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接入设备及用户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64131发布日期:2022-02-19 13:5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接入设备及用户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信道切换方法、接入设备及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2.ap是使用无线设备的用户进入有线网络的接入点,俗称“热点”。ap主要用于宽带家庭、大楼内部、校园内部、园区内部等可能需要采用无线方式连接有线网络的地方。其主要技术是采用ieee802.11系列。ap接入有线网络后,将有线网络的信号转换为无线网络,以便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通过接收ap发射的信号从而接入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局域网。ap例如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交换机、无线路由器、无线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等任意可以提供无线接入的设备。用户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3.目前,ap在启动后会根据当前的环境自动选择到最佳工作信道,直至ap重新启动之前,ap选择的最佳工作信道都不会再次发生改变。可实际上在ap工作的过程中,其周围无线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例如新增某些干扰源在ap周围,这对于ap发射的无线信号将会引起较强的无线干扰,严重影响到通过无线信号连接该ap的用户设备,使得用户上网体验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切换方法,通过用户设备检测环境中干扰的相关参数,并且自动触发接入设备进行信道切换,以降低环境干扰对用户设备接入网络时产生的不利影响。
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设备,接入设备与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进行网络连接,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接入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请求切换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其中,第一消息为第一用户设备在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以及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当处理器运行时执行指令,使得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发送器,用于发送第一信道信息至第一用户设备,以便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本技术通过在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环境中无线干扰较大时,主动发送第一消息至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消息主动触发信道切换,避免了接入设备无法主动切换信道而导致的网络卡顿,提升了用户体验。
6.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器还用于:发送第一信道信息到多个用户设备,以便每个接收到第一信道信息的用户设备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工作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多个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本技术还可以告知与接入设备相连接的其它多个用户设备一同进行信道切换,从而保障了当接入设备所处的无线网络环境中的更多用户设备一同进
行信道切换,避免因信道切换而导致与接入设备连接断开。
7.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器还用于,发送第二消息至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第二消息用于触发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对无线信道进行信道扫描;;接收器还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扫描信息;第一扫描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每个用户设备扫描的至少一个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扫描信息中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本技术中接入设备还可以结合用户设备发送的扫描信息,综合决策并确定最佳的工作信道。该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参考了不同位置用户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从而切换至最优信道。
8.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启动接入设备对无线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信道进行信道扫描,得到第二扫描信息,第二扫描信息包括接入设备扫描的至少一个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根据第二扫描信息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或根据第一扫描信息中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扫描信息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
9.本技术中接入设备还可以结合用户设备发送的扫描信息以及接入设备扫描到的扫描信息,综合决策并确定最佳的工作信道。该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及接入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参考了不同位置用户设备和接入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非仅仅是接入设备所在位置周边的无线干扰环境,从而切换至全局最优信道。
10.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针对无线信道中的每个信道,根据第一扫描信息和/或第二扫描信息中该信道的干扰个数和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总干扰系数;将总干扰系数最小的信道作为第二信道,并确定第一信道信息。
11.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1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信道信息包括:第二信道的信道号和/或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
13.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当信道上存在多个干扰源时,检测每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根据多个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14.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选择多个干扰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平均数或中位数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15.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用户设备与接入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进行网络连接,用户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以及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当处理器运行时执行指令,使得处理器还用于: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控制发送器发送第一消息至接入设备,第一消息用于请求切换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接收器,用于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信道信息;处理器还用于,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本技术通过在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环境中无线干扰较大时,主动发送第一消息至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消息主动触发信道切换,避免了接入设备无法主动切换信道而导致的网络卡顿,提升了用户体验。
16.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境干扰参数包括上网速度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环境
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上网速度小于或等于上网速度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
17.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境干扰参数还包括干扰持续时长;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还包括:上网速度小于或等于上网速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本技术还结合干扰持续时长,从而避免了出现临时干扰而产生频繁的信道切换。
18.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处理器还用于,响应于第二消息,启动用户设备对无线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信道进行信道扫描,得到第一扫描信息,第一扫描信息包括用户设备扫描的至少一个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发送器还用于,将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接入设备。本技术中用户设备还可以对周围无线环境进行扫描,并发送扫描信息到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结合用户设备发送的扫描信息,综合决策并确定最佳的工作信道。
19.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当信道上存在多个干扰源时,检测每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根据多个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20.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选择多个干扰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平均数或中位数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21.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若第二信道与第一信道相同,则确定第二时间阈值。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时间阈值,保障了若当前信道已经是最佳工作信道时出现频繁的信道切换。
