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4298232发布日期:2021-03-17 00:4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可以将一个区域内的多个用户设备ue互联成一个网络。lan作为一种基础的网络设施,已经应用到企业、家庭和工业等多种场景。当lan规模较大时,为了便于管理和实现隔离,业内通常会采用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技术将lan进行划分,划分为多个不同的vlan。

第五代(5thgeneration,5g)lan服务是目前5g网络提供的一个服务,主要应用于家庭通信,企业办公,工厂制造,车联网,电网改造和公安机关等。该服务能够为一组终端设备中的两个或者多个终端设备提供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类型或者非ip类型(如以太类型)的私有通信。比如,工厂中的设备可以组成一个组,组中的设备之间可以相互发送以太数据包;或者,企业中一个部门中的雇员的办公设备(如手机,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组成一个组,互相发送ip数据包等。

5glan技术首次在移动网络中引入终端组管理的概念,支持组内ue直接通信。参见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组内ue的通信场景示意图。行业客户可通过核心网控制面的能力开放接口,对虚拟网络组进行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一个组内ue相互发送的数据,可经过5g用户面功能(userplanefunction,upf)进行直接转发,不需要经过n6口发送到数据网络中,例如,ue1和ue2可以通过upf1直接转发。一个组内的ue接入多个upf时,该多个upf之间将构建直连隧道,保障直接通信。例如,ue2接入upf1,ue3接入upf2,upf1和upf2之间构建直连隧道n19,保证ue2和ue3直连通信。该设计使得upf具备了类似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一样的直接转发功能,不再需要n6口上路由器或应用服务器的介入,缩短了数据转发路径。

但是,当前的通信系统只支持在一个5g网络内创建虚拟局域网组,组内的终端设备之间互相通信。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存在跨5g网络创建虚拟局域网组的需求。例如,在一个工厂中有若干分布在各地的车间,每个车间部署了轻量化的独立5g网络,各车间的若干生产设备之间需要在一个组内通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虚拟局域网只支持一个网络内创建虚拟局域网组,无法实现跨网络创建虚拟局域网组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和第一终端建立第一会话后,分配与所述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第一网间隧道端点,所述第一会话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会话,所述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

所述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接收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的第二终端和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所述第二终端属于第二网络,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为所述第二网络和所述第二终端建立第二会话后,分配的与所述第二终端相对应的网间隧道端点,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会话;

所述第一网络建立第一网间隧道,所述第一网间隧道为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所述第一网络通过所述第一网间隧道向所述第二网络转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移动,触发用户面重选后,所述第一网络重新分配与移动后的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第三网间隧道端点;

所述第一网络建立第二网间隧道,所述第二网间隧道为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所述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接收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和第四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所述第四网间隧道端点为所述第二终端移动,触发用户面重选后,所述第二网络重新分配的与移动后的所述第二终端相对应的网间隧道端点;

所述第一网络建立第三网间隧道,所述第三网间隧道为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四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络间的第一会话释放后,所述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

所述第一网络向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网络将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

优选地,所述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三终端和/或第三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

若不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三终端和/或第三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则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接收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的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二网络将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

所述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四终端和/或第四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

若不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四终端和/或第四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则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

优选地,所述映射信息包括组标识、终端标识、终端地址、网间隧道端点地址和隧道标识。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包括: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接收第一网络发送的第一终端和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为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一终端建立第一会话后,所述第一网络分配的与所述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网间隧道端点,所述第一会话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会话,所述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属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

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二网络发送所述第一终端和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接收第一网络发送的第一终端和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为所述第一终端移动,触发用户面重选后,所述第一网络重新分配的与移动后的所述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网间隧道端点;

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所述第二网络发送所述第一终端和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接收所述第一网络发送的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网络将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

