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4705发布日期:2020-05-07 00:03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提高,摄像头也在汽车上逐渐得到普及应用,车载摄像头主要包括倒车后视摄像头、监控摄像头等等,倒车后视摄像头是在汽车后面设有摄像头,利用摄像头捕捉视频影像并传输到车载主机显示屏上显示,倒车影像可供驾驶员看清汽车后面的状态,监控摄像头主要用于防盗。

然而,目前,现有的车载摄像头防水效果不够理想,摄像头内容易进水,影响车载摄像头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载摄像头防水效果不够理想,摄像头内容易进水,影响车载摄像头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包括前壳体、后壳体、高清广角镜头、安装支架、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可充电电池,所述后壳体与前壳体可拆卸的封闭扣合形成一容置空腔,所述高清广角镜头、安装支架、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可充电电池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腔内,所述可充电电池分别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和高清广角镜头电连接,所述高清广角镜头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部,且所述前壳体的前端部凹设有一与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部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设置,且所述安装槽的前端部盖设有一透光面板,所述高清广角镜头位于所述透光面板的后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体的后端缘凸设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挡水边,且所述第一挡水边的下端缘与所述后壳体的前端缘抵接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橡胶密封圈,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分别与所述前壳体的后端缘和后壳体的前端缘抵接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体的上端缘环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相适配的凹槽,且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嵌设于所述凹槽内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的前端缘凸设有一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第二挡水边,所述第二挡水边的前端部嵌设于所述凹槽内设置,且所述第二挡水边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抵接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橡胶密封圈,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箍设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设置,且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周壁抵接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led红外夜视灯,所述led红外夜视灯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部,所述led红外夜视灯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电连接,且所述led红外夜视灯位于所述高清广角镜头的两侧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前端部,且所述光敏传感器位于所述高清广角镜头的一侧设置,所述光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可充电电池和led红外夜视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与前壳体之间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体的前端部的上端缘凸设有一保护帽,且所述保护帽位于所述高清广角镜头的上方设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前壳体的后端缘凸设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挡水边,且第一挡水边的下端缘与后壳体的前端缘抵接设置,前壳体的上端缘环设有一与第一橡胶密封圈相适配的凹槽,且第一橡胶密封圈嵌设于所述凹槽内设置,第二挡水边的前端部嵌设于所述凹槽内设置,且第二挡水边的前端部与第一橡胶密封圈抵接设置,第二橡胶密封圈箍设于安装支架的前端部的外周壁上,且第二橡胶密封圈嵌设于安装槽内设置,从而使得车载摄像头形成双层防水结构,有效提高了车载摄像头的防水性能,避免摄像头内部进水,提高了车载摄像头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内置可充电电池和无线通信模块,不需要外接电源线和数据线,不需要打孔布线,大大提高了车载摄像头安装的效率和便捷性,还能让用户实现远程操控,且具备夜视拍摄功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的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的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超高清一体式车载摄像头,包括前壳体101、后壳体102、高清广角镜头103、安装支架104、无线通信模块(未图示)以及可充电电池(未图示),所述后壳体102与前壳体101可拆卸的封闭扣合形成一容置空腔,所述高清广角镜头103、安装支架104、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可充电电池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腔内,所述可充电电池分别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和高清广角镜头103电连接,所述高清广角镜头103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104的前端部,且所述前壳体101的前端部凹设有一与所述安装支架104的前端部相适配的安装槽1011,所述安装支架104的前端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1011内设置,且所述安装槽1011的前端部盖设有一透光面板1012,所述高清广角镜头103位于所述透光面板1012的后方设置。

具体地,所述前壳体101的后端缘凸设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挡水边1013,且所述第一挡水边1013的下端缘与所述后壳体102的前端缘抵接设置。

具体地,还包括第一橡胶密封圈105,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105设置在所述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之间,且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105分别与所述前壳体101的后端缘和后壳体102的前端缘抵接设置。

具体地,所述前壳体101的上端缘环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相适配的凹槽1014,且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105嵌设于所述凹槽1014内设置。

具体地,所述后壳体102的前端缘凸设有一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第二挡水边1021,所述第二挡水边1021的前端部嵌设于所述凹槽1014内设置,且所述第二挡水边1021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105抵接设置。

具体地,还包括第二橡胶密封圈106,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106箍设于所述安装支架104的前端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106嵌设于所述安装槽1011内设置,且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106的外周壁与所述安装槽1011的内周壁抵接设置。

具体地,还包括led红外夜视灯107,所述led红外夜视灯107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104的前端部,所述led红外夜视灯107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电连接,且所述led红外夜视灯107位于所述高清广角镜头103的两侧设置,夜晚点亮起到光源补光的作用,led红外夜视灯耐振动、寿命长,即使在黑暗环境也能清楚看到图像。

具体地,还包括光敏传感器108,所述光敏传感器108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104的前端部,且所述光敏传感器108位于所述高清广角镜头103的一侧设置,所述光敏传感器108分别与所述可充电电池和led红外夜视灯107电连接,光敏传感器起到自动打开led红外夜视灯的作用,夜晚感应自动开灯,白天自动关闭。

具体地,所述后壳体102与前壳体101之间通过螺钉109可拆卸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前壳体101的前端部的上端缘凸设有一保护帽1015,且所述保护帽1015位于所述高清广角镜头103的上方设置,起到防止高清广角镜头103被磕碰的作用,延长了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前壳体的后端缘凸设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挡水边,且第一挡水边的下端缘与后壳体的前端缘抵接设置,前壳体的上端缘环设有一与第一橡胶密封圈相适配的凹槽,且第一橡胶密封圈嵌设于所述凹槽内设置,第二挡水边的前端部嵌设于所述凹槽内设置,且第二挡水边的前端部与第一橡胶密封圈抵接设置,第二橡胶密封圈箍设于安装支架的前端部的外周壁上,且第二橡胶密封圈嵌设于安装槽内设置,从而使得车载摄像头形成双层防水结构,有效提高了车载摄像头的防水性能,避免摄像头内部进水,提高了车载摄像头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内置可充电电池和无线通信模块,不需要外接电源线和数据线,不需要打孔布线,大大提高了车载摄像头安装的效率和便捷性,还能让用户实现远程操控,且具备夜视拍摄功能,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