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9614043发布日期:2022-04-13 10:4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家用网络产品智能化的发展,智能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比如投屏业务,人们为了共享屏幕,可以将手机上显示的画面投射到大屏幕电视上。
3.目前常采用的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模式的局域网通信,另一种是点到点(peer-to-peer,p2p)模式的通信。
4.然而,当设备之间选定一种通信方式进行连接后,如果网络中出现拥塞,只能断开当前设备之间的连接,人工重新选择新的通信方式。例如,对于投屏业务,当一开始使用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投屏的时候,如果网络出现拥塞,用户只能断开当前业务,重新选择p2p方式去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可以实现终端设备从一种通信模式到另一种通信模式的快速切换,进一步地,可以避免业务数据因链路切换而导致的传输中断。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该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第一通信参数包括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接入点ap的通信模式和点对点p2p通信模式中一种,第二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和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中另一种;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第二通信参数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7.本技术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在一种通信模式下向对端发送自己在另一种通信模式下通信时的通信参数信息,从而可以实现终端设备从第一种通信模式到第二种通信模式的快速切换。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通信出现拥塞或第一通信模式中的剩余资源小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待发送业务数据所需的传输资源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第一通信参数。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二终端设备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道参数或互联网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一终端设备的mac地址、信道参数
或ip地址。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至少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时的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相应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
12.本技术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通过第一通信模式获得第二通信模式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通信参数信息后,实现了终端设备从第一通信模式到第二通信模式的通信。并且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同时发送第二业务数据,还实现了从第一通信模式转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不断流。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释放。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第一通信参数包括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接入点ap的通信模式和点对点p2p通信模式中一种,第二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和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中另一种;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第二通信参数包括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通过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通信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15.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模块具体用于:在第一通信模式通信出现拥塞或第一通信模式中的剩余资源小于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的第一待发送业务数据所需的传输资源时,接收模块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
16.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二终端设备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道参数或互联网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所属的第一终端设备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ip地址。
17.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至少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时的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所属的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18.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在发送模块上发送第二业务数据。相应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
19.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之后,将第一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释放。
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第一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
21.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
22.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和该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执行如第一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建立p2p连接的过程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6.图4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7.图5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建立p2p连接的过程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9.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投屏业务进行通信链路切换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对本技术所涉及到的相关术语进行说明。
33.1、无线ap
34.无线ap,本质上是一个被无线设备用来连接存在的有线网络的无线中心,在有线网络和无线设备之间传递数据,一个无线ap直接连接一个路由器,然后路由器直接连接到一个调制解调器,这样无线设备就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无线ap主要在中大型场所使用,一个典型的场所一般有很多无线接入点,以保证网络的覆盖范围。比如说一个中等大小的办公室,办公室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一些平板电脑,台式电脑使用以太网线连接到路由器,为了使使用无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连接网络,办公室可以使用无线ap,这些无线ap可以被放置在关键地方,每个无线ap用以太网网线连接到路由器,一旦连接成功,每个无线ap都会发出无线信号,这样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就可以无线加入网络,与此同时,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到了同一个网络。
35.2、点对点连接
36.p2p连接又称为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发还是服务提供方,分布在网络边缘各端系统中的应用进程是对等的,被称为对等方。对等方相互之间直接通信,每个对等方既是服务的请求者,又是服务的请求者。例如,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