2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若存在第一时间阈值,则采用第二时间阈值替换第一时间阈值;若不存在第一时间阈值,则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还包括:上网速度小于或等于上网速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
23.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用于:将第一时间阈值乘以时间阈值系数,得到第二时间阈值;或第一时间阈值与时间常数进行累加求和,得到第二时间阈值。
24.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方法应用于接入设备,接入设备与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进行网络连接,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请求切换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其中,第一消息为第一用户设备在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的;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发送第一信道信息至第一用户设备,以便第一用户设备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本技术通过在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环境中无线干扰较大时,主动发送第一消息至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消息主动触发信道切换,避免了接入设备无法主动切换信道而导致的网络卡顿,提升了用户体验。
25.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送第一信道信息至第一用户设备,包括:发送第一信道信息到多个用户设备,以便每个接收到第一信道信息的用户设备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工作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多个用户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设备。本技术还可以告知与接入设备相连接的其它多个用户设备一同进行信道切换,从而保障了当接入设备所处的无线网络环境中的更多用户设备一同进行信道切换,避免因信道切换而导致与接入设备连接断开。
26.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第一信道信息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第二消息至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第二消息用于触发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对无线信道进行信道扫描;接收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扫描信息;第一扫描信息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每个用户设备扫描的至少一个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包括:根据第一扫描信息中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
27.本技术中接入设备还可以结合用户设备发送的扫描信息,综合决策并确定最佳的工作信道。该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参考了不同位置用户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从而切换至最优信道。
28.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包括:启动接入设备对无线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信道进行信道扫描,得到第二扫描信息,第二扫描信息包括接入设备扫描的至少一个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包括:根据第二扫描信息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或根据第一扫描信息中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以及第二扫描信息包含的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道信息。本技术中接入设备还可以结合用户设备发送的扫描信息以及接入设备扫描到的扫描信息,综合决策并确定最佳的工作信道。该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及接入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参考了不同位置用户设备和接入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非仅仅是接入设备所在位置周边的无线干扰环境,从而切换至全局最优信道。
29.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一信道信息包括:针对无线信道中的每个信道,根据第一扫描信息和/或第二扫描信息中该信道的干扰个数和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总干扰系数;将总干扰系数最小的信道作为第二信道,并确定第一信道信息。
30.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31.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信道信息包括:第二信道的信道号和/或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
3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信道上存在多个干扰源时,检测每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根据多个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33.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多个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包括:选择多个干扰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平均数或中位数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34.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用户设备与接入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进行网络连接,方法包括: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第一消息至接入设备,第一消息用于请求切换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信道信息;根据第一信道信息,将接入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信道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本技术通过在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环境中无线干扰较大时,主动发送第一消息至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消息主动触发信道切换,避免了接入设备无法主动切换信道而导致的网络卡顿,提升了用户体验。
35.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境干扰参数包括上网速度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上网速度小于或等于上网速度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
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
36.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环境干扰参数还包括干扰持续时长;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还包括:上网速度小于或等于上网速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本技术还结合干扰持续时长,从而避免了出现临时干扰而产生频繁的信道切换。
37.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信道信息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响应于第二消息,启动用户设备对无线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信道进行信道扫描,得到第一扫描信息,第一扫描信息包括用户设备扫描的至少一个信道的干扰个数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将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接入设备。本技术中用户设备还可以对周围无线环境进行扫描,并发送扫描信息到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结合用户设备发送的扫描信息,综合决策并确定最佳的工作信道。
38.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信道上存在多个干扰源时,检测每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根据多个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39.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多个干扰信号强度,确定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包括:选择多个干扰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值、平均数或中位数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40.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若第二信道与第一信道相同,则确定第二时间阈值。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时间阈值,保障了若当前信道已经是最佳工作信道时出现频繁的信道切换。
41.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若存在第一时间阈值,则采用第二时间阈值替换第一时间阈值;若不存在第一时间阈值,则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还包括:上网速度小于或等于上网速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且干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
4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二时间阈值包括:将第一时间阈值乘以时间阈值系数,得到第二时间阈值;或第一时间阈值与时间常数进行累加求和,得到第二时间阈值。
4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接入设备及用户设备,当用户设备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第一信息给接入设备。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此确定出第一信道信息提供给用户设备,以供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切换。以在网络严重变差之前就进行信道切换,从而提高网络访问效率。
44.可选的,接入设备可以结合用户设备的第一扫描信息和/或自身扫描得到的第二扫描信息,确定最佳工作信道并进行信道切换。上述方式基于用户设备的不同位置进行综合决策,并在网络环境中出现干扰时,主动触发接入设备进行信道切换。其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与接入设备连接的用户设备及接入设备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而非仅仅是接入设备所在位置周边的无线干扰环境,从而可以真正做到切换至全局最优信道。
