6还连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当传动件6转动时,传动件6带动第二铰接单元2转动。其中,转轴5的数量为两根,一根转轴5至少对应一个传动件6。本实施例中,一根转轴5对应两个传动件6,利于传动件6平稳带动第二铰接单元2转动。传动件6固定连接于转轴5上,当转轴5转动时带动传动件6转动,传动件6的转动带动第二铰接单元2转动。第一铰链及第二铰链组成了可弯折部件的转动机构至少一部分,转动机构转动连接转轴和支撑件。转动机构还可以包括其他与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连接或传动的其他结构。当然,传动机构也可以包含第一铰接单元。进一步地,转动机构通过第一轴与第二铰接单元转动连接。转轴平行于第一轴及第二轴且与第一轴及第二轴错开设置。

可选的,请参照图5至图8,传动件6可滑动地抵持于第二铰接单元2,当传动件6绕转轴5的轴线x1转动时,传动件6滑动抵持第二铰接单元2而带动第二铰接单元2转动。当可弯折部件10弯折时,传动件6相对支撑件朝远离转轴5的方向滑动。传动件6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转轴5。可选的,传动件6绕转轴5的轴线的转动角度与传动件6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动距离呈对应关系。进一步的,传动件6绕转轴5的轴线的转动角度与传动件6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动距离呈正比。可以理解的,轴线x1是一条虚拟的直线,为转轴5转动时所围绕转动的线。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其他位置,凡是涉及到轴线,均是指一条虚拟的直线,且为转轴或相关元件转动时所围绕的线。

具体的,如图4所示,转轴5可以设于第一铰接单元1的第二铰链12上,换言之,转轴5相对第二轴4位置固定。其中,转轴5与第一轴3错开设置,转轴5与第一轴3平行,第一轴3位于支撑件与转轴5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弯折部件10自展平状态弯折至弯折状态时,传动件6带动第二铰接单元2绕着第一轴3转动,且相对转轴5移动,其相对第一轴3的距离减小,第二铰接单元2带动第一铰链11相对第二铰链12转动;在此过程中,传动件6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朝远离转轴5的方向滑动。

具体的,请参照图4和图9,传动件6包括套设于转轴5的套筒61及从套筒61延伸出的传动部62,传动部62抵持支撑件。该传动件6的套筒61可以理解为传动件6的第一端,传动部62可以理解为传动件6的第二端。换言之,传动件6的第一端套设在转轴5上,传动件6的套筒61固定于转轴5上。第二端抵持于第二铰接单元2上;所述传动件6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上设置有容置槽62a,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设置有阻尼件23;当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完全展开时,所述阻尼件23完全置于所述容置槽62a内。换句话说,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阻尼件23位于容置槽62a中。可弯折部件10通过阻尼件23与容置槽62a的设置,进一步对可弯折部件10的展开状态进行限位,从而有效保证可弯折构件10使用的可靠性。传动件6越过第一轴3的轴线上方。

可选的,请参照图4和图10,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具有滑动槽2a,所述传动件6随着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弯折或展开过程中,在所述滑动槽2a内滑动。具体的,第二铰接单元2设有开槽即滑动槽2a,传动件6插设于滑动槽2a内。该滑动槽2a沿传动件6的滑动方向贯穿第二铰接单元2并在远离转轴5的位置形成第一开口,在靠近转轴5的位置形成第二开口,传动件6从第二开口插入滑动槽2a内。如图5至图8、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部件10弯折时,传动件6相对第一开口的距离逐渐减小,换言之,传动件6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靠近。进一步的,传动件6与滑动槽2a的内壁面接触的位置设有润滑材料,润滑材料位于传动件6的相对两侧并沿传动件6的滑动方向延伸,利于传动件6与开槽内的滑动。

可选的,如图5至图8所示,阻尼件23在容置槽62a深度方向上具有弹性;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从展开到弯折过程中,所述传动件6朝向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在滑动槽2a内滑动;所述阻尼件23在容置槽62a的第一作用力下克服弹力被压缩,并相对传动件6朝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滑动。具体的,阻尼件23包括弹簧231,以及阻尼本体,阻尼本体包括与容置槽62a形状匹配的阻尼头232和连接阻尼头232的杆体233;所述弹簧231套设于杆体233上。可以理解的,在可弯折部件10弯折的过程中,阻尼头232能够克服弹簧231朝向传动件6的弹性力而沿着容置槽62a于y方向上滑动直至脱离容置槽62a。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阻尼头232抵接于传动件6的平直的端部上,且受到弹簧231的弹性力作用而紧紧抵持于传动件6。该容置槽62a为弧形槽,其弧面内凹,阻尼头232能够克服弹簧231的压缩力而沿着容置槽62a的槽壁滑动。

可选的,如图11所示,第二铰接单元2具有第二孔2d,杆体233通过第二孔2d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上。

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第一铰接单元1从第一夹角弯折至第二夹角的过程中,所述传动件6朝向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在滑动槽2a内滑动;所述阻尼件23在容置槽62a的第二作用力下克服弹力被进一步压缩,并相对传动件6朝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作用力小于所述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其中第一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第二夹角大于等于0度小于180度。可选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大于30度小于150度。

一实施例中,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第一铰接单元1从第三夹角展开至第四夹角的过程中,所述传动件6朝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在滑动槽2a内滑动;所述阻尼件23在所述弹性力作用下伸长,并相对传动件6朝背离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三夹角小于第四夹角,其中第三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第四夹角大于等于0度小于等于180度。可选的,所述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均大于30度小于150度。

如图4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部件10的传动件6通过阻尼件23与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抵持,从而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时具有阻尼,利于可弯折部件10的弯折。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该可弯折部件10还包括连接于转轴5的第二定位件及可相对第二定位件转动的第一定位件7,如图13所示,当转轴5带动第二定位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第一定位件7与第二定位件抵持而限制转轴5继续转动。可选的,该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为0度至180度。本实施例中,该预设角度为180度。当传动件6绕转轴5转动至180度时,第一定位件7与第二定位件8抵持,从而防止可弯折部件10的弯折角度超过180度。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定位件7与第二定位件相互配合从而防止可弯折部件10反向弯折,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

可选的,如图13所示,第二定位件通过套筒61连接于转轴5,套筒61套设于转轴5上。具体的,传动件6的套筒61形成该第二定位件。第二定位件包括从套筒61向外凸伸的凸起81。套筒61的周向凸设凸起81。本实施例通过传动件6与第一定位件7配合避免可弯折部件10反向弯折,一物多用,减少了可弯折部件10的内部器件的数量,从而利于可弯折部件10减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定位件8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成。

可选的,如图13所示,第一定位件7在转轴5转动时保持固定。具体的,请一并参照图14,第一定位件7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凸轴72,可弯折部件10还包括套接于转轴5上的扣片122,凸轴72插设于扣片122内,从而将第一定位件7固定于第二铰链12上,使得第一定位件7在转轴5转动时保持固定。其中,该扣片122同时套接于两根转轴5上,且其内壁面122a与转轴5之间具有较大摩擦力,从而使得转轴5相对扣片122转动时具有阻尼,利于可弯折部件10的弯折。该扣片122一物多用,减少了可弯折部件10的内部器件的数量,从而利于可弯折部件10减薄。

第一定位件7具有套接部73,该套接部73与凸轴72一体连接,且相对设置。该套接部73套设于转轴5上。该第一定位件7具有一体连接两个套接部73,换言之,第一定位件7通过二套接部73分别连接于二转轴5。从而能够同时套设于第二铰链12上的两根转轴5。转轴5与套接部73能够相对转动。

可选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该第一定位件7包括侧面7a及连接侧面7a的表面7b,表面7b与侧面7a的邻接处形成端部7c,端部7c用于在转轴5旋转时与第二定位件抵持或与第二定位件分离。其中,第一定位件7的侧面7a形成与套筒61的外轮廓一致的形状,皆为圆弧形。其中,第一定位件7的宽度自第一定位件7的表面7b朝向另一相对的表面逐渐增大。对应的,第一定位件7具有两个相背设置的端部7c,分别用以与两个套筒61的凸起81相抵接。

进一步的,第一定位件7的侧面7a在套筒61转动时与套筒61的外侧面摩擦接触,换言之,传动件6的套筒61转动时会具有阻尼,从而利于第二铰接单元2停留在所需位置。

如图14和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部件10自弯折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套筒61的凸起81逐渐靠近直至抵持于第一定位件7的端部7c上,该凸起81与端部7c的相互限位防止可弯折部件10的反向弯折,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部件10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该可弯折部件10还包括套设在二转轴5上的联动件9,当一个转轴5转动时,联动件9带动另一个转轴5沿反方向转动。所述联动件9用于使两个所述转轴5对称转动,以使一个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时,另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在对应的所述转动件的带动下亦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具体的,在转轴5发生转动时,联动件9能带动另一根转轴5对称转动。可选的,两根转轴5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得受到转轴5的作用而对应转动的器件能够逆向对称转动。其中,第二铰接单元2与转轴5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时,转轴5能够转动。对应的,另一根转轴5在联动件9的作用下逆向转动,从而使得连接于另一个转轴5的第二铰接单元2亦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从而实现两个第二铰接单元2相靠近直至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联动件9,从而使得转动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可以带动另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做同步运动,利于可弯折部件10的弯折。

可选的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15和图17,两个转轴5分别具有一个螺旋轨道51,两个螺旋轨道51镜像对称;所述联动件9包括主体91,以及分别设于所述主体相背的两个表面7b上的弧形槽92,所述弧形的槽壁上设有球体92a;所述弧形槽92分别对应贴合于两个所述转轴5上,并且所述弧形槽92的球体92a螺旋传动于所述螺旋轨道51。具体的,一个所述转轴5具有一个螺旋轨道51,两个所述转轴5的螺旋轨道51镜像对称。所述联动件9具有相背设置的两个球体92a,每个所述球体92a螺旋传动于对应的所述螺旋轨道51上。当一个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时,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一转轴5转动,一个所述球体92a使所述联动件9轴向滑动,另一个所述球体92a带动对应的所述转轴转动,以使另一个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该弧形槽92贴设于转轴5的结构使得联动件9紧凑设置于两根转轴5之间,有效保证两根转轴5之间的联动,从而进一步保证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与另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的同步运动。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弯折部件10需要自完全展平状态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时,首先施加第一外力至第二铰接单元2上,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沿着第一轴3相对第一铰链11转动,并带动第一铰链11沿着第二轴4相对第二铰链12转动;此时传动件6的套筒61带动一根转轴5相对第二铰链12转动,传动件6的传动部62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可抵持的滑动并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朝逐渐远离转轴5的方向滑动而使得阻尼件23位于第一容置槽62a中,以对该状态进行限位;在此过程中,被套筒61带动转动的转轴5通过联动件9带动另一根转轴5转动,另一根转轴5带动对应的传动件6的套筒61转动,该传动件6的传动部62滑动抵持另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而带动另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转动,从而使得铰链装置处于完全弯折状态。可以理解的,可弯折部件10自完全弯折状态切换完全展平状态中的各部件的运动关系与前述状态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弯折装置1000。该可弯折装置1000可以为弯折叠显示装置。其中,可弯折装置1000可以为,能折叠来改变设备的尺寸的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视,等。图1中示出的可弯折装置1000以折叠手机为例。该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该可弯折装置1000的弯折角度大致呈或呈180度时为该可弯折装置1000能够展开的最大角度,从而使得该可弯折装置1000的折叠角度最大时,其具有一个平整的显示面。可以理解的,该可弯折装置1000包括壳体组件100和柔性组件200,该壳体组件100的局部可弯折,从而使得柔性组件200贴设于该壳体组件100后,柔性组件200也可弯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可弯折装置1000的最大弯折角度还可以为其他,比如:200度、220度。

