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99858发布日期:2021-03-17 00:5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耳机充电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目前,耳机充电盒虽然多种多样,但仅用于放置无线耳机以及为所放置的无线耳机进行充电,其功能虽然简单,但过于单一。如此,使得用户在使用无线耳机时,耳机充电盒无法为用户提供任何功能帮助,相当于一无用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多功能耳机充电盒。旨在提高耳机充电盒的功能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耳机充电盒,包括:

中控单元,所述中控单元具有触控输入端、语音输入端和夜灯控制端;

触控阵列,所述触控阵列的输出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触控输入端连接,所述触控阵列中设有若干个功能触发区,每一所述功能触发区均用于检测触控动作,并输出对应的触控功能信号;

智能语音单元,所述智能语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语音输入端连接,所述智能语音单元用于接收到语音指令,并根据语音指令输出对应的语音触发信号;以及

夜灯模块,所述夜灯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中控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触控功能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

所述中控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语音触发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

所述夜灯模块,用于根据夜灯指示信号指示中控单元的操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触控板,所述触控板包括基板层及依次层叠于所述基板层上的感应层和顶盖层;

或者,所述触控板包括保护层及依次层叠于所述保护层上的基板层、感应层、粘合层和顶盖层;

所述触控阵列设于所述感应层上。

可选地,所述触控阵列还包括接线端子,所述功能触发区域包括外层功能触发区域和内层功能触发区域,所述外层功能触发区域和所述内层功能触发区域均包括有若干个所述功能触发区;所述外层功能触发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内层功能触发区域的四周,且所述内层功能触发区域中的各个功能触发区均具有接线部,各所述接线部均穿过所述外层功能触发区域后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且在所述内层功能触发区域中任意两相邻功能触发区的接线部共同朝向第一方向出线设置时,两所述接线部分设于第一方向上对应的所述外层功能触发区域的功能触发区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智能语音单元包括拾音单元和音响单元;所述智能单元的输出端为所述拾音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拾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语音输入端连接;所述中控单元还具有音响控制端,所述智能语音单元的音响输入端为所述音响单元的输入端,所述智能语音单元的音响输入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音响控制端连接;

所述各所述拾音单元用于将获取的语音指令输出至所述中控单元;

所述中控单元还用于根据各所述拾音单元所获取的语音指令强度确定所述耳机充电盒与语音指令源的相对位置,并驱动所述夜灯模块发出所述耳机充电盒相对所述语音指令源的相对位置提示信号;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所述触控功能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声音指示信号;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所述语音触发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声音指示信号;

所述音响单元,用于根据声音指示信号指示所述中控单元的操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中控单元的夜灯控制端包括红灯驱动端、绿灯驱动端和蓝灯驱动端,所述夜灯模块包括: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所述中控单元的第一驱动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中控单元的第二驱动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中控单元的第三驱动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

多个发光单元,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具有红灯输入端、绿灯输入端和蓝灯输出端,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红灯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绿灯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三输出端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蓝灯输入端连接;

所述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光驱动信号,驱动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

可选地,所述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电池;

电量检测单元,所述中控单元还具有电量检测输入端,所述中控单元的电量检测输入端和所述电量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量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量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剩余电量,并根据所述电池的电池电量输出电量检测信号;

提示单元,所述中控单元还具有电量提示信号输出端、所述提示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电量提示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所述电量检测信号,在电池电量低于预设警戒值时,输出低电量提示信号以控制提示单元提示低电量。

可选地,所述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具有输入端,所述中控单元还具有通讯输出端,所述中控单元的通讯输出端与所述通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通讯模块用于与耳机或手机通讯连接;所述中控单元用于根据触控功能信号和/或语音触发信号,输出控制通讯信号通过通讯模块控制所述耳机或手机完成操作事件;

功能设置单元,所述中控单元还具有设置输入端,所述功能设置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中控单元的设置输入端连接;所述功能设置单元用于输出相应的功能设置信号,以使所述中控单元根据功能设置信号对所述触控板上的各个功能触发区所触发的操作事件进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操作事件包括功能设置、查询剩余电量、调节音量、切歌、启/停播放、接听电话和挂断电话。

可选地,所述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触控侧;

所述触控板设于壳体内,所述壳体的触控侧还对应所述触控板上的功能触发区设有窗口,在所述触控板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触控板上的功能触发区显露于所述窗口;