附图说明
4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家庭环境wi-fi场景示意图;
4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信号干扰手机界面示意图;
47.图3为一种同频干扰示意图;
48.图4为一种邻频干扰示意图;
49.图5为一种干扰示意图;
5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环境示意图;
5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网络环境示意图;
5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流程图;
5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切换ap与用户设备交互示意图;
5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用户设备网络环境示意图;
5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用户设备网络环境示意图;
5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单用户设备网络环境示意图;
57.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切换ap与多用户设备交互示意图;
58.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用户设备网络环境示意图;
59.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用户设备网络环境示意图;
60.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用户设备网络环境示意图;
61.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p结构示意图;
62.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
63.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ap结构示意图;
64.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66.本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是某个固定区域内的无线网络环境中,例如家庭场景、办公室场景或某个商场内部场景等等固定区域内的无线网络环境,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室外区域,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区域内可以包括接入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该接入设备例如为无线接入设备。其中,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通过一个主接入设备接入网络中,例如接入有线网络、蜂窝网络或是其它无线局域网等。在该场景下,还可以包括其它设备,例如移动终端、家用电器、以及其它一些接入设备等等。移动设备例如可以是智能手表、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对于上述网络环境中的无线接入设备,例如可以是ap、子母路由器等等。在一个例子中,ap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客户前置设备、无线热点、无线路由器、无线交换机等等。
67.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入设备为ap时,该场景中用户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与ap相连接,并通过ap接入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中。可以理解的是,当通过ap接入有线网络时,ap主要用于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之间的桥接,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无线路由器、无线网桥或笔记本电脑等。当通过ap接入无线局域网时,ap主要用于发射无线信号,从而通过无线方式组建局域网。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无线交换机等。当然在一些例子中,ap还可以替换为其它任意可能的无线接入设备。
68.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接入设备还可以是能将蜂窝数据转换为无线网络的接入设
备,例如无线热点、无线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等等。较为具体的,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任意可以接入蜂窝网络的终端设备。例如,接入设备可以为手机,手机将蜂窝网络转换为无线网络,并作为热点供其它用户设备接入。在此场景下,手机作为热点供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相连接,并通过手机接入蜂窝网络中。可以理解的是,此时还可以采用可接入蜂窝网络的平板电脑替代手机,或是可接入蜂窝网络的可穿戴设备等等,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
69.在上述的网络环境中,还可包括干扰源。例如,若其它设备所使用的无线信道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接入无线接入设备的无线信道存在重叠时,则会对无线接入设备的无线信道产生干扰。对于此类设备,可以统称为干扰源。其中,干扰源也可以是无线接入设备,例如ap、子母路由器等等。当然在又一些例子中,干扰源也可以是一些可以产生蓝牙信号、产生微波信号或是产生短距离无线信号的设备,例如蓝牙设备、微波炉、电磁炉、无绳电话等等。
70.在后续实施例中将以接入设备为ap为例进行介绍,对于接入设备为热点或者其他接入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参考ap,在此不再赘述。
71.可以参考图1示出的场景,例如在该家庭场景下的网络环境中,可以包括如无线接入设备、干扰源以及多个用户设备。其中,网络环境例如可以是wi-fi环境,多个用户设备可以通过wi-fi与无线接入设备相连接,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网络环境,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制。多个用户设备例如可以包括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和用户设备3。其中,无线接入设备可以是接入设备1,例如ap。ap通过无线方式与多个用户设备相连接,并将多个用户设备连接至有线网络。从而使得多个用户设备可以通过有线网络与其它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72.其中,网络环境中还可以包括干扰源,例如接入设备2。其中,干扰源可以是任意可以产生无线信号的设备,例如任意形态的无线接入设备,还可以为其它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终端、家用电器、以及其它一些ap等等。当接入设备2与ap工作的信道在频段上具有重叠部分,则接入设备2会对ap发射的无线信号造成干扰。因此,接入设备2则视为网络环境中的干扰源。假设干扰源发射的无线信号的可以覆盖到用户设备2。对于用户设备2而言,其需要通过ap连接至有线网络,那么干扰源发射的无线信号则对于用户设备2而言成为干扰信号。该干扰信号将对用户设备2会产生严重的干扰,甚至影响用户设备2的上网速度或者导致网络卡顿。例如图2示出的游戏界面示意图。可以看出,由于周围干扰源的出现,导致用户设备连接的wi-fi受到严重影响,具体可以体现在图2右上方的wi-fi标识出现了叹号。显然,若用户正在玩网络游戏、正在观看在线视频或是正在在线听音乐等情况下,这将会造成严重的卡顿。例如网络游戏突然掉线、视频无法加载或者音乐无法继续播放等,并严重影响用户上网体验。
73.当然,对于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可以是同信道或是相邻信道。若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为相同信道,则此时干扰信号为同频干扰。当出现同信道干扰时,由于干扰源与ap共同使用同一信道发射信号,因此若在该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时,共用该信道的各个设备之间需要轮流传输数据。可以参考图3示出的,中间为ap,周围为与ap公用信道的多个设备。显然在该场景下,每个设备在传输数据时的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等待分配共用的信道给自身设备使用。因此,设备越多便意味着等待时间会更长。在一些方案中,对于不同设备使用相同信道时,不同设备之间可以相互协商
工作的时间片,通过时段来区分不同设备的无线信号,例如采用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csma/ca)来协调不同设备之间的冲突避免。
74.若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为相邻信道,则此时干扰信号为邻频干扰。根据信道的划分,每个信道的中心频率相差5mhz,但是每个信道的有效宽度为20mhz以及加上宽度为2mhz的强制隔离频带。因此,相邻的两个信道之间会存在将近17mhz的重叠。例如图4所示,假设相邻的信道a、信道b与信道c相互具有重叠的覆盖区域。并且信道a与信道b之间在频带上存在将近17mhz的重叠,信道b与信道c之间在频带上存在将近17mhz的重叠,而信道a与信道c之间在频带上存在将近12mhz的重叠。虽然对于邻频干扰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信道来消除重叠频段的影响,但是由于相邻信道的中心频率差与信道有效宽度的制约,每个信道都会有大量频段重叠的相邻信道。因此对于邻频干扰,不同设备之间在选择信道仍然是更为重要的。
75.当然,在一些情况下,某些电器也会对无线环境中的用户设备产生干扰,如图5示出的,可以看到例如无线电话、微波炉或是蓝牙设备等等一些家用电器或者终端设备也会产生相应的无线信号,并在重叠的覆盖区域内成为ap的干扰信号。
76.对于当前的一些方案,网络环境中若出现新的干扰源,通常是通过重新启动ap才能再次选择最佳的工作信道。或者也可以通过手动重新设置ap最佳的工作信道。但是此类方式均是干扰源已经严重影响到用户设备的上网,才通过重启或手动调节进行切换。显然,ap并不能在出现干扰源后及时的进行信道切换,从而严重影响用户上网体验。
77.同时,ap在选择最佳工作信道时也仅仅只会考虑其自身所处位置的环境情况,并不会考虑与其连接的各个用户设备周围的无线环境。可见ap在选择最佳工作信道的时候相对于用户设备而言并不一定是最佳的。
78.本技术通过用户设备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第一消息给接入设备,以便接入设备根据第一消息触发信道切换。同时,可以用户设备还可以对周围无线环境进行扫描,并将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接入设备,使得接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扫描信息和/或ap扫描的第二扫描信息确定切换的最佳工作信道。上述方式可以基于用户设备的不同位置进行综合决策并实现ap及时地自动切换信道,其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用户设备和/或ap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从而可以真正做到切换至全局最优信道。
7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80.本技术将以无线接入设备为ap为例,对本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但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用其它任意无线接入设备替换ap,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