如图19所示,可弯折装置1000在使用时,可以将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展开状态来与可弯折装置1000进行各种交互操作。而在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完毕后,可以如图20至图21所示,将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以使得该可弯折装置1000的尺寸变小,利于收纳。

请再次参照图19,可以理解的,柔性组件200包括柔性屏,该柔性屏为柔性oled,其具有低功耗、可弯曲特性。换言之,柔性屏在不设置于刚性的结构件上时,柔性屏的各个部位皆可以发生弯折。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则在局部实现弯折,换言之,柔性屏除了需要弯折之外的部位被刚性的结构件固定,对应的该被刚性的结构件固定住的部位不实现弯折,而壳体组件100对准柔性屏需要实现弯折的部位则能够弯折。换言之,该壳体组件100既具有不可发生弯折以对柔性屏进行支撑的刚性结构,又具有可弯折的弯折结构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的弯折。一实施例中,可弯折装置1000的中间部位为可弯折的部位,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可以对半弯折,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收纳时整体沿着x方向的尺寸最小。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弯折部位还可以其端部设置。换言之,可弯折部位可以不在可弯折装置1000的中间部位。

如图22所示,该壳体组件100包括可弯折部件10和支撑层20,支撑层20和柔性屏覆盖可弯折部件10。本实施例中所称的可弯折部件10即为说明书中前述各实施例以及后面各实施例所称的可弯折部件,即本申请的前述各实施例及后面的各实施例的可弯折部件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可弯折部件。同样地,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其他位置出现的可弯折部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实施例的可弯折部件,即本申请前后不同位置出现的可弯折部件均是指同一部件。可选的,柔性屏相比支撑层20更靠近可弯折装置1000的外侧。换言之,支撑层20位于柔性屏与可弯折部件10之间,以避免支撑层20影响柔性屏的显示。该可弯折装置1000为外折屏,即可弯折装置1000的显示面位于可弯折装置1000的弯折外表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可弯折装置1000还可以为内折屏,即可弯折装置1000的显示面位于可弯折装置1000的弯折内表面。支撑层可以为可以弯折的金属片,厚度为微米级别。

进一步的,如图19和图22所示,壳体组件100还包括位于可弯折部件10一侧并与可弯折部件10并排设置的壳体30。可以理解的,壳体30包括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可弯折部件10位于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之间。柔性组件200如柔性屏覆盖于第一结构件31、支撑层20和第二结构件32上,从而使得如图19所示的柔性屏之贴合支撑层20的区域为可折弯区a,而柔性屏之贴合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的区域分别为两个固定区b。换言之,柔性屏包括可弯折区a及固定区b,可弯折区a与支撑层20贴合,两个固定区b分别与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贴合。可选的,柔性屏的可折弯区a与支撑层20可滑动地贴合,固定区b与壳体30固定贴合。对应的,该可弯折装置1000具有两个不可弯折的区域和一个可弯折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即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的可弯折区a相对支撑层20滑动。可以理解的,柔性组件200的各个边缘皆贴设于壳体组件100的侧壁100a内侧或与内侧间隔一小段距离,从而使得该可弯折装置1000与柔性组件200的连接处缝隙较小或者无缝,利于可弯折装置1000的防尘防水。可选的,请结合图19和图23,该可弯折部件10具有侧壁10a,该侧壁10a高出柔性组件200并沿侧壁10a对柔性组件200进行密封。换言之,可弯折部件10的侧壁10a沿着z方向的高度大于柔性组件200沿着z方向的高度,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在柔性组件200所在的这一侧发生跌落时,由于可弯折部件10侧壁10a凸出于柔性组件200,从而能够使得地面不会直接与柔性组件200发生碰撞而导致柔性组件200损坏,从而对可弯折装置1000的柔性组件200进行了较佳的跌落保护。进一步的,请结合图19和图24,整个壳体组件100的侧壁100a皆高于柔性组件200并沿着侧壁100a对柔性组件200进行密封。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的侧壁100a亦高出柔性组件200,从而沿着柔性组件200的周向对柔性组件200进行全面的跌落保护。可以理解的,该壳体组件100朝向柔性组件200一侧的侧壁100a的端面为平齐的端面。即第一结构件31、可弯折部件10和第二结构件32的侧壁10a、100a朝向柔性组件200一侧的端面共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的侧壁100a还可以高出可弯折部件10的侧壁10a,进一步对可弯折部件10进行较佳的跌落保护。

如图19至图2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通过使得壳体组件100的侧壁100a至少部分高出柔性组件200,以对柔性组件200进行防跌落保护,从而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25和图26,该可弯折装置1000还包括滑动组件300,滑动组件300可以包括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柔性屏与第一滑动件301连接,支撑层20与第二滑动件302连接,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支撑层20带动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滑动组件的数量可以仅在可弯折区一侧设有一组,也可以为分别设在可弯折区相对两侧的两组,还可以为分别设在可弯折区相对两侧的两端的四组,甚至更多,具体取决于实际需求。

该可弯折装置1000通过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来对柔性屏在展开过程中切换至弯折过程的长度的补偿。由于柔性屏在弯折时可以通过第一滑动件301滑动的,并没有完全固定在可弯折部件10上,因此可以避免弯折时由于可弯折部件10和柔性屏的弯折半径差异所导致柔性屏被可折弯部件以较大的力度拉扯的情况。

可选的,第一滑动件301可相对于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至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第一位置相比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机构。具体的,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第一滑动件301可相对承载部22自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以更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从而对柔性屏弯折时进行长度补偿。该可弯折装置1000通过支撑层20带动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来对支撑层在展开过程切换至弯折过程的长度的补偿,避免支撑层被拉断。

可选的,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距离不同于支撑层20带动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距离。进一步的,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距离大于支撑层20带动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距离。

可选的,如图25所示,第一滑动件301及第二滑动件302的数量均为两个,柔性屏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与二第一滑动件301固定,支撑层2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二第二滑动件302固定,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二第一滑动件301均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支撑层20带动二第二滑动件302均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滑动件301固定设置于柔性屏的相对两端,使得两个第一滑动件301能够同时对柔性屏进行长度补偿。两个第二滑动件302固定设置于支撑层20的相对两端,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在弯折时,两个第二滑动件302在支撑层20固定的长度的限制下皆会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进行长度补偿,从而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进一步的,第一滑动件301与第二滑动件302并联于可弯折部件10。具体的,以设于柔性屏沿着x方向的两端的两个第一滑动件301为一组第一滑动件301,可弯折装置1000具有两组第一滑动件301,两组第一滑动件301分别沿着y方向设置于柔性屏相对的两端部,该可弯折装置1000从柔性屏的四个位置对柔性屏进行补偿,进一步提高柔性屏在弯折时补偿的稳定性。可选的,以设于支撑层20沿着x方向的两端的两个第二滑动件302为一组第二滑动件302,可弯折装置1000具有两组第二滑动件302,两组第二滑动件302分别沿着y方向设置于支撑层20相对的两端部。该可弯折装置1000从支撑层20的四个位置对支撑层20进行补偿,进一步提高了支撑层20在弯折时补偿的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

可选的,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独立于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当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独立于第二滑动件302相对于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换言之,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互不干涉,以使得可以单独通过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距离而无需考虑第二滑动件302的运动来对柔性屏在弯折时进行补偿,同理可以单独通过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滑动距离而无需考虑第一滑动件301的运动来对可弯折部件10在弯折时进行补偿。第一滑动件301与第二滑动件302在滑动时互不干涉,可以减少或避免滑动过程中的串扰现象。

可选的,第一滑动件301可以包括如图27所示的结构,第一滑动件301通过壳体30固定连接于柔性屏上。具体的,柔性屏可以通过胶层固定连接于壳体30(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30)上,第一滑动件301通过螺钉40固定连接于壳体30(以第一结构件31为例说明)上。换言之,柔性屏通过壳体30和第一滑动件301连接。请一并参照图28,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柔性屏带动壳体30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壳体30带动第一滑动件301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该柔性屏与第一滑动件301的固定连接方式能够对柔性屏在弯折时进行长度补偿的同时,亦能够保证柔性屏各个位置的支撑。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还可以直接固定于柔性屏的弯折内表面上。

可选的,第二滑动件302可包括如图29所示的结构,该可弯折装置1000还包括与第二滑动件302固定连接的滑动板60,第二滑动件302通过滑动板50与支撑层20固定。具体的,请一并参照图30,该滑动板60设于第二滑动件302朝向支撑层20的一表面上,滑动板60固定连接支撑层200与第二滑动件302。支撑层20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会带动第二滑动件302相对可弯折部件10滑动。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31,支撑件开设收容第一滑动件301与第二滑动件302的滑槽221。可以理解的,支撑件可以为第二铰接单元2。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通过一个滑槽221同时收容两个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从而减少支撑件的滑槽221的数量,优化了可弯折部件10的结构。当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第一滑动件301相对支撑件沿朝向转动机构的方向滑动,第二滑动件302相对支撑件沿朝向转动机构的方向滑动。以另外的视角来看,当可弯折装置1000即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301朝内滑动,支撑件朝外滑动,第二滑动件302保持不滑动。

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31,滑槽221开设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承载部22内。可以理解的,承载部22在滑槽221的相对两侧形成二滑轨2211,第一滑动件301及第二滑动件302收容于二滑轨2211之间。具体的,第二铰接单元2大致呈“】”形。承载部22朝向远离转动机构的方向凸伸。换言之,第二铰接单元2的承载部22至少部分伸入壳体30内。该承载部22沿着y方向排布的二滑轨2211。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被限制于二滑轨2211内,从而使得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的滑动方向亦被二滑轨2211限制住,该承载部22收容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的同时,亦对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起到导向的作用,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结构。