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所述第二网络发送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分别订阅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二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变化事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网络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网络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执行时,使得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执行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实现跨网络创建虚拟局域网组的创建和通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组内ue的通信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网络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网络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间隧道释放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甲和/或乙,可以表示:单独存在甲,同时存在甲和乙,单独存在乙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参见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网络应用场景示意图。在图2中示出了第一5g网络和第二5g网络,可理解,第一5g网络和第二5g网络为两个独立的5g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为跨第一5g网络和第二5g网络创建的虚拟局域网组,其中,虚拟局域网组内包括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第一终端接入第一5g网络,第二终端接入第二5g网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增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通过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实现虚拟局域网组内终端的跨网络通信。

需要指出的是,图2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列举的一种可能的网络架构,并不应当将其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5g网络还可以包括第三5g网络、第四5g网络等;虚拟局域网组中的终端还可以包括第三终端、第四终端等。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通信系统的制式不做限制,可以为5g通信系统,或者未来的通信系统,或者基于任一代通信系统演进的通信系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又可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终端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medical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参见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图。在图3中示出了相互独立的第一5g网络和第二5g网络。

其中,第一5g网络中包括第一核心网控制面,以及第一用户面功能、第二用户面功能、……、第n用户面功能等,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第n终端等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入网接入第一用户面功能、第二用户面功能、……、第n用户面功能等。例如,在图3中,第一终端接入第一用户面功能,第n终端接入第n用户面功能。与第一5g网络相对应,第二5g网络中包括第二核心网控制面和第二用户面功能,第二终端通过接入网接入第二用户面功能。可理解,终端和用户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图3中仅为一种示例性的表述方式,终端和用户面功能的数量以及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求相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5g网络为用户面分配网间隧道端点,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实现网间隧道端点信息的采集和转发,进而在第一5g网络和第二5g网络间建立网间隧道。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功能分配第一网间隧道端点301,并通过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将该第一网间隧道端点301转发至第二网络;第二用户面功能分配第二网间隧道端点302,并通过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将该第二网间隧道端点302转发至第一网络。第一网络可以建立第一网间隧道端点301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302的隧道,通过该隧道发送第一终端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第二网络可以建立第二网间隧道端点302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301的隧道,通过该隧道发送第二终端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其中,核心网控制面又可以称为控制面功能(controlplanefunction,cpf)实体,负责核心网中控制面的逻辑功能。按照实现控制面具体功能的划分,控制面功能实体可以包括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managementfunction,smf)实体、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andmobilitymanagementfunction,amf)实体、统一数据管理功能(unifieddatamanagement,udm)实体、策略控制功能(policycontrolfunction,pcf)实体,网络能力开放功能(networkexposurefunction,nef)实体,统一数据仓库(unifieddatarepository,udr)实体以及应用功能(applicationfunction,af)实体等。

用户面功能,又可以称为用户面功能(userplanefunction,upf)实体,用于转发终端设备的用户面数据(包括以太网广播帧)。

所述amf实体,可用于负责所述终端设备的注册、移动性管理、跟踪区更新流程等。

所述smf实体,可用于负责所述终端设备的会话管理(包括会话的建立、修改和释放),upf实体的选择和重选、终端设备的ip地址分配、qos控制等。

所述pcf实体,可用于负责策略控制决策等功能。

所述nef实体,可以向通信系统外部网络开放一些所述通信系统的能力信息,以及在网元设备(例如,在vmf实体、af实体)之间传递信息。

所述udm实体,可用于管理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注册信息等。

参见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通过该方法可以建立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进而实现网间通信。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订阅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变化事件。

具体地,所述步骤s401包括步骤s401a和步骤s401b,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分别订阅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变化事件。所述虚拟局域网组为跨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例如,图2所示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组成的虚拟局域网组。

可理解,在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订阅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变化事件后,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发生变化,则向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变化信息。

当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也可以省略该步骤,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发生变化,默认向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变化信息。

步骤s402:第一终端和第一网络之间建立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

如图3所示,第一终端可以通过接入网接入第一5g网络的第一用户面功能,在第一终端和第一5g网络之间建立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当然,除了pdu会话外,在其它的通信系统制式下,还可以为其它格式或形式的会话,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但是,为了进行跨网络通信,该会话应当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