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p2p连接的本质是去中心化,也就是服务分散型的,因为服务器不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服务器计算机中,而是分散在大量对等计算机中,这些计算机并不为服务提供商所有。此外,p2p连接的最突出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可扩展性。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对等方,不仅增加的是服务的请求者,同时增加了服务的提供者,系统性能不会因为规模的增大而降低。
37.3、实时流传输协议
38.实时流传输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为互联网协议体系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控制实时数据的发送。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实时传输协议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之上,它使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或者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完成数据传输。
39.使用rtsp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即rtsp可以是双向的。因为rtsp可以是双向的,所以在使用时,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rtsp主要运用在控制声音或影像的多媒体串流协议,并允许同时多个串流需求控制,传输时所用的网络通讯协定,并不在其定义的范围内。
40.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10、终端设备120和ap 130。
41.其中,终端设备110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设备120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智能打印机等。
42.终端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110可以通过基于ap 130的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120通信。又如,终端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p2p通信模式通信。
43.下面以终端设备110是手机、终端设备120是智能电视为例,对终端设备110通过基于ap 130的通信模式与终端设备120通信进行举例说明。例如,那么手机和智能电视首先必须具有无线功能(物理网卡或者芯片),并且手机和智能电视都需要连接同一个无线路由器,也就是说需要发起业务请求的手机和接收业务信息的智能电视在同一个局域网之中,即手机和智能电视的ip地址在同一个网段。举个例子,比如手机和智能电视之间的投屏业务,现在的智能电视均集成了微型、轻量化的影音系统,只需把智能电视和手机接入同一个无线网络,然后在电视机的设置页面打开投屏功能,操作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路由器将会负责将手机发送的数据进行转发,将相关的业务信息转发给智能电视端,此时手机和电视机显示着一模一样的画面。
44.下面对终端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通过p2p通信模式通信进行举例说明。该通信模式下,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无需借助路由器的支持,直接通过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p2p功能进行连接。例如对于终端设备110是智能手机和终端设备120是智能电视之间的通信,一台支持p2p的智能手机可直接连接上一台支持p2p的智能电视,智能手机随后将自己的屏幕,或者媒体资源传送给智能电视去显示或播放。
45.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目前,终端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之间选定一种通信模式后,如果某时刻业务较多出现拥塞现象或者某时刻一个新的业务将会导致业务之间的拥塞,此时只能断开当前业务重新进行连接。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恢复业务传输时,业务传输的
恢复时间较长。例如手机投屏可以基于无线ap模式进行通信,也可以基于p2p模式进行通信。但是已经建立好通信连接开始传输流的时候,不支持从p2p切换到无线ap,或者从无线ap切换到p2p,如果网络中出现拥塞,只能断开业务重新进行连接。
46.作为一种示例,在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下如果网络出现拥塞,则需要断开当前的连接,重新选择p2p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建立p2p连接的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终端设备若要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p2p通信,需要经过p2p的扫描(图中未示出)、资源调配发现(provision discovery,pd)、组所有端(group owner,go)协商、wifi保护设置(wifi protected setup,wps)认证和组建立等过程。
47.其中,pd包括pd请求消息和pd响应消息的传输,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双方使用的wifi简单的配置(wifi simple configuration,wsc)方法;go协商包括gon请求消息和gon响应消息的至少一次传输,以协商go设备决定的信道等参数;p2p的go协商成功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连接,例如,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nl80211_cmd_new_staion消息;wps认证包括扩展认证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eap)请求消息、eap响应消息、wsc/start消息、wsc_msg:m1消息、wsc_msg:m2消息和/或wsc_done消息的传输;wps认证成功之后,p2p组建立开始;如果eap失败表示扩展认证失败、即p2p连接建立失败;则断开连接,重新开始连接,例如,重新发送nl80211_cmd_new_staion,然后进行四步握手,该四步握手是p2p连接建立前必须经过的步骤,以校验对方的秘钥是否正确,四步握手成功后,组握手ap-sta即连接成功。
48.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见相关技术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由图2所示流程可知,第一终端设备断开wifi接连,重新进行p2p连接,需要执行很多相关流程,会造成较大的时延。例如p2p的扫描过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49.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和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终端设备在当前的通信模式下向对端发送自己通过另一种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以节省终端设备断开当前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之后重新搜索对端以获知对端通信参数的通信时间,从而可以减小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时延。
50.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51.s301、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第一通信参数包括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接入点ap的通信模式和点对点p2p通信模式中一种,第二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和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中另一种。
52.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表示发起业务的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以表示接收业务的设备,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发起投屏业务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发送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是接收投屏业务的智能电视、台式电脑等接收端设备。
53.作为一种示例,第一终端设备的一种示例为终端设备110,第二终端设备的一种示例为终端设备120。
54.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表示发起业务的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表示接收业务的设备,例如,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是发起投屏业务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发送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接收投屏业务的智能电视、台式电脑等接收端设备。
55.作为一种示例,第一终端设备为终端设备120,第二终端设备为终端设备110。
5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模式表示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正在进行通信的模式,第二通信模式表示期望的通信模式。