请结合参照图29,壳体30开设有缺口30a,以在壳体30朝向柔性屏的表面露出第二铰接单元2的承载部22,换言之,使得第二滑动件302未被壳体30遮挡。第二滑动件302可以通过壳体30的缺口30a与支撑层20固定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将第二滑动件302收容于伸入壳体30的承载部22以收容第二滑动件302的同时,亦保证了第二滑动件302与支撑层20的固定连接,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内部器件的排布。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32,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叠设。其中,叠设可以是指两个元件至少有一部分沿至少一个方向是重叠的,包括但不限于厚度方向z、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等。并且,叠设也不限于两个元件直接贴合,两个元件之间还可以通过第三个元件间隔,第三个元件可以是实体结构,也可以是空隙、槽、孔等非实体结构。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可以是分别位于滑槽221的上下两侧。

可选的,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沿可弯折部件10的厚度方向z叠设。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直接接触,以为彼此提供承载,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结构。可以理解的,第一滑动件301的底面与第二滑动件302的顶面贴合,第一滑动件301的底面与第二滑动件302的顶面在第一滑动件301相对第二滑动件302滑动时滑动接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还可以不接触,换言之,第一滑动件301靠近第二滑动件302。比如,第一滑动件301与第二滑动件302之间可以设有第三元件。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与第二滑动件302还可以沿柔性屏的宽度方向y或长度或厚度方向叠设。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302相比第一滑动件301更靠近柔性屏,从而利于第二滑动件302直接通过壳体30的缺口30a与支撑层20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二滑动件302的面积小于第一滑动件301的面积。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包括与第二滑动件302叠设的第一部分3011及延伸超出第二滑动件302的第二部分3012,第二部分3012与壳体30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部分3011对准第二滑动件302,且靠近可弯折部件10,第二部分3012朝着远离可弯折部件10的方向延伸,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壳体30上,从而使得弯折时,柔性屏带动壳体30滑动,壳体30带动第一滑动件301的第二部分3012滑动,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对柔性屏的长度补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302可以与第一滑动件301完全重叠设置。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33,第一滑动件301形成有第一导向件3013,第二滑动件302形成有第二导向件3021,第一导向件3013可滑动地与第二导向件3021配合而限制第一滑动件301相对第二滑动件302的滑动方向。具体的,第一滑动件301的第一部分3011朝向第二滑动件302的表面凸设有两个第一导向件3013。第一导向件3013可以为阶梯柱,第二导向件3021为穿设于第二滑动件302的条形孔,该条形孔沿着x方向延伸。阶梯柱穿过第二滑动件302的条形槽,并较小的端部从第二滑动件302的条形孔中伸出与弹性垫片连接。通过将第一导向件3013和第二导向件3021来限制彼此的滑动方向,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结构。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装置1000通过使得第一滑动件301的面积大于第二滑动件302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一滑动件301的第二部分3012能够被柔性屏带动朝向可弯折部件10滑动的同时,第一部分3011还能够与第二滑动件302定位配合,而来限制彼此的滑动方向,一个部件实现多个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可选的,请参照图32,第一滑动件301和第二滑动件302均弹性连接于承载部22。一实施例中,可弯折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0及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60连接第一滑动件301及承载部22,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二滑动件302及承载部22。具体的,第二弹性件与第一弹性件60分别位于第一滑动件301沿厚度方向z的上下两侧。其中,请一并参照图34,第一弹性件60包括固定于第一滑动件301上的弹簧本体601、和连接于弹簧本体601一端的延长脚602,延长脚602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槽221内;第一弹性件60的弹性力具有朝滑槽221出口方向的分力,该分力使所述第一滑动件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承载部22朝背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滑动的趋势。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60的数量为两个,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滑动件301的滑动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述第一滑动件301上。具体的,一个第一滑动件301上的两个第一弹性件60排布可以为:两个第一弹性件60的延长脚602相互远离,并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轨2211上。该第一弹性件60弹性连接于承载部22与第一滑动件301,从而使得承载部22与第一滑动件301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即承载部22与壳体30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即承载部22与柔性屏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该弹性件为扭簧。该扭簧的一个扭臂即本体21固定于第一滑动件上,扭簧的另一个扭臂即延长脚602插接于承载部22的滑轨2211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弹性件具有沿着x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抵接于第一滑动件上,第二固定部为两个,固定于第二铰接单元2上。在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该弹性件具有背向第一铰接单元1的弹性力,从而使得柔性组件200贴设于壳体组件100的弯折外表面上时,柔性组件200具有背向第一铰接单元1的弹性力,以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上的柔性组件200处于展平状态,并被拉伸而具有较佳的平直面,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可选的,如图33所示,第二弹性件与第一弹性件60分别位于第一滑动件301沿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具体的,第二滑动件302具有与第一滑动件301重叠的第三部分3022和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第四部分3023。该第四部分3023与第一滑动件301错开。第二弹性件位于承载部22之对准第二滑动件302的第四部分3023的空间内,第二弹性件与承载部22与第二滑动件302的弹性连接关系不会影响到第一滑动件301与承载部22的弹性连接关系,防止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干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其中,第二弹性件为扭簧,第二弹性件的两个弹性臂沿着x方向排布,第二弹性件的第一弹性臂抵持于承载部22的滑槽221内,第二弹性件的第二弹性臂则抵持于第二滑动件302上。在可弯折状态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弹性件保持向外展开的弹性力,从而使得与第二滑动件302固定连接的支撑层20受到张力而具有较佳的平直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沿可弯折部件10的厚度方向,第一滑动件301覆盖第二滑动件302。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35和图36,该可弯折装置1000包括可折弯部件、可相对可折弯部件移动的可移动部件及限位结构,可折弯部件包括弯折状态及展开状态,当可折弯部件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可相对可折弯部件移动,限位结构用于当可折弯部件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将可移动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限位。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可折弯部件即为前述或后续出现的可弯折部件,即二者为同一部件。可移动部件可以包括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壳体等至少其中一个可滑动的部件。第一限位件包括设于可弯折部件上的第一顶杆71,第二限位件包括连杆72,第一顶杆71的第一端711连接于转轴5上,第二端712朝第二铰接单元2延伸且转动连接于连杆72的第一端711,在第一铰接单元1与第二铰接单元2完全展开时,连杆72抵持在第二铰接单元2的一展开限位面2e上。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在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顶杆71带动连杆72抵持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一展开限位面2e上,限定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的弯折的最大角度。即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展平状态时由于连杆72被展开限位面2e抵持住无法继续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而无法继续弯折,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的最大弯折角度得到限制,而避免出现过度弯折进而损坏与可弯折部件10贴设的柔性组件200,保证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

另外,第一顶杆71带动连杆72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的抵接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发生跌落亦能够防止可移动部件溃缩,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在该状态时的防跌落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可选的,该第一顶杆71的转动与转轴5的转动保持同步。换言之,第一顶杆71可相对转轴5静止。从而有效保证可弯折装置1000同时实现限位和联动的功能。

可选的,此处将第一顶杆71和连杆72定义为限位结构70,一根转轴5沿着y方向排布有两个限位结构70。该转轴5的数量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数量相同,换言之,该转轴5具有两根。对应的,该可弯折装置1000具有四组限位结构70,进一步保证对可弯折装置1000在完全展开状态的较佳限位。

可选的,展开限位面2e为斜面,将展开限位面2e设置平直的斜面利于连杆72与展开限位面2e的脱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展开限位面2e还可以弧面。

具体的,如图36所示,所述连杆72的第一端721设有第一导向槽721a;所述第一顶杆71具有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导向槽721a内的导向柱713;当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弯折或展开时,所述连杆72和所述第一顶杆71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槽721a与所述导向柱713的相互作用发生相对转动。其中,第一导向槽721a为条形槽,第一顶杆71的导向柱713能够在连杆72的第一导向槽721a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进一步的,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导向柱713位于第一导向槽721a的一端。如图37和图38所示,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第一导向柱713位于第一导向槽721a的另一端。可弯折装置1000的弯折角度为90度时,第一导向柱713位于第一导向槽721a的中间。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第一顶杆71的第一端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第二端712则逐渐朝着靠近第二铰接单元2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移动,其中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712与连杆72的第一端721相转动连接,从而使得连杆72的第二端721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连杆72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逐渐分离。而可弯折装置1000展开时,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712带动连杆72逐渐抵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721a可以开设于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712上,对应的,连杆72的第一端721开设有第一导向柱713。

可选的,如图38所示,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设置有顶杆导向槽2f,所述第一顶杆71在所述顶杆导向槽2f内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滑动。具体的,该顶杆导向槽2f的长度沿着x方向延伸,第一顶杆71沿着顶杆导向槽2f的轨迹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滑动,以对第一顶杆71起到较佳的导向作用,防止第一顶杆71滑动的方向发生偏差。进一步的,第一顶杆71位于连杆72的下方。换言之,第一顶杆71位于连杆72与第二铰接单元2之间,从而限制第一顶杆71在滑动过程中沿着可弯折装置100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的滑动,防止第一顶杆71从第二铰接单元2中脱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顶杆71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可靠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38所示,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还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连杆72的第二端722转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顶杆71通过所述连杆72实现反向联动。可以理解的,该滑块可以为第一滑动件301。可选的,滑块的数量与限位结构70的数量对应。换言之,滑块具有四个。两个滑块固定连接于第一结构件31上,两个滑块固定连接于第二结构件32上。具体的,第二铰接单元2伸入对应的结构件。且滑块被限制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槽221内。该滑块可以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在可弯折装置1000自完全展平状态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时,第一顶杆71朝向滑块靠近,滑块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移动,而其中由于滑块固定于结构件上,故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皆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移动,而柔性组件200固定于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上,对柔性组件200自完全展开状态至完全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的长度补偿,有效对柔性组件200进行保护,利于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换言之,可弯折装置10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5相对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相对侧的固定件,一不可拉伸的连接件可选为柔性组件200在弯折外侧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块和所述固定件之间,以使所述滑块与所述固定件之间的长度不变。具体的,所述固定件为另一第二铰接单元2,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滑块与所述另一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块之间,以使两滑块之间的长度不变。

可以理解的,如图38所示,所述连杆72的第二端722设有连接孔722a;所述滑块设有被限制在所述连接孔722a内的连接柱3014;所述连杆72和所述滑块通过所述连接孔722a与所述连接柱3014的相互作用发生相对转动。具体的,所述滑块凸设第二顶杆3015,所述第二导向柱713设于所述第二顶杆3015上;第二顶杆3015与第一顶杆71相互平行。本实施例中,连杆72的第二端722与第一滑动件301转动连接,并且二者沿厚度方向z呈堆叠设置,有效利用了可弯折装置1000厚度方向的空间,另外,二者可实现各自的运动的同时亦不会发生相互的干涉,连杆72的第二端与滑块的连接关系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内部器件排布。