夜灯基板,所述夜灯模块设于所述夜灯基板上,所述夜灯基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夜灯基板上的多个所述发光单元面向所述壳体的触控侧,并与所述触控板上的功能触发区位置相对应;

电路板,所述中控单元、通讯单元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触控板通过连接器实现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夜灯基板通过连接器实现电连接,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内;

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壳体内;

充电单元,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给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充电基板,所述充电单元、所述电量检测单元设于基板上,所述充电基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充电基板与电池电连接,所述充电基板与所述电路板通过连接器实现电连接。

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设于所述壳体的有线充电侧,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基板电连接,并用于通过充电线接入外部电源,以为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单元,所述无线充电单元设于所述壳体的无线充电侧,所述无线充电单元与所述充电基板电连接,并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左右背对设置的左声道侧和右声道侧:

所述拾音单元包括第一麦克风、第二麦克风、第三麦克风和第四麦克风,所述壳体的触控侧还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孔、第二麦克风孔、第三麦克风孔和第四麦克风孔,所述第一麦克风、第二麦克风、第三麦克风和第四麦克风一一对应设置于上述所述麦克风孔内,所述第一麦克风、第二麦克风、第三麦克风和第四麦克风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音响单元包括第一音响和第二音响,所述壳体的左声道侧设有第一音响孔,所述第一音响设于所述第一音响孔内,所述壳体的右声道侧设有第二音响孔,所述第二音响设于所述第二音响孔内,所述第一音响和第二音响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本发明通过设置中控单元、触控阵列和夜灯模块等组成了多功能耳机充电盒,所述触控阵列中设有若干个功能触发区,每一所述功能触发区均用于检测触控动作,并输出对应的触控功能信号,智能语音单元用于接收到语音指令,并根据语音指令输出对应的语音触发信号,中控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触控功能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还用于根据所述语音触发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所述夜灯模块,用于根据夜灯指示信号指示中控单元的操作状态。从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触控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内层功能触发区域的各功能触发区的出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透明感应层的电路走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模块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触控板和中控单元采用连接器的接连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设计“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种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种。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再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提高提高耳机充电盒的功能性,参考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耳机充电盒,包括中控单元00、触控阵列10、智能语音单元20和夜灯模块30,中控单元00具有触控输入端、语音输入端和夜灯控制端,触控阵列10的输出端与所述中控单元00的触控输入端连接,智能语音单元20的输出端与所述中控单元00的语音输入端连接,夜灯模块30的输入端与所述中控单元00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触控阵列10中设有若干个功能触发区,每一功能触发区均用于检测触控动作,并输出对应的触控功能信号。智能语音单元20用于接收到语音指令,并根据语音指令输出对应的语音触发信号。中控单元00用于根据触控功能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中控单元00还用于根据语音触发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夜灯模块30用于根据夜灯指示信号指示中控单元00的操作状态。