57.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一通信参数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的信息,比如第一通信参数可以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的网络状况信息。由于不论是第一通信模式还是第二通信模式,发起业务的设备和接收业务的设备是不变的,因此,第一通信参数同样表示作为第二通信模式的接收端的信息。
5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通信模式为ap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ap模式通信时的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信息。
59.作为一个示例,当第二通信模式为基于p2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二终端设备的媒体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地址、信道参数或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一终端设备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ip地址。
60.作为一种示例,信道参数可以包括:2.4吉赫(2.4ghz)或者5吉赫(5ghz)频段内的信道。例如2.4ghz频段的可用信道有3个,其特性是频段窄、速率低、干扰大;而5ghz频段目前可用的信道有13个。
6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为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p2p模式通信时的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信息。p2p通信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连接、比特流(bit torrent,bt)下载或无线直连等方式。
62.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二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可以至少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时的ip地址。
63.应注意,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主动或者根据ap的当前状态周期性地或者非周期性的更新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
64.s302、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所述第二通信参数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时的通信参数。
65.本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的第二通信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信息,比如第二通信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网络状况信息。
6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时,第二通信参数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ap模式通信时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当前信息。
67.例如,当第二通信模式为基于p2p的通信模式时,第二通信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6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为ap的通信模式时,第二通信参数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p2p模式通信时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当前信息。
69.例如,第二通信模式为ap的通信模式时,第二通信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70.应注意,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主动或者根据ap的当前状态周期性地或者非周期性的更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通信参数。
71.s3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7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根据通过基于ap模式的通信链路接收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和通过ap的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发送的第二通信参数,在p2p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上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7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根据通过p2p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接收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和通过p2p模式的通信链路发送的第二通信参数信息,在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上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74.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通过第一通信模式获得第一通信模式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通信参数信息,实现了终端设备从第一通信模式到第二通信模式的通信。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在第一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相关参数是从第一通信模式直接获得的,因此避免了第一通信模式到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导致的时延甚至网络断开,实现了快速通信。
75.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通信出现拥塞或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中的剩余资源小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待发送业务数据所需的传输资源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第一通信参数。
76.本实施例中的拥塞是指正在传输的业务数据的资源需求超过了当前通信模式下的通信链路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在计算机网络中,链路容量,交换节点中的缓存和处理机等都是网络的资源,拥塞的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发送端吞吐量下降,分组的时延增加等等。举个例子,假设网络是100m带宽,发送端有好几台终端设备且都需要发送数据给接收方,如果发送方同时使用网络上的资源加起来超过了链路所能承载的100m带宽,此时就会出现拥塞,甚至导致路由器死锁。
77.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动态读取网卡上的状态,从而查看当前业务的拥塞情况。其中,动态读取可以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读取,比如说,可以每隔2分钟去读取网卡的状态。
78.在另一种可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动态感知新的业务,比如启动新业务前,预判该业务和已有业务是否存在拥塞冲突。比如说,网络当前已经用了50%的带宽资源,当一个新的业务需要加载时,例如投屏业务需要50m带宽,当投屏业务加载进来后,网络资源超过了95%,此时就可以说投屏业务与已有的业务存在拥塞冲突。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方式来判断是否存在拥塞冲突。
79.图4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80.s401、第一终端设备通过ap的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第一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二终端设备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ip地址。
81.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参数还可以包括状态,比如可以包括wsc配置方法,或者是当前第二终端设备是临时组还是永久组。
82.本实施例中,由于不论是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第一通信模式还是p2p通信模式的第二通信模式,发送端和接收端是不变的,因此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接收的第二终端设备的信息,表示在p2p通信模式的第二通信模式中的接收端的信息。