如图35至38所示,在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展开过程时,所述滑块受弹性力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背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方向滑动,所述连杆72在所述反向联动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顶杆71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朝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滑动,直至所述连杆72抵持在所述展开限位面2e。其中,在可弯折装置1000自完全弯折状态弯折至完全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顶杆71相对滑块逐渐远离,连杆72被第一顶杆71带动逐渐靠近展开限位面2e直至抵接于展开限位面2e上;同时,滑块沿着背离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带动结构件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逐渐远离,实现对柔性组件200在该状态的过程中的长度补偿;反之在可弯折装置1000自完全展开状态至完全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顶杆71相对滑块逐渐靠近,连杆72被第一顶杆71带动逐渐脱离展开限位面2e;同时,滑块沿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带动结构件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逐渐靠近,实现对柔性组件200在该状态的过程中的长度补偿。

进一步的,如图36和38所示,所述第一顶杆71从与所述连杆72的转动连接处延伸形成一延长部714,所述滑块具有一弯折限位面3016,当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完全弯折时,所述延长部714抵持在所述弯折限位面3016上。可选的,所述弯折限位面3016为一平行于所述第一顶杆71的端面的平面。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第一顶杆71的第一端711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第二端712则逐渐朝着靠近第二铰接单元2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移动,其中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与连杆72的第一端721相转动连接,从而使得连杆72的第二端722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连杆72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逐渐分离,在此过程中,第一顶杆71与滑块逐渐抵接在一起,以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时由于第一顶杆71与滑块抵持住无法继续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而无法继续弯折,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的最小弯折角度得到限制,保证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发生跌落亦能够防止壳体溃缩,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在该状态时的防跌落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本实施例的可弯折装置1000还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弯折过程时,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在弯折外侧的间距变大,所述滑块受所述固定件的拉力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朝向第一铰接单元1方向滑动,所述连杆72在所述反向联动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顶杆71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背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滑动,直至所述连杆72抵持在所述弯折限位面3016。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弯折限位面3016可以为弧面等其它结构,即第一顶杆71的端面能够与弯折限位面3016分离即可。

可以理解的,滑块受到弹性力作用的具体构造包括但不限于,如图34所示,所述滑块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块上的弹簧本体601、和连接于所述弹簧本体601一端的延长脚602,所述延长脚602插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槽221内;所述弹性力具有朝向所述滑槽221出口方向的分力,所述分力使所述滑块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承载部22背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滑动的趋势。可选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两个,并且沿着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滑块上。具体的,一个滑块上的两个弹性件排布可以为:两个弹性件的延长脚602相互远离,并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侧边。弹性件弹性连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与滑块,从而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与滑块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该弹性件为扭簧。该扭簧的一个扭臂即本体21固定于滑块上,扭簧的另一个扭臂即延长脚602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两侧上。可以理解,该弹性件可以为第一弹性件60。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01连接有限位结构70,当第一滑动件301滑动至第一位置时,限位结构70阻止第一滑动件301朝向转动机构滑动。通过第一滑动件301与限位结构70配合,从而可起到折叠时防跌落过程中壳体溃缩的作用。可选的,当第一滑动件301滑动至第一位置时,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当第一滑动件301滑动至第二位置时,限位结构70阻止第一滑动件301朝向转动机构滑动。换言之,第一滑动件301与限位结构70的配合,可起到展开时防跌落过程中壳体溃缩的作用,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时的可靠性。限位结构70包括第一限位件及转动连接第一限位件及第一滑动件301的第二限位件,当第一滑动件301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件阻止第一滑动件301朝向转动机构滑动,当第一滑动件301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件阻止第一滑动件301朝向转动机构滑动;当第一滑动件301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一限位件朝向第一滑动件301移动,并带动第二限位件相对第一滑动件301转动。其中,第一限位件可以为第一顶杆71,第二限位件可以为连杆72。转动机构可以为第一铰接单元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弯折装置,该可弯折装置中的部件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1至图38提及的部件及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具体结构。可移动部件可以为第一滑动件301,转动机构可以为第一铰接单元。具体的,请参照图1至图38,该可弯折装置1000包括可弯折部件10、可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的可移动部件及限位结构70,可弯折部件10包括完全弯折状态及完全展开状态,当可弯折部件10由完全弯折状态切换至完全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可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限位结构70用于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将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限位。

可以理解的,该可弯折装置1000还包括覆盖可弯折部件10的柔性屏,柔性屏与可移动部件连接,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其中可弯折装置1000可以为,能折叠来改变设备的尺寸的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视,等。可弯折装置1000在使用时,可以将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展开状态来与与可弯折装置1000进行各种交互操作。而在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完毕后,可以如图3至图4所示,将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以使得该可弯折装置1000的尺寸变小,利于收纳。

可选的一实施例中,该可弯折装置1000包括柔性屏和壳体组件100。其中,该壳体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结构件31、第二结构件32和连接于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之间的可弯折部件10。第一结构件及第二结构件均为壳体。柔性组件200如柔性屏覆盖于第一结构件31、可弯折部件10和第二结构件32上。柔性屏覆盖可弯折部件10。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之可弯折部件10所在的区域a为能弯折的区域,而折叠柔性显示装置之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所在的区域b为不可弯折的区域。该可弯折装置1000具有两个不可弯折的区域b和一个可弯折的区域a。可以理解的,柔性组件200的各个边缘皆贴设于靠近壳体组件100的侧壁100a的位置,从而使得该可弯折装置1000与柔性组件200的连接处缝隙较小或者无缝,利于可弯折装置1000的防尘防水。可选的,该可弯折部件10具有侧壁100a,该侧壁100a高出柔性组件200并沿侧壁100a对柔性组件200进行密封。换言之,可弯折部件10的侧壁100a沿着z方向的高度大于柔性组件200沿着z方向的高度,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在柔性组件200所在的这一侧发生跌落时,由于可弯折部件10侧壁100a凸出于柔性组件200,从而能够使得地面不会直接与柔性组件200发生碰撞而导致柔性组件200损坏,从而对可弯折装置1000的柔性组件200进行了较佳的跌落保护。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整个壳体组件100的侧壁100a皆高于柔性组件200并沿着侧壁100a对柔性组件200进行密封。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的侧壁100a亦高出柔性组件200,从而沿着柔性组件200的周向对柔性组件200进行全面的跌落保护。可以理解的,该壳体组件100朝向柔性组件200一侧的侧壁100a的端面为平齐的端面。即第一结构件31、可弯折部件10和第二结构件32的侧壁100a朝向柔性组件200一侧的端面共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的侧壁100a还可以高出可弯折部件10的侧壁100a,进一步对可弯折部件10进行较佳的跌落保护。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装置1000通过限位结构70用于使可移动部件与可弯折部件10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过程中的至少一个状态时的相对限位,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在该状态时避免由于壳体两端受到撞击(比如跌落时)而溃缩到导致柔性屏拱起,损坏屏幕的情况发生。并且,可移动部件与可弯折部件10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过程中的至少一个状态时的相对限位还可以避免可弯折装置被过度弯折。例如,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展开状态时,限位结构70将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限位,则可弯折装置1000则无法沿着原来的弯折方向弯折更大的角度,换言之,可弯折部件10的最大弯折角度为180度而无法继续变大。又例如,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时,限位结构70将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限位,则可弯折装置1000则无法沿着原来的弯折方向弯折更小的角度,换言之,可弯折部件10的最小弯折角度为0度而可弯折部件10的弯折内表面无法继续靠近。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由于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限位,则可以使得其在完全展开状态或完全弯折状态发生跌落时,能够防止可弯折装置1000溃缩,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即可对弯折程度进行限制,又实现防跌落保护,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

可选的一实施例中,可弯折部件10包括转轴5。可以理解的,该可弯折部件10还包括支撑件及连接于支撑件及转轴5的转动机构。可选的,转动机构通过转动轴与支撑件转动连接。具体的,该支撑件为第二铰接单元2,转动机构为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轴为第一轴3。第一铰接单元1和第二铰接单元2通过转动轴相连接。该转动轴与转轴5平行且错开设置。换言之,该可弯折部件10包括第一铰接单元1和至少一个第二铰接单元2。可选的,第二铰接单元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铰接单元2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铰接单元1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铰接单元2的一侧分别连接第一结构件31和第二结构件32,从而使得第一铰接单元1的两侧皆可对称弯折。转轴5可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铰接单元2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换言之,第一铰接单元1仅有一侧设置第二铰接单元2。

可以理解的,一根转轴5沿着y方向排布有两个限位结构70。该转轴5的数量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数量相同,换言之,该转轴5具有两根。对应的,该可弯折装置1000具有四组限位结构70,进一步保证对可弯折装置1000在完全展开状态的较佳限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当中,转轴的数量也可以多于第二铰接单元的数量。

可选的一实施例中,可移动部件通过弹性件弹性连接于支撑件。换言之,可移动部件通过弹性件连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其中,可移动部件可以为滑块。滑块的数量与限位结构70的数量对应。换言之,滑块具有四个。两个滑块固定连接于第一结构件31上,另外两个滑块固定连接于第二结构件32上。具体的,第二铰接单元2伸入对应的结构件,且滑块被限制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槽221内。该滑块可以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

具体的,该弹性件包括固定于可移动部件即滑块上的本体601、和连接于所述本体601一端的延长脚602,所述延长脚602插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槽221内,当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处于弯折状态时,弹性件产生朝向所述滑槽221出口方向的分力,所述分力使所述滑块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所述本体21背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滑动的趋势。可选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两个,并且沿着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滑块上。具体的,一个滑块上的两个弹性件排布可以为:两个弹性件的延长脚602相互远离,并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侧边。弹性件弹性连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与滑块之间,从而使得第二铰接单元2与滑块之间的间距可以调节。该弹性件为扭簧。该扭簧的一个扭臂即本体21固定于滑块上,扭簧的另一个扭臂即延长脚602插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两侧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弹性件具有沿着第一顶杆71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抵接于滑块上,第二固定部为两个,固定于第二铰接单元2上。在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展平状态时,该弹性件具有背向第一铰接单元1的弹性力,从而使得柔性组件200贴设于壳体组件100的弯折外表面上时,柔性组件200具有背向第一铰接单元1的弹性力,以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上的柔性组件200处于完全展平状态,并被拉伸而具有较佳的平直面,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可选的一实施例中,限位结构70包括用于在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时将可移动部件限位的第一限位件。换言之,第一限位件实现可弯折部件1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的限位,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的最小弯折角度的限制,保证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并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发生跌落亦能够防止可移动部件溃缩,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在该状态时的防跌落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套设于转轴5上,当可弯折部件10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转动,也即绕转轴5本身或其轴线旋转,当然也可以认为是绕其他轴(如第一轴3、第二轴4等)转动。第一限位件可以为第一顶杆71。第一顶杆71越过转动轴的轴线上方。换言之,第一顶杆71与转动轴呈厚度方向堆叠。其中,第一顶杆7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转轴5上,第二顶杆3015的第二端延伸形成一延伸部。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支撑件即第二铰接单元2及第一限位件即第一顶杆71均相对转动机构旋转。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支撑件即第二铰接单元2及第一限位件即第一顶杆71同步转动。换言之,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顶杆71亦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自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即第一顶杆71转动过程中,也即绕转轴5本身、转轴5的轴线或其他轴(如第一轴3或第二轴4)旋转时,第一限位件相对支撑件即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第一限位件即第一顶杆71穿过支撑件即第二铰接单元2与可移动部件即滑块相对设置,从而通过第一限位件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的滑动来调节第一限位件与可移动部件即滑块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第一限位件即第一顶杆71与滑块相对设置,使得第一顶杆71能够抵接于滑块上。可选的,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设置有顶杆导向槽2f,所述第一顶杆71在所述顶杆导向槽2f内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滑动。具体的,该顶杆导向槽2f的长度沿着x方向延伸,第一顶杆71沿着顶杆导向槽2f的轨迹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滑动,以对第一顶杆71起到较佳的导向作用,防止第一顶杆71滑动的方向发生偏差。