在耳机充电盒的使用中,触控阵列10中可设有若干个用于在触摸时输出相应电信号的功能触发区。各功能触发区用于在被触摸时,利用自身的自感原理,例如:电容自感、电磁自感原理等,输出表征该功能触发区被触发的功能触发信号至耳机充电盒中的中控单元00。而耳机充电盒的中控单元00可为mcu、dsp等微处理器或者cpu主控芯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并且预先存储有与各功能触发区匹配设置的多套软件程序或算法,以在中控单元00接收到触控阵列10输出的电信号时,可先对该电信号进行分析识别以确认该电信号所来自的功能触发区,再可根据确认结果调用对应的软件程序或算法对该电信号进行进一步分析,以进一步确认该电信号所表征触发的功能,例如:音量加减、接听电话、挂断电话、切歌、启/停播放等功能,以使中控单元00可根据其表征触发的功能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耳机充电盒中其他功能模块,例如:通讯模块等用于与手机/耳机进行交互的模块,工作,进而实现使中控单元00可执行与该电信号所触发功能对应的操作事件。同时,智能语音单元20用于实时获取用户的语音指令,并可在获取到后通过运行用于对语音指令进行分析识别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或算法以对该语音指令进行分析识别来确定其表征触发的功能;或者,还可通过调用预先存储的多种语音指令进行比对来确定,并可根据确定结果输出对应的功能触发信号至中控单元00,实现如上述触摸阵列10中任一功能区被触摸时同样的操作状态。例如,主控单元00通过通讯模块等用于与手机/耳机进行交互,用户对着耳机充电盒语音“请调高音量”,智能语音单元20接收并且识别语音指令,输出语音触发信号,中控单元00根据语音触发信号从而控制手机调低音量。此外,耳机充电盒还具有夜灯模块,中控单元00根据预先存储有与各操作状态匹配设置的夜灯闪烁方案,从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控制夜灯模块30指示当前中控单元00的操作状态。同时,在光线较暗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语音单元呼叫耳机充电盒,中控单元00会控制夜灯模块30进行闪烁提示用户耳机充电盒的所在位置,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并且还可以在例如中控单元00执行“音乐模式”的操作状态时,即无线耳机听音乐的时候,通过蓝牙与耳机充电盒通讯,中控单元00从而将所听音乐的频率转换为夜灯指示信号,使夜灯模块30随着播放的音乐同频率闪烁,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本发明通过设置中控单元00、触控阵列10、智能语音单元20和夜灯模块30等组成了多功能耳机充电盒,所述触控阵列10中设有若干个功能触发区,每一所述功能触发区均用于检测触控动作,并输出对应的触控功能信号,智能语音单元20用于接收到语音指令,并根据语音指令输出对应的语音触发信号,中控单元00用于根据所述触控功能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还用于根据所述语音触发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夜灯指示信号,所述夜灯模块30,用于根据夜灯指示中控单元00的操作状态。从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的功能性。

参考图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耳机充电盒还包括触控板100,触控板100包括基板层102及依次层叠于基板层102上的感应层103和顶盖层105;

或者,触控板包括保护层101及依次层叠于保护层101上的基板层102、感应层103、粘合层104和顶盖层105;

触控阵列10设于感应层103上。

其中,触控板100为透明触控板,基板层102可采用pet材质的电路板来实现;感应层103可为一层设计为电路图案的导电液体,优选为液体铜;而顶盖层105可为玻璃层或者塑料层。在实际应用中,基板层102用于为其上的各层提供支撑,优选采用柔性电路基板。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当触控板由保护层101、基板层102、感应层103、粘合层104和顶盖层105五层构建实现时,其中的保护层101可为一保护膜,以用于将基板层102的下层板面与耳机充电盒中的其他功能模块进行隔离,以避免触控阵列10的功能受到其他功能模块的影响;粘合层104可采用弹性材料实现,以用于将顶盖层105接收到的触摸压力传输至感应层103,并且还可用于在耳机充电盒上的触控板受到撞击时,对撞击进行缓冲,以避免基板层102和感应层103直接被撞击损坏。但无论在何者实施例中,均可通过胶粘来实现各层之间的层叠。

当触控板为透明触控板时,各层可替换为相应的透明材质即可,例如:顶盖层105可采用透明塑料和透明玻璃;基板层102可采用透明pet基板。如此设置,本发明触控模块的结构相较于现有结构至少节省了gnd层,模块整体体积更小,且有利于节省其在耳机充电盒中所占据的容置空间;而透明触控模块外观上更为美观,还可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高科技享受。

参考图3到图5及图1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触控阵列10还包括接线端子14,功能触发区域11包括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和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和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均包括有若干个功能触发区;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环绕设置于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的四周,且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中的各个功能触发区均具有接线部12,各接线部12均穿过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后与接线端子14连接,