83.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终端设备判断第一通信模式出现拥塞或第一通信模式上的剩余资源小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待发送业务所需的传输资源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一个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告知第二终端设备将其目前的网络状况返回给第一终端设备,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第一通信模式将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转给与其通信连接的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响应第一终端设备的请求,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一终端设备返回一个检测报告,该检测报告可以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的mac地址,ip地址或者当前的信道信息参数。比如信道信息可以包括工作频率,信道质量等等。
84.s402、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作为发送端时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ip地址。
85.同步骤s401一样,由于不论是基于ap通信模式的第一通信模式还是p2p通信模式的第二通信模式,发送端和接收端是不变的,因此第一终端设备通过ap的通信模式发送的第二通信参数,表示在p2p通信模式中的发送端的信息。
86.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当第一终端设备判断第一通信模式出现拥塞或第一通信模式上的剩余资源小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待发送业务所需的传输资源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二终端设备告知第一终端设备目前的网络状况,该报告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mac地址,ip地址或者当前的信道信息参数。比如信道信息可以包括工作频率,信道质量等等。
87.s4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p2p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88.本实施例中,步骤s403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89.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获得p2p通信模式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通信参数信息,实现了终端设备从ap的通信模式到p2p通信模式的通信。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在p2p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相关参数是从第一通信模式直接获得的,因此避免了基于ap的通信模式到p2p通信模式的切换导致的时延甚至网络断开,实现了从ap通信模式到p2p通信模式的快速通信。
90.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基于ap模式的通信链路获得第二终端设备作为组客
户端(group client,gc)的mac、状态、信道等信息,第二终端设备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获得第一终端设备作为go的mac、状态、信道等信息,即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已经由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获得到对端设备的通信参数信息。
91.图5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建立p2p连接的过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下,第二终端设备将自己作为p2p通信模式下的gc的mac地址、状态或者信道等信息,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传输给第一终端设备,如图5中的步骤s501所示。第一终端设备将自己作为p2p通信模式下的gc的mac地址、状态或者信道等信息,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传输给第二终端设备,如图5中的步骤s502所示。p2p通信模式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当前的信息,开始p2p组建立,然后通过四步握手确认连接。
92.由图5所示的实施例可知,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跳过传统的p2p通信模式所需的扫描、go协商和wps认证阶段,直接根据已知的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建立p2p的通信模式,从而可以快速实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93.图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94.s601、第一终端设备通过p2p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所述第一通信参数至少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时的ip地址。
95.s602、第一终端设备通过p2p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所述第二通信参数至少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作为发送端时的ip地址。
96.s6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
97.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601~s602类似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s402。由于不论是p2p通信模式还是基于ap的通信模式,发送端和接收端是不变的,因此第一终端设备通过p2p通信模式接收的第二终端设备的信息,表示在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中的接收端的信息。第一终端设备通过p2p的通信模式发送第二通信参数,表示在基于ap的通信模式中的发送端的信息。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603可以参考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303,此处不再赘述。
98.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通过p2p的通信模式获得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通信参数信息,实现了终端设备从p2p通信模式的通信到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通信。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在基于ap的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相关参数是从第一通信模式直接获得的,因此避免了p2p通信模式到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切换导致的时延甚至网络断开,实现了从p2p通信模式到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快速通信。
99.在以上各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相应地,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
100.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同时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的业务数据。第二业务的业务数据称为第二业务数据。这样可以保证第二业务数据的传输可靠性。
101.由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实际上是某一个业务之间的通信,因此,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进行通信之前,需要通知第二业务第二通信模式建立成功,然后通过第二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相应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实现第二业务在第二通信模式的通信。
102.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之后,还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通信模式释放。
10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案中,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二通信模式进行通信后,第二通信模式会将切换完成的信息通知第一通信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在接收到第二通信模式的通知后,第一通信模式断开当前的连接。
104.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手机投屏业务从基于ap的通信模式切换到p2p通信模式进行举例说明。再此说明,本技术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在不同的业务操作上,包括但不限于投屏业务。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投屏端可以是包括有内置式或者外置式无线网卡的移动设备,从而使被投屏端与投屏端进行通信连接,进一步实现投屏端与被投屏端之间的投屏。其中,被投屏端可以是智能电视、台式电脑等。当被投屏端与投屏端建立连接后,投屏端就可以打开相应的媒体文件。