可选的,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相对第一限位件相向移动。换言之,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滑块相对第一顶杆71相向滑动。换言之,在该弯折过程中,滑块与第一顶杆71的距离不断靠近直至相抵接。

可选的,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朝向可弯折部件10移动。换言之,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滑块朝向可弯折部件10滑动,以靠近第一顶杆71,使得第一顶杆71能够对其进行限位。

可选的,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限位件与可移动部件分离。换言之,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顶杆71与滑块分离。

可选的,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一限位件抵持可移动部件。换言之,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一顶杆71的延长部714与滑块相抵接。具体的,所述滑块具有一弯折限位面3016,当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完全弯折时,所述延长部714抵持在所述弯折限位面3016上。可选的,所述弯折限位面3016为一平行于所述第一顶杆71的端面的平面。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时,第一顶杆71的第一端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则逐渐沿着顶杆导向槽2f的轨迹朝着靠近第二铰接单元2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移动,第一顶杆71与滑块逐渐抵接在一起,以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弯折状态时由于第一顶杆71与滑块抵持住使得滑块无法继续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而无法继续弯折,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的最小弯折角度得到限制,保证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并且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发生跌落亦能够防止可移动部件溃缩,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在该状态时的防跌落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该限位结构70还包括与第一限位件连接的第二限位件,可弯折部件10包括定位部,第二限位件用于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对可移动部件进行限位。第二限位件包括连杆72,定位部包括展开限位面2e。

该可弯折装置1000在各种弯折状态的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可选的一实施例中,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限位件抵持可弯折部件10的定位部。进一步的,定位部包括斜面,第二限位件包括连杆72,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展开状态时,连杆72倾斜抵接斜面,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时,连杆72与斜面分离。

当可移动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二限位件与可弯折部件10的定位部分离。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相对第一限位件转动。第二限位件转动连接于第一限位件。

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可以为连杆72。定位部为展开限位面2e。顶杆的第二端穿过第二铰接单元2并转动连接于连杆72的第一端,在第一铰接单元1与第二铰接单元2完全展开时,连杆72抵持在第二铰接单元2的一展开限位面2e上。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在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顶杆71带动连杆72抵持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一展开限位面2e上,限定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的展开的最大角度。即在可弯折装置1000弯折至完全展平状态时由于连杆72被展开限位面2e抵持住无法继续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而无法继续展开,从而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的最大展开角度得到限制,而避免出现过度展开进而损坏与可弯折部件10贴设的柔性组件200,保证了可弯折装置1000使用的可靠性。

另外,第一顶杆71带动连杆72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的抵接使得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发生跌落亦能够防止可移动部件溃缩,来实现可弯折装置1000在该状态时的防跌落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二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的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第二限位件转动连接于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滑动连接于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件。具体的,所述连杆72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导向槽721a;所述第一顶杆71具有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导向槽721a内的导向柱713;当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于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弯折或展开时,所述连杆72和所述第一顶杆71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槽721a与所述导向柱713的相互作用发生相对转动。其中,第一导向槽721a为条形槽,第一顶杆71的导向柱713能够在连杆72的第一导向槽721a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进一步的,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导向柱713位于第一导向槽721a的一端。可弯折装置1000处于完全弯折状态时,第一导向柱713位于第一导向槽721a的另一端。可弯折装置1000的弯折角度为90度时,第一导向柱713位于第一导向槽721a的中间。本实施例中的可弯折装置1000自弯折时,第一顶杆71的第一端相对第一铰接单元1转动,第二端则逐渐朝着靠近第二铰接单元2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移动,其中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与连杆72的第一端相转动连接,从而使得连杆72的第二端朝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连杆72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逐渐分离。而可弯折装置1000展开时,第一顶杆71的第二端带动连杆72逐渐抵接于第二铰接单元2的展开限位面2e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721a可以开设于顶杆的第二端上,对应的,连杆72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导向柱713。

可选的,第二限位件与可移动部件的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连接于可移动部件。具体的,所述滑块与所述连杆72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顶杆71通过所述连杆72实现反向联动。所述连杆72的第二端设有连接孔;所述滑块设有被限制在所述连接孔内的连接柱;所述连杆72和所述滑块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柱的相互作用发生相对转动。具体的,所述滑块凸设第二顶杆3015;第二顶杆3015与第一顶杆71相互平行。本实施例中,连杆72的第二端与滑块转动连接,并且二者沿厚度方向z呈堆叠设置,有效利用了可弯折装置1000厚度方向的空间,另外,二者可实现各自的运动的同时亦不会发生相互的干涉,连杆72的第二端与滑块的连接关系优化了可弯折装置1000的内部器件排布。

本实施例中,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相对可移动部件朝向可移动部件移动。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相对定位部朝向朝定位部移动。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相对可移动部件朝向可移动部件移动,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被第一限位件带动而朝向可移动部件移动,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被可移动部件带动而朝向定位部移动。

进一步的,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限位结构70阻止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限位结构70抵持可移动部件而阻止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当可弯折部件10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限位结构70允许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当可弯折部件10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限位结构70相对可移动部件移动。其中,本申请所称移动包括转动、滑动、扭转等多种情况,即只要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发生变化就可以算两个物体相对移动。进一步的,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相对限位结构70的移动距离大于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移动距离。再进一步地,当可弯折部件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相对限位结构70的第一限位件的移动距离大于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10的移动距离。

可以理解的,当可弯折部件10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限位结构70相对可弯折部件10移动。

具体的,在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相对展开过程时,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间距变小,所述滑块受弹性力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背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方向滑动,所述连杆72在所述反向联动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顶杆71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单元2的本体21朝向所述第一铰接单元1滑动,直至所述连杆72抵持在所述展开限位面2e。其中,在可弯折装置1000自弯折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顶杆71相对滑块逐渐远离,连杆72被第一顶杆71带动逐渐靠近展开限位面2e直至抵接于展开限位面2e上;同时,滑块沿着背离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带动结构件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逐渐远离,实现对柔性组件200在该状态的过程中的长度补偿;反之在可弯折装置1000自展开状态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顶杆71相对滑块逐渐靠近,连杆72被第一顶杆71带动逐渐脱离展开限位面2e;同时,滑块沿着靠近第一铰接单元1的方向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滑动,带动结构件相对第二铰接单元2逐渐靠近,实现对柔性组件200在该状态的过程中的长度补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弯折装置,包括可弯折部件、覆盖可弯折部件的柔性屏及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可相对可弯折部件滑动的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叠设,第一滑动件与柔性屏连接,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滑动。可以理解的,本申请所称叠设是指两个元件至少有一部分沿至少一个方向是重叠的,包括但不限于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等。并且,叠设也不限于两个元件直接贴合,两个元件之间还可以通过第三个元件间隔,第三个元件可以是实体结构,也可以是空隙、槽、孔等非实体结构。可选的,当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各自独立地相对可弯折部件滑动。可选的,当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的滑动独立于第二滑动件相对于可弯折部件的滑动。可选的,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沿可弯折部件的厚度方向叠设。可选的,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可相对滑动。可选的,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直接接触。可选的,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包括支撑件及连接支撑件的转动机构,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收容于支撑件内。可选的,第一滑动件可相对于支撑件滑动至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第一位置相比第二位置更靠近转动机构。可选的,第一滑动件连接有限位结构,当第一滑动件滑动至第一位置时,限位结构阻止第一滑动件朝向转动机构滑动。可选的,当第一滑动件滑动至第二位置时,限位结构阻止第一滑动件朝向转动机构滑动。