8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环境示意图。在该网络环境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射无线信号的ap、至少一个干扰源以及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例如图6中用户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和用户设备3。在该网络环境中,,多个用户设备通过ap发射的无线信号与ap相连接,并通过ap连接至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同时,该网络环境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干扰源,该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所覆盖到的区域内,会对用户设备产生无线干扰。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存着任意数量的干扰源。
8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环境示意图。
83.通过图7可以看出,ap可以检测到干扰源1产生的干扰信号,用户设备1可以检测到干扰源2产生的干扰信号,用户设备2可以检测到干扰源1产生的干扰信号和干扰源2产生的干扰信号。显然,对于ap与用户设备2而言均可以检测到干扰源1产生的干扰信号,因此,干扰源1则作为ap与用户设备1相同的干扰源。对于用户设备1与用户设备2而言均可以检测到干扰源2产生的干扰信号,因此,干扰源2则作为用户设备1与用户设备2相同的干扰源。显而易见,ap、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之间具有不同的干扰源。
84.当然,对于ap与用户设备2存在相同的干扰源1,由于ap与用户设备2的位置不同,因此干扰源1对ap与用户设备2产生的干扰信号强度也是不同的。同理,对于用户设备1与用户设备2存在相同的干扰源2,由于用户设备1与用户设备2的位置不同,因此干扰源2对用户设备1与用户设备2产生的干扰信号强度也是不同的。
85.此时,若采用通过重启ap进而重新选择信道的方案。显然由于位置的不同,ap仅考虑自身位置的干扰情况所得到的信道,该信道的确定由于并未参考用户设备1或用户设备2周围的干扰情况,因此相对于用户设备1以及用户设备2而言重新选择的信道显然并非最佳,有可能重选的信道仍然被干扰源干扰。因此还需要同时考虑不同位置的用户设备的干扰情况,并进行综合决策。
86.如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流程图。
8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信道切换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环境中ap与用户设备之间存在相同或是不同干扰源的场景。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网络环境中可以存在一个ap、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以及至少一个干扰源。其中,ap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进行网络连接,以及干扰源可以是任意形态的ap。同时,该方法可以解决在网络环境中不同设备具有不同干扰源的情况下,ap可以根据各位置上的用户设备的实际干扰情况选择最佳信道进行切换。应当注意的是,本技术所涉及的同频干扰中的同频,是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相同信道的频段,即为同频。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88.s801,任意一个与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消息至ap。
89.在一个例子中,第一用户设备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第一消息至ap。第一用户设备可以是任意一个与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其中,环境干扰参数可以包括上网速度和/或干扰信号强度。
90.与ap相连接的任意一个用户设备可以向ap发送第一消息。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检测到周围可能存在干扰时,其中,该第一消息可以是信道切换请求(request,req)消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消息用于表示用户设备请求进行信道切换。
91.对于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时,认为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并确定用户设备周围可能存在干扰,并执行s801。其中,网络速度可以包括上传速度和/或下载速度。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可以周期性的检测网络速度,例如用户设备周期性的检测网络速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其中,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意设定,例如网络速度阈值可以设置为下载速度500k/s和/或上传速度50k/s等等。以及,周期性检测的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意设定,例如周期为2ms、0.5ms等等。
92.在另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还可以通过检测干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当用户设备检测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时,则可以认为环境干扰
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并确定用户设备周围是否存在干扰。例如,当用户设备检测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时,确定用户设备周围存在干扰,并执行s901。可以理解的是,干扰信号是由网络环境中的干扰源产生并发出的。其中,用户设备可以周期性的检测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意设定,例如周期为2ms、0.5ms等等。
93.当然在又一些例子中,考虑到网络速度下降有可能是网络自身不稳定或者带宽不足导致的,因此还可以,当用户设备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时,还可以再启动检测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当用户设备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且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则可以认为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并确定用户设备周围是否存在干扰。可以理解的是,在该例子中,对于网络速度的检测以及干扰信号的检测也可以是周期性检测。当然,再一个例子中,还可以在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网络速度阈值之后,启动计时器计时。当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等待时间阈值后,则认为当前网络速度下降并非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例如用户设备与ap之间出现了某个物体导致信号变差,并启动干扰信号强度的检测。
94.在又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在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和/或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时,还可以同时采用计时器进行计时。当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时,可以执行s801。可以理解的是,信号强度阈值和第一时间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意设定,例如信号强度阈值可以设置为-100dbm或-150dbm等,第一时间阈值可以设置为50ms或100ms等等。
95.在又一个例子中,显然若网络速度若低于某个特定数值时,例如网络速度低于视频、游戏或音乐的加载速度,则会出现网络卡顿。其中,加载速度例如可以是视频的加载速度、音乐的加载速度或游戏的帧率等等。显然若网络速度无法跟上加载速度时,视频、音乐或游戏画面将会暂停,对于用户而言则是出现了网络卡顿。此时不排除网络环境中出现干扰源的情景,因此可以启动上述网络速度的检测,和/或干扰信号强度的检测。其具体实施的方式可以参考之前的描述,再次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在用户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网络卡顿,则可以将网络速度阈值设置为加载速度或高于加载速度。
96.本技术通过在用户设备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ap主动发出切换信道的请求,即第一消息。可以保证在用户设备周围出现干扰时,可以及时地进行信道切换,提高了用户上网体验。同时,本技术还结合了持续时长需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条件,可以进一步避免短时间内造成的多次信道切换,以及短时间内多次信道切换对用户产生的影响。
97.s805,ap确定第二信道。
98.在一个例子中,ap在接收到某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后,可以直接确定准备切换的第二信道。例如根据预设的规则,指定某个信道作为第二信道。可以按照预先设置好的信道切换顺序确定第二信道,例如预先设置的信道切换顺序为信道1、信道6、信道11、信道2、信道7等等。则可以选择当前第一信道在上述信道切换顺序中顺延的第一个信道作为第二信道。
99.在一个例子中,预设的规则可以是ap在接收到第一消息之后,启动自身设备对信道进行扫描,并得到第二扫描信息。例如,在ap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切换请求消息之后,ap还可以检测自身周围的无线干扰环境,得到ap检测的第二扫描信息,并根据第二扫描信息确定ap在一个或多个信道上的干扰系数。ap还可以根据ap在一个或多个信道上的干扰系数,确定出第一工作信道。
100.在一个例子中,ap可以通过扫描各信道得到第二扫描信息。其中,第二扫描信息中可以包括该ap在一个或多个信道上扫描到的干扰源个数和/或对应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在另一些例子中,第二扫描信息还可以包括蓝牙的信号强度、微波的信号强度和/或无绳电话发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等等。可以理解的是,每个信道上的干扰源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选择最大的干扰信号强度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在另一些例子中,也可以选取接收到的多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的平均数或中位数,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还可以对接收到的多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进行任意的代数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扫描信息可以为表格的形式。例如表1所示。
[0101][0102]
表1
[0103]
可以看出当ap扫描信道1时仅扫描到了一个干扰源,则可以将该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例如-30dbm。又例如,用户设备在信道6上扫描到2个干扰源,例如干扰源1的干扰信号强度为-60dbm,干扰源2的干扰信号强度为-80dbm。此时,则将干扰信号强度更大的-60dbm作为信道6的干扰信号强度。或是例如干扰源1的干扰信号强度为-40dbm,干扰源2的干扰信号强度为-80dbm。此时,则将干扰源1和干扰源2的干扰信号强度取平均值,即将-60dbm作为信道6的干扰信号强度。同理,信道11亦是如此。若某个信道的干扰源数量较多时,例如大于或等于3个,则还可以根据多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取中位数,并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具体的干扰源个数以及干扰信号强度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意变化,上述表1中的数据仅仅作为示意,并不作为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各信道上扫描到的干扰源可能与该信道同频,也可能与该信道互为邻频。