105.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投屏业务进行通信链路切换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中基础互联模块可以认为是终端设备的管理模块,主要用做业务的发现和连接。系统服务进程可以认为是安卓架构图里面的描述(比如应用层、framework层、运行时库或者内核)。图7所示的投屏业务模块首先感知到拥塞或者预判该业务的部署将会与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上已有的业务出现拥塞冲突;通过ap链路获得第一终端设备作为发送端(go)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者ip信息,通过ap链路获得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gc)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者ip信息,第一终端设备作为发送端(go)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者ip信息可以称为第一通信参数,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gc)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者ip信息可以称为第二通信参数;然后发送端可以跳过传统的p2p的协商过程,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进行p2p协商,建立p2p通信模式的第二通信模式。
106.由于进行通信的主要是投屏业务模块,因此通知投屏业务模块p2p通信模式已经建立成功,此时,投屏业务模块基于p2p通信模式建立rtsp通路,进行投屏业务的参数的协商,当rtsp建立成功后,在p2p通信模式上开始发送业务流,同时通过rtsp协议,通知被投屏端此发送流为主业务流并发送m4 req进行切换,m4 req可以理解为set_parameter,例如rtsp协议中的一个协商报文。此时,被投屏端同时收到来自于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业务流和p2p通信模式的的业务流,被投屏端解析p2p通信模式成功后,开始只解码p2p通信模式的业务流,此时告知基础互联模块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并通过rtsp告知基于ap的通信模式的业务流关闭。
107.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通过第一通信模式获得第二通信模式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通信参数信息后,实现了终端设备从第一通信模式到第二通信模式的通信。并且在通知第二业务第二通信模式建立成功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同时发送第二业务数据,因此除了实现了在从第一通信模式到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快速通信,还实现了从第一通信模式转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之间的不断流。
10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是上述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任意结合来实施,对此不做限定。
109.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操作和步骤也可以由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10.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的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前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
111.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800包括:接收模块801、发送模块802和通信模块803。其中,接收模块801用于通过第一通信模式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发送模块802,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通信参数;通信模块803用于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112.作为一种示例,接收模块801可以用于执行图3至图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中的接收步骤。例如,接收模块801用于执行s301。
113.作为另一种示例,发送模块802可以用于执行图3至图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中的接收步骤。例如,发送模块802用于执行s301。
1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通信模式通信出现拥塞或第一通信模式中的剩余资源小于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的第一待发送业务数据所需的传输资源时,接收模块801接收来自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参数。
1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模式为基于ap的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第二终端设备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道参数或互联网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参数: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所属的第一终端设备的mac地址、信道参数或ip地址。
1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模式为p2p通信模式时,第一通信参数至少包括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时的ip地址,第二通信参数包括通信模式的切换装置所属的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1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803具体用于: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第二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在发送模块802上发送第二业务数据。相应地,发送模块802还用于:通过第一通信模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
1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803还用于:在根据第一通信参数和第二通信参数,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之后,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通信链路释放。
119.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前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
120.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900包括:存储器901、处理器902和通信接口903。
121.可选的,存储器901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存储器90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便携式只读存储器。
122.作为一种示例,存储器901可以存储有s401中的第二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的mac地址等信息。
123.可选的,处理器902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
组合。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124.作为一种示例,处理器902可以用于读取上述存储器901中存储的程序,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方案。
125.可选的,通信接口903用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作为一种示例,通信接口903可以用于执行图3至图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通信模式的切换方法中的通信步骤。
126.作为一种示例,通信接口903用于执行s303。
12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12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12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130.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131.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13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3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