可选的,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及转动连接第一限位件及第一滑动件的第二限位件,当第一滑动件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件阻止第一滑动件朝向转动机构滑动,当第一滑动件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件阻止第一滑动件朝向转动机构滑动。当第一滑动件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一限位件朝向第一滑动件移动,并带动第二限位件相对第一滑动件转动。第一滑动件形成有第一定位件,第二滑动件形成有第二定位件,第一定位件可滑动地与第二定位件配合而限制第一滑动件相对第二滑动件的滑动方向。第二滑动件的面积小于第一滑动件的面积。支撑件包括与转动机构连接的本体及从本体延伸出的承载部,承载部形成收容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的滑槽。承载部自本体朝远离转动机构的方向凸伸。承载部在滑槽的相对两侧形成两条滑轨,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收容于两条滑轨之间。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均弹性连接于承载部。第一弹性件连接第一滑动件及承载部,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二滑动件及承载部。第二弹性件与第一弹性件分别位于第一滑动件沿厚度方向的上下两侧。支撑层连接于第二滑动件,支撑层在弯折时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滑动。柔性屏覆盖支撑层。柔性屏与支撑层可滑动地接触。壳体固定于第一滑动件上,柔性屏通过壳体与第一滑动件固定连接。第一滑动件包括与第二滑动件叠设的第一部分及延伸超出第二滑动件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壳体固定连接。滑动板固定于第二滑动件上,支撑层通过滑动板与第二滑动件固定连接。第二滑动件相比第一滑动件更靠近柔性屏。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滑动,支撑层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及第一滑动件滑动。沿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厚度方向,第一滑动件覆盖第二滑动件。可选的,第一滑动件的底面与第二滑动件的顶面贴合,第一滑动件的底面与第二滑动件的顶面在第一滑动件相对第二滑动件滑动时滑动接触。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为铰链,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均收容于铰链内。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并联于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第一滑动件靠近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沿柔性屏的宽度方向或厚度方向叠设。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可弯折装置,包括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支撑层及柔性屏,支撑层及柔性屏覆盖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柔性屏与第一滑动件连接,支撑层与第二滑动件连接,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滑动,支撑层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滑动。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相对支撑层滑动。柔性屏覆盖支撑层,支撑层位于柔性屏与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之间。壳体连接第一滑动件,柔性屏通过壳体和第一滑动件连接。壳体位于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一侧并与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并排设置。柔性屏包括可折弯区及固定区,可折弯区与支撑层贴合,固定区与壳体贴合。柔性屏的可折弯区与支撑层可滑动地贴合,固定区与壳体固定贴合。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滑动距离不同于支撑层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滑动距离。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滑动距离大于支撑层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滑动距离。第二滑动件相比第一滑动件更靠近柔性屏。第一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滑动独立于第二滑动件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的滑动。当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相对第二滑动件滑动。柔性屏相比支撑层更靠近弯折外侧。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柔性屏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与二第一滑动件固定,支撑层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二第二滑动件固定,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二第一滑动件均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滑动,支撑层带动二第二滑动件均相对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滑动。滑动板与第二滑动件固定连接,第二滑动件通过滑动板与支撑层固定。可弯折部件包括支撑件及连接支撑件的转动机构,支撑件开设收容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的滑槽。支撑件包括与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的本体及从本体延伸出的承载部,滑槽开设于承载部内。承载部朝向远离转动机构的方向凸伸。承载部在滑槽的相对两侧形成二滑轨,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收容于二滑轨之间。当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相对支撑件沿朝向转动机构的方向滑动,第二滑动件相对支撑件沿朝向转动机构的方向滑动。当柔性屏弯折时,第一滑动件朝内滑动,支撑件朝外滑动,第二滑动件保持不滑动。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并联于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弯折部件,包括转轴、连接于转轴的传动件及转动连接于转轴的支撑件,传动件可滑动地抵持于支撑件,当传动件转动时,传动件滑动抵持支撑件而带动支撑件转动。当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弯折时,传动件相对支撑件朝远离转轴的方向滑动。传动件相对支撑件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转轴。传动件带动支撑件绕第一轴转动,第一轴与转轴错开设置。第一轴与转轴平行。第一轴位于支撑件与转轴之间。第一轴通过第二轴与转轴转动连接。当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弯折时,第一轴相对转轴发生移动。当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弯折时,第一轴相对转轴的距离减小。当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弯折时,第一轴相对第二轴发生移动。当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弯折时,第二轴相对转轴位置固定。第一铰链与支撑件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二铰链与第一铰链通过第二轴转动连接。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二铰链。传动件带动支撑件转动时,支撑件带动第一铰链相对第二铰链转动。传动件带动支撑件转动时,支撑件相对第一铰链转动。传动件与第一铰链间隔设置。传动件越过第一轴的轴线上方。传动件固定于转轴上,当转轴转动时带动传动件转动,传动件的转动带动支撑件转动。支撑件设有开槽,传动件插设于开槽内。传动件与开槽内壁面接触的位置设有润滑材料。润滑材料位于传动件的相对两侧并沿传动件的滑动方向延伸。开槽沿传动件的滑动方向贯通支撑件并在远离转轴的位置形成第一开口,在靠近转轴的位置形成第二开口,传动件从第二开口插入开槽。当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弯折时,传动件相对第一开口的距离逐渐减小。当传动件绕转轴的轴线转动时,传动件滑动抵持支撑件而带动支撑件转动。传动件绕转轴的轴线的转动角度与传动件相对支撑件的滑动距离呈对应关系。传动件绕转轴的轴线的转动角度与传动件相对支撑件的滑动距离呈正比。传动件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套筒及从套筒延伸出的传动部,传动部抵持支撑件。抵持件套设于转轴上,抵持件形成第一定位件,套筒形成第二定位件,当传动件绕转轴转动至预设角度时,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抵持防止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反向弯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折弯部件,包括转轴、连接于转轴的第二定位件及可相对第二定位件转动的第一定位件,当转轴带动第二定位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抵持而限制转轴继续转动。第一定位件在转轴转动时保持固定。第二定位件通过套筒连接于转轴,套筒套设于转轴上。套筒与转轴固定连接。第一定位件通过套接部连接于转轴,套接部套设于转轴上。套接部与转轴转动连接。转轴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定位件通过二套接部分别连接于二转轴。联动件套设在二转轴上,当一个转轴转动时,联动件带动另一个转轴沿反方向转动。第一定位件包括侧面及连接侧面的表面,表面与侧面的邻接处形成端部,端部用于在转轴旋转时与第二定位件抵持或与第二抵持定位件分离。第一定位件的侧面形成与套筒的外轮廓一致的形状。第一定位件的侧面为圆弧形。第一定位件的侧面在套筒转动时与套筒的外侧面摩擦接触。第一定位件的宽度自第一定位件的表面朝向另一相对的表面逐渐增大。扣片套接在转轴上,第一定位件的一端向外延伸出凸轴,凸轴插设于扣片内。第二定位件包括从套筒向外凸伸的凸起。传动部连接在套筒上,支撑件与转轴转动连接,传动部滑动抵接支撑件。当转轴转动时,转轴带动传动部转动,传动部滑动抵持支撑件而带动支撑件转动。支撑件开设开槽,传动部插设于开槽内,传动部转动时滑动抵持于开槽的内壁面而带动支撑件转动。支撑件通过至少一根轴与转轴转动连接。传动部与第二定位件分别位于套筒的相对两侧。套接部靠近套筒。可折弯部件可弯折部件还包括多根铰链,各铰链之间转动连接,转轴插设于其中一根铰链上。当转轴转动时,第一定位件与转轴所插设的铰链相对固定不动。

请一并参阅图39、图40、图41和图4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10包括第一框体100、第二框体200、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的联动件300;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在所述联动件300的配合下相对折叠;所述折叠装置10还包括第一连杆410和第二连杆420,所述第一连杆41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联动件300之间,所述第二连杆42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体200和所述联动件300之间;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或完全展开时,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被限位锁止。

其中,折叠装置10用于支撑柔性屏20。柔性屏2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部分21、弯曲部23和第二部分22,第一框体100用于支撑第一部分21,第二框体200用于支撑第二部分22,联动件300用于驱使弯曲部23产生弯曲变形。

具体的,第一框体100和联动件300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二框体200和联动件300之间也为转动连接,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通过联动件300形成相互的折叠或者展开。第一框体100和联动件300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410,第一连杆410的第一端411转动连接于第一框体100,第一连杆410的第二端412滑动连接于联动件300,当第一框体100相对于联动件300形成折叠或者展开时,第一连杆410第一端411与第一框体100之间形成相对的转动,第一连杆410的第二端412与联动件300之间形成相对的滑动以及转动,且第一连杆410的第二端412可被联动件300限位锁止,从而对第一框体10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第二框体200和联动件300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420,第二连杆420的第三端421转动连接于第二框体200,第二连杆420的第四端422滑动连接于联动件300,当第二框体200相对于联动件300形成折叠或者展开时,第二连杆420第三端421与第二框体200之间形成相对的转动,第二连杆420的第四端422与联动件300之间形成相对的滑动以及转动,且第二连杆420的第四端422可被联动件300限位锁止,从而对第二框体20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10通过在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之间设置联动件300,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可通过联动件300形成相对的折叠,且在第一框体100和联动件300之间设置有滑动连接的第一连杆410,在第二框体200和联动件300之间设置有滑动连接的第二连杆420,当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处于完全折叠或者完全展开的状态时,第一连杆410和第二连杆420可分别被限位锁止,进而对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处于完全折叠或者完全展开的状态进行限位,有助于提高折叠装置10的折叠或者展开时的传动精度。且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之间通过联动件300转动,传动环节少,传动效率较高。

请继续参阅图43,所述第一框体100设有具有第一限位壁110和第二限位壁120的第一滑槽130,所述第二框体200设有具有第三限位壁210和第四限位壁220的第二滑槽230;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联动件300;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在所述第一滑槽130和所述第二滑槽230内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相对滑动连接;

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被限位锁止在所述第一限位壁110和第三限位壁210;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时,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被限位锁止在所述第二限位壁120和第四限位壁220。

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壁110和所述第二限位壁120为形成所述第一滑槽130的部分结构,所述第三限位壁210和所述第四限位壁220为形成所述第二滑槽230的部分结构,第一连杆410和第二连杆420分别转动且滑动连接于联动件300,第一连杆410可在所述第一滑槽130内相对第一框体100滑动,第二连杆420可在所述第二滑槽230内相对第二框体200滑动。当第一框体100通过联动件3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第一连杆410被限位锁止于第一限位壁110,第二连杆420被限位锁止于第三限位壁210。当第一框体100通过联动件3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时,第一连杆410被限位锁止于第二限位壁120,第二连杆420被限位锁止于第四限位壁220。即第一连杆410可在第一框体100的第一滑槽130内往复滑动,且可被第一限位壁110和第二限位壁120进行限位锁止。第二连杆420可在第二框体200的第二滑槽230内往复滑动,且可被第三限位壁210和第四限位壁220进行限位锁止。

请继续参阅图44和图45,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所述联动件300设有具有第五限位壁310和第六限位壁320的第三滑槽330,以及设有具有第七限位壁340和第八限位壁350的第四滑槽360;所述第一连杆410和所述第二连杆420分别在所述第三滑槽330和所述第四滑槽360内相对于所述联动件300相对滑动连接;所述第五限位壁310、第六限位壁320、第七限位壁340、第八限位壁350均为螺旋环状面。

具体的,所述第五限位壁310和所述第六限位壁320为形成所述第三滑槽330的部分结构,所述第七限位壁340和所述第八限位壁350为形成所述第四滑槽360的部分结构,第一连杆41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100,第二连杆42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体200,第一连杆410可在联动件300的所述第三滑槽330内相对联动件300滑动并转动,第二连杆420可在联动件300的所述第四滑槽360内相对联动件300滑动并转动。当第一框体100通过联动件3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第一连杆410被限位锁止于第五限位壁310,第二连杆420被限位锁止于第七限位壁340。当第一框体100通过联动件3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时,第一连杆410被限位锁止于第六限位壁320,第二连杆420被限位锁止于第八限位壁350。即第一连杆410可在联动件300的第三滑槽330内往复滑动,且可被第五限位壁310和第六限位壁320进行限位锁止。第二连杆420可在联动件300的第四滑槽360内往复滑动,且可被第七限位壁340和第八限位壁350进行限位锁止。