[0104]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若并未对所有信道进行扫描,则上述表1中则仅包含扫描到的信道所对应的扫描信息。
[0105]
此时,当ap扫描得到第二扫描信息后,可以根据第二扫描信息确定ap在不同信道上的干扰系数。在一个例子中,不同信道上ap的干扰系数,可以通过表2进行表示。
[0106][0107]
表2
[0108]
本技术中通过y
m-n
的方式表示各信道上的干扰系数,其中,当m=0时表示ap,n表示信道号,n为正整数。在一个例子中,y
0-n
即表示ap扫描的不同信道上的干扰系数。
[0109]
在一个例子中,提供了一种y
m-n
的计算方式,例如公式1所示。
[0110]ym-n
=w1x1+w2x2……
公式1
[0111]
其中,x1表示该信道上检测到的同频干扰源个数。可以理解的是,该同频干扰源个数表示与该信道同频的干扰源的数量。例如,第二扫描信息内与ap发射无线信号相同信道的干扰源个数。x2表示该信道上检测到的邻频干扰信号强度。例如,第二扫描信息内与各邻频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w1为x1的加权值,w2为x2的加权值。可以理解的是,w1和w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意设定,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当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将x1和x2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再结合公式1进行计算。
[0112]
当ap得到上述表3所示出的全部信息后,可以将干扰系数y
0-n
最小的信道作为最佳的工作信道,即第二信道,并确定该信道的信道号n。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将y
0-n
由小至大进行排序。例如表3示出的一种干扰排序列表。
[0113][0114]
表3
[0115]
可以看出信道6的总干扰数值y6最小,因此可以将信道6作为最佳的工作信道,即第一工作信道,并记录该信道的信道号“6”。
[0116]
在又一个例子中,预设的规则还可以是根据用户设备周围的干扰情况,确定第二信道。例如,在s801之后、s805之前,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117]
s802,ap发送第二消息至与该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其中,第二消息为ap允许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切换的指示消息。
[0118]
在s801之后,也就是ap在接收到某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后,可以发送第二消息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其中,至少一个用户设备包括向ap发送第一消息的第一用户设备。可以理解的是,若具有多个与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则ap可以对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至少两个用户设备包括向ap发送第一消息的第一用户设备。当然,在另一个例子中,ap可以向每个用户设备均发送第二消息。
[0119]
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消息例如可以是信道切换响应消息,信道切换响应消息可以是确认(acknowledgement,ack)消息。
[0120]
s803,每个接收到第二消息的用户设备对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第一扫描信息。其中,第一扫描信息中可以包括该用户设备在一个或多个信道上扫描到的干扰源个数和/或对应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0121]
当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接收到s902中ap发送的第二消息后,用户设备可以对网络环境中的一个或多个信道进行扫描。当然在一个例子中,当用户设备接收到ap发送的第二消息后,用户设备可以立即进行信道扫描。其中,用户设备对信道进行扫描得可以得到第一扫描信息,第一扫描信息可以包括信道的干扰源个数和/或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在另一些例子中,第一扫描信息还可以包括蓝牙的信号强度、微波的信号强度和/或无绳电话发射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等等。在又一个例子中,对网络环境中的各个信道均进行信道扫描。
[0122]
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对网络环境中的一个或多个信道进行扫描,可以是接收到第二消息的用户设备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并得到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扫描信息。其中,第一扫描信息中可以包括该用户设备在每个信道上扫描到的干扰源个数和/或对应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可以理解的是,每个信道上的干扰源个数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某个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可以选择接收到最大的干扰信号强度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在另一些例子中,也可以选取接收到的各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当然还可以对接收到的各个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进行任意的代数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在一个例子中,第一扫描信息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存在。
[0123]
例如表4所示。
[0124][0125]
表4
[0126]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扫描信息包括的信息类型与第二扫描信息包括的信息类型类似,具体可以参考第一扫描信息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各信道而言,在检测干扰源时也会检测到与其连接的ap,因此在针对与ap连接的信道上计算干扰源个数时,需要将个数减1,以便排除真正的ap。同时,在其他邻频信道计算各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时,也需要忽略与该用户设备连接的ap的信号强度。例如在计算某个邻频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时,忽略ap的信号强度,仅结合在该信道上检测到的其它干扰源的干扰信号强度,并作为该信道的干扰信号强度。
[0127]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若并未对所有信道进行扫描,则上述表4中则仅包含扫描到的信道所对应的扫描信息。
[0128]
当接收到第二消息的用户设备对信道扫描完毕后,可以执行s804。
[0129]
s804,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扫描信息至ap。
[0130]
接收到第二消息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将扫描到的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ap。
[0131]
当ap接收到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扫描信息后,s805中ap确定第二信道,可以是ap根据至少一个第一扫描信息,确定第二信道。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扫描信息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扫描信息。
[0132]
此时,当ap可以根据第一扫描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在扫描到的信道上的干扰系数。
[0133]
在一个例子中,信道上用户设备的干扰系数,可以通过表5进行表示。
[0134][0135]
表5
[0136]
可以通过y
m-n
的方式表示用户设备扫描的信道上的干扰系数,其中,当m为正整数时,用于表示用户设备。在一个例子中,将m=1表示为用户设备1,将m=2表示为用户设备2。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设备还可以有多个。y
m-n
用于表示第m个用户设备扫描的信道n上的干扰系数。具体y
m-n
的计算方式可以参考公式1,在此不再赘述。
[0137]
当ap得到上述表5所示出的全部信息后,可以结合各信道上用户设备的干扰系数,确定各信道上的总干扰数值。例如表6示出的。
[0138]
信道总干扰数值信道1y1=y
1-1
+y
2-1
+

+y
m-1
信道6y6=y
1-6
+y
2-6
+

+y
m-2
信道11y
11
=y
1-11
+y
2-11
+

+y
m-11
其它信道y
others
=y
1-others
+y
2-others
+

+y
m-others
[0139]
表6
[0140]
其中,信道总干扰数值yn的计算方式例如公式2所示。
[0141]yn
=y
0-n
+y
1-n
+

+y
m-n
……
公式2
[0142]
通过将该信道上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的干扰系数进行累加求和,最终确定该信道的总干扰数值yn。当然在一些例子中,也可以先对不同用户设备的干扰系数乘以预设的第一权重值,在进行累加求和。
[0143]
当ap确定一个或多个信道的总干扰数值yn后,将总干扰数值yn最小的信道作为最佳的工作信道,即第二信道,并确定该信道的信道号n。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将yn由小至大进行排序。具体可以参照例如表3示出的一种干扰排序列表,在此不再赘述。
[0144]
当然,在又一些例子中,ap还可以结合第一扫描信息和ap在各信道扫描后的第二扫描信息,确定第二信道。
[0145]
例如,当ap可以根据第二扫描信息确定ap在各信道上的干扰系数,以及根据第一
扫描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在各信道上的干扰系数。在一个例子中,ap可以根据第一扫描信息和第二扫描信息确定表7示出的ap和不同用户设备在不同信道上的干扰系数。
[0146][0147]
表7
[0148]
可以理解的是表7中还可以包括更多的用户设备的干扰系数。其中,表7示出的参数含义可以参考表2和表5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49]
当ap得到上述表5所示出的全部信息后,可以结合每个信道上用户设备的干扰系数以及ap的干扰系数,确定该信道上的总干扰数值。例如表8示出的。
[0150]
信道总干扰数值
ꢀꢀ
信道1y1=y
0-1
+y
1-1
+

+y
m-1
信道6y6=y
0-6
+y
1-6
+

+y
m-6
信道11y
11
=y
0-11
+y
1-11
+

+y
m-11
其它信道y
others
=y
0-others
+y
1-others
+

+y
m-others
[0151]
表8
[0152]
其中,信道总干扰数值yn的计算方式可以参考公式2,在此不再赘述。
[0153]
当ap确定各信道的总干扰数值yn后,将总干扰数值yn最小的信道作为最佳的工作信道,即第一工作信道,并确定该信道的信道号n。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将yn由小至大进行排序。具体可以参照例如表3示出的一种干扰排序列表,在此不再赘述。
[0154]
s806,接入设备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与该网络设备相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
[0155]