步骤s403:第一网络分配与所述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第一网间隧道端点。

在第一终端和第一网络之间建立第一pdu会话后,第一网络识别该pdu会话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即该会话属于跨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如果还没有为该虚拟局域网组的第一终端创建网间隧道端点,则第一网络分配与所述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可理解,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包含相应的隧道标识。

步骤s404: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订阅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端点变化事件,所述步骤s403中执行的步骤即网间隧道端点变化事件,因此,在分配与所述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后,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具体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组标识、第一终端标识、第一终端地址、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地址、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标识等。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地址可以为第一终端mac地址或第一终端ip地址;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地址可以为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ip地址或端口号。

步骤s405: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二网络下发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采集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后,将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发送至第二网络,第二网络保存该映射信息。

步骤s406:第二终端和第二网络之间建立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

与第一终端相同,如图3所示,第二终端可以通过接入网接入第二5g网络的第二用户面功能,在第二终端和第二5g网络之间建立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

步骤s407:第二网络分配与所述第二终端相对应的第二网间隧道端点。

在第二终端和第二网络之间建立第二pdu会话后,第二网络识别该pdu会话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即该会话属于跨网络的虚拟局域网组。如果还没有为该虚拟局域网组的第二终端创建网间隧道端点,则第二网络分配与所述第二终端相对应的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可理解,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包含相应的隧道标识。

步骤s408:第二网络建立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此时,由于第二网络已经获得了第一终端和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因此,第二网络可以建立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间的隧道。可理解,第二网络建立的隧道为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该隧道向第一终端发送报文,该报文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步骤s409:第二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与第一网络相同,第二网络在分配与所述第二终端相对应的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后,第二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具体地,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组标识、第二终端标识、第二终端地址、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地址、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标识等。其中,所述第二终端地址可以为第二终端mac地址或第二终端ip地址;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地址可以为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ip地址或端口号。

步骤s410: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一网络下发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采集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后,将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发送至第一网络,第一网络保存该映射信息。

步骤s411:第一网络建立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此时,由于第一网络已经获得了第二终端和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因此,第一网络可以建立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可理解,第一网络建立的隧道为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为了便于与下文中重新创建的隧道进行区分,将该隧道称为第一网间隧道,第一终端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网间隧道向第二终端发送报文,该报文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步骤s412: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间的隧道转发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在完成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间的隧道创建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该隧道转发报文,实现跨网络通信。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建立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网间隧道,即实现跨5g网络创建虚拟局域网组。

可理解,当终端移动时,可能会导致用户面功能重选,进而导致用户面路径的变化。

参见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网络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终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导致用户面功能重选,与第一终端对应的用户面功能由第一用户面功能变更为第三用户面功能。由于网间隧道端点与用户面功能相对应,因此,第一终端对应的网间隧道端点由第一网间隧道端点301变更为第三网间隧道端点303,导致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网间隧道的路径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网间隧道进行重建,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6,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局域网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在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第一终端移动,触发第一终端的用户面重选。

在图4所示步骤的基础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间建立网间隧道,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该隧道转发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但是,当终端移动时,可能会导致用户面功能重选。如图5所示,第一终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导致用户面功能重选,与第一终端对应的用户面功能由第一用户面功能变更为第三用户面功能。

步骤s602:第一网络重新分配与移动后的第一终端相对应的第三网间隧道端点。

由于网间隧道端点与用户面功能相对应,因此,用户面功能重选后,会导致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网间隧道的路径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网间隧道进行重建。

在进行网间隧道重建前,首先需要为第一终端重新分配网间隧道端点。可理解,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为第一终端重选的用户面功能对应的网间隧道端点。