进一步的,由于第一连杆41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运动关系为滑动并转动,即第一连杆410可在联动件300的所述第三滑槽330内相对联动件300滑动并转动,第二连杆42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运动关系为滑动并转动,即第二连杆420可在联动件300的所述第四滑槽360内相对联动件300滑动并转动,因此,将所述第五限位壁310、第六限位壁320、第七限位壁340、第八限位壁350设置为螺旋环状面,可以使得第一连杆410可以在相对联动件300滑动并转动的过程中,与联动件300之间的配合较为平缓,且使得第二连杆420可以在相对联动件300滑动并转动的过程中,与联动件300之间的配合较为平缓,避免第一连杆410以及第二连杆420与联动件300之间出现卡住或者运动不顺畅的情况。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滑槽330形成第一螺旋面,并且所述第五限位壁310相对所述第六限位壁320的旋转角约呈90度;所述第四滑槽360形成第二螺旋面,并且所述第七限位壁340相对所述第八限位壁350的旋转角约呈90度。

具体的,第五限位壁310和第六限位壁320之间的旋转角为90度,第七限位壁340和第八限位壁350之间的旋转角也为90度。第五限位壁310可看作是第六限位壁320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90度后得到,第七限位壁340可看作是第八限位壁350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90度后得到。如此,便可将第一框体100相对联动件300的转动角度限定为90度,且将第二框体200相对联动件300的转动角度限定为90度。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时,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形成180度角,可使得折叠装置10完全展平;当折叠装置10用于支撑柔性屏20时,有助于提升显示效果。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形成0度角,可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完全贴合,使得折叠装置10完全贴合,有助于减小折叠装置10占用的体积。

请继续参阅图46和图47,所述折叠装置10还包括分别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三滑槽330和所述第四滑槽360内的第一限位机构510和第二限位机构520;

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设置有第一转动连接部511,所述第一连杆410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511配合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连接配合部411;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带动所述第一连杆410在所述第三滑槽330内滑动;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限位锁止于所述第五限位壁310;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弯折,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锁止在所述第六限位壁320;

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设置有第二转动连接部521,所述第二连杆420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521配合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连接配合部421;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带动所述第二连杆420在所述第四滑槽340内滑动;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限位锁止于所述第七限位壁340;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弯折,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锁止在所述第八限位壁350。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和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分别为限位套筒。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可以为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521可以为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连接配合部411可以为第一限位配合孔,第二转动连接配合部421可以为第二限位配合孔。第一转动连接部511可被第一限位配合孔限位,且第一转动连接部511与所述第一限位配合孔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连接部521可被第二限位配合孔限位,且第二转动连接部521与所述第二限位配合孔之间为转动连接。

第一限位机构510在第一连杆410的带动下可在联动件300的第三滑槽330内滑动,与此同时,第一限位机构510在相对联动件300滑动的过程中还相对联动件300转动,且第一限位机构510限位于第三滑槽330内。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时,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限位锁止于第五限位壁310;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限位锁止于第六限位壁320。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机构510的两端均为螺旋面,第五限位壁310和第六限位壁320均为螺旋面,当

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限位锁止于第五限位壁310时,第一限位机构510的螺旋面可与第五限位壁310的螺旋面完全贴合;当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限位锁止于第六限位壁320时,第一限位机构510的螺旋面可与第六限位壁320的螺旋面完全贴合,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限位机构510的限位精度。

第二限位机构520在第二连杆420的带动下可在联动件300的第四滑槽360内滑动,与此同时,第二限位机构520在相对联动件300滑动的过程中还相对联动件300转动,且第二限位机构520限位于第四滑槽360内。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开时,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限位锁止于第七限位壁340;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限位锁止于第八限位壁350。

进一步的,第二限位机构520的两端均为螺旋面,第七限位壁340和第八限位壁350均为螺旋面,当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限位锁止于第七限位壁340时,第二限位机构520的螺旋面可与第七限位壁340的螺旋面完全贴合;当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限位锁止于第八限位壁350时,第二限位机构520的螺旋面可与第八限位壁350的螺旋面完全贴合,从而可以提高第二限位机构520的限位精度。

请继续参阅图48和图49,所述联动件300包括第一传动件610和第二传动件650;所述第一传动件610包括第一齿轮620,所述第二传动件650包括第二齿轮660,所述第一齿轮620和所述第二齿轮660之间形成啮合,使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反向对称转动;所述第一传动件610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齿轮620上延伸出来的第一杆体630和第二杆体640,所述第二传动件650还包括从所述第二齿轮660上延伸出来的第三杆体670和第四杆体680,所述第一杆体630与所述第一框体10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640与所述联动件300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杆体670与所述第二框体200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杆体680与所述联动件300之间为活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60之间形成直接接触式的啮合配合,当第一齿轮620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二齿轮660沿第二方向转动时,可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反向对称转动进而形成完全的折叠状态。当第一齿轮620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齿轮660沿第一方向转动,可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反向对称转动进而形成完全的展开状态。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此时,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方向可以为逆时针方向,此时,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一杆体630滑动连接于第一框体100,第二杆体640活动连接于联动件300。第三杆体670滑动连接于第二框体200,第四杆体680活动连接于联动件3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杆体630、第二杆体640可以与第一齿轮620一体式设置。即第一杆体630、第二杆体640与第一齿轮620在同一加工工序中一并形成。第三杆体670、第四杆体680可以与第二齿轮660一体式设置。即第三杆体670、第四杆体680与第二齿轮660在同一加工工序中一并形成。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杆体630、第二杆体640、第三杆体670、第四杆体680、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60均独立成型,然后将第一杆体630和第二杆体640固定于第一齿轮620,将第三杆体670和第四杆体680固定于第二齿轮66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体63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杆体640的延伸方向保持垂直,所述第三杆体67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杆体680的延伸方向保持垂直。

具体的,所述第二杆体64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齿轮6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第四杆体68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齿轮66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保持一致。第一杆体63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齿轮620的转动轴线方向保持垂直,第三杆体67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齿轮660的转动轴线方向保持垂直。第一齿轮620的转动轴线方向与第二齿轮660的转动轴线方向保持平行。此时,可以使得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相对折叠或者相对展开的运动更加顺畅,可以避免出现死角卡住或者顺畅不顺畅的问题。

请继续参阅图50,更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511,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522,所述第二杆体640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槽641,所述第四杆体680上设置有第二螺旋槽681,所述第二杆体640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内,且第一凸起部511可在第一螺旋槽641内滑动,所述第四杆体680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内,且第二凸起部522可在第二螺旋槽681内滑动,所述第一螺旋槽641用于对所述第一凸起部511进行导向以及限位,进而使得第二杆体640相对于联动件300产生转动,所述第二螺旋槽681用于对所述第二凸起部522进行导向以及限位,进而使得第四杆体680相对于联动件300产生转动。其中,第一螺旋槽641和第二螺旋槽681的旋向相反。且第一螺旋槽641的限位起点和限位终点之间为四分之一螺距。第二螺旋槽681的限位起点和限位终点之间为四分之一螺距。

请继续参阅图51和图52,所述第一框体100凸设有第一限位孔100a,所述第二框体200凸设有第二限位孔200a,所述第一杆体630可在所述第一限位孔100a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框体100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三杆体670可在所述第二限位孔200a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二框体200的方向滑动。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孔100a的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花键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限位孔200a的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花键形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的,第一限位孔100a对第一杆体630具有限位作用,第二限位孔200a对第三杆体670具有限位作用。当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从相对折叠的状态运动至相对展开的状态时,第一杆体630在第一限位孔100a内从靠近第一框体100滑动至远离第一框体100的状态,第二杆体640在第二限位孔200a内从靠近第二框体200滑动至远离第二框体200的状态。且当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处于完全折叠的状态时,第一杆体630被限位锁止于第一限位孔100a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杆体640被限位锁止于第二限位孔200a的第二预设位置;当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时,第一杆体630被限位锁止于第一限位孔100a的第三预设位置;第二杆体640被限位锁止于第二限位孔200a的第四预设位置。当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从相对展开的状态运动至相对折叠的状态时,第一杆体630在第一限位孔100a内从远离第一框体100滑动至靠近第一框体100的状态,第二杆体640在第二限位孔200a内从远离第二框体200滑动至靠近第二框体200的状态。且当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处于完全折叠的状态时,第一杆体630被限位锁止于第一限位孔100a的第五预设位置,第二杆体640被限位锁止于第二限位孔200a的第六预设位置;当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时,第一杆体630被限位锁止于第一限位孔100a的第七预设位置;第二杆体640被限位锁止于第二限位孔200a的第八预设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52和图53,所述联动件300还包括支撑件350,所述支撑件350设有第一安装孔351和第二安装孔352,所述第二杆体640和所述第四杆体680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35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352内;所述第一安装孔35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352分别被截取出螺旋状的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和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所述第二杆体640和所述第四杆体680分别置于所述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和所述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内;所述第二杆体640、所述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的切面共同围成所述第三滑槽330;所述第四杆体680、所述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的切面共同围成所述第四滑槽360。

具体的,所述支撑件35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351和第二安装孔352,第一安装孔351截取出螺旋状的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第二安装孔352截取出螺旋状的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第二杆体640被收容于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内,且可在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内相对支撑件350转动,第四杆体680被收容于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内,且可在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内相对支撑件350转动,第一圆柱截面空间353的螺旋状切面与第二杆体640围设形成所述第三滑槽330,第二圆柱截面空间354的螺旋状切面与第四杆体680围设形成所述第四滑槽360。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杆体640与所述第一安装孔351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第四杆体680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52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二杆体640可在第一安装孔351内相对支撑件350转动,第四杆体680可在第二安装孔352内相对支撑件350转动。

更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机构510套设于第二杆体640,第二限位机构520套设于第四杆体680,且第一限位机构510被限位锁止于第三滑槽330内,第二限位机构520被限位锁止于第四滑槽360内。第一限位机构510与第二杆体640之间保持同步转动,第二限位机构520与第四杆体680之间保持同步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54和图55,所述第一限位机构5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螺旋面511和第二螺旋面512,所述第二限位机构5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螺旋面521和第四螺旋面522,当所述折叠装置10完全折叠时,所述第一螺旋面511贴合于所述第五限位壁310,所述第三螺旋面521贴合于所述第七限位壁340;当所述折叠装置10处于完全展平时,所述第二螺旋面512贴合于所述第六限位壁320,所述第四螺旋面522贴合于所述第八限位壁350。

具体的,由于第一限位机构510与联动件300之间既有转动连接,又有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与滑动连接保持同步,第二限位机构520与联动件300之间既有转动连接,又有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与滑动连接保持同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第一限位机构51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且使得第二限位机构52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将第五限位壁310、第六限位壁320、第七限位壁340和第八限位壁350均设置为螺旋面。且第一限位机构510具有相对的第一螺旋面511和第二螺旋面512,第二限位机构520具有相对的第三螺旋面521和第四螺旋面522,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时,第一螺旋面511贴合于第五限位壁310的螺旋面,第三螺旋面521贴合于第七限位壁340的螺旋面。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完全展平时,第二螺旋面512贴合于第六限位壁320的螺旋面,第四螺旋面522贴合于第八限位壁350的螺旋面。如此,当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之间具有相对转动时,可以使得第一限位机构51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且使得第二限位机构520与联动件300之间的运动更加顺畅,通过螺旋面与螺旋面的贴合,提升了折叠装置10的限位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面511和所述第二螺旋面512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三螺旋面521和所述第四螺旋面522的螺旋方向相同。

