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297677发布日期:2021-03-17 00:4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及延迟定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信号传输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光纤进行信号传输时与电信号传输一样,也存在传输延迟问题,在一般的传输系统中对信号传输延迟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重要通讯系统中要求收发分置,站点间距不小于50公里,属长距离光纤信号传输,且该系统对信号传输时延要求很高,偏差不超过20ns,如果超出,则会导致收发波束错乱,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须将收发站点的传输延迟精确测量出来,提供给主机由主机进行时序修正。

光时域反射技术工作原理类似于雷达,光时域反射仪对光纤链路发出脉冲信号,信号在光纤链路中遇到连接器、接合点、断点、或其它类似事件时产生散射和反射。其中反射信号返回到发射端,光时域反射仪测算返回信号与发射信号的时间差,并重复进行,然后将结果进行平均并以轨迹的形式显示出来,这个轨迹就描绘了整段光纤链路的时延以及距离信息;其中距离信息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d=c×t/2η

其中: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t是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总时延;

η是被测光纤折射率(一般由光纤生产商来标明)。

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通过光时域反射技术,其主要用于光缆线路工程施工或光缆线路维护工作中,存在技术复杂、体积大,不能在线监测、不满足特殊通讯环境使用要求的问题。

采用光时域反射技术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体积过大,不能便携式应用;

(2)不能实现连续在线测试功能。

(3)测量精度不够,不能满足系统要求。

(4)环境适应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体积小巧、能在线测试、测量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的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由本地单元、远程单元组成;

被测光纤链路处于本地单元与远程单元之间;

本地单元位于系统中心主机端,包括本地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和本地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

光脉冲发射装置是计时信号的起始点;

光脉冲发射装置包括:脉冲发生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器;;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放大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微控制器和通讯电路;

远程单元位于分系统端;

远程单元包括远程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和远程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波分复合器、探测器、脉冲放大电路、脉冲整形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和激光器和波分复合器。

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本地单元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激励脉冲提供给激光发射电路,同时提供给数字转换电路,作为启动计时信号;

发射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传输光纤,传输到远程单元后,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远程单元接收端;

远程单元接收端接收信号,由远程单元电光转换电路转换成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再次耦合进传输光纤,返回本地单元;

本地单元接收电路完成光电转换后,触发微控制器中断,微控制器给出停止信号,时间间隔测量完成;

微控制器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转换结果读出,通过通讯接口将测量结果输出给系统主机。

所述远程单元完成光脉冲信号的接收和回传工作;

远程单元接收到光脉冲信号后,首先转换成电信号,该电信号经差分放大并转换成单端信号,单端信号经放大、整形后送给窄脉冲产生电路,用于触发恢复窄脉冲信号,窄脉冲信号经放大整形后由转换芯片完成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再由高速激光驱动芯片完成光脉冲的发射回传。

脉冲发生电路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方法产生;

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四个三极管,四个三极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电路中包括四个调节电阻,四个调节电阻分别为: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第四调节电阻rc4;

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和第四调节电阻rc4的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用于调节四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三极管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第一调节电阻rc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调节电阻rc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调节电阻rc3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调节电阻rc4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相连接;

包括四个跨接电阻,四个跨接电阻分别为第一跨接电阻rce1、第二跨接电阻rce2、

第三跨接电阻rce3和第四跨接电阻rce4;

第一跨接电阻rce1跨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二跨接电阻rce2跨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三跨接电阻rce3跨接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四跨接电阻rce4跨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包括四个接地电阻,四个接地电阻分别为第一接地电阻re1、第二接地电阻re2、第三接地电阻re3、第四接地电阻re4;

第一接地电阻re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一跨接电阻rce1连接;

第一接地电阻re1另一端接地;

第二接地电阻re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二跨接电阻rce2连接;

第二接地电阻re2另一端接地;

第三接地电阻re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三跨接电阻rce3连接;

第三接地电阻re3另一端接地;

第四接地电阻re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四跨接电阻rce4连接;

第四接地电阻re4另一端接地;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第四储能电容c4;

第一储能电容c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储能电容c2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储能电容c3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储能电容c4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

电阻rc、rce、re构成各三极管的直流回路,上部四个电容c1-c4为储能电容。

包括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分别为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和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

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负载电阻rl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