ap在确定第二信道后,可以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与该ap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其中,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与该ap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在一个例子中,第一信道消息可以为信道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信道的信道号,用于告知用户设备将工作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当然,在另一个例子中,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信道消息发送给与该接入设备相连的所有用户设备,或者,与该接入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通信的所有用户设备。
[0156]
在一个例子中,ap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与该ap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可以是发送至与该ap连接的每个用户设备。
[0157]
s807,与接入相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将与接入设备通信的工作信道由第一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0158]
与ap相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在接收到s806中ap发送的第一信道消息后,根据第一信道消息中第二信道的信道号,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或是,根据第一信
道消息中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用户设备的架构(framework)层通过发送切换指令,以便控制硬件层中的基带芯片启动射频开关的切换功能,从而实现天线频率的切换。其中,切换指令中包括第二信道的信道号或是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例如,用户设备根据第一信道消息确定准备切换的信道号或准备切换的中心频点信息,然后用户设备framework层中用于控制信道切换的模块生成切换指令,该切换指令包括准备切换的信道号或准备切换的中心频点信息,并将切换指令发送至物理层中的基带芯片,以便基带芯片根据切换指令控制天线进行信道切换,如切换天线发射无线信号的频段,从而实现信道切换。具体实现过程与现有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59]
在一个例子中,若当前工作信道(即第一信道)与第二信道相同时,确定第二时间阈值。若用户设备并未设置第一时间阈值,则在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用户设备可以检测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其中,第二时间阈值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例如,第二时间阈值可以是第一时间阈值的x倍。其中x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时间阈值系数,x取值可以为大于1的正数。例如,x可以取值为1.5、2或是3等等。当然,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二时间阈值可以为第一时间阈值与时间常数相加得到。例如时间常数可以是任意正数,例如时间常数取值为2、5、6.5或10等等。当然时间常数的单位与第一时间阈值的单位需保持一致。例如毫秒(ms)、秒(s)、分钟(min)或小时(h)等等。若时间常数的单位与第一时间阈值的单位不同,则需要进行单位转换后再进行累加。
[0160]
当然,在另一个例子中,若用户设备设置有第一时间阈值,则可以将第二时间阈值的数值代替第一时间阈值的数值。
[0161]
本技术通过确定第二时间阈值,可以有效避免频繁切换信道,从而避免影响用户使用上体验下降的情况出现。
[0162]
s808,ap将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0163]
在s805中ap确定第一工作信道后,还可以直接执行s808,ap根据确定的第二信道的信道号,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当然,在其它例子中,ap还可以根据确定的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其中,ap将工作信道进行切换的方式与s807中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切换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s808可以在s805之后的任意时刻执行,也就是说,s808与s806、s807之间并不存在执行顺序的先后。
[0164]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s801的步骤中,当某个与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无线网络环境中干扰较为强烈时,可以同时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并得到第一扫描信息。并将第一扫描信息与第一消息同时发送至ap。从而节约了后续ap再向第一用户设备请求进行信道扫描,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将扫描的第一扫描信息发送给ap所占用的时间,并加快ap进行信道切换的过程。
[0165]
通过图8所示的实施例,本技术中ap通知与其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进行信道扫描,并且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扫描的第一扫描信息确定最优的工作信道。然后通知用户设备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最优的工作信道。从而实现了ap快速切换信道,以及保障了切换的信道在网络环境内干扰最小。
[0166]
请参考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切换方法,该方法涉及的网络环境包括一个ap和与该ap相连接的一个用户设备。
[0167]
s901,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消息至ap。其中,第一消息用于请求ap进行信道切换。
[0168]
s902,ap发送第二消息至用户设备。其中,第二消息为ap允许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切换的指示消息。
[0169]
可以理解的是s901与s902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s801、s80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70]
当在一个网络环境中,当ap仅与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连接时,则s901和s902的实现可以例如图10所示。在该环境中用户设备与ap相连接。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会对ap发射的无线信号便产生了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在一些情况下,由于ap与干扰源距离较远,干扰源检测不到ap的存在。因此干扰源在发射干扰信号时无法确定ap所使用的信道,从而导致更高的概率出现同频干扰或是邻频干扰。当用户设备检测到干扰源发送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和/或用户设备检测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网络速度阈值后,用户设备可以主动向ap发送信道切换请求至ap,即发送第一消息。
[0171]
当ap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信道切换请求后,可以发送信道切换响应消息至该用户设备。即发送第二消息,用于表示ap允许用户设备进行信道切换。
[0172]
s903,用户设备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并确定第一扫描信息。
[0173]
s904,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扫描信息至ap。
[0174]
s905,ap根据第一扫描信息和ap在各信道扫描后的第二扫描信息,确定第一工作信道。
[0175]
可以理解的是s903、s904与s905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s803、s804、s805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76]
当在一个网络环境中,当ap仅与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连接时,则s903、s904与s905的实现可以例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在该环境中用户设备在接收到ap送第二消息后,可以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并得到如表1所示出的第一扫描信息。具体可以参考s803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然后用户设备将扫描得到的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ap。在一个例子中,第一扫描信息可以是列表(list)信息。ap接收到第一扫描信息后,可以启动自身设备进行扫描并得到第二扫描信息,例如表2所示,具体可以参考s805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ap通过结合第一扫描信息和第二扫描信息计算得到表3示出的各信道不同设备的干扰系数。然后通过表4和表5的方式计算各信道的总干扰系数以及确定第一工作信道。具体可以参考s805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77]
s906,ap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用户设备。其中,第一信道消息可以包括第二信道的信道号或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信息,以便用户设备根据第一信道消息切换至第二信道。
[0178]
s907,用户设备将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0179]
s908,ap将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0180]
可以理解的是s906、s907与s908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s806、s807、s808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81]
在一个网络环境中,当ap仅与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连接时,则s906、s907和s908的实现可以例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ap在确定第二信道后,将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信道消息。其中,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有第二信道的信道号,例如ch6;或是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有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例如2.437ghz。当用户设备接收到第一信道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第二信道的信道号或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例如将工作信道切换至信道6。当然,ap也需要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在一个例
