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3743发布日期:2021-01-08 11:2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具体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半入式耳机在佩戴时,需要将耳机的部分结构嵌入耳朵。由于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不一致,导致不同的用户在佩戴耳机后,耳机与耳道之间的密闭性不同,耳机的降噪能力是出厂前设定好的,这会导致现有的半入式降噪耳机针对不同用户时不能满足所有用户佩戴后的降噪需求。

现有的半入式降噪耳机发出的声音在耳机内对麦克风接收的声音产生干扰,使麦克风接收到的噪音信号不准确。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降噪耳机发出的声音对麦克风拾取噪音信号形成干扰,造成了降噪耳机接收的噪音信号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能够解决降噪耳机拾取的噪音信号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腔体,所述外壳具有第一通孔;

音腔支架,所述音腔支架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音腔支架设有第二通孔、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发声装置具有发声部;

拾音装置,所述拾音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拾音装置具有拾音部;

其中,所述发声装置与所述第一通孔通过发声通道连通,所述发声通道包括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拾音装置与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拾音通道连通;所述发声通道与所述拾音通道相互隔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通过相互隔离的发声通道和拾音通道进行发声和拾音,避免耳机发声对耳机拾取噪音信号造成干扰,提高了耳机拾取噪音信号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耳机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音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音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音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音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附图标记说明,1:后壳,2:发声装置,3:拾音装置,4:音腔支架,40:出音部,41:沉台结构,42:第二通孔,43:凹槽结构,5:前壳,50:第一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耳机,如图1-图4所示,该耳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腔体,所述外壳具有第一通孔50,第一通孔50将腔体与耳机外部连通。

音腔支架4,所述音腔支架4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音腔支架4设有第二通孔42,第二通孔42分别与第一通孔50以及腔体连通,从而使腔体通过第二通孔42连通第一通孔50。音腔支架4上还设有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发声装置2设于第一安装部,发声装置2与第一通孔50通过发声通道连通,发声装置2包括第二通孔42。发声装置2具有发声部,该发声部与第一通孔50通过发声通道连通,发声部发出的声音通过发声通道后从第一通孔50传出耳机。发声装置2可以是扬声器,喇叭等可以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装置。

拾音装置3设于第二安装部,所述拾音装置3与第一通孔50通过拾音通道连通。拾音装置3具有拾音部,该拾音部与第一通孔50通过拾音通道连通,耳机外部的噪音通过第一通孔50进入拾音通道后被拾音部拾取。进入拾音通道中的噪音传递到拾音部,不进入腔体内,不会影响到发声装置2发声。拾音部与拾音通道相对,在拾音装置3与第二安装部间做密封处理,使拾音部只拾取进入拾音通道内的噪音信号,不会拾取腔体内的声音,避免腔体内的声音影响拾音装置3上的拾音部拾取的噪声信号的准确性。

发声通道与拾音通道相互隔离,即在发声通道与拾音通道在音腔支架4上的结构不连通,发声通道内的声音信号与拾音通道内的声音信号不会相互影响。拾音装置3的拾音部不会接收到发声通道内的声音信号,从而使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不会对拾音装置3造成干扰,能够提高拾音装置3拾取到的噪音信号的准确度。

可以理解的,所述音腔支架4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为了使得拾音部不会拾取到腔体内的声音信号,且保证发声通道与拾音通道相互隔离,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拾音装置3接收到的噪音信号用于检测耳机与耳道之间的密闭性信息,耳机通过检测出的密闭性信息进行降噪。拾音装置3拾取到的噪音信号包括了耳部以外的从耳机与耳道的间隙传入耳道的噪音,以及耳机发出的声音经耳道反射后被拾取的声音。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在拾取的噪音信号的基础上减去耳机发出的声音信号,能够更准确地得到耳部以外进入耳道的噪音信号,从而进行精确降噪。本申请提高了耳机的降噪效果。

用户使用耳机的过程中,耳机通过发声装置2发出声音,发出的声音经过发声通道传出,最终从第一通孔50的位置进入用户的耳道。用户佩戴耳机后,耳机的部分结构与耳道外部接触,不同用户的耳道和耳机外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间隙,造成不同的密闭性问题。

例如,在耳机内设置有降噪装置,通过与耳机连接的设备上的处理器对拾音装置3接收到的噪音信号进行分析,得到密闭性的信息,最后通过该密闭性信息对耳机进行降噪。而用于处理拾音装置3接收的声音信号的处理器也可以设置在耳机内部。

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从发声通道传出耳机,发声通道包括第二通孔42,即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信号经过第二通孔42,最终经第一通孔50进入用户的耳道。在耳机的腔体内,发声通道与拾音通道之间相互隔离,以使拾音装置3与发声装置2在工作过程中是互不干扰。提高了拾音装置3拾音的精确度,又提高了发声装置2发声的精确度,从而能更精确地进行降噪。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拾音装置3的拾音部与第一通孔50相对,以使拾音部拾取到从第一通孔50进入的噪音信号。而拾音部与第一通孔50相对能够使噪音信号直接被拾音部拾取,提高了拾取噪音信号的效率。

具体地,将拾音装置3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使拾音装置3的拾音部与出音部40均与第一通孔50相对。耳机装配完成后,拾音部位于第一通孔50轴向的一端并朝向第一通孔50,使拾音部在第一通孔50的位置直接拾取噪音信号,不需要经过拾音通道,提高了拾取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音腔支架4还设有第三通孔(图中未画出),所述拾音通道包括所述第三通孔,所述拾音装置3与所述第一通孔50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噪音信号经过第一通孔50进入拾音通道并经过第三通道43,最后传递到拾音装置3的拾音部被拾取。第三通道43与第二通道42之间是相互隔离的,经过第三通孔的噪音信号与经过第二通孔42的声音信号不会相互干扰,提高了耳机的发声效果和拾取噪音信号的准确度,从而能够准确降噪,耳机的降噪效果。