步骤s603:第一网络建立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第一网络在为第一终端重新分配第三网间隧道端点后,建立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为了便于与上文中首次创建的隧道进行区分,将该隧道称为第二网间隧道,第一终端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网间隧道向第二终端发送报文,该报文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步骤s604: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具体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组标识、第一终端标识、第一终端地址、第三网间隧道端点地址、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标识等。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地址可以为第一终端mac地址或第一终端ip地址;第三网间隧道端点地址可以为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ip地址或端口号。

步骤s605: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二网络下发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

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采集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后,将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发送至第二网络,第二网络保存该映射信息。

步骤s606:第二网络建立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此时,由于第二网络已经获得了第一终端和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因此,第二网络可以建立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间的隧道。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该隧道向第一终端发送报文,该报文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步骤s607: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间的隧道转发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报文。

在完成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间的隧道重建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该重建的网间隧道转发报文,实现跨网络通信。

可理解,当第二终端移动导致第二终端的用户面功能重选时,同样会由第二终端触发网间隧道重建。例如,第二网络重新分配与移动后的第二终端相对应的第四网间隧道端点,第二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四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一网络下发所述第二终端和所述第四网间隧道端点的映射信息,第一网络建立第三网间隧道,所述第三网间隧道为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所述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具体的重建方式与图6所示实施例相同,为了描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4和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当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网间隧道完成报文的传输时,为了节约系统资源,需要将相应的网间隧道释放。

参见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间隧道释放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1:第一终端释放和第一网络间的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

可理解,所述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为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会话,当第一终端完成信息传输后,释放和第一网络间的第一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

步骤s702: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可理解,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是基于所述第一pdu会话建立的,当第一pdu会话释放后,第一网间隧道端点,以及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显然也没有必要保留,为了节约系统资源,此时将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删除。

另外,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可能同时关联多个终端和pdu会话,因此,在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前,可以先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三终端和/或第三pdu会话,当判断不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三终端和/或第三pdu会话时,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当判断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三终端和/或第三pdu会话时,则不执行该删除操作。

此处,所述第三终端为除第一终端外,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所述第三pdu会话,为除第一pdu会话外,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会话。步骤s703: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

在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后,第一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上报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网络已经将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

具体地,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对应的跨网络虚拟局域网组的组标识、第一终端标识、第一终端地址、第三网间隧道端点地址、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标识等。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地址可以为第一终端mac地址或第一终端ip地址;第三网间隧道端点地址可以为第三网间隧道端点的ip地址或端口号。步骤s704: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二网络下发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

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接收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后,将该第一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下发至第二网络。

步骤s705:第二网络删除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当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删除后,第二网间隧道端点以及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显然也没有必要保留,为了节约系统资源,此时将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删除。

另外,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可能同时关联多个终端和pdu会话,因此,在删除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前,可以先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和/或pdu会话,当判断不存在与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和/或pdu会话时,删除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当判断存在与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和/或pdu会话时,则不执行该删除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通过网间隧道完成报文的传输时,将相关的网间隧道端点和网间隧道释放,节约系统资源。

可理解,当第二终端和第二网络间的pdu会话释放后,同样会触发网间隧道端点和网间隧道的删除操作。例如,第二终端和第二网络间的第二pdu会话释放后,第二网络删除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第二网络向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发送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二网络将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向第二网络下发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释放消息;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

其中,在第二网络删除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前,可以先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和/或pdu会话,当判断不存在与所述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和/或pdu会话时,则删除第二网间隧道端点和第二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在第一网络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前,可以先判断是否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四终端和/或第四pdu会话,当判断不存在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第四终端和/或第四pdu会话时,则删除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和第一网间隧道端点至第二网间隧道端点的隧道。此处,所述第四终端为除第一终端外,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终端;所述第四pdu会话,为除第一pdu会话外,与所述第一网间隧道端点相关联的其它会话。具体的方法流程可以参见图7所示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表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现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网络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网络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侧执行的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为了描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执行时,使得所述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虚拟局域网控制功能实体执行的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为了描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现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可包括本申请提供的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英文:read-onlymemory,简称: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英文: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等。

具体实现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可执行指令,当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任一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