其中,在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中任意两相邻功能触发区的接线部12共同朝向第一方向出线设置时,两接线部12分设于第一方向上对应的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的功能触发区的两侧。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和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仅表示在感应层中所设置的位置差异,其本质均由若干个功能触发区构建组成;且外层功能触发区的形状可为圆环形或者矩形环,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可为矩形或者圆形,各功能触发区也可为多边形或者圆形,上述三者的具体形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此不做限定。由于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环绕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设置,因此,通过设置接线部12可使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中的各功能触发区经各自的接线部12与接线端子14通过走线实现电连接。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代表两接线部12所出线的方向为同一方向,该第一方向上可存在一属于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的功能触发区,上述两接线部12可分设于该功能触发区的左右两侧,以达到交替出线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两接线部12也可分设于该功能触发区的同一侧。各触发区域中触发区的数量也同样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当两者中的功能触发区的数量均为少数,不足以形成环绕设置时(例如:各为一个时),可随意排布,只需保证整体功能触发区至少具备一个功能触发区即可。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包括18个功能触发区,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包括12个功能触发区;且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和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中的各功能触发区均呈矩形,接线部12也为矩形;当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及其接线部12被外层功能触发区域11b环绕时,以共同构成同样呈矩形的功能触发区域。通过设置接线部12可使得内层功能触发区域11a中的功能触发区通过走线部与接线端子14电连接,以实现平层走线的效果,避免了内部功能触发区域通过额外的电路板打孔穿线的走线方式,有利于节省模块成本和体积;且采用两侧交替出线有利于各功能触发区与接线端子14之间的布线设计,可避免相邻功能触发区之间的走线过近。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4可包括若干个接线端;各功能触发区的外侧边上对应接线端设有接线触点,各接线触点与对应的接线端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接线端子14可采用金手指设计,若干个接线端可构成金手指排布,若干个接线端可与若干个功能触发区一一对应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外层功能触发区域中各功能触发区的外侧边为其不与内层功能触发区域接触的侧边;内层功能触发区域中各功能触发区的外侧边为其接线部上不与内层功能触发区域接触的侧边。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4包括34个接线端,其中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第三十三接线端及第三十四接线端采用包地设计方案,以提高emi抗干扰,且在该实施例中,无线耳机盒中中控单元所在的电路板上可设有与中控单元00电连接的连接器300,触控模块通过柔性flex板与该连接器300电连接。通过将接线端子14分为若干个接线端,可使各接线端与各功能触发区一对一连接,进而可使主控装置根据输入功能触发信号的接线端直接执行相应的操作事件。

参考图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智能语音单元20包括拾音单元21,智能单元的输出端为拾音单元21的输出端,拾音单元21的输出端与中控单元00的语音输入端连接。

其中,各拾音单元21用于将获取的语音指令输出至中控单元00,中控单元00还用于根据各拾音单元21所获取的语音指令强度确定耳机充电盒与语音指令源的相对位置,并驱动夜灯模块发出耳机充电盒相对语音指令源的相对位置提示信号。拾音单元21可以为麦克风等拾音器件。拾音器件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语音指令时,对其进行相应的转换,例如:音电转换和磁电转换,以将语音指令转换为电信号的形式后输出至中控单元00。

同样参考图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智能语音单元20还包括音响单元22,中控单元00还具有音响控制端,智能语音单元20的音响输入端为音响单元22的输入端,智能语音单元20的音响输入端与中控单元00的音响控制端连接。

其中,中控单元00用于根据触控功能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声音指示信号,还用于根据语音触发信号,执行对应的操作状态和输出声音指示信号,音响单元22用于根据声音指示信号指示中控单元的操作状态。音响单元22可采用喇叭等电声转换器件及其驱动电路来实现。音响单元22用于在中控单元的控制下发出相应的声音信号,以实现与用户进行语音交互,例如:对耳机盒整体的操作状态进行播报、对操作事件的进度进行播报或者针对用户的语音指令做出回应等,在此不做限定。

参考图7和图8,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中控单元00的夜灯控制端包括红灯驱动端pwm-r、绿灯驱动端pwm-g和蓝灯驱动端pwm-b,夜灯模块包括:

驱动模块31,驱动模块31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中控单元00的第一驱动端与驱动模块3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中控单元00的第二驱动端与驱动模块3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中控单元00的第三驱动端与驱动模块31的第三输入端连接;

多个发光单元32,多个发光单元32具有红灯输入端、绿灯输入端和蓝灯输出端,驱动模块31的第一输出端与多个发光单元32的红灯输入端连接,驱动模块31的第二输出端与多个发光单元32的绿灯输入端连接,驱动模块31的第三输出端与多个发光单元32的蓝灯输入端连接。