电阻rc1下端与q1集电极相连,rc2下端与q2集电极相连,rc3下端与q3集电极相连,rc4下端与q4集电极相连;

rc1、rc2、rc3、rc4上端同时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

储能电容c1左端与地连接,右端与q1集电极相连;

c2左端与q1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2集电极相连;

c3左端与q2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3集电极相连;

c4左端与q3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4集电极相连;

耦合电容ci1上端与q1基极相连,ci2上端与q2基极相连,ci3上端与q3基极相连,ci4上端与q4基极相连;

ci1、ci2、ci3、ci4下端同时与vi信号输入端相连;

电阻rce1左端与q1基极相连,右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ce2左端与q2基极相连,右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ce3左端与q3基极相连,右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ce4左端与q4基极相连,右端与q4发射极连接;

电阻re1上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e2上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e3上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e4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

re1、re2、re3、re4下端均接地;

负载电阻rl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下端接地。

当触发脉冲信号vi通过四个耦合电容ci同时耦合进四个三极管基极时,四个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四个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雪崩区的雪崩倍增效应,结合并行充电串行放电来实现;

电路中上端四个电阻用于调节各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管子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当各三极管基极同时加载触发脉冲信号后,各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各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

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返回脉冲信号采用精确恢复方法;

返回脉冲信号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

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一端并联后与输入信号vin相连接;

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一电容c11相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接地;

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3一端和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相连接;

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与第十一电容c11一端、电阻r14一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接;

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信号vin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由电阻r11、r12分压衰减后,经耦合电容c11耦合至比较器u的in-端(p2),即信号v1;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输出至比较器u的in+端(p3),即信号v2;电阻r13用于调节比较器u输入端偏置电压;电阻r15与电容c11组成延迟网络;电阻r12在承担分压功能的同时作为u的p2端阻抗匹配电阻,电阻r14为u的p3端阻抗匹配电阻。

电阻r1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阻r2下端及电容c1左端同时相连,电容c1右端、电阻r3下端与比较器u的p2端同时相连,电阻r3上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电阻r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容c、电阻r4上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电容c、电阻r4下端均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返回脉冲信号是通过设置定比例时点比较器实现,信号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过衰减变小,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分别送入电压比较器的正、负输入端;

比较器的转态发生于正、负输入端信号相对大小改变的时刻,转态时点不受输入信号幅度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于输入信号达到某一固定高度比例时发生;

设vin=g(t),则v1=f×g(t),v2=g(t-tdd),其中f为衰减率,tdd为rc延时单元的延迟时间;

v2-v1=g(t-tdd)-f×g(t),当比较器处于临界状态时,即v2-v1=0时为比较器转态时刻;

由于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极短,且接近线性,故在vin信号上升阶段可设vin=a×t,a为斜率常数,由下式可求得临界t值:

当比例(l1/l2或h1/h2)确定后,则恢复脉冲的前沿就被固定,且与输入信号vin的幅度无关。

所述时间数字转换电路采用时差数字转换方法;

所述时差数字转换方法为:通过计算起始、终止信号的时延,从而得到被测光路传输延迟;

以信号通过内部门电路的传输延时来进行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

测量过程中,通过计算出开始信号和结束信号之间所经过的逻辑门的个数,从而精确的计算出start信号与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由start信号触发而开始,接收到stop信号而停止;

由粗值计数器的计数值计算出start信号和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中,门电路的延时时间受到电源电压、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重复性;

在每次测量前,利用微控制器对电源电压、环境温度进行采集,然后测量一个已知的时间间隔,测量完成后修订补偿参数,利用该补偿参数对后续测量结果进行补偿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本装置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技术、返回脉冲信号精确恢复技术、时差数字转换技术、一体化壳体设计技术等多种设计思想构建完成,实现高精度、小型化、便捷式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测量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在光接口上采用fc插拔式结构,插拔方便而且不会出错,平时不用时可将fc光纤连接器取下;该装置在电信号及电源接口上均采用标准usb接口形式,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本地单元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远程单元工作原理框图;

图3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图

图4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比例比较电路图;

图5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定比例信号示意图;

图6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绝对时间测量系统框架;

图7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本地单元壳体效果图;

图8是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的远程单元壳体效果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图中:

11、本地单元盖板12、本地单元通信口

13、本地单元壳体14、本地单元光口

21、远程单元盖板

23、远程单元壳体

24、远程单元光口

25、远程单元电源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1-8可知,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

由本地单元、远程单元组成;

被测光纤链路处于本地单元与远程单元之间;

本地单元位于系统中心主机端,包括本地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和本地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