子中,当用户设备接收到ap发送的第一信道消息后,可以向ap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表示用户设备已经接收到第一信道消息。当ap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消息后,可以执行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当然ap可以在接收到响应消息后立即进行工作信道的切换,当然也可以在接收到响应消息后的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工作信道的切换。其中,一段时间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定的,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在一个例子中,若第二信道与当前工作信道(即第一信道)为同一信道时,则为了避免频繁地发起切换信道请求,用户设备可以确定第二时间阈值,或是将第一时间阈值调整为第二时间阈值,例如将第一时间阈值乘2。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一时间阈值进行任意调整,具体可参考s807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82]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当在一个网络环境中,当ap仅与一个用户设备进行连接时,在s901的步骤中,当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无线网络环境中干扰较为强烈时,可以同时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并得到第一扫描信息。并将第一扫描信息与第一消息同时发送至ap。ap在接收到某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后,可以不再发送第二消息,并同时启动ap自身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得到第二扫描信息。即s901之后跳过s902、s903、s904,直接执行s905。然后结合第一扫描信息和第二扫描信息确定第二信道。
[0183]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9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ap通知与其连接的用户设备进行信道扫描,并且根据该用户设备扫描的第一扫描信息确定最优的工作信道。然后通知用户设备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最优的工作信道。因此ap可以实现在快速切换信道,并保证网络环境内干扰最小。
[0184]
如图1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切换ap与多用户设备交互示意图。
[0185]
本技术提供了另一种信道切换交互方式,该方式与图9的区别在于可以应用于网络环境中ap与多个用户设备之间存在相同或是不同干扰源的场景。在该网络环境中可以存在一个ap、多个用户设备以及至少一个干扰源。其中,多个用户设备同时接入ap,从而连接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其中,干扰源可以是任意形态的ap。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186]
s1301,用户设备1发送第一消息至ap。
[0187]
用户设备1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环境干扰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发送第一消息至ap。
[0188]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设备2可以执行s1301’以及用户设备n可以执行s1301”,s1301’和s1301”的实现过程与s13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89]
同时,上述s1301、s1301’和s1301”中至少一个步骤被执行,即可告知ap进行信道切换,并可以继续执行后续步骤。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1,在此不再赘述。
[0190]
s1302,ap发送第二消息至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

用户设备n。
[0191]
其中,s1302中的ap需要将第二消息发送给与ap相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该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可以为与接入设备通信的部分用户设备或全部用户设备,或者,可以为与接入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信道通信的部分用户设备或全部用户设备。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发送给与ap相连接的每个用户设备,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2,在此不再赘述。
[0192]
在一个例子中,s1301、s1301’和s1301”和s1302的实现可以例如图14所示。可以看出,在该环境中ap与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相连接。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可能与ap发射
的无线信号处于同频信道或者邻频信道。在一些情况下,由于ap与干扰源距离较远,因此干扰源检测不到ap的存在。对于干扰源而言无法知晓ap发射的无线信号所处的信道,导致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所处的信道将会有更大的可能性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处于的信道相重叠,从而造成同频信道或者邻频信道。显然,若ap与干扰源距离较近时,干扰源可以检测到ap所使用的信道,则干扰源在发射干扰信号时可以选择与ap使用的信道无重叠频段的信道,从而避免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ap与干扰源距离较近时,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仍然可能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处于同频信道或者邻频信道。当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与ap发射的无线信号处于同频信道或者邻频信道时,则干扰源会对ap产生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
[0193]
用户设备1可以发送信道切换请求至ap,即发送第一消息。当然,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网络速度阈值,和/或干扰源发送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后,发送信道切换请求至ap。当然在另一个例子中,也可以是用户设备2检测到网络速度小于或等于网络速度阈值,和/或另一个干扰源发送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信号强度阈值,并发送信道切换请求至ap。当ap接收到信道切换请求后,可以发送信道切换响应消息至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表示ap允许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均进行信道切换,例如在接收到信道切换请求之后,立即发送信道切换响应到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
[0194]
s1303,每个接收到第一消息的用户设备均对信道进行扫描。
[0195]
s1304,用户设备1发送第一扫描信息至ap。
[0196]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设备2可以执行s1304’以及用户设备n可以执行s1304”,s1304’和s1304”的实现过程与s1304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97]
s1305,根据多个第一扫描信息和ap扫描的第二扫描信息,确定第二信道。
[0198]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s1303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3、s1304、s1304’和s1304”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4以及s1305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5,在此不再赘述。
[0199]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该网络环境中存在多个用户设备与ap相连接,则s1303至s1305的实现可以例如图15所示。可以看出,在该环境中存在多个用户设备,例如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当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在接收到ap送信道切换响应消息(即第二消息)后,每个用户设备均可以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其中,用户设备1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出的第一扫描信息,具体可以参考s803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对于用户设备2而言,也可以得到如表1相似的第一扫描信息,即用户设备2得到的第一扫描信息可以如
[0200]
表9所示,
[0201][0202]
表9
[0203]
可以理解的是,表9与表4区别在于因用户设备不同导致的各信道扫描的干扰源个数以及信号强度的具体数值存在差异。其含义具体可以参考表4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04]
用户设备1在扫描得到用户设备1的第一扫描信息后将该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ap。同理,用户设备2也在扫描得到用户设备2的第一扫描信息后将该第一扫描信息发送至ap。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1的第一扫描信息可以是list 1信息,用户设备2的第一扫描信息可以是list 2信息。对于ap而言,可以在如图14中接收到信道切换请求后,启动自身设备进行扫描并得到第二扫描信息。可以理解的是ap进行自身扫描信道可以在接收到信道切换请求后的任意时刻进行,本技术不做限定。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扫描信息可以例如表2所示,具体可以参考s805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ap通过结合用户设备1的第一扫描信息、用户设备2的第一扫描信息和第二扫描信息,可以计算得到表10示出的各信道不同设备的干扰系数。其中,表10如下所示。
[0205][0206]
表10
[0207]
当存在多个用户设备时,y
m-n
中的m可以定义为第m个用户设备,例如y
2-n
表示用户设备2扫描的信道n的干扰系数,或是,y
5-n
表示用户设备5扫描的信道n的干扰系数。当然,当m为0时仍然表示为ap,即y
0-n
表示ap扫描的信道n的干扰系数。其中,m为任意整数,其具体取值可以根据实际用户设备的数量进行设定,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
[0208]
可以理解的是,表10可以看做是表5与表7的结合,表10中的各信道上不同设备的干扰系数计算方式可以参考公式1,在此不再赘述。
[0209]
ap在得到表10所示的各信道上各个设备的干扰系数后,总干扰数值yn可以通过公式2计算,并得到如表8示出的不同信道的总干扰数值。具体可以参考前述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10]
ap在确定各信道的总干扰系数后,可以通过s805中的表3的方式确定第二信道,具体可以参考s805中表3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11]
继续回到图13,在s1305之后,还可包括以下步骤:
[0212]
s1306,ap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

用户设备n。
[0213]
在一个例子中,ap可以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

用户设备n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ap可以发送第一信道消息至用户设备1、用户设备2

用户设备n中的每个。
[0214]