其中,中控单元00可以根据触控功能信号或者是语音触发信号,通过pwm-r、pwm-g和pwm-b输出红光脉宽调制信号、绿光脉宽调制信号和蓝光脉宽调制信号,红光、绿光、蓝光为三原色光,三种光通过不同强度的组合可以混色出任意颜色的光,中控单元00可以根据预设值,其中预设值为根据实验得出来的任意颜色的需要的三原色电压比值,通过改变三种脉宽调制信号的占空比,从而改变三种信号的电压值输出,以达到不同颜色的混色。例如,若夜灯触发信号的频率和无线耳机放的音乐频率一致,中控单元00可以根据预设的频率对应预设的颜色通过改变三种信号的占空比从而改变电压值,或者是若夜灯触发信号为触摸信号时,根据触摸的位置以输出对应的发光驱动信号。除此以外,中控单元00还可以同时改变三种脉宽调制信号的电压值,使其以同比例下降或升高,产生呼吸灯等效果。通过脉宽调制信号,可以非常细致调整三原色的光强,精准的进行混色,提高了工作的稳定性和精准性。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脉冲信号或者差分信号,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此处不作限定。

例如:驱动模块31可用于根据发光驱动信号,驱动多个发光单元32发光,驱动模块31包括包括第一恒流驱动芯片u2、第二恒流驱动芯片u3和第三恒流驱动芯片u4,第一恒流驱动芯片u2的第一脚与主控芯片u1的红灯驱动输出脚pwm-r连接,第二恒流驱动芯片u3的第一脚与主控芯片的绿灯驱动输出脚pwm-g连接,第三恒流驱动芯片u4的的第一脚与主控芯片的蓝灯驱动输出脚pwm-b连接,驱动模块20的输入端包括三个恒流驱动芯片的第一脚。每个发光单元32包括第一rgb灯d1、第二rgb灯d2、第三rgb灯d3,每个rgb灯均有三个输入脚和三个输出脚,第一rgb灯d1、第二rgb灯d2和第三rgb灯d3之间串联连接,第一rgb灯d1的第一输入脚与第一恒流驱动芯片的第二脚连接,第一rgb灯d1的第二输入脚与第二恒流驱动芯片的第二脚连接,第一rgb灯d1的第三输入脚与第三恒流驱动芯片的第二脚连接,第三rgb灯d3的第一输出脚、第二输出脚和第三输出脚均接地,发光单元的输入端包括第一rgb灯的第一输入脚、第二输入脚和第三输入脚,多个发光单元32之间并联。

恒流驱动芯片可以根据输入电压的大小,从而改变恒流输出的电流值大小,以达到不同颜色灯的点亮电流值和改变光线强度。在常规的电路中,通常采用设置限流电阻的防止来改变流过不同颜色灯的电流值,但是电压存在尖峰或者谐波,这会对灯的使用寿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恒流驱动芯片,通过直接输出稳定的电流驱动灯工作。通过恒流驱动芯片,可以恒电流设置灯的光线强度,以提高工作的稳定性。

同时,rgb灯的封装内设有三原色灯珠,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流过三原色灯珠的电流强度来改变三原色的光强,从而达到混色的目的。中控单元00根据预设值输出三原色信号,u2、u3、u4根据红光脉宽调制信号、绿光脉宽调制信号和蓝光脉宽调制信号的电压值,输出对应的恒流电流值驱动三个rgb的红色灯珠、绿色灯珠和蓝色灯珠,从而使三个rgb发出任意颜色的光。通过rgb灯,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并且封装较小,精简了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发光单元32的数量为五个,并且每个发光单元32均由三个rgb灯串联组成,所有发光单元32的输入端之间并联,输出端均接地,形成了rgb发光矩阵,rgb发光矩阵可以环设或者阵列的方式设于耳机充电盒上。通过rgb发光矩阵,可以提高耳机充电盒使用的体验感。

参考图9、图15以及图1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电池40;

电量检测单元50,中控单元还具有电量检测输入端,中控单元的电量检测输入端和电量检测单元50的输出端连接,电量检测单元50的输入端与电池的输出端连接,电量检测单元50用于检测电池的剩余电量,并根据电池的电池电量输出电量检测信号;

提示单元60,中控单元还具有电量提示信号输出端、提示单元60的输入端与中控单元的电量提示信号输出端连接,中控单元根据电量检测信号,在电池电量低于预设警戒值时,输出低电量提示信号以控制提示单元60提示低电量。

