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6898发布日期:2021-01-29 17:3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麦克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配戴式麦克风使用的都是单一麦克,在收音的过程中,将佩戴者的声音和周边的声音一起采样,在周围环境比较嘈杂或是佩戴者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无法区别佩戴者的声音和周围其他人的声音,也无法很好的从噪音环境中辨别出佩戴者的声音,也无法消减周围噪音,所以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来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以解决其无法消减周围噪音和除佩戴者以外其他人声音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包括
[0005]
颈圈,所述颈圈双侧通过固定螺丝与螺丝盖片连接有麦臂,所述麦臂上侧设有上盖片,所述麦臂下侧设有下盖片,所述麦臂端部通过防震垫片连接有咪臂,所述咪臂外侧设有咪臂盖,所述颈圈内嵌有信号线,所述信号线右侧设有麦克风信号线,所述麦克风信号线外端部设有麦克插头,所述麦克风信号线右侧端部设有右侧信号线,所述右侧信号线通过接线电路板连接有右侧咪头,所述麦克风信号线左侧端部设有左侧信号线,所述左侧信号线通过接线电路板连接有左侧咪头。
[0006]
优选的,所述麦克插头的大小为3.5mm。
[0007]
优选的,所述麦克风信号线为四芯缠绕式屏蔽线,其中两芯连接左侧咪头,另外两芯连接右侧咪头。
[0008]
优选的,所述颈圈采用软胶材质制成。
[0009]
优选的,所述信号线连接左侧咪头和右侧咪头。
[0010]
优选的,所述麦臂位于佩戴者颈部两侧。
[0011]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将单一的收音咪头改为双侧收音咪头,将两个麦克咪头安装在颈挂式颈圈两侧,每侧每个咪头连接两芯的电线,将两侧的麦克接线同时连接到3.5mm麦克接口,由于两个麦克分别位于佩戴者的头颈两边边,麦克之间形成一定距离,达到声波约束的效果,在收音的时候,将佩戴者以外的音源约束并消减,达到消除周围噪音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中:1-麦克风信号线,2-麦臂,3-颈圈,4-麦克插头,5-信号线,6-咪臂盖,7-咪臂,8-左侧咪头,9-右侧咪头,10-防震垫片,11-上盖片,12-下盖片,13-固定螺丝,14-接线
电路板,15-螺丝盖片,16-左侧信号线,17-右侧信号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5]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包括
[0016]
颈圈3,颈圈3双侧通过固定螺丝13与螺丝盖片15连接有麦臂2,麦臂2 上侧设有上盖片11,麦臂2下侧设有下盖片12,麦臂2端部通过防震垫片10 连接有咪臂7,咪臂7外侧设有咪臂盖6,颈圈3内嵌有信号线5,信号线5右侧设有麦克风信号线1,麦克风信号线1外端部设有麦克插头4,麦克风信号线 1右侧端部设有右侧信号线17,右侧信号线17通过接线电路板14连接有右侧咪头9,麦克风信号线1左侧端部设有左侧信号线16,左侧信号线16通过接线电路板14连接有左侧咪头8。
[0017]
具体的,麦克插头4的大小为3.5mm。
[0018]
具体的,麦克风信号线1为四芯缠绕式屏蔽线,其中两芯连接左侧咪头8,另外两芯连接右侧咪头9。
[0019]
具体的,颈圈3采用软胶材质制成。
[0020]
具体的,信号线5连接左侧咪头8和右侧咪头9。
[0021]
具体的,麦臂2位于佩戴者颈部两侧。
[0022]
工作原理:该双侧双咪头颈挂式麦克风在使用过程中,将两个麦克咪头右侧咪头9和左侧咪头8安装在颈挂式颈圈两侧,佩戴者使用时可以很好的贴合颈部,使麦臂2位于佩戴者颈部两侧,每侧每个咪头连接两芯的电线,将两侧的麦克接线同时连接到3.5mm麦克接口,在麦克风收音的时候双侧右侧咪头9 和左侧咪头8同时工作,佩戴者说话的声音同时被左右两侧的咪头收入,由于两个咪头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形成的声波约束场将佩戴者以外的声波大大消减,从而达到只收入佩戴的声波的效果,实现降噪的功能。
[002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