s1307,用户设备1将工作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0215]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设备2可以执行s1307’以及用户设备n可以执行s1307”,s1307’和s1307”的实现过程与s1307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216]
s1308,ap将工作信道切换至第二信道。
[0217]
其中,s1306中的ap需要将第一信道消息发送给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其具体过程与s806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同时,s1307、s1307’和s1307”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7以及s1308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s808,在此不再赘述。
[0218]
在一个例子中,若该网络环境中存在多个用户设备,则s1306至s1308的实现可以例如图16所示。可以看出,ap在确定第二信道后,可以向用户设备1和用户设备2发送第一信道消息。其中,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第二信道的信道号,例如ch6;或是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有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例如2.437ghz。当用户设备1接收到第一信道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第二信道的信道号或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例如将工作信道切换至信道6。以及当用户设备2接收到第一信道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信道消息中包含第二信道的信道号或第二信道的中心频点,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例如将工作信道切换至信道6。当然,ap也需要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在一个例子中,当用户设备1或用户设备2接收到ap发送的第一信道消息后,可以向ap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表示用户设备1或用户设备2已经接收到第一信道消息。当ap接收到用户设备1以及用户设备2发送的响应消息后,可以执行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第二信道。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设备为多个时,ap可以在接收到所有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消息后,才进行工作信道的切换。当然ap可以在接收到所有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消息后立即进行工作信道的切换,当然也可以在接收所有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消息后的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工作信道的切换。其中,一段时间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定的,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在一个例子中,若第而信道与当前工作信道(即第一信道)为同一信道时,则为了避免频繁发起切换信道请求,用户设备可以确定第二时间阈值,或是将第一时间阈值调整为第二时间阈值,例如将第一时间阈值乘2。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一时间阈值进行任意调整,具体可参考s907中相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19]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3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ap通知所有与其连接的用户设备进行信道扫描,并且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扫描的第一扫描信息确定最优的工作信道。然后通知每个用户设备将当前工作信道切换为最优的工作信道。由于在确定最优工作信道时参考了每个用户设备的干扰情况,因此可以实现切换的信道在ap所处的网络环境内整体效果最优。
[0220]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s1301、s1301’和s1301”的步骤中,若某个用户设备检测到周围无线网络环境中干扰较为强烈时,可以同时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并得到第一扫描信息。并将第一扫描信息与第一消息同时发送至ap。ap在接收到某个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后,会发送第二消息至一个或多个与该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以便其它用户设备对各信道进行扫描。其中,发送第二消息至一个或多个与该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中包括发送第一消息的第一用户设备。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用户设备已经向ap发送过第一扫描信息,因此,当该用户设备接收到第二消息后,可以不再对各信道进行扫描。从而节约了后续ap再向第一用户设备请求进行信道扫描,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将扫描的第一扫描信息发送给ap所占用的时间,并加快ap进行信道切换的过程。
[0221]
本技术通过用户设备检测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时,发送第一信息给ap。ap在接收到第一信息后会发送响应信息给用户设备。用户设备在接受到响应信息后对
信道进行扫描,并将扫描信息发送至ap。ap根据用户设备的扫描信息以及自身对信道扫描的信息,确定最佳工作信道并进行信道切换。上述方式基于用户设备的不同位置进行综合决策,并实现ap的信道切换。其最佳信道的选择基于所有与该ap相连接的用户设备及ap周边的干扰情况而定的,而非仅仅是ap所在位置周边的无线干扰环境,从而可以真正做到切换至全局最优信道。
[0222]
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p结构示意图。
[0223]
如图17所示,提供了一种ap 1700,该ap 1700可以包括处理器1701、存储器1702、发送器1703、接收器1704以及总线1705。ap 1700中的处理器1701、存储器1702、发送器1703、接收器1704可以通过总线1705建立通信连接。发送器1703用于发送信息;接收器1704用于接收外部信息。
[0224]
处理器1701可以为cpu。
[0225]
存储器17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170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存储器17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0226]
处理器1701,用于与存储器1702耦合,以及读取并执行存储器1702中的指令;当处理器1701运行时执行指令,使得处理器1701还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5和s908,或图13中的s1305和s1308。
[0227]
发送器1703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2和s906,或图13中的s1302和s1306。以及接收器1704用于接收上述图9中的s901和s904中发送的消息,或图13中的s1301、s1301’、s1301”和s1304、s1304’、s1304”中发送的消息。
[0228]
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
[0229]
如图18所示,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1800,该用户设备1800可以包括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2、发送器1803、接收器1804以及总线1805。用户设备1800中的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2、发送器1803、接收器1804可以通过总线1805建立通信连接。发送器1803用于发送信息;接收器1804用于接收外部信息。
[0230]
处理器1801可以为cpu。
[0231]
存储器18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180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存储器18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0232]
处理器1801,用于与存储器1802耦合,以及读取并执行存储器1802中的指令;当处理器1801运行时执行指令,使得处理器1801还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3和s907,或图13中的s1303和s1307、s1307’、s1307”。
[0233]
发送器1803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1和s904,或图13中的s1301、s1301’、s1301”和s1304、s1304’、s1304”。以及接收器1804用于接收上述图9中的s902和s906中发送的消息,或图13中的s1302和s1306中发送的消息。
[0234]
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ap结构示意图。
[0235]
如图19所示,提供了一种ap 1900,该ap 17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1901、接收模块1902以及处理模块1903。
[0236]
其中,发送模块1901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2和s906,或图13中的s1302和s1306。以及接收模块1902用于接收上述图9中的s901和s904中发送的消息,或图13中的s1301、s1301’、s1301”和s1304、s1304’、s1304”中发送的消息。处理模块1903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5和s908,或图13中的s1305和s1308。
[0237]
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
[0238]
如图20所示,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2000,该用户设备20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2001、接收模块2002以及处理模块2003。
[0239]
其中,发送模块2001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1和s904,或图13中的s1301、s1301’、s1301”和s1304、s1304’、s1304”。以及接收模块2002用于接收上述图9中的s902和s906中发送的消息,或图13中的s1302和s1306中发送的消息。处理模块2003用于执行上述图9中的s903和s907,或图13中的s1303和s1307、s1307’、s1307”。
[0240]
本技术通过用户设备发现当前工作信道存在不可接受的干扰时,主动向ap提出信道切换,解决了ap无法自动、及时的将信道切换至最佳工作信道的问题。
[0241]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0242]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处理器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存储介质是非短暂性(英文:non-transitory)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硬盘,固态硬盘,磁带(英文:magnetic tape),软盘(英文:floppy disk),光盘(英文:optical disc)及其任意组合。
[024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