其中,电量检测单元50用于检测电池电压,可以在给耳机充电或者给耳机充电盒充电时,实时检测电池的剩余电压,在电池电量较高的情况下,例如电池在4.0v到5v之间时,中控单元00可以通过电量检测单元50进行检测电池电压,然后只通过pwm-g输出绿灯脉宽调制信号,控制u3驱动rgb发光矩阵发出绿光。电量检测单元60可以通过分压电阻分压检测实现,可以通过电压检测芯片实现。提示单元60可为提示灯或者蜂鸣器等可以发出提示信号的电控器件,在电池进入低电状态时,rgb发光矩阵因为电池电量过低,可能无法驱动,此时用耗电量较小的提示单元,比如单个红色led灯,可以及时地反馈低电量,防止用户遗忘充电。

参考图10和图1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通讯模块70,通讯模块70具有输入端,中控单元00还具有通讯输出端,中控单元00的通讯输出端与通讯模块70的输入端连接。

其中,通讯模块70用于与耳机或手机通讯连接,中控单元00用于根据触控功能信号和/或语音触发信号,输出控制通讯信号通过通讯模块70控制耳机或手机完成操作事件。通讯模块70可为近场通讯模块70和/或远程通讯模块70,其包括但不限于:wifi单元、蓝牙单元、4g/5g单元及nfc单元。在中控单元接收到表征调节音量的功能触发信号时,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70输出相应的升音控制信号/降音控制信号至耳机和手机二者中的一者即可完成调节音量的操作事件;而切歌、启/停播放、接听电话和挂断电话为中控单元通过无线通讯模块70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至手机来完成的操作事件。现有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案在执行上述操作事件时,需要通过手机或者对无线耳机进行相应的敲击动作来触发,而本发明无线耳机盒通过设置无线通讯模块70,使得无线耳机盒可与手机和耳机进行功能互动,克服了传统无线耳机盒功能单一的缺点,且相较于原有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案而言,用户可直接通过无线耳机盒进行触发,大大提高了无线耳机的便捷性。

该实施例中,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功能设置单元80,中控单元00还具有设置输入端,功能设置单元80的输出端与中控单元00的设置输入端连接;功能设置单元80用于输出相应的功能设置信号,以使中控单元00可根据功能设置信号对触控板上的各个功能触发区所触发的操作事件进行设置。操作事件包括功能设置、查询剩余电量、调节音量、切歌、启/停播放、接听电话和挂断电话。

其中,功能设置单元80可为一实体按键。用户可通过持续按压或者连续按压功能设置单元80至一预设时间或者预设次数,以使功能设置单元80输出的功能设置信号触发中控单元00进入对触控阵列10进行功能设置的设置模式,再可通过输出不同的形式的功能设置信号,来实现切换所要设置的功能触发区和对该功能触发区进行功能设置,例如:可在进入设置模式后,单次输出功能设置信号来切换所要设置的功能触发区;或者持续输出功能设置信号来设置对音量的单次调节幅度。可以理解的是,中控单元00根据功能触发信号所执行的操作事件也可包括功能设置事件;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中控单元00还可在接收到任意功能触发区所连续输出的两次触控信号(即双击信号)时,进入上述设置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操作事件还包括对触控板100上的各功能触发区域11所触发的操作事件进行设置(即功能设置)。智能语音单元20还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语音指令输出表征功能设置的指令信息至中控单元00,中控单元00接收到语音信号后,例如:将a6区域设置为音量+功能,可以对其存储的多套用于实现其他功能的软件程序或算法进行检索,在接收到如上述例指令信息时,可通过对该指令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以获取所要设置的功能触发区及所要设置的功能;中控单元00还可根据分析结果调用与之对应的软件程序或算法并通过将其与所要设置的功能触发区建立关联链接,以实现对相应功能触发区的功能设置。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用户可通过双击触控板100以使中控单元00进入对触控板100上各功能触发区的设置模式,并还可通过一实体按键,来对各功能触发区所触发的功能进行设置。通过将智能语音单元与触控单元结合,可使用户通过语音直接对其中的各功能触发区进行功能设置,无需按键设置的多种繁琐步骤。

参考图3、图12、图13、图15和图1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壳体000,壳体00设置有触控侧010;

触控板100设于壳体000内,壳体000的触控侧010还对应触控板100上的功能触发区设有窗口011,在触控板100容置于壳体内时,触控板100上的功能触发区显露于窗口011;

夜灯基板200,夜灯模块30设于夜灯基板上,夜灯基板200设于壳体000内,夜灯基板200上的多个发光单元面32向壳体00的触控侧010,并与触控板100上的功能触发区11位置相对应;