第三通孔设置在音腔支架4上,第三通孔沿噪音拾取方向上,第一端与第一通孔50相对,另一端与拾音装置3的拾音部相对。从第一通孔50进入的噪音信号经过第三通孔后被拾音部拾取。

可以理解的,此时,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都位于所述第一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二通孔42包括第一子通孔和第二子通孔。所述第一子通孔和所述第二子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50连通,所述发声通道包括第一发声通道和第二发声通道,所述第一发声通道包括所述第一子通孔,所述第二发声通道包括所述第二子通孔。

在音腔支架还设有第三通孔的情况下,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子通孔和所述第二子通孔之间;或者,在音腔支架4没有第三通孔的情况下,设置有拾音装置的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子通孔和所述第二子通孔之间。

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信号经第一发声通道以及第二发声通道发出,具体地,发声装置2的发声部与第一发声通道以及第二发声通道连通。发出的声音信号会经过第一子通孔以及第二子通孔,并从第一通孔50传出,由于第三通孔或第二安装部位于位于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之间,因此能够减小从第二通孔42传出的声音对拾音装置3接收噪音的影响,使噪音更均衡被拾音装置3接收,从而提高对噪音接收的精确度。

在本申请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通孔和所述第二子通孔相对于所述第三通孔对称设置。其中,对称设置指的是,第一子通孔与第二子通孔沿第三通孔的中心线对称。

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三通孔对称设置的第一子通孔和第二子通孔能够降低耳机发出的声音信号对拾音装置3接收噪音信号的影响。且能够使噪音更均衡地进入到第三通孔,从而能够使拾音装置3接收到更精确的噪音信号,得出准确的密闭性信息,能够保障降噪效果。

一般地,从第三通孔进入并被拾音装置3接收的声音信号包含了噪音信号和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信号,处理器在处理拾音装置3接收的声音信号时,通过减去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信号得到噪音信号。最后根据噪音信号发出能够抵消噪音信号的声波进行降噪。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第二安装部为沉台结构41,沉台形状与拾音装置形状匹配。所述拾音装置3设于所述沉台结构41内,音腔支架4上设有凹槽结构43,所述拾音装置的拾音部设置于所述凹槽结构43中。

在该实施例中,沉台结构41能够对拾音装置3提供位置限制,保护耳机发生移动或振动的过程中不会使拾音装置3脱落,保持拾音装置3与第三通孔连通,提高了拾音装置3接收噪音信号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拾音装置3上的拾音部与所述沉台结构41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件可以是密封胶、密封泡棉等密封件,例如通过密封胶在拾音部与沉台结构之间进行点胶处理。提高了密封性能。这样能够使拾音部只接收经拾音通道传入的噪音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向第二表面凹陷。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音腔支架4的两个相背的表面,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凹陷的部分使音腔支架4形成了能够与耳机的内部结构以及壳体配合的结构,更容易设置在耳机的腔体内,且能够节省更多空间,为设置耳机的其他部件提供足够空间。这样的结构提高了耳机的腔体内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例子中,第二表面的部分结构向第一表面凹陷后形成沉台结构41,使沉台结构41的部分结构向第一表面延伸形成的凹面,为拾音装置3提供了设置空间,不会增加音腔支架4占用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包括前壳5和后壳1,所述前壳5与所述后壳1连接形成所述腔体,所述第一通孔50设于所述前壳5。

耳机的外壳用于容纳放置耳机中的部件,通过前壳5和后壳1连接形成腔体,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部件设置在前壳5或后壳1上后再装配在一起形成耳机的的外壳,这样的结构更加容易组装。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在音腔支架4上形成出音部40,第二通孔42设于所述出音部,出音部40与第一通孔50连接。

可选地,出音部40与第一通孔50的连接结构是将出音部40的边缘嵌入第一通孔50内,与第一通孔50的内壁形成连接。

为了进一步高效利用耳机的腔体内的空间,将前壳5的整体形状与音腔支架4设置为相似的结构,在音腔支架4设于第一腔体内时能够更容易装配,并占用更少的空间,不会在音腔支架4和前壳5之间空出多余空间。如图5所示,音腔支架4嵌入前壳5内,在腔体内留出更多空间用于设置耳机的部件,提高了耳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例子中,出音部40为音腔支架4形成的一部分结构。沿出音部40的平面方向的剖面,出音部40可以是与第一通孔50的形状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使出音部40能够嵌入第一通孔50内,从而形成间隙配合,这样能够在设置音腔支架4的情况下,使出音部40与第一通孔50组装更加方便。也方便拆卸过程中将音腔支架4从前壳5上拆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5与所述后壳1之间密封连接。

耳机的腔体需要保持不漏音,在组装前壳5和后壳1的过程中,在两者连接处做密封处理。可以是在连接的位置密封处理,也可以是在连接后对连接位置密封。密封处理可以是通过点胶实现,也可以通过胶带、泡棉等密封件实现。

前壳5与后壳1之间密封连接保持腔体内不漏音,发声装置2发出的声音只从第一通孔50发出,不会经过腔体在另外的位置发出。提高了耳机发生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腔支架4为塑胶支架。塑胶材料成本低,成型方便。可通过模具注塑成型形成音腔支架4,更容易进行大批量生产。塑胶材料可以是abs、pc或abs+pc塑胶料。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