光脉冲发射装置是计时信号的起始点;

光脉冲发射装置包括:脉冲发生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器;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放大电路、脉冲触发电路、脉冲整形电路、时间数字转换电路、微控制器和通讯电路;

远程单元位于分系统端;

远程单元包括远程单元光脉冲接收装置和远程单元光脉冲发射装置;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波分复合器、探测器、脉冲放大电路、脉冲整形电路和脉冲发生电路;

光脉冲接收装置包括:脉冲整形电路、激光驱动电路和激光器和波分复合器。

一种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方法,本地单元脉冲发生电路产生激励脉冲提供给激光发射电路,同时提供给数字转换电路,作为启动计时信号;

发射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传输光纤,传输到远程单元后,经波分复用器耦合进远程单元接收端;

远程单元接收端接收信号,由远程单元电光转换电路转换成光信号,经波分复用器再次耦合进传输光纤,返回本地单元;

本地单元接收电路完成光电转换后,触发微控制器中断,微控制器给出停止信号,时间间隔测量完成;

微控制器将时间数字转换电路的转换结果读出,通过通讯接口将测量结果输出给系统主机。

所述远程单元完成光脉冲信号的接收和回传工作;

远程单元接收到光脉冲信号后,首先转换成电信号,该电信号经差分放大并转换成单端信号,单端信号经放大、整形后送给窄脉冲产生电路,用于触发恢复窄脉冲信号,窄脉冲信号经放大整形后由转换芯片完成单端到差分的转换,再由高速激光驱动芯片完成光脉冲的发射回传。

脉冲发生电路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方法产生;

脉冲发生电路包括四个三极管,四个三极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电路中包括四个调节电阻,四个调节电阻分别为: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第四调节电阻rc4;

第一调节电阻rc1、第二调节电阻rc2、第三调节电阻rc3和第四调节电阻rc4的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用于调节四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三极管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第一调节电阻rc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调节电阻rc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调节电阻rc3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调节电阻rc4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相连接;

包括四个跨接电阻,四个跨接电阻分别为第一跨接电阻rce1、第二跨接电阻rce2、

第三跨接电阻rce3和第四跨接电阻rce4;

第一跨接电阻rce1跨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二跨接电阻rce2跨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三跨接电阻rce3跨接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第四跨接电阻rce4跨接在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包括四个接地电阻,四个接地电阻分别为第一接地电阻re1、第二接地电阻re2、第三接地电阻re3、第四接地电阻re4;

第一接地电阻re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一跨接电阻rce1连接;

第一接地电阻re1另一端接地;

第二接地电阻re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二跨接电阻rce2连接;

第二接地电阻re2另一端接地;

第三接地电阻re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三跨接电阻rce3连接;

第三接地电阻re3另一端接地;

第四接地电阻re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并同时与第四跨接电阻rce4连接;

第四接地电阻re4另一端接地;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和第四储能电容c4;

包括四个储能电容,四个储能电容分别为第一储能电容c1、第二储能电容c2、第三储能电容c3、第四储能电容c4;

第一储能电容c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二储能电容c2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三储能电容c3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接;

第四储能电容c4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

电阻rc、rce、re构成各三极管的直流回路,上部四个电容c1-c4为储能电容。

包括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四个信号耦合电容分别为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和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

第一信号耦合电容ci1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二信号耦合电容ci2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三信号耦合电容ci3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第四信号耦合电容ci4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输入信号vi相连接;

负载电阻rl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

电阻rc1下端与q1集电极相连,rc2下端与q2集电极相连,rc3下端与q3集电极相连,rc4下端与q4集电极相连;

rc1、rc2、rc3、rc4上端同时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

储能电容c1左端与地连接,右端与q1集电极相连;

c2左端与q1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2集电极相连;

c3左端与q2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3集电极相连;

c4左端与q3发射极连接,右端与q4集电极相连;

耦合电容ci1上端与q1基极相连,ci2上端与q2基极相连,ci3上端与q3基极相连,ci4上端与q4基极相连;

ci1、ci2、ci3、ci4下端同时与vi信号输入端相连;

电阻rce1左端与q1基极相连,右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ce2左端与q2基极相连,右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ce3左端与q3基极相连,右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ce4左端与q4基极相连,右端与q4发射极连接;

电阻re1上端与q1发射极连接;

re2上端与q2发射极连接;

re3上端与q3发射极连接;

re4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

re1、re2、re3、re4下端均接地;