电路板,中控单元00、通讯单元70设于电路板上,电路板与触控板100通过连接器300实现电连接,电路板与夜灯基板200通过连接器300实现电连接,电路板设于壳体000内;

电池40,电池40设于壳体000内;

充电单元,充电单元的输出端与电池连接,用于给电池40进行充电;

充电基板,充电单元、电量检测单元50设于基板上,充电基板设于壳体000内,充电基板与电池40电连接,充电基板与电路板通过连接器实现电连接。

充电接口051,充电接口051设于壳体000的有线充电侧050,充电接口051与充电基板电连接,并用于通过充电线接入外部电源,以为电池40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单元90,无线充电单元90设于壳体的无线充电侧,无线充电单元90与充电基板电连接,并用于对电池40进行无线充电。

其中,中控单元00可为mcu、dsp等微处理器或者cpu主控芯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中控单元00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照前述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壳体000上所设的窗口011与触控模块的功能触发区匹配设置即可,在此不做限制。当功能触发区11显露于窗口011且与该窗口011所在的触控侧010齐平时,触控板100可视为与耳机充电盒一体设置,有利于提升耳机充电盒整体的美观性。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功能触发区也可稍高或者略低于该窗口所在侧的侧表面。同时,五个发光单元32中的四个发光单元32分别设置于夜灯基板200四边上,剩余一个发光单元30中的三个rgb灯放置于电路板的中间位置,并且每个rgb灯之间角度为120度,夜光基板200紧贴设置于触控板100背设于功能触发区域11,rgb灯矩阵发出的光可以通过透明的触控板,使耳机充电盒的发光更加均匀,提高了耳机充电盒的观赏性。此外,采用连接器进行连接,可以使连接更加的稳固,防止出现连接的断裂或者采用线材进行焊接连接导致的焊点短路。

耳机充电盒还可设有充电单元。充电单元可以设置充电电流,还可以将外部电源介入的电压转换为可适配电池40的电压,防止过高的外部电源的电压对电池和充电盒造成损害,充电单元可以选择采用充电管理芯片,封装较小,节省空间,并且可以设置电流,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充电时间进行调整。充电接口051可为microuusb接口或type型系列接口,其优选为type-c接口。充电接口051用于将通过充电线接入的外部电源为电池40进行充电。无线充电单元90可为充电线圈,以在耳机充电盒贴近无线充电装置时,感应产生的二次电源并将其输出至充电单元,进而实现为电池40无线充电。通过设置充电接口和无线充电单元,可以使耳机充电盒更加方便的充电,提高了其充电的便利性。

参考图3和图1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壳体000还具有左右背对设置的左声道侧030和右声道侧040:

拾音单元21包括第一麦克风mic1、第二麦克风mic2、第三麦克风mic3和第四麦克风mic4,壳体的触控侧010还设置有第一麦克风孔012、第二麦克风孔013、第三麦克风孔014和第四麦克风孔015,第一麦克风mic1、第二麦克风mic2、第三麦克风mic3和第四麦克风mic4一一对应设置于上述麦克风孔内,第一麦克风mic1、第二麦克风mic2、第三麦克风mic3和第四麦克风mic4均与电路板电连接;

音响单元22包括第一音响0310和第二音响0410,壳体的左声道侧030设有第一音响孔031,第一音响0310设于第一音响孔031内,壳体的右声道侧040设有第二音响孔041,第二音响0410设于第二音响孔041内,第一音响0310和第二音响0410均与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四个麦克风分别设置于触控侧010的四角处,以便于全方位的收集用户的声音,音响单元22分设于壳体000中的左、右两侧,分别输出左、右声道信号,进而实现双声道的发声效果。而耳机充电盒的壳体00上还可设置有出音孔,以使各扬声组件的发音效果更为清晰。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音响单元22还可包括3个及以上的扬声组件,在此不做限定。

该实施例中,多功能耳机充电盒还包括:壳体000的触控侧010还设有按键孔017,功能设置单元80为按键,按键0170设于按键孔017内。壳体000的触控侧010还设于提示灯孔016,提示单元为led灯0160,led灯0160设于提示灯孔016内,led灯0160与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提示灯孔016与按键孔017均设置于触摸侧010,也可以设置于壳体000上的其他位置,提示单元除了采用led灯0160以外,还可以采用例如小型蜂鸣器,或者是线性马达振动以提示低电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