具体的,由于第一限位机构510与联动件300之间既有转动连接,又有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与滑动连接保持同步,第二限位机构520与联动件300之间既有转动连接,又有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与滑动连接保持同步,当第五限位壁310的螺旋面和第六限位壁320的螺旋面之间的旋转角为90度,第七限位壁340的螺旋面和第八限位壁350的螺旋面之间的旋转角为90度,第一限位机构510的第一螺旋面511与第二螺旋面512的旋转方向保持相同,第二限位机构520的第三螺旋面521与第四螺旋面522的旋转方向保持相同时,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处于完全折叠或者完全展开的状态下,第一限位机构510与联动件300之间为螺旋面贴合限位,第二限位机构520与联动件300之间也为螺旋面贴合限位,可以使得限位更加稳定,且不会对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的相对转动产生干涉,可以在实现对折叠装置10进行限位的前提下,使得折叠装置10的转动较为顺畅。

请继续参阅图56和图57,所述折叠装置10还包括齿条690,所述齿条690位于所述第一齿轮620和所述第二齿轮660之间,且所述齿条690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620和所述第二齿轮660形成配合,所述齿条690滑动连接于所述联动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60之间为间接配合,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60之间设置有齿条690,且齿条690分别于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60形成配合,齿条690滑动连接于联动件300,可相对联动件300靠近或者远离。当齿条690朝向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滑动时,第一齿轮620朝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齿轮660朝向第二方向转动,以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相互靠近形成完全的折叠状态。当齿条690朝向远离联动件300的方向滑动时,第一齿轮620朝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二齿轮660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相互背离形成完全的展开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请继续参阅图58和图59,所述联动件30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360和第二凸块370,所述第一凸块360和所述第二凸块370之间形成安装槽365,所述第一齿轮620、所述第二齿轮660和所述齿条690位于所述安装槽365内,所述第一凸块360具有第一限位槽360a,所述第二凸块370具有第二限位槽370a,所述齿条690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691和第二延伸部692,所述第一延伸部691收容于所述第一限位槽360a内,且可在所述第一限位槽360a内滑动,所述第二延伸部692收容于所述第二限位槽370a内,且可在所述第二限位槽370a内滑动。

具体的,第一凸块360和第二凸块370之间围设形成安装槽365,所述安装槽365用于安装第一齿轮620、第二齿轮660和位于第一齿轮620和第二齿轮660之间的齿条690。第一凸块360上还具有第一限位槽360a,第二凸块370上还具有第二限位槽370a,齿条690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691和第二延伸部692,第一延伸部691位于第一限位槽360a内,可在第一限位槽360a内朝向远离或者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第二延伸部692位于第二限位槽370a内,可在第二限位槽370a内朝向远离或者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且第一延伸部691在第一限位槽360a内的运动与第二延伸部692在第二限位槽370a内的运动保持同步,以使得齿条690朝向靠近或者远离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形成折叠状态时,第一延伸部691在第一限位槽360a内朝向远离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第二延伸部692在第二限位槽370a内朝向远离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形成展开状态时,第一延伸部691在第一限位槽360a内朝向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第二延伸部692在第二限位槽370a内朝向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且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运动以使得折叠装置10完全展平时,第一延伸部691抵持于第一限位槽360a的一端,第二延伸部692抵持于第二限位槽370a的一端。当第一框体100相对第二框体200运动以使得折叠装置10完全折叠时,第一延伸部691抵持于第一限位槽360a的另一端,第二延伸部692抵持于第二限位槽370a的另一端。通过齿条690的第一延伸部691在第一限位槽360a内的限位运动,齿条690的第二延伸部692在第二限位槽370a内的限位运动,可以对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相对折叠或者相对展开的运动位置进行限位,进而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完全展平或者完全折叠。

请继续参阅图60和图61,所述第一凸块360具有第一配合孔361和第二配合孔362,所述第一配合孔361用于收容部分第二杆体640,所述第二配合孔362用于收容部分第四杆体680,所述第一配合孔361与所述第一限位槽360a之间的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配合孔362与所述第一限位槽360a之间的第二距离。

进一步的,第二凸块370具有第三配合孔(图中未示出)和第四配合孔(图中未示出),第一配合孔361正对第三配合孔,第四配合孔正对第二配合孔362。第一配合孔361用于部分收容第二杆体640,且第三配合孔用于部分收容第二杆体640。第二配合孔362用于部分收容第四杆体680,且第四配合孔用于部分收容第四杆体680。第一配合孔361和第三配合孔相互配合以对第二杆体640形成限位,第二配合孔362和第四配合孔相互配合以对第四杆体680形成限位。

当第一配合孔361与第一限位槽360a之间的第一距离等于第二配合孔362与所述第一限位槽360a之间的第二距离,且第三配合孔与第一限位槽360a之间的第三距离等于第四配合孔与所述第一限位槽360a之间的第四距离时,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的结构呈现出对称设置,进而使得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的相对转动更加顺畅。

请继续参阅图62,进一步的,所述联动件300背离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的折叠方向的表面为弧形面s,所述第一配合孔361与所述弧形面s在所述折叠装置10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弧形面s的半径为所述第五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之和。且所述第二配合孔362与所述弧形面s在所述折叠装置10的厚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弧形面s的半径为所述第六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和,此时,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的转动半径最小,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较为紧凑。即h+w=r。

请继续参阅图63,所述折叠装置10还包括第一滑块710和第二滑块720,所述第一滑块71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联动件300之间,所述第二滑块72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体200和所述联动件300之间,当所述第一框体100相对所述第二框体200折叠时,所述第一滑块710和所述第二滑块720相互配合以对所述折叠装置10的折叠半径进行补偿。

具体的,当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折叠装置10处于完全的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块710朝向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持于联动件300,所述第二滑块720朝向靠近联动件30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持于联动件300。当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折叠装置10处于完全的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块710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框体10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持于所述第一框体100,所述第二滑块72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框体20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持于所述第二框体200。由于联动件300为实体结构,位置不会随第一滑块710和第二滑块720的滑动而变化,当折叠装置10从完全展平状态变化至完全折叠状态时,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的间距会产生变化,为此,通过增加第一滑块710和第二滑块720来弥补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相对折叠过程中的长度差,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在折叠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结构更加稳固。

请继续参阅图64,所述折叠装置10还包括第三连杆430和第四连杆440,所述第一连杆410和第三连杆43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杆420和所述第四连杆440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杆43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100与所述联动件300之间,所述第四连杆44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体200和所述联动件300之间;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或完全展开时,所述第三连杆430和所述第四连杆440分别被限位锁止。

具体的,第三连杆430与第一连杆410间隔设置,第四连杆440与第二连杆420间隔设置,且第一连杆410正对第二连杆420,第一连杆410与第二连杆420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之间相对转动,第三连杆430正对第四连杆440,第三连杆430与第四连杆440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之间相对转动。通过第一连杆410、第二连杆420、第三连杆430和第四连杆440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得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之间的相对转动更加稳定,从而使得折叠装置10在折叠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完全折叠或完全展开时,第三连杆430和第四连杆440也可被限位锁止。从而进一步提高折叠装置10在折叠或者展开过程中的限位精度,使得折叠装置10在折叠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结构变形小,结构稳定。也就是说,折叠装置10采用完全对称的结构设置,包括至少两条对称轴,通过对称式结构设置,可以使得折叠装置10在折叠或者展开过程中,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减小,从而使得折叠装置10的折叠或者展开过程较为顺畅。

请继续参阅图65,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柔性屏20和如上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10,所述柔性屏20同时盖合于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所述第一框体100和所述第二框体200共同对所述柔性屏20形成支撑。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是任何具备显示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智能设备。

所述柔性屏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柔性屏20具有低功耗、可弯曲、可折叠的特性。

柔性屏20包括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以及位于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之间的弯曲部23。第一框体100用于承载第一部分21;第二框体200用于承载第二部分22。联动件300转动连接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以使得第一框体100可相对第二框体200翻转,并带动弯曲部23弯曲。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弯折装置,包括可弯折部件、可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的可移动部件及限位结构,可弯折部件包括弯折状态及展开状态,当可弯折部件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可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限位结构用于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将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限位。

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限位结构阻止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至少一个状态时,限位结构抵持可移动部件而阻止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限位结构允许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限位结构相对可移动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限位结构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相对限位结构的移动距离大于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的移动距离。

限位结构包括用于在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将可移动部件限位的第一限位件。

可弯折部件包括转轴,第一限位件连接于转轴,当可弯折部件由弯折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或者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绕转轴的轴线旋转。

当第一限位件绕转轴的轴线旋转时,可移动部件相对第一限位件滑动。

可弯折部件还包括支撑件及连接支撑件及转轴的转动机构,第一限位件绕转轴的轴线旋转时第一限位件相对支撑件滑动。

第一限位件穿过支撑件与可移动部件相对设置。

可移动部件通过弹性件弹性连接于支撑件。

转动机构通过转动轴与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一限位件越过转动轴的轴线上方。

转动轴与转轴平行且错开设置。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支撑件及第一限位件均相对转动机构旋转。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支撑件及第一限位件同步转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的可弯折装置,可移动部件相对第一限位件相向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可移动部件朝向可弯折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一限位件抵持可移动部件。

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限位件与可移动部件分离。

限位结构还包括与第一限位件连接的第二限位件,可弯折部件包括定位部,第二限位件用于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对可移动部件进行限位。

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限位件抵持可弯折部件的定位部。

当可移动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第二限位件与可弯折部件的定位部分离。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相对第一限位件转动。

第二限位件转动连接于第一限位件。

第二限位件滑动连接于第一限位件。

第二限位件转动连接于可移动部件。

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连接于可移动部件。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相对可移动部件朝向可移动部件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相对定位部朝向朝定位部移动。

当可弯折部件由展开状态切换至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相对可移动部件朝向可移动部件移动,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被第一限位件带动而朝向可移动部件移动,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被可移动部件带动而朝向定位部移动。

定位部包括斜面,第二限位件包括连杆,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展开状态时,连杆倾斜抵接斜面,当可弯折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连杆与斜面分离。

柔性屏覆盖可弯折部件的柔性屏,柔性屏与可移动部件连接,当柔性屏弯折时柔性屏带动可移动部件相对可弯折部件移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