负载电阻rl上端与q4发射极连接,下端接地。

当触发脉冲信号vi通过四个耦合电容ci同时耦合进四个三极管基极时,四个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四个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高精度窄脉冲产生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工作在雪崩区的雪崩倍增效应,结合并行充电串行放电来实现;

电路中上端四个电阻用于调节各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使每个管子都偏置在临界雪崩状态;

当各三极管基极同时加载触发脉冲信号后,各三极管基极电流增加使得工作点发生变化,引起各三极管同时雪崩击穿,产生极速增加的雪崩电流,各储能电容c所储存的电荷迅速通过q1、q2、q3、q4和负载电阻rl放电,在负载电阻rl上形成一个正极性的窄脉冲;

由于整个电路的引线电感和三极管内部分布电容的存在,使得雪崩电流逐渐增大,增大的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前沿,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电容c上的电荷越来越小,放电电流越来越小,此电流形成输出脉冲的后沿。

返回脉冲信号采用精确恢复方法;

返回脉冲信号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

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五电阻r15一端并联后与输入信号vin相连接;

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一电容c11相连接;

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接地;

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3一端和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参考电压vref相连接;

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与第十一电容c11一端、电阻r14一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接;

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相连;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信号vin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由电阻r11、r12分压衰减后,经耦合电容c11耦合至比较器u的in-端(p2),即信号v1;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输出至比较器u的in+端(p3),即信号v2;电阻r13用于调节比较器u输入端偏置电压;电阻r15与电容c11组成延迟网络;电阻r12在承担分压功能的同时作为u的p2端阻抗匹配电阻,电阻r14为u的p3端阻抗匹配电阻。

电阻r1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阻r2下端及电容c1左端同时相连,电容c1右端、电阻r3下端与比较器u的p2端同时相连,电阻r3上端与参考电压vref连接;电阻r左端与输入信号vin相连,右端与电容c、电阻r4上端及比较器u的p3端同时相连,电容c、电阻r4下端均接地。

比较器u的p2端为信号输入负向端,p3端为信号输入正向端,p4端为接地端,p6端为比较信号输出端,p7端为电源端。

返回脉冲信号是通过设置定比例时点比较器实现,信号输入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过衰减变小,另一路则不经衰减,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分别送入电压比较器的正、负输入端;

比较器的转态发生于正、负输入端信号相对大小改变的时刻,转态时点不受输入信号幅度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于输入信号达到某一固定高度比例时发生;

设vin=g(t),则v1=f×g(t),v2=g(t-tdd),其中f为衰减率,tdd为rc延时单元的延迟时间;

v2-v1=g(t-tdd)-f×g(t),当比较器处于临界状态时,即v2-v1=0时为比较器转态时刻;

由于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极短,且接近线性,故在vin信号上升阶段可设vin=a×t,a为斜率常数,由下式可求得临界t值:

当比例(l1/l2或h1/h2)确定后,则恢复脉冲的前沿就被固定,且与输入信号vin的幅度无关。

所述时间数字转换电路采用时差数字转换方法;

所述时差数字转换方法为:通过计算起始、终止信号的时延,从而得到被测光路传输延迟;

以信号通过内部门电路的传输延时来进行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

测量过程中,通过计算出开始信号和结束信号之间所经过的逻辑门的个数,从而精确的计算出start信号与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由start信号触发而开始,接收到stop信号而停止;

由粗值计数器的计数值计算出start信号和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测量中,门电路的延时时间受到电源电压、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重复性;

在每次测量前,利用微控制器对电源电压、环境温度进行采集,然后测量一个已知的时间间隔,测量完成后修订补偿参数,利用该补偿参数对后续测量结果进行补偿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本装置采用高精度窄脉冲产生技术、返回脉冲信号精确恢复技术、时差数字转换技术、一体化壳体设计技术等多种设计思想构建完成,实现高精度、小型化、便捷式光纤传输延迟定位测量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高精度光纤传输延迟定位装置,在光接口上采用fc插拔式结构,插拔方便而且不会出错,平时不用时可将fc光纤连接器取下;该装置在电信号及电源接口上均采用标准usb接口形式,使用便捷。

本产品采用全金属结构,力学性能、散热性能好,包含本地和远程两个单元,结构紧凑,体积小巧,同时进行了军品级环境性能设计,环境适应性好,整个壳体通过铣切加工而